《圣武记》记载了许多战役,对总结指挥策略方面的成败得失尤为重视。例如:书中详细记述萨尔浒之战这一奠定明清胜败局势的关键战役,赞扬努尔哈赤采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策略,克敌制胜。他侦知明军中路将领杜松“轻敌,欲立首功”,不与南北两路配合,孤军轻进,又分散兵力,“以三万余众屯萨尔浒山,而自引兵二万围界藩”。据此决定“先败其中路之兵”,并选择明军萨尔浒大营为首攻目标,集中六旗兵力一举把它解决。然后两路夹攻击溃包围界藩的明军,接着又以攻坚突破和诱敌深入、屡出奇兵的不同打法,一连将明军北路、南路打败,“阅五日而三路皆破”,大获全胜。 在记述平定三藩的战争中,则突出康熙坚持以湖南为作战重点的策略。当叛军占据岳州一线,“荆州兵未能渡江”时,康熙指挥岳乐避实就虚,迂回“由袁州直取长沙”。陕、甘形势得以稳定后,康熙即命令“诸将暂缓进蜀,但守险要,分贼势,令大兵得专力湖南”。耿精忠、尚之信先后反正之后,吴三桂派兵攻韶关、桂林,企图分散清朝兵力,康熙仍然头脑清醒,“命诸将专力湖南”。 由于指挥策略的正确,终于逼吴三桂走上灭亡的道路。
魏源认为:“纪事之文贵从实,所以垂法戒也。” 不但详记胜仗,对错误指挥而致惨败的战例也有意详加记载。如记傅尔丹不顾其他将领劝告,听信准部所派“间谍”的“诡言”,结果在和通泊陷入重围,几乎全军覆没。 这是提供历史上的反面教训。
魏源还根据准部三次在战场上失败后立即要求和好的事实,总结出只有在战场上取胜、和谈才有基础的规律,说:“以战为和,以剿为抚,从未有兵未交绥,寇未退境,即与为城下之盟而能使其帖耳、制其猖獗者。” 这段议论,也是针对在侵略者兵临城下情况下签订屈辱条约这一现实,提供了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同时企图鼓起人们勇敢抵抗、逼敌退境的士气。
魏源总结军事指挥上成败教训的目的,是为御侮直接提供鉴戒,所以也就具有史学思想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