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探索清朝统治的盛衰

《圣武记》以具体史实显示清朝统治盛衰的变化,并且明确地通过总结历史经验为当时反抗侵略这一迫切重大的课题提供鉴戒。

全书内容先记清代开国、平定三藩叛乱、康熙至乾隆间为巩固统一而进行的战争等事件,后记苗民、白莲教、天理教等几次起义的发生和统治者的镇压,从军事政治史的角度,显示了清朝统治从上升走向衰落的过程。自称“积感之民”的魏源,对于这种盛衰变化是有深刻感受的。1794年魏源出生,到他著《圣武记》这五十年间,先是一连串人民起义把统治者搞得狼狈不堪,最后爆发鸦片战争,清朝战败,腐烂的本质更加暴露无遗。大波迭起,危机深重,魏源都听说了、看到了、经历了。加上他长期地对清代史事进行了一番系统的整理思索,因此能够对清代盛衰大势提出自己的总看法。他说:

国家极盛于乾隆之六十年,版舆生齿倍雍正,四夷宾服逾康熙。外宁则内蘖,始衅于湖南、贵州红苗。越明年,……湖北、四川“教匪”旋起,蔓延河南、陕西、甘肃。……与五省环攻之兵力,且抚且剿,犹七载而后定,靖余孽者又二载,先后糜饷逾万万金,视伊犁回部、大小金川几再倍过之。且前代流寇皆发难末造,川壅必溃,未有蠢动于庞豫之余,劳师 武如今日者。

这段话认为乾隆末年是清朝统治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在外表强盛的掩盖下,内部矛盾激化,起义接连爆发,使清朝几乎面临历代王朝灭亡前夕那种“川壅必溃”的局面。这一看法符合历史的真实,说明魏源具有考据家们难以相比的、相当深刻的历史观察力。

书中记述努尔哈赤、康熙这两个清代上升时期代表人物的事迹时,既反映了他们个人的军事政治才能,又深入一步总结当时“兴盛”的原因,记载在制度等方面所具有的生气。《开国龙兴记》突出记载努尔哈赤时期八旗兵的战斗力,在萨尔浒、沈阳、辽阳、广宁诸役中连续取胜,简直所向披靡。为何有这样强的战斗力?魏源特别强调当时的指挥制度:

太祖每有征伐,与诸贝勒适野而谋,画地而议,上马而传令,上下等威不甚异。以五大臣议政,十大臣理事,无留狱,无壅情,令简而速,故事无不举。临敌七旗却走,一旗拒战,即以七旗佐领之丁给一旗;一旗却走,七旗拒战者,亦如之;一旗内半却走半拒战者,亦如之;罪亲不贷,功疏不遗,令信而必,故战无不克。

这里着重的是通过商议决定大事,机构精干,办事迅速有效,赏罚分明。因此“战无不克”。

魏源很赞扬康熙在复杂严重的局势面前镇定指挥。如平定三藩事件时,吴三桂“专制滇中十余年”,四方猛将多归部下,“水陆冲要遍置亲人,各省提镇多其心腹”,清廷对他无法控制。所以吴三桂叛乱消息传来,举朝为之震动,“数月间而六省皆陷”。叛军打到湖南岳州、澧州一线,沿长江南岸布防,清军将领竟无一人敢渡江与之作战。《圣武记》记述了康熙在这样严重的局势下沉着镇定指挥,终于扭转局势,并且总结康熙下列成功经验:军纪严明,“不宽王贝勒劳师养寇之罪,罚先行于亲贵”;发挥汉族和满族将领的作用,“群策群力,敌忾同仇”;布置严密,各省连成一气,使敌无隙可伺,“其时,乱起多方,所在鼎沸,情形日日不同,故中原腹地,皆屯重兵以备应援。楚急,则调安庆兵赴楚,河南兵移安庆,又调兵屯河南以继之;蜀警,则调西安兵援蜀,而太原兵移西安,又调兵屯太原以继之;……使贼渠不得出湖南一步”;情报迅速准确,“速邮传,诘奸宄,防诈讹。甘肃西边五千余里九日可至”。

《圣武记》总结努尔哈赤和康熙时期的历史经验,无一不是针对腐败现实而发,所指何事,则当时凡关心时事的人心中都明白。赞扬康熙镇定指挥就是针对道光忽战忽降,举棋不定。魏源还说“自古及今,或以殷忧启圣,或以道谋溃成,庙算不定,而大难克削者,未之前闻” 。明白地将镇定指挥与“庙算不定”相对照,实际上就是对道光的谴责。强调军事行动迅速、布置严密、情报准确、赏罚分明,所针对的是鸦片战争中统治集团“文恬武嬉,水陆废弛”,一败再败,谎报军情以避罪或邀功,是非颠倒等腐败情状。这些记述和议论,都寓含着作者深沉的愤慨和爱国御侮的良苦用心。

《圣武记》后半部写嘉道时期清朝统治的衰落,实际上揭露了鸦片战争时期腐败局面的根源。这可以从两方面看:

一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矛盾激化,统治集团陷入困境。如写贵州苗民起义的原因是土地被抢夺;湘粤桂瑶民起义是为反抗官吏和汉族地主的残酷剥削;对白莲教起义背景记载尤详,写由于镇压苗民起义加重四省军费,人民不堪剥削,流民失业,仇官思乱,官吏暴虐,大搞株连,引起起义大规模爆发。还通过记载官员言论反映统治集团的狼狈处境。如载那彦成(清廷派往“剿捕”白莲教起义的军机大臣、钦差大臣)回答嘉庆询问时说:“筹兵筹饷、议剿议堵皆为无益,如蝗蝻非人力所能捕尽。” 道出了统治集团的绝望情绪。嘉庆十九年,天理教起义又加黄河决口,“军饷宣防交急,司农竭蹶”,政府又开捐例,朝臣议论说:“贼起多由吏饕民困,今复开捐输,是吏治重弊也。” 而嘉庆不加理睬,继续实行这种饮鸩止渴的办法。这些记载正显示出:清朝统治就沿着这条残酷剥削——引起农民起义——反过来更加重剥削的恶性循环的道路无可救药地衰落下去。

一是暴露官军的极度腐败。书中记载许多临阵溃逃,甚至残害无辜百姓以邀赏的事。将领互相掣肘,勾心斗角,贪生怕死,大肆贪污,挥霍军费,“诸将会饮,虽深箐荒麓间,蟹鱼珍错辄三四十品,而赏伶犒仆之费不与焉。凡粮台地,玉器裘锦成市,馈献赂,遗赌博,挥霍如泥沙,理饷之员……皆乾没巨万” 。军费被侵吞,“各路官兵乡勇饷迟不发,至今枵腹无裈,牛皮裹足,跣行山谷” 。魏源痛斥的“今日揖于堂,明日觞于隍,后日胠于藏” ,就包括了书中揭露的和现实存在的腐败情况,在侵略者的洋枪洋炮面前,这样腐败的军队能不惨败吗? tWbuBXaFiDc7bbMF2AlZOEKD/9toeqWRBDug6FOnfG1eyVcyhBgTLcj7AVZR7zv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