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积感之民”发愤之作

魏源(1794—1857)《圣武记》一书,酝酿准备于清朝统治危机四伏之时,发愤完成于鸦片战争失败民族遭受空前屈辱之际。道光九年(1829),三十四岁的魏源在连续参加会试落第之后,按例捐资得了“内阁中书舍人候补”的职务,从而有机会阅读内阁所藏有关清朝开国以来主要史事的大量档案材料,并开始着手准备撰写《圣武记》。魏源生活的年代正是清朝统治由盛到衰的急剧转变时期。乾隆六十年(1795),爆发了贵州苗民起义。又次年,爆发了规模更大的白莲教起义,斗争持续达九年之久,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嘉庆二十年(1815)魏源被选拔为贡生,由湖南到京,此年又正值天理教起义爆发,起义群众曾攻入紫禁城,虽遭失败,却使统治集团陷入一片慌乱。魏源对于清朝统治的危机、社会的动荡不安有敏锐的感受,因而自称“积感之民”。阅读内阁案卷,使他得以将这种深切感受与具体史实的记载结合印证思考。他立志要理出清代由开国兴盛至后来衰落的历史线索,这就是《圣武记叙》中所说:“溯洄于民力物力之盛衰,人材风俗进退消息之本末。” 在清代史坛上,《圣武记》是探索清朝盛衰的第一部史书。魏源这种密切结合现实问题的治学旨趣,与当时风靡于世的考据末流的烦琐学风相对立,具有进步的意义。

鸦片战争爆发时,魏源居住在扬州,目睹了英国野蛮侵略、清廷昏庸战败这一重大事变,尖锐的民族危机使他忧愤交加,不能自已。道光二十二年(1842)八月,清廷代表在南京长江江面英国军舰上与侵略者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同月,魏源发愤完成了《圣武记》。他在叙中讲他著述的心情说:“海警沓至,忾然触其中之所积,乃尽发其椟藏,……告成于海夷就款江宁之月。” 并因“索观者众,随作随刊” 。这已充分说明这部探索清朝统治盛衰的史书与时局关系之密切,以及当时所发生的巨大影响。全书共十四卷,约一百万字,数年之内又经两次修订。近代史家梁启超等人都对此书有高度评价,如梁启超说:“魏默深有良史之才,《圣武记》……实罕见之名著也。” “默深观察力颇锐敏,组织力颇精能,其书记载虽间有失实处,固不失为一杰作。” 对于研究清代历史,《圣武记》无疑是一部必读之作。 aBlXEqTMiIaKaGcUgs7G0elK+p+qzRGUfrvaV3lzgyGWVDuUyx9wDpvDak3hhUi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