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指阻挡前进的东西。在我国的古诗词中也有一些与障碍相关的诗句,如唐朝诗人元稹《哭子》诗之四:“彼此业缘多障碍,不知还得见儿无?”元朝房皞《题张信之见山堂》诗:“胸中有丘壑,眼前无障碍。”在军事战略学上,“障碍”指阻挡军事行动的事物,包括实物和非实物。实物主要包括天然地形,如山川、河流等;军事工程,如壕沟、防护墙、铁丝网等。障碍人群的含义,在本书中可以简单理解为能力有某种欠缺因而行动受到某种阻挡的群体。利用“残疾人”、“障碍”为关键词进行百度搜索,找到相关结果约8230000个;利用“老年人”、“障碍”为关键词进行百度搜索,找到相关结果约21000000个,可见人们十分关注残疾人、老年人与障碍的关系(搜索日期为2018年1月10日)。
根据2006年联合国颁布的《残疾人权利公约》相关规定,残疾人主要指四肢、精神、智力或耳朵、眼睛功能损伤严重的人。器官损伤严重,会造成功能欠缺或丧失,进而带来各种各样的障碍。它会阻挡残疾人平等、顺畅地参与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根据1990年全国人大通过的《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按照器官功能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情况可分为视力、听力、言语残疾等类别。国家采取一定措施扶助残疾人,帮助他们克服外界各种各样的有形无形的障碍,使他们平等、顺畅地参与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根据2011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GB/T 26341-2010),我国按眼睛看、耳朵听、语言有声表达、四肢活动、大脑思维、精神状态等所遭遇的单项或多重障碍等类别,依据各自标准将残疾分为七类,每一类又分为四个等级。该标准中直接出现“障碍”一词有50处之多,与其意义相关的词汇更多。
在涉及残疾人的英语词汇中,通过“无法”、“丧失”、“缺陷”、“智障”等释义,也能看到“障碍”的影子。在英文中,单词cripple当名词讲时指因腿或脊椎受伤、疾病等而无法行走的人,称为瘸子、伤残人;当动词讲时,其被动形式crippled用于指人时,the crippled与名词的意思相同,指瘸子、伤残人。单词disabled意指丧失使用肢体能力的,肢体残疾的;the disabled指残疾人、伤残人。单词disability指无能力、丧失能力、伤残、导致丧失能力的事物;指残疾人时通常用people with disabilities。例如,美国华盛顿机场“TURKISH AIRLINES”航空公司值机处的残疾人无障碍通道标识为“PASSENGERS WITH DISABILITY”(2018年3月)。单词handicap当名词讲时指障碍、不利因素、生理或智力上的缺陷、残疾等;当动词讲时,其被动形式handicapped用于指人时,the handicapped与名词的意思相同,指残疾人、智障者。在西方书面语中,对于残疾人或残障人比较主流的说法是the physically challenged people,有时简称physically challenged。所以the crippled、the disabled、people with disabilities、the handicapped、the physically challenged people均可指残疾人,但the crippled有时特指瘸子,the handicapped有时特指智障者。指称残疾人时较为常用的是people with disabilities,在国际上比较受欢迎又有人文气息的是the physically challenged people,简称physically challenged。类似的情况,在我国最早叫残废人,或者直接叫瘸子、跛子、聋子、瞎子、傻子等,这些称呼都不够尊重人、缺乏人文气息;现在改称残疾人、聋人、盲人、智力障碍者等,有了一些进步,但在实际调研过程中残疾人朋友更愿意被称为残障人士,这种称呼更具有人文气息,因为他们的身体状况是一种功能障碍,并不一定是一种病态。
由此可以看出,“残疾人”的定义本身就意味着残疾人在生活、学习和工作等方面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障碍,而残疾人要像正常人一样平等、便利地参与社会生活,则必须消除各种障碍。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的衰退,老年人面临的障碍越来越多,如视力障碍、记忆障碍、听力障碍、心理障碍、精神障碍、认知障碍、焦虑障碍、性生活障碍、神经障碍、睡眠障碍、吞咽功能障碍、平衡功能障碍等,还不包括身体机能衰退引发的其他疾病。所以有人说,老年人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半个残疾人或者残疾人。按照《残疾人保障法》中的残疾人概念来看,的确,很多老年人也能算残疾人,尽管实际上很少有老年人去申请残疾鉴定。
障碍人群是一个相对于障碍能力和环境而言的群体,但作为障碍人群的个体又有其自身特点,我们姑且称障碍人群的个体为障碍人。显然,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障碍人必定包括残疾人和相当数量的老年人;此外,幼儿在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健全时、妇女在特殊的生理期时也都面临各种各样的障碍,因而障碍人也包括特定时期的幼儿和妇女。在特定情况下,虽然一个看护婴儿的保姆就其本身的能力而言不是障碍人,但是当她推着有婴儿的童车面临多级台阶的障碍时,她就是一个特定的障碍人,她需要无障碍设施——坡道。同样,虽然一个看护男性老人的女护工就其能力而言不是障碍人,但是当她推着因腿脚不便而乘坐轮椅的男性老人外出,而男性老人要如厕时,她也会遇到障碍:到男厕吧,自己是一个女性;去女厕所吧,老人是一个男性。这种情况下,女护工也是一个特定的障碍人,她需要无障碍厕所(亦称第三卫生间)。所以,儿童、老人的看护者在特定的环境下都有成为障碍人的可能。正常情况下,一个普通人不会是一个障碍人,但是当他带着沉重的行李箱进出地铁站时,扶梯及台阶无法让他便利出入,此时他遇到了障碍,他是一个障碍人,需要无障碍设施——直梯。每个社会个体在特定的情况下都有可能是障碍人,更不必说等到老了或者身体残疾了。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能力限制,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不同场合可能遇到与老年人、残疾人一样或类似的障碍,自始至终的“健全人”是不存在的。
通过对障碍人群的个体——障碍人的分析,我们可以对障碍人群给出如下定义:当正常活动受到自身障碍与外界环境障碍的交织阻挡时,这类人就是障碍人群,这种阻挡可能来自自身的身体障碍(身体机能缺陷、生病等),也可能来自身体之外的相关物的障碍(负重行李、看护对象等),更多是来自外界环境的障碍(缺乏无障碍设施的环境)。这个定义体现出所有社会人都是潜在的障碍人群,无障碍环境建设是面向所有人群、为每一个人准备的。重点障碍人群主要指老年人和残疾人。
深圳市在2009年公布的《深圳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中指出:本条例所称无障碍环境,是指保障残疾人及其他有需要者独立、安全、便利地参与社会生活的物质环境和信息交流环境 。
我国2012年公布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指出,无障碍环境建设首先是一种建设活动;此种建设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便于社会成员平等、顺畅地融入社会生活,包括出行、交流、获得社会服务等,对象包括残疾人但不限于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无障碍设施建设,城镇新、改、扩建道路、公共交通设施、居住建筑等,应当符合条例要求的建设标准。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具有跨学科、跨界属、跨领域、跨专业、跨部门等特点。
无障碍环境建设面向所有可能的人群,涉及每一个可能的人。无障碍环境建设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现代化程度,也彰显了这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是惠及障碍人群的公共产品。我国建筑设计实践应该重视人类“行为能力的不齐全与丧失”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那些暂时丧失、部分丧失、逐步丧失甚至完全丧失行动能力的人都应该共享社会的资源,社会应该为他们及其陪伴者提供无障碍环境。不仅社会安全生产事故可能使一个健康人致残,在生活压力增大、风险增多、节奏加快以及特定环境的现实背景下,你我他都可能随时被归类为障碍人群。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人人都有幼小时。人的一生,难免七灾八病。因此,关心无障碍环境建设就是关心我们自己,无障碍环境是为每一个人准备的。
无障碍环境建设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它涉及建筑学、设计学、人机工程学、信息工程学、社会学、法学、福利学、战略学、哲学等学科。例如,清华大学依托无障碍方面的学术优势,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依托无障碍社会工作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双方基于社会责任感,整合清华大学的工业设计、建筑设计、辅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工程、老年学研究中心等相关院系资源,于2016年4月成立了“无障碍发展研究院”。
无障碍环境建设具有跨专业、跨行业的特点,它涵盖了城市规划、社会服务、建筑设计、通用标识、辅具设计与制造、媒体传播、福利保障法学等专业或行业。由于多学科、跨专业等特点,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是清华大学智库中心的入驻单位。
无障碍环境建设还具有跨部门的特点。无障碍环境建设需要住建、规划、财政、房地、民政、公安、交通、旅游、绿化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实施,没有哪一个部门能够独立完成这个系统工程。例如,瑞典已在十多年前颁布了无障碍的政策,要求各地方负责无障碍的机构,制定具体可行的措施及计划来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为了有效地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瑞典政府有14个部门专门成立了无障碍服务机构来推进无障碍公共事业。在我国,目前无障碍环境建设涉及如下13个行政或团体部门:中国残联、住建部、教育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安部、民政部、中国铁路总公司、交通部、工信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民航局、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无障碍发展的主要内容,无障碍环境的分类比较多,我国《无障碍建设条例》将其分为三大类:①无障碍设施一类实物性质的为物质环境无障碍,②涉及视障、听障、语言障碍等障碍人群信息交流的技术及服务为信息交流无障碍,③事关障碍人群享受社区公共服务一类的环境为社区服务无障碍。无障碍的发展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无障碍环境建设确保残疾人、老年人、儿童等障碍人群的行动自由,扩大其社会活动空间,使其能平等地参与并融入社会生活,共享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
中华民族历来关心残疾人、老年人的社会问题,有着扶助残疾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礼记·礼运》中就有“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说法。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无障碍进行战略研究的紧迫性和现实性更强。
表1 我国2010—2017年残疾人口及老年人口数据情况
2006年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2017年底,老年人口2.41亿,老龄化水平为17.30%,老龄化水平比预测的来得快;由于多种因素,实际的残疾人口也会多于8800万。2017年末,老年人口和残疾人口相加超过了我国人口总数的23%。可见,构建一个合适的无障碍战略,使老年人、残疾人享有无障碍环境,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十分迫切的重大课题。
“十二五”期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为城乡无障碍环境建设开展提供了法规保障。住建部、民用航空局、国家铁路、工信部、广电总局、金融、公安、教育、旅游等国家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涉及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政策措施、标准。住建部、民政部联合中国残联、全国老龄办等五部门开展了创建全国无障碍环境市县工作,50个市县获选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市县,143个市县获选全国无障碍建设创建市县。 各地积极采取措施,推进家庭住房无障碍设施改造工作,改善行动障碍人士的生活起居问题。我国的无障碍环境得到改善,残疾人、老年人和全体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生活比以往顺畅。
“十三五”期间,为了进一步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2016—2020年)》,住建部、中国残联、全国老龄办等部门据此制定了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工作方案。拟达到的目标为:①以解决障碍人群,重点是残疾人、老年人的交通无障碍、信息交流无障碍为主要工作,普及无障碍环境认知和培养实施能力。②完善相关监督、管理政策,建立施工、验收标准,让广大民众平等地享受公共服务。③有计划、分步骤地解决家庭环境障碍改造问题,为重点障碍人群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提供基本物质基础。
2015年10月底,全球辅具产业大会在中国北京召开,中德两国总理共同参加会议,会后首先到无障碍体验中心辅具展区参观,并同现场代表亲切交流。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程度如何,可以从残疾人使用的辅具以及无障碍设施的优劣来判断;只有残疾人、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全社会的整体生活水平才能提高;只有残疾人、老年人的权益得到保障,我们的人权事业才能进步;整个社会有爱心无障碍,社会文明的程度才能提高。
2016年7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视察唐山市截瘫疗养院时说,中国有几千万残疾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这是实现小康的一个重要任务。2016年12月,习近平主持会议时强调了六件大事,其中之一是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这件大事事关无障碍事业,事关人民生活质量。老年人到一定时候,生活起居是需要照顾的,他们的子女不能完全承担这一负荷,有一个比较好的养老院很重要。
2017年6月,政协主席俞正声主持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主题是关于无障碍环境建设。会议集思广益,大家出谋划策。委员们认为,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事关人民生活质量,事关人民利益。会议总结了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同时也讨论了建设、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并就个别问题讨论了一些初步对策。
2018年3月5日,国家层面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正式列入“加快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内容。
无障碍事业事关民生,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中国现代化进程,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需要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上进行研究。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保障民生、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及各部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城乡人居无障碍环境逐步改善,全民无障碍意识逐步增强。无障碍事业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一个从国家层面,从全局性、综合性和长远性的角度来研究无障碍的战略。因而,进行无障碍战略研究有利于完善我国的战略体系,并且可以从特定角度完善发展战略理论。阿玛蒂亚森说以自由看待发展,我们也可以说以无障碍看待发展,提出“以无障碍看待发展”的战略理论。
在全球范围看,由于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实践开始较晚,自然存在老旧公共建筑无障碍设施添加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监督,有的新建建筑并没有执行相关标准和规范;无障碍设施管理存在重建设、轻维护的现象;家庭无障碍改造落后,尤其是农村重点障碍人群家庭。另外,我国目前关于无障碍理论,研究最多的是无障碍设施的建设问题,偶有论及无障碍信息和无障碍社区服务的,而对于无障碍产业、无障碍意识、无障碍文化、无障碍标准等则很少提及,特别是关系全局性、综合性和长远性的无障碍战略系统研究更属空白。因而,进行无障碍战略系统工程研究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可以指导无障碍建设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