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1 不要对别人妄加评论

纽约是一座非常平静的城市,这种平静曾经在1931年5月7日被一场警匪大战所打破,这次事件对于纽约这座平静许久的城市来说有着巨大的影响,而目睹这次事件的人们都用“闻所未闻”、“异常激烈”等字眼来表达自己的感慨。交战中的匪方是一个从来不吸烟也不喝酒的人,他的名字是克劳雷,但是人们更熟悉的是他的另一个名字“双枪”。他是在自己情人的公寓里被警方包围的,当地警局一共出动了150多名警察,把克劳雷藏身的公寓层层包围,警察们甚至在公寓的屋顶凿出了一个洞,计划用催泪瓦斯熏出克劳雷。而与此同时,另一批警察在四周各个有利的方向架好了机枪,在双方僵持了一个多小时后,终于,一声枪响结束了这诡异的局面,也打破了这片住宅区的宁静,几乎是瞬间,各种机枪、手枪射击的声音就此起彼伏地响了起来。克劳雷用一把堆满杂物的椅子掩护自己,用自己手上的一把短枪不断地射击着埋伏在四周的警察。此时此刻,周围数以千计的人们都怀着既紧张又激动的心情观看这场现实版的警匪大战。要知道纽约已经很久没有发生过这样让全民激动的大事件了。成功地将克劳雷逮捕入狱之后,当时在任的警察总监穆罗尼就公开表示:“克劳雷绝对是纽约有史以来危险系数最高的一个罪犯,对他来说,杀死一个人就像捏死一只蚂蚁那样容易……这个罪大恶极的犯人最终一定会被处以死刑的!”然而克劳雷并不觉得自己有多么残忍,在他被警察包围的时候,他曾经写过一封公开信,信纸上甚至还沾有从他伤口流出来的血,信的内容是这样的:“在我的身体里,跳动着一颗已经疲惫不堪的心脏,但这心脏是如此仁慈,从不忍心伤害任何一个人。”

克劳雷被捕之前,曾经和女伴一起驾车出行,两人在长岛的一条公路上停下来调情。当时一个执勤的警察走过去检查他的驾驶执照,克劳雷当时的反应就是二话不说,立刻掏出自己的手枪,朝着那警察连开数枪,这位无辜的警察最终倒地身亡。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克劳雷接着跳下车,捡起警察身上的枪之后还残忍地朝着尸体又开了一枪。你能想象出“在我的身体里,跳动着一颗已经疲惫不堪的心脏,但这心脏是如此仁慈,从不忍心伤害任何一个人”这句话出自这个人吗?克劳雷最终的结局是被判死刑,并以坐电椅的方式被执行死刑。所有的人都觉得他是恶有恶报,但是克劳雷到最后都觉得自己没什么错,他始终认为自己是出于正当防卫,是为了保护自己才会有那样的行为。

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的就是“双枪”克劳雷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是错误的,他对自己的行为没有一丝忏悔。这是罪犯常有的一种心态吗?或许看到下面这些内容,你就会改变自己的这个想法。

“我把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奉献给了人们,他们因此过得幸福快乐、无忧无虑,但是我最终收获的却是无尽的羞辱折磨,一个被人搜捕的可怜人。”这句话出自黑帮老大阿尔·卡彭之口,作为美国的头号公敌,卡彭的势力范围在芝加哥一带,人们对他的印象只有“穷凶极恶”四个字。而这个人却觉得自己为人民大众作了很多贡献,但是没有得到应有的推崇和赞颂,反而被深深误会。

纽约市另一个让人闻风丧胆的罪犯舒尔茨在中弹身亡之前也有过类似的感慨。在一次新闻采访中,他告诉记者自己其实是一个非常善良、甘于为人民作贡献的人。

我曾经有幸和星星监狱的负责人刘易斯·劳斯进行过一次非常有趣的交流,他告诉我:星星监狱里关着的犯人们,几乎没有人意识到自己是个坏人,他们认为自己的人性和普通大众没有区别,他们有着自己认为合情合理的理由和解释。他们会义正词严地告诉人们当初去撬开保险柜是因为什么,又或者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开枪伤人是出于正义的理由,更有甚者还为自己的反社会现实行为开脱,没有罪犯认为自己该被关进监狱里。

卡彭、克劳雷、舒尔茨这些穷凶极恶的罪犯对自己的罪行尚且没有丝毫悔改之意,那么试想一下,我们周围的人们会是怎样的呢?沃纳·梅克曾经深有感触地说:“很多年前我就已经知道责备别人是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虽然我对上帝对我们的不公平打造毫无怨言,我却要时刻承受着这缺陷带给我的困扰。”沃纳·梅克醒悟得比较早,但是世上诸人如我一般,都是浑浑噩噩地在这苍茫世界里行走数十年,才对此有所感悟。我们从来不会因为任何过失埋怨自己,无论犯了什么过错我们都不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批评是最没有用的一种方法,因为这种方式只会让被批评的人本能地为自己开脱,为自己竖起坚固的盾牌。同时,不恰当的批评还会伤害人们的自尊心,使人们感到自尊受挫,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进而会产生抵触情绪和反抗心理。在德国军队服役的士兵们,需要遵守这样一条规定:遇到任何事情,都不允许立刻申诉或者批评。当事人需要竭力压制满腔怒火或者怨气,直至情绪平复。假如有人违反规定立即提出申诉,就会受到严厉的处罚。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有这样一项规定似乎也是非常不错的,因为我们身边经常会有不停唠叨的长辈,对任何事情都挑剔埋怨的妻子,还有永远不会对自己工作满意的老板……还有那些莫名其妙,经常鸡蛋里挑骨头的令人讨厌的家伙。

历史长河中,有很多“批评”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的例子。比如罗斯福和塔夫脱总统进行的那场历史上著名的争论,这次争论的最终结果就是成功地分裂了共和党,威尔逊入主白宫,而他也在世界战场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历史发展的轨迹也因此偏离了原来的方向。

时间回到1908年,当时罗斯福在离开白宫之前,让塔夫脱接替了自己的总统位置,而他自己则赶去非洲捕猎狮子。当他返回美国的时候,以塔夫脱的统治因循守旧为理由,想要再次夺回总统之位,同时还组织了“公鹿党”。共和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那一次的选举,塔夫脱以及共和党只获得了佛蒙特和犹他两个州的支持。而这也是共和党有史以来最失败的一次经历。

罗斯福非常不赞同塔夫脱的做法,但是塔夫脱自己并没有认为自己有什么不妥,他只是言辞恳切地告诉罗斯福:“如果不这样做,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历史上究竟谁对谁错,谁也无从评说,我们也无须对此刨根问底。但是我对于这个事件最关注的一点就是:塔夫脱并没有对罗斯福的批评有任何的赞同,他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地方是错的,他唯一的反应就是表现出一副言辞恳切的可怜样,告诉人们:“如果不这样做,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其实这也是为自己辩护的一种方法。

你还记得那场震惊整个美国的蒂波特山油田舞弊案吗?民众和舆论为此愤怒了数年。可以说是美国公务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大事件。事情的经过是这样子的:当时的艾伯特·福尔任职总统哈定任上的内政部长。他被政府委派处理在埃尔克山油田和蒂波特山油田保留地出租的事。政府计划把这些油田用来做未来海军油田。按照规定,项目必须经过公开投标选择最终的合作对象,但是福尔利用自己职务的便利把这个油水很大的项目交给了自己的朋友多赫尼。而多赫尼则用10万美元感谢了这位老朋友的照顾。这之后,福尔就开始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派遣美国海军进驻当地,把所有可能威胁到自己利益的竞争者赶走,这些竞争者在附近拥有的油井会分食埃尔克山油田的财富。这些人在强权和真刀实枪的压迫下无奈离开,但是他们并没有就此自认倒霉,他们马上去法庭举报了这起涉及一亿美元金额的蒂波特山油田舞弊案。事情曝光之后,举国震惊,其恶劣的影响几乎让哈定领导的整个政府濒临垮台,人民的愤怒和反抗之情高涨,共和党在此次事件中受到重创,福尔最终被判入狱。

因为这次事件,福尔饱受民众和舆论的斥责,可以说是公务人员中最失败的一个例子。但是即便如此,福尔也丝毫没有任何悔意。事件过去几年之后,总统胡佛曾经在一次公共演讲中隐晦地提到哈定的死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精神受到严重刺激,内心忧思过重,而这一切都是由于一个朋友的出卖。当时福尔的妻子也坐在台下,她听到这句话后反应异常激烈。她大哭大吼着为自己的丈夫辩白:“这都是谬论,是谎言,哈定的死和福尔没有任何关系。我丈夫是不会欺骗、伤害任何人的,他不会被任何物质所诱惑,更不会因此做任何伤天害理的事情。但是那么善良的人最后却被钉上了十字架,都是因为有坏人害他才会这样的。”

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就可以知道,做错事情只会从别人身上找原因是人类的天性,不用怀疑,你我以及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天性。所以下次想要批评埋怨别人的时候,先静下来想想卡彭、克劳雷以及福尔这些人,你和他们有什么区别呢?

就像大雁到了秋天就会南飞这个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一样,批评永远都会存在。我们要时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对于那些我们需要去指正或者批评的人,他们总会为自己找各种理由开脱,甚至还会把所有的错误怪到我们头上。想一下那个态度诚恳的塔夫脱,他肯定会可怜巴巴地看着你说:“如果不这样做,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

1865年4月14日,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林肯在福特剧院遭到枪手的暗杀,在他受伤后,人们第一时间将他转移到福特剧院对面的旅馆,尽管得到了紧急而有效的救治,但是这位伟人仍然在第二天离开了他可爱的子民。当时在场的人永远会记得这样一幅场景:整个房间只点着一盏昏暗的煤气灯,瘦削而苍老的伟人躺在一张简陋的床上,在床头的墙壁上挂着一幅《马群博览会》,在画中威武的骏马的映衬下,伟人的脸庞更加憔悴。伟人弥留之际,时任陆军部长斯坦顿曾感慨万分:“这张床上躺着的是全世界最伟大的元首。”

林肯在自己离开之后竟然让他的部下和人民这样的怀念和不舍,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为此我曾经耗费十年时间去研究这位伟人的生平,此外还用了三年的时间去撰写一部关于他生平的书,这部书暂定名为《林肯不为人知的一面》。本人不才,但窃以为对于林肯的人格以及其生活的研究在业界算是最全面、最详细的。除此之外,我还对林肯待人接物这一方面做过特别的研究。伟人身上也有瑕疵,林肯年轻的时候也喜欢批评别人。当时他还在印第安纳州的鸽溪谷,他不仅经常批评别人,甚至为了讥讽别人还专门写信写诗,然后把写好的信或诗篇扔到人来人往的大路上。亏心事做多了总会有报应的,林肯扔了那么多的诗信,终于有一封让一些人对他产生了彻底的厌恶。

后来,林肯在伊利诺伊州的春田镇找了一份律师的工作,但是仍然没有改掉公开批评别人的习惯,经常在当地报纸上发表文章去批评那些反对或者攻击他的人。1842年秋,林肯为了讥讽一个名叫希尔兹的自以为是的爱尔兰政客,在当地报纸上匿名发表了一封信,通篇都在讽刺这个政客,此事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小镇上的人好久没有遇到这种可以开怀大笑的事情了。而这件事让生性敏感的希尔兹大为震怒,他调查出幕后黑手是林肯之后立刻就要去和他拼个你死我活。林肯虽然批评起人来的时候很犀利,但是并不赞成用打架斗殴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但是人家都找到自己家门口了,如果退缩就实在太丢脸了。希尔兹让林肯选择一种武器出来战斗,林肯靠着自己手长的优势最终选用了一把大刀,还为此专门向一位西点军校的学生学习了刀术。决战这一天,两人都准时来到了密西西比河岸边,双方都做好了不成功便成仁的最坏打算,就在双方即将开战的最后时刻,围观的人们让这场战斗停了下来。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林肯都对这件事心有余悸,同时也深刻地意识到了自己之前的错误,从此之后,他再也没有写过嘲笑侮辱别人的文章。也正是从这件事情过后,他就再也没有批评过任何人和事了。

林肯统治期间经历了美国内战,当时他为波托马克军团委派过好几个将领,但是都以失败告终……这件事情使林肯烦躁不已。近半数的国人都在抱怨批评这些将领的无能,林肯始终用沉默和平和应对,他坚信:永远不要去批评议论他人,因为人们反过来也会这样对你。

在人们对南方人议论纷纷时,林肯却这样劝慰这些人:“如果我们面临同样的情形,我们肯定也会选择同样的做法,所以不要去批评、苛责他们。”但是不批评不意味着从不指出问题,如果犯了十分明显和不可饶恕的错误的时候,必须让这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7月4日这天夜里,南方的李将军率领的部队在北方联军的追击下节节后退,部队一路向南撤退到波托马克河的时候,河水因为连日泛滥的大雨而暴涨,军队根本无法安全渡过,前有大河,后有追兵,李将军率领的部队必败无疑。林肯得知这个消息之后立即命令米德攻击南方军队,迅速结束这次战争。为了不延误最佳时机,命令分别以电报和特使两种形式发了出去。林肯各种担心命令会有所延误,最后却是在米德这里出了问题。米德得到消息之后没有听从林肯不必召开军事会议的命令,不仅召集人马召开了会议,还利用各种理由拖延时间,就是不去进击南方部队,等到河水退去之后,李将军的部队成功地逃走了。

林肯得知消息之后特别愤怒,十分不解米德为什么会有如此举动。他问自己的儿子这是为什么,李将军的部队明明已经被困住了,只要稍微给点打击他们就会被制服,就算是个笨蛋领兵都不会出错,自己还怕延误时机,当初就该自己赶过去……

显然,这件事情让一向沉着冷静的林肯大为恼火,自从进入政坛之后,林肯几乎从来没有批评过任何人和事,在言行方面也十分的注意,因此这一封信可以说是林肯从政以来最严厉的一次了。信中这样写道:

米德将军:

你肯定知道李将军部队的逃脱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影响。错失了上次的大好机会,我们如何奢望再一次成功地打败他们……事情已经过去了,我也不会要求你现在如何去应对这件事情,因为机会错过了,就再也回不来了。我只是因此感到十分的悲痛和惋惜。

想象一下米德看到总统先生的亲笔信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不用再绞尽脑汁想象了,因为事实上这封信并没有送到米德的手里,林肯并没有寄出这封信,在林肯去世之后,这封信才得以重见天日,我们可以想象出他在盛怒之下写出这封信后,心情已经恢复了平静,他会仔细地分析这件事情发生的原因:我只是一个施令者,我只是靠自己的想象去分析一切事情,如果我当时在前线看到血流成河,哀嚎遍野,我也会犹豫要不要去执行进攻的命令……米德这个人本来就有软弱犹疑的性格,这是众所周知的,我早就应该考虑到这一点的……

事情已经发生了,说什么都没有任何用处了。我批评了米德之后尽管发泄了我一时的愤怒,同时也会引起米德的不服。他肯定会为自己找各种理由反驳,这样只会让我们两个对对方有更深的成见。万一他因此辞职不干了,不是更得不偿失吗?

或许总统先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才没有把那封信寄出去,因为他知道批评从来不是解决事情的好办法。

林肯的事迹被很多人效仿学习,罗斯福总统就是其中一个,在他任职期间,每当他遇到难题困境时,他总会看着办公室里那张林肯的画像认真思考:如果林肯遇到这种事情会怎样处理呢?

所以下次遇到事情想要批评别人的时候,想一下林肯如果遇到这种事情,他会有怎样的反应。

你肯定希望你身边的人都朝着好的方向去改变和发展,但是为什么不试着让这种进步和改变先从自己身上发生呢?越早改变收获也会越多,何乐而不为呢?

鲍宁说过:“如果一个人能够成为人们讨论、争辩的话题时,这个人就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

谁都曾年少轻狂,我也不例外,年轻时候的我很想让别人注意到我,有一次我为了给一家杂志社写一些关于作家的文章,特意给美国一位非常有名的作家戴维斯写了一封信,请教一些有关写作的经验。大概过了一两个月之后我收到了一封来信,信上注明:“口述成信,万望海涵。”当时我想能写出这样内容的人,肯定是个行程非常满的大忙人。于是一个念头在我脑海中形成了,我在给戴维斯的回信中,也加了这样一个注明:“口述成信,万望海涵。”希望以此引起戴维斯的重视,虽然我不得不承认实际上我每天非常闲。

结果可想而知,戴维斯直接把信退了回来,而且信的下面是一行更不耐烦的回应:“你的态度十分之恶劣傲慢。”

这件事情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我做错了,戴维斯对我的回应是合情合理的。然而当时的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当时的我恼羞成怒,对戴维斯只有抱怨和恨意。这种恨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即使是十年后当我得知他去世的时候,这种恨意仍没有半点削减。其实我心里早就已经明白,当年确实是自己的错,戴维斯对我的回应没有半点不合理,我恨的其实只是当时轻狂的自己。

假如你对一个人的批评可以让这个人记住数十年,并被他仇恨这么久的话,那么尽管去批评吧。

我们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我们应该就事论事,而不应该因此而迁怒于别人。

要知道,批评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武器,它的威力不亚于任何一种化学武器,完全有伤人性命的能力。比如历史上的胡特将军,在饱受人们的指责谩骂之时,还被禁止带兵前往法国,多重打击几乎要了他的命,他的身体因此迅速地垮了下去。

实际上,只有那些没有脑子的人才会一味地批评、指责、抱怨、谩骂……因为除了这些他们什么也不会。

如果你想要做一个宽容的人,就必须在改变自己的人格和克制自己方面严格要求了。正如卡莱尔的一句话:“辨别一个人是否伟大,只需要看他对待卑微者的态度。”约翰逊博士也曾说:“世界末日来临之前,上帝都没有要批评人们的打算。”上帝尚且如此,凡人又有什么资格去抱怨别人呢?

放下心中的怨怼,不要只想着去指责、抱怨别人。 jJZyJ1FfpBqiboR0FCC59HhOUThzX25bSzW/31kjmDfmtUTK2PtqAuVNVAotPaH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