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为什么有些学生与众不同

【案例:莉莉和薇薇】

莉莉是一个8岁的女孩,喜欢微笑,对人友善,和别人在一起会很开心。莉莉的同学也喜欢和她待在一起,许多同学都愿意挨着她坐并主动帮助她。薇薇是莉莉的好朋友,经常给莉莉讲故事。莉莉说薇薇最漂亮、最有礼貌、对人最好,但是同学们却说薇薇胆小、不爱说话、性格内向。

莉莉的语言发展较同龄人迟滞,但她可以进行简单的对话,她非常喜欢打听别人的事,如“你吃饭了吗?”“谁给你买的鞋?”等。她的认知能力比语言和社会技能的发展更加滞后,尤其是数学学习能力。她难以掌握10以内的数字,难以记住加减法算式,在解决问题方面也存在困难。莉莉需要在资源教室接受辅导,她一天大约有四分之三的时间在普通班级上课。

莉莉和薇薇只是众多学生的缩影。在教师眼中总有尖子生、中等生和学业不理想的学生,任你怎样备课和教学,都很难消除这些差异。正如十根手指一样长会带来很多不便,不同长度的手指也各有优势一样,理解差异和差异存在的合理性,才能从内心接受他们。

一、个体差异

(一)差异产生的原因

差异即差别,是指形式与内容的不同。对人而言,既表现为外表和身体之间的差异,也表现为大脑结构或大脑活动方面的差异。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差异通常指个性差异,即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或兴趣等方面的差异,案例中同学认为薇薇胆小、不爱说话、性格内向,是就薇薇相对于班级中其他同龄人的日常表现而言。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同一个体内部及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所显示出的彼此各不相同的现象。案例中“莉莉的认知能力比语言和社会技能的发展更加滞后,尤其是数学学习能力”这句话指出了莉莉在能力发展方面的不均衡。

(二)差异的表现

人类差异按表现形式分为群体差异、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差异。群体差异是指依据不同标准划定的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异;个体间差异是指群体中每个个体之间生理、心理上的差异;个体内差异是指个体自身各方面发展的不均衡性。学校足球队和小胖墩运动队通常是指运动健将和体重超标的学生,这两个群体间的差异显而易见;从两个群体内部看,运动员有自己的特长,小胖墩的超重原因也不尽相同;从个体内部看,每个队员都有自己的优劣势。

个体之间在心理特征上显示出差异是一个显在的事实,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是如此。而且,从身心各方面来看,个体差异现象的表现也是多方面的。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事实,学生在学业能力和人格特征方面表现出的个体差异更是教师在每天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都要面对的一个严肃问题。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教育工作者怀着多么美好的愿望,无论教育工作者以爱心和智慧在学生学业的成长上做了多少工作,他所教导的学生最终仍然会表现出极大的不同。这也是教育不能一刀切,要因材施教的根本原因。

是什么造成个体成长过程中的差异?可以从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得到解释——遗传、环境、种族文化差别。个体的心理差异是怎样形成的呢?有的理论认为这完全是由人的遗传决定的;有的理论认为是由环境决定的;而有的理论则认为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尽管在解释个体差异成因的问题上心理学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而,个体差异却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永远不能消除的事实。物的差异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人的差异造就了社会的多样化。正是差异,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形式(外表或身体)和内容(内在或心理)的不同。个体在教育的作用下逐渐社会化的过程中,心理的不同导致了个体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的差异。在教育领域,学生的个体差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差异带来的多样性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多种多样的,他们不仅在认识活动上存在着差异,在精神面貌、道德品质,乃至生理等方面也都存在着差异。就学生心理的个体差异来说,就有如下的表现形式。

(一)智力的个体差异

人的智力是千差万别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找到智力水平完全一样的两个人。即使是两个智商相同的学生,他们的智力分数构成也可能存在很大的不同。两名智商同为l00的学生,可能其中一名的言语智商分数为70,操作智商分数为130;而另一名的言语智商分数为130,操作智商分数为70。两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能力也会表现出很大差异。前一名学生可能适合学习操作性课程,而后一名学生可能更适合学习文化知识类课程。智力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智力类型的差异(学生在知觉、记忆、言语和思维方面表现出的差异)、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有的学生智力超常,而有的学生智力落后)、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有的学生很小就显露出卓越的才华,有的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在较高的年纪才表现出来)等方面。

大量事实表明,学生的智商高低与学业成就高度相关,它不仅影响学生学习的速度,也影响学习的质量。智商较高的学生往往学习质量高,速度快,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比较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对学习到的知识的记忆效果好、运用能力强。而智商较低的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则恰好相反,智力障碍学生尤其如此。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智商与学业成就相关,但并不代表智商高的学生学业成就一定良好,反之亦然。

(二)认知方式的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模式或认知风格,指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表现在认知组织和认知功能方面持久一贯的特有风格。它既包括个体在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又包括个体在态度、动机等人格形成、认知能力与认知功能方面的差异。个体的认知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2)分析性与非分析性概念化倾向;(3)对认知域宽窄的选择;(4)对两可与非现实体验的不容忍;(5)复杂认知与简约认知;(6)记忆过程中信息的整合与分化;(7)扫描与聚焦;(8)冒险与保守;(9)解决问题的滞阻与畅通等。

认知差异对学习的影响不仅在程度上不同,而且起作用的方式也不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对学习方式的影响,具体表现为:第一,学生对所用感觉通道的偏好。有的学生习惯于听觉学习,有的习惯于视觉学习,有的则更喜欢通过触摸或各种感觉的结合学习。第二,学生对学习环境的偏好。有的学生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中学习,有的则喜欢在有背景声音的环境中学习。第三,对学习内容组织程度的偏好。场依存的学生喜欢别人向他们提供结构严密的教学,场独立的学生则讨厌“菜单式”的指导,喜欢自由自在的学习方式,较易适应结构不严密的教学。第四,对学科选择的偏好。场独立的学生倾向于学习数学、自然科学,场依存的学生则倾向于学习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三)人格的差异

人格又称个性。关于人格,朱智贤教授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给出的定义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是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而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有:(1)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2)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3)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的特征,即性格;(4)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这些特征错综复杂,交互联系,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心理学对人格的差异进行过许多研究,形成了一些人格差异理论。这些理论关注的焦点集中于人格类型差异和人格特质差异的研究。

人格类型差异多指在同一文化形态下的群体具有的特质,它是在共同的生活方式下形成的,并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是研究者为了测定复杂的人格特质而抽取出来的概念。如在一个群体中,人们会表现出一定的顺从性、自私性、审美性等。

人格特质差异为个人所独有,代表个人的行为倾向,是决定人的外观行为的潜在变量。人格特质差异是个体最真实人格的特质。人格特质的深度也不一样,特质越深刻就越稳定,对行为的效应也就越全面。如个体的“自立性”,人的各自独立,普遍地存在于各种不同年龄和不同社会环境的人身上,只是在每个人身上的强度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又如每个人都有智力,但每个人的智力都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人格表现出来的各种差异。个体特质差异是一个人人格的建筑材料,它实际上影响一个人的人格结构。

【提要】

学生群体间和个体间存在差异,每个个体内部也存在差异。差异带来不同的需求,有些学生与同龄人之间差异显著,对教育的需求也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关注差异、了解差异产生的原因才能真正理解和接纳学生。 SpIzCW6W7UVPF2uynaBgFVknm+AHLoXyrMv27ZGBg5iNthmNmO5f/M2LNownQVs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