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她为何成为毒母?

上野 你母亲义务教育也是在女校完成的吗?

田房 小学上的是男女共学 1

上野 对吧,所以当时的年轻人都是在表面平等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大学斗争也一样,是表面的男女平等。

田房 我母亲那个时代就是男女表面上平等了?

上野 因为都有共学了呀。

田房 这就叫平等吗?但这是理所当然的呀。

上野“ 二战”前,一般从寻常小学 2 的中间阶段就男女分开了。有个说法叫男女七岁不同席 3

田房 这……

上野 现在应该没有这种野蛮的风俗了,不过以前很多学校都会按照排名高低张贴考试成绩。而且实施共学制度后,男女学生的成绩竞争完全公平公开。成绩不分性别,所以女生上学时培养的都是男女平等意识。可是一出到社会上,就会变成“这跟学到的不一样啊!”。

1970年, an·an 杂志创刊,那个时期很流行“同学夫妻”这个词。在男女共学的学校谈恋爱,然后结成夫妻,到这里为止还算可以。可是出到社会一看,就会发现欢迎男性的工作一大堆,女性却找不到工作。这就是决定性的差别。而且那时候的避孕意识还很差劲,动不动就会怀孕,于是1973年出现了第二次婴儿潮 4 。田房女士是哪一年生的? 田房 1978年。

上野 那算是有点晚了。当时也没有现在这种“消除待机儿童 5 ”的目标,家长找不到托儿所和幼儿园,而且都离开家乡到大城市工作,无法依靠父母帮忙带孩子,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

田房 是没有托儿所和幼儿园吗?

上野 没有,真没有。那时候太缺这类设施了,跟现在简直没法比。而且女性本来就找不到工作。不管有没有孩子,都没有人愿意招聘大学毕业的女性。

田房 什么?!

上野 如果想进好公司,就得有高中文凭或短大文凭。只要上了四年制大学,那就完蛋。

田房 为什么?!

上野 因为企业压根不懂如何培养女大学生。我问过少数找到工作的女大学生,她们都是派遣或者临时工,而且得靠关系入职,还被当作“干到结婚就走”的“短期工”。当时的头婚年龄很低,所以工作时间只有两三年,一眨眼就过去了。请记住,你母亲年轻时就处在那样的时代。

田房 我好像能理解。

上野 我们这一代的女性大都有过不甘心的经历,觉得不应该这样。

田房 我也觉得母亲有这种想法。不是现在的母亲,而是过去那个过分干涉我生活的母亲,就散发着那种气场。我小时候不懂,现在知道了,当时的女性肯定受到过很多不公平待遇。自从我出了一本回忆自己被母亲过度干涉的书,很多经历相似的人都会找我倾诉,说她们的母亲也这样。渐渐地我就觉得, 虽然可能存在每个母亲的个人性格问题,但同样不能忽略她们所经历的社会的问题。 一开始我只把它当成亲子之间的问题,现在想来,或许这就是女性主义和女性歧视的问题。

上野 原来如此。一谈到“毒亲”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说母亲性格怪异,夫妻关系很不正常之类。我看过你写的《老妈好烦》,真的深有同感。虽然存在程度上的差异,但无论哪个家庭都存在那些问题,所以才会有那么多读者产生共鸣。我母亲也不是性格特别差劲的人,只是普通的日本女性。

田房 就是啊,都是好市民。

上野 但是孩子无法选择父母。在这个意义上,我母亲属于普通的日本母亲,而且还是那种夫妻关系很差的普通日本妻子(笑)。她一直对孩子说:“我不离婚还不是因为你们。”所以说,她就是个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于孩子, 让孩子产生无意义的负债感和罪恶感的、普通的差劲母亲!

田房 普通的差劲母亲,我太理解这个形容了(笑)。

1 男女共学: 指男女学生在同一所学校、同一间教室上同样的课程。在1947年《教育基本法》制定之前,日本学校的主流是男女分学,有的地方不仅教室分开,连上学路径也要分开。另外,1946年,第一次有女学生考上东大(当时为东京帝国大学)。那年参加考试的108名女学生中,有19人合格。(参考:金谷千惠子《日本民众与女性的历史》,明石书店,1991)

2 寻常小学: 日本明治时期建立的初等普通教育机构,有三年制和四年制两种。——译者注。

3 男女七岁不同席: 中国古代说法。战前日本社会普遍认为“如果男女七岁以后还不分开,就会败坏风气”。

4 第二次婴儿潮: 1971—1974年。每年新生儿人数超过200万人,1973年达到209万人的顶峰。1947—1949年第一次婴儿潮世代被称为“团块世代”,第二次婴儿潮世代则被称为“小团块”。

5 待机儿童: 指拥有入托、入园资格,但是申请不到保育设施名额的儿童。20世纪60年代,保育资源不足成为问题,虽然出现了“增设保育设施”的口号,但是迟迟没有践行。到了20世纪80年代,儿童数量减少,保育设施不足问题得到缓解,待机儿童略有减少。1994年以后,儿童数量再次增加。2016年,一篇标题为“孩子不能入托日本去死!!”的博文引起话题,该标题也被选为年度流行语。(参考:前原宽《我们能否守护孩子的“当下”》,创成社,2018)

毒亲(毒母)是什么?

“毒亲”是源自苏珊·福沃德《父母有毒》 1 的互联网用语。2012年前后,该用语开始出现在电视等媒体上,得到更多人群认知。媒体通常站在父母立场上制造话题,诸如“你变成毒亲了吗?”“曾经是毒亲的某人”等等,如今该词语已经渐渐成为衡量父母言行的准绳。

我认为,面对父母这种“很难责怪的对象”,苦于父母言行和原生家庭关系的孩子可以暂时认为“父母有毒”,将其看作“敌人”或“加害者”。如此一来,童年和青春期被父母灌输了“都是你的错”的孩子,就可以很有效地将父母与自己切割开来。

1 《父母有毒》: 作品原名为“Toxic Parents”,中文版译名为“原生家庭”。——译者注。 xAr4rR22xePXA60MtdBetDPObptsKHgwffhgFMrPI/AdzAZdpAEHg1+0W/lU7yX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