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产教融合”视域下创新型传媒人才的培养认知与实践方略

王雪梅

作者简介:王雪梅(1981— ),女,四川传媒学院研究员,从事传媒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是四川省教育厅2018—202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改革项目“一引领·三三融合”的新时代传媒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JG 2018—919)研究成果。

摘要 】传媒业态变局倒逼传媒教育形态转型与创新,致使产业实际需求与传媒人才供给之间产生了结构性矛盾,这就要求业界和学界以培养适应传媒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传媒人才为逻辑起点,在构建资源共享、梯次有序的“产教融合”格局中,同步体现传媒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创”的功能,以此加强传媒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产教融合 创新创业 创新型传媒人才 转型升级 智能技术

信息技术的裂变式发展以及“云大物移智区加”、5G等技术的实际应用,不仅让传媒产业迎来了转型升级的革命,还让更多的个体与技术相连接、与数据相融合,引领着人类社会步入运营系统化、智能交互化、内容个性化、渠道移动化/多端化、形态多元化、时空虚拟化的智媒时代。这就要求创新型传媒人才培养的要素定位紧密跟踪传媒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从过去以1.0转型(以融合基建工作为主)、2.0交互(以内容融合为主)升维到3.0融合(从内容竞争、产品竞争、平台竞争转向生态系统融合竞争),以加速释放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融合实践(内容、功能、平台、逻辑、价值等),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内容流动、受众迁移、产业布局和转型中的动能。

一、理论逻辑:“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的同频共振

站在“产教融合”主体的视角来看,“产教融合”可划分为1.0“以高校为主要推动主体”、2.0“以高校、行业企业双主体推动”和3.0“政府主导、以行业企业为推动主体”三个阶段。3.0阶段的标志是2019年10月《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出台,明确国家推进“产教融合”型城市、“产教融合”型行业、“产教融合”型企业的试点建设,也就是目前正在集成化发展的阶段。不难发现,方案的出台体现出国家在“产教融合”顶层设计上给予人才战略的高度重视。一方面,“产教融合”虽不是一个新模式,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学内容却长期与社会需求脱节,而“产教融合”可拓展创新型传媒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法;另一方面,创新型传媒人才培养是传媒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1.“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的外延同“理”

从外延上看,“产教融合”中的“产”主要由企业(或单位)、生产、工作、解决方案、产品等要素构成;“教”主要由人才培养、能力培养等要素构成。因此,若从背景上看,创新型传媒人才培养需要立足于传媒产业的现实需求;从能力上看,创新型传媒人才培养需要注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从方式上看,创新型传媒人才培养需要协同“产教融合”,并以此反哺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事实上,“产教融合”落实到操作层面就是“企校合作”“按需供给”“服务发展”,这恰好与创新型传媒人才培养的定位不谋而合。

首先,二者应共同寻找需求与供给的交汇点。“产教融合”不仅是高校了解产业发展需求的把脉器,而且是供需对接的连接器,还是服务社会、实现价值的立交桥。因此,创新型传媒人才培养只有在校企双方深度合作中找到供需的交汇点,才能最大限度地使传媒人才培养过程充满生机与活力。

其次,二者应共同打造企校合作的共赢链。“产教融合”是企业和高校共同关注之处,这就要求高校的校企合作不能仅流于表面、隔靴搔痒,而应将着力点放到为产业做出切实贡献上,以此收获产业的回报和社会的认同。尤其是创新型传媒人才培养,更应依托影视产业链,加快打造创意、编剧、导演、演员、化妆、道具、场景、拍摄、剪辑、配音、后期制作、影片合成、上线等一系列的课程体系。

最后,二者应共同培养产品生产的自主能力。在创新型传媒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通过夯实与企业的合作基础,增强传媒人才终端产品领域的生产能力。当然,除在资源上协助生产传媒类影视产品外,还应着力加强学生独立或参与生产影视产品,乃至创办传媒类创业公司的能力。

2.“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的内涵同“质”

从内涵上看,二者的定位都在提供解决现实问题的操作方式上。事实上,正是由于创新型传媒人才培养的目标直指传媒产业,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就应最大限度地把知识的原理和技术进行创新性集成,并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和生产制造中,以更好地服务于传媒产业。这就要求创新型传媒人才的培养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相关工作:一是以产业的发展需求,设置、研发或改造创新型传媒人才培养所依托的专业和课程体系等;二是以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研究制订创新型传媒人才培养所依托的基本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实习方案、就业标准等;三是以大量具备行业背景的实践型人才,优化完善创新型传媒人才培养所依托的师资团队;四是以与产业一线同步甚至略微超前的生产设备,改善创新型传媒人才培养所依托的教学环境。

3.“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的本质同“核”

从本质上看,二者的核心内容都是结果导向下的人才“为我所用”。因此,创新型传媒人才培养更应在使用已有的包括知识机理、科技方法、管理经验、新科技成果等在内的文化服务的基础上,不断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一是将最新的教育、科技成果应用到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产品制作中;二是将“有理论基础、有行业背景、有从业经历、有实操经验”的师资团队及校企深度合作资源,应用到学生培养与科研指导中;三是将与一线生产和工作同步,甚至略微超前的生产设备,应用到相关人才培养,并建构“教室、实验室、未来工作室”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二、现实挑战:传媒产业重塑推动建构的社会境遇

信息技术的裂变式发展以及“云大物移智区加”、5G等技术的实际应用,引爆了包括传媒产业在内的诸多产业在生产模式、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的变革,并使得媒介生产、传播与消费的格局被重塑。这自然对传媒院校开展“产教融合”提出了新的课题,并给创新型传媒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1.“互联网+”时代带来的现实挑战

在“互联网链接一切”的时代里,互联网已成为创新性最活跃、交叉性最密集、渗透性最广泛的新引擎,不仅使媒介种群协同进化,还使创新与竞争成为驱动智能媒介发展的双引擎。与此同时,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及其与各类媒体的深度融合,也引领着人类社会步入智媒时代。

一方面,互联网媒介平台的不断革新带来了价值体系的持续升级。如今,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平台已取代了大多数传统平台,并成为信息交流的主要载体,致使“以内容生产为基本环节、以媒体形态为研究对象”的传统传媒人才培养,已无法应对互联网平台的持续冲击,这自然要求创新型传媒人才的培养必须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重视互联网平台。

另一方面,互联网正推进传统新闻生产方式、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的持续革新,并放大着终端用户“发言权”,使得用户欲望倒逼着媒介生产、传播与消费的按需调整,并使得传统媒体正不断解构、重组与创新转型,这自然要求创新型传媒人才培养须重新认知产业格局,从服务传统媒介与新媒体教育转向服务现代传媒与智能媒介教育。

2.“产”“教”两张皮现状带来的现实挑战

创新型传媒人才的培养理应以服务社会为目标、以发展需求为导向,主动对接产业、服务行业和区域;以“支撑转型升级、培养合格人才、推进科技创新、用好知识科技、及时反馈意见,逐步实施改进”为抓手,持续探索“产教融合”模式。但传媒实践的现实情况却并存在“供”“需”两张皮的情况。一方面,日新月异的传媒业态对传媒人才培养规律不断提出挑战,使得现实社会中的优秀传媒人才并不一定源于传媒院校;另一方面,传统传媒课程的设置,往往呈现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还存在课程内容与时代需求脱节、缺乏融合性等一系列问题,无法适应新兴的传媒业态发展。

尤其在智媒时代,要求各级传媒机构在以“用户为中心”的传播理念下,尽可能地提供更多维、更跨界、更融合、更迅速、更全息、更智能以及覆盖传媒产业链全流程、全终端、一站式端到端的智慧媒体服务,致使当前创新型传媒人才的培养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例如,“新旧媒介深度融合,导致新闻生产与传播流程改变”“用户个性化需求,导致用户信息获取与处理方式变化”“开放式的传播结构,导致对信息传播的控制权削弱”“用户信息解码偏差,导致新闻传播偏向”“初级的算法推荐,导致‘信息茧房’和‘单向度的人’的形成”“面向‘数据化’,导致用户隐私侵权问题丛生”等问题,这些都直接导致传媒教育已远远落后于产业、行业发展,并成为“产教融合”的痛点与难点。传媒业生态发生重大变革,传媒专业教育亟须知识更新,这自然对创新型传媒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践行路径:“产教融合”建构的实践诉求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产教融合”既是创新型传媒人才培养的手段与途径,更保持开放的精神、引导的态度、创新的手段、融合的方式、价值的责任。唯有重新建构“产教融合”,才能全过程、全方位助推新时代创新型传媒人才培养,实现全员育人。

1.健全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智媒时代,人才培养更应学会“借力打力”,即借力“产教融合”的重要思路,发挥市场在传媒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以逐步解决传媒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创新型传媒人才的培养应以“产教融合”为基准,在实践层面不断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探索,以持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在传媒新业态环境下,亟须对“产教融合”的内涵进行扩大增效,在“四同”(同心、同构、同步、同频)目标导向下,做好服务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推进科技创新、用好知识文化、畅通信息沟通与能力促进的提升,从而在“供给”与“需求”之间、教学和科研之间、专业和课程之间、传承与创新之间、服务与提升之间,形成一个正向循环的“增强回路”。

(1)人才培养要与业界需求同心

传媒产业现实需要的人才与服务,也是人才培养与教学科研工作的逻辑起点和终点。业界若需要优秀的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编剧、导演、演员、美术师、录音师等人才,人才培养就要追踪业界的人才需求,培养符合业界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与业界需求同心;业界若需要节目内容、提供标准、提供培训、联合进行市场拓展等人才,人才培养就应跟踪业界的需求愿望,以提供更好的人才服务。

(2)人才培养要与业界平台同构

在“创新导引实践”的思路下,通过“复制”广播电视媒体、融媒体中心、影视制作等领域的“业务流程和生产场景”,建构“产教融合”实验、实习、实践及实训等教学设施设备系统。例如,可让实验室在设备设施、生产流程和工作场景等方面,与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电影制片厂、美术公司工作坊、数字媒体产品工作坊、影视摄录编美化服道工场等关键节点部分具有相同结构,从而实现设备设施同构、师资队伍同构的布局。与此同时,还应因地制宜地让教学设施适度领先于业界,并通过“引进、外派、自培”等方式,建设与业界专业人才队伍同构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3)人才培养要与业界发展同步

传媒院校在“师资、设备、课程”三要素方面,应在紧密追踪业界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同步建设,并尝试在某些关键节点实现“引领”。在具体实践方面,应紧紧围绕业界最新发展所产生的人才、服务需求,并通过建立或转型成立行业学院的方式,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在师资队伍方面,应尝试积极引进、培养一批传媒产业、行业领域的大师及青年才俊;在设备方面,应加快与传媒产业发展行业使用设备实现同步;而在课程体系上,应紧跟业界形势发展需要,进行改革和建设。

(4)人才培养要与教育规律同频

要探索适合传媒行业发展和需求的创新型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养出一批适应当前及未来媒体深度融合与产业创新发展,能讲好“中国故事”并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新时代传媒后备人才,这就要求人才培养务必与高等教育教学的规律同频共振,坚决将“产教融合”落实到人才培养上,落实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落实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全局战略中。

2.建构“全媒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人才培养应积极建构以“产教融合+”模式为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通过搭建服务平台增强学生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把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形成多种校企基地建设模式。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实施人才培养过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开展人才质量评估”。

(1)立足“全媒型”人才培养高度,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

人才培养若要满足全媒型人才的需求,自然要求创新创业教育更应依据技术的变革和业态的变迁,主动进行创新布局与转型升级,加强以“传媒+”为载体的生态体系构建,除了让学生具备互联网时代产业需要的基本能力外,还要掌握良好的数字化、云端化技术能力,以及垂直化、细分化的创意生产能力。在产业发展、市场关系、多业态产业链等方向上,应把握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等环节,进一步瞄准前沿、立足应用、分类探索、分层制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而将传媒新技术、新知识、新能力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

(2)建构复合知识理论体系,直面传媒产业智能化发展

媒体融合进入“深水区”,使得融为一体的全媒化成为必然现实。面对日新月异的传播格局,传媒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更应站在培养全媒型和专家型人才的高度,守住传媒教育底线,强化传媒教育特色,突破传媒业态发展,立足智能传媒双创教育本色,建构具有复合知识理论体系的传媒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新路径。在融合与交叉中,可通过“艺术+科技”“人文+工科”“智能+创新”“伦理+道德”等手段实现资源配置、生产要素整合、技术应用、平台打造、管理手段等领域的互融共通;在课程建设中,可通过强化“产教融合”理念,将市场需求、产业发展方向、创业基本内容纳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以此形成校企共建的创新创业机制;而在教学方法上,创新创业课程应将“理实一体化”、体验式、项目化、任务型教学等作为基本要求,通过强化实践锻炼的分量,以此引导学生在持续的实践锻炼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3)搭建社会实践体系,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空间

传媒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构应按照分层次实践教学、项目制教学、对接产业标准教学等方式,加快形成以社会实践检验专业实践的评价、信息反馈和持续改进机制,并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理念紧密对接传媒产业转型升级、培养标准紧密对接传媒产业发展预期、培养过程紧密对接传媒产业生产流程、专业结构紧密对接传媒产业生态链、教学条件紧密对接传媒产业一线标准”的“五对接”“产教融合”培养布局,以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空间。

【参考文献】

[1]许志强.智能媒体创新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出版,2016(12):17-21.

[2]王雪梅,刘彤.本科院校转型与“创客文化”构建[J].青年记者,2016(11):115-116. PkMupxCrIQ1f1eWoi/CJkBa/HCiWdsW0+E9Q0mXd1Fji+Dx0gr/UpcVhOVv3u9S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