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四川传媒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过十年艰苦奋斗、十年开拓奋进,致力于打造产教融合科教产业园区的“成都影视硅谷”初具规模,创新创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初见成效。学校在深入推进协同育人的改革试点过程中,从强调政府行业企业主体、合作项目、人才队伍、实验实训室、合作机制等协同育人的诸要素建设中,进一步深化到协同育人的平台搭建,通过从要素建设到平台搭建的飞跃和“协同育人平台+”战略的实施,推进了要素整合和系统功能发挥,开辟了协同育人新路径,开启了新时代应用型传媒教育新境界。

学校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总体思路:不忘教育初心,牢记人才培养使命,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目的,以平台建设为抓手,主动对接行业和区域,搭建产教融合平台,拓展产教融合资源,形成产教融合体制,建立共建共享机制,构建“产教融合生态系统”。

一、深化对产教融合进入新阶段的新认识

“产教融合推动主体三阶段说”。从产教融合的主体角度看,产教融合将经历“以高校为主要推动主体”“以高校、行业企业双主体推动”和“政府主导、以行业企业为推动主体”三个阶段。现在正步入第三阶段,其标志是随着《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出台,国家推进产教融合型城市、产教融合型行业、产教融合型企业的试点建设。

《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中指出,把深化产教融合改革作为推进人力人才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性任务,以制度创新为目标、平台建设为抓手,推动建立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改革推进机制,促进教育和产业体系人才、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资源要素集聚融合、优势互补,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学校认为,对高校来讲,当前深化产教融合的着力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体制上要突出城企校联动。要充分激发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不同主体在产教融合上的积极性,建立“政行企校产教融合联盟”,形成联动性体制。充分把握国家推进产教融合型城市、产教融合型行业、产教融合型企业试点建设的机遇,顺应政府主导产教融合的趋势,讲好故事、练好内功、积极响应、主动出击,与产教融合型行业企业联动,服务于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

二是在机制上要突出资源要素的共建共享。产教融合关键是资源要素的融合,资源要素的共建共享机制的核心是利益机制,因此需要破除体制障碍、领域界限、政策壁垒,打造核心利益共同体,形成产教融合不同主体在人才、设施、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资源要素上的共建共享。

三是在抓手上要突出产业集聚融合的平台建设。产教融合首要的是在物理空间上的融合,高校要充分发挥作为产教融合基点的作用,在科教产业园、众创空间等基础上,推动在教育人才资源相对集聚的地方建设产教融合园区,推进产教融合的各类资源向产教融合园区集聚。

四是在效用上要突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的落脚点在服务社会,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科研等支撑,提供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二、树立“打造协同育人平台”的新理念

面对企业、行业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积极性不高,不大乐意与学校开展协同育人的现状,学校于2013年针对性地提出了“产学结合,重点在学;校企合作,关键在校”的“产学、校企”结合的理念,主张在学校“走出去”寻求与企业行业合作路径不畅的时候,转而将重点放在“引进来”上,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主张大力引进行业内教师和购置高端生产型设施设备,通过壮大学校自身的实力,变被动为主动,吸引企事业单位主动与学校合作,积极破除产教融合壁垒。由此开启了通过“筑巢引凤”搭建产教融合“平台”之路。在此过程中,学校深刻认识到平台搭建的优势,平台能够形成资源集聚地,形成“平台生态圈”。“平台生态圈”通过对各要素的重组和优化,有效激励多方群体之间互动,成长潜能强大。“平台生态圈”甚至能够拆解产业现状、重塑市场格局。2017年,学校进一步提出“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培养应用型传媒人才”,明确形成“搭建协同育人平台”的“平台”理念,主张在“产”“教”和“校”“企”的层次逐次提升,在两者之间的关系上从第一层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向第二层次“你就像我,我就像你”和第三层次“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迈进,主张充分利用和发挥学校自身奠定的行业、人力、科研、设施设备等优势,集聚新时代传媒产业发展的各种资源,打造协同育人平台。

三、创建“成都影视硅谷”协同育人新平台

学校立足地方,围绕四川“文化强省”、成都“文创中心”建设,服务地方文创产业发展,服务“学教研产城”一体化建设。学校同四川省广播电视局、成都市郫都区人民政府共同联合打造,是集“产学研用”于一体的综合性产教融合平台。该项目位于成都市郫都区团结街道,占地约1500亩,计划投资50亿元,拟通过三期建设,形成艺术展演与国际会议博览功能区、国家级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功能区、影视拍摄功能区、产教融合功能区、双创功能区、数字摄影棚群落等重点板块。按照“学教研产城”一体化的理念,集成功能区的工作生活场景,现已基本建成了20万平方米六大功能分区(人才公寓、综合活动中心、双创街区、产教融合中心、标准化运动场、集装箱广场)。“成都影视硅谷”作为“政行企校”共建项目,被写入《四川省建设“高清四川智慧广电”专项改革方案》、《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川府发〔2019〕20号)和成都市《建设西部文创中心行动计划(2017—2022年)》等文件中,得到四川省省长、成都市委书记等省市多位主要领导的多次批示、现场视察或专题调研。

“成都影视硅谷”作为传媒影视产业聚集地平台已经雏形初显。目前,“中国产学研创新合作示范基地”等两个“中”字号基地、全国首批“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应用创新示范基地”等3个省部级基地落户;“国家广播电视网工程技术(四川)研究中心”等10余个研究中心、科研基地、实验室落户;完美世界、喜马拉雅等40余家业内公司落户;派格传媒、卓亚教育等50余家企业、机构,80余名个学生“双创”团队在“双创B区”入驻。“成都影视硅谷”作为“科技影视文创”产业聚集地,“虹吸效应”已初步显现,作为产教融合资源拓展和共享平台的优势正逐步凸显。

四、深入实施“协同育人平台+”新战略

平台形成的资源汇聚,能够形成创新发展的强大动能,能够为平台建设的“政行企校”等参与者创造更大的价值,各参与方通过平台进行互补、合作、协同、融汇、整合、创生,通过要素的优化整合激发新的创造性和自我进化功能。平台的动能激发正是通过“平台+”的赋能模式呈现出来的。因此,学校实施“平台+”战略,推进“平台+产业”“平台+人才培养”“平台+科学研究”“平台+智库”“平台+创新创业”等发展形态,深入推进协同育人。

1.“平台+产业”,围绕文创,打造传媒影视产业聚集地

引进凤凰卫视集团、完美世界、智慧广电文化科技、喜马拉雅、元纯传媒、腾讯云、壹天文化传媒、香港贝森资本控股、华晟泰通传媒、首控集团等大量知名企业,完成签约入驻“成都影视硅谷”的企业和机构达到上百家,注册资本超过10亿元,引入“双创”企业或机构超百家。

2.“平台+人才培养”,引企入教,扎实推进协同育人新机制学院建立

发挥平台优势,促进“平台+人才培养”,行业、企业以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学校办学,主动进行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探索学校和行业共建二级学院、企业到学校开设专业课程、企业与学校的资源共享等创新合作机制。不断深化“引企入校”,在与完美世界、喜马拉雅等行业巨头、企业专家达成亲密合作的基础上,组建起多个行业学院。

3.“平台+科学研究”,校企联动,推进实施系列协同育人项目

国家广电总局广科院超高清视听研制基地、国家广播电视工程技术(四川)研究中心、国家动漫创意(成都)研发中心、教育部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国家广播电视网工程技术研究(四川)中心智能终端实验室、广州市广播电视台超高清人才培养基地及内容制作基地、索尼未来影像实验室、迅游科技超高清游戏视觉重点实验室、广州俏佳人传媒新概念影视创作基地、索贝数码超高清(4K/8K)内容生产及管理平台联合实验室、腾讯云·未来媒体高清全景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入驻平台。

围绕引领行业发展的超高清视频内容制作,联合国家广电总局广科院、四川省广电局、四川省广播电视台、长虹、九洲等共同创建国家级超高清视听研制基地和超高清视听内容制作中心,省级超高清中心已经挂牌正式成立并运行。与国家广电总局广科院等单位联合编写4K超高清拍摄行业标准,共同开发研制4K超高清内容制作技术标准,并承担了组织“全国首届4K高清培训”等任务。

4.“平台+智库”,汇聚英才,大力强化协同育人软实力

充分发挥平台优势,通过“双引双促四提升”,吸引大量业内高端人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进入学校,推进“双师双能型”师资结构优化升级。吸引大量业内高端人才进入学校,建立智库。聘任王成善院士、奥斯卡奖得主肖永亮、中戏博导陈珂、360花椒直播总裁于丹、喜马拉雅FM联合创始人余建军、完美世界高级副总裁王雨蕴等一批精英人士。

5.“平台+创新创业”,发动引擎,开启“双创”新征程

组建创新创业学院,注册运营成都影视硅谷集团、峨眉派公司、成都川传梦工场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四川映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推进实施“梦工场明星训练营”等“双创”项目,并引入孵化器公司清华力合。2013年以来,获得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计划项目344项,四川省级创新创业项目计划项目795项,孵化出包括四川首个在中国青年“双创”板挂牌的“嘉申光年”等百余个学生“双创”团队,获得包括“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银奖、铜奖在内的国家级、省级奖项24项。

五、抢占新时代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新高地

依托产教融合平台,“政行企校”协同发力,积极服务国家现代传播体系建设需求,快速抢占新时代传媒行业发展所需的创新创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高点。

1.占据超高清内容制作人才培养领域的制高点

学校联合国家广电总局广科院、华为公司、四川广播电视台、中国电信四川公司等数十家企事业单位,在“成都影视硅谷”共建了超高清视听产业基地;与国家广电总局广科院共同研制了《4K超高清电视节目拍摄制作技术白皮书》,制订4K超高清视听内容制作标准;与中国电信四川公司、华为、富士康科技等单位联合研制《5G+4K/8K超高清技术白皮书》,制订出5G+4K/8K超高清视听内容制作标准。目前,学校已经在超高清内容制作技术标准研制、超高清内容创作、超高清视听内容实验室建设、超高清内容产业基地建设、超高清转播摄制服务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这些建设有力地支撑了学校超高清内容制作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学校师生现已完成4K/8K超高清内容约1000小时的成片量,这些作品在第十五届四川电视节、超高清品牌电视测试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由学校师生共同组建的超高清制播、转播团队为CCTV-5(中式八球)体育赛事等提供了超高清制播、转播服务。学校还完成了“全国首届4K超高清电视及媒体融合业务培训班”“甘南广电媒体融合与超高清研修班”等系列行业内培训服务。

2.走在应用型融媒体人才培养的前沿

围绕国家融媒体中心建设战略,学校在全国全日制高等院校中率先成立了融合媒体学院。依托华栖云、艾迪普等“成都影视硅谷”的联合公司合作建立“川传云·融合媒体实验教学中心”“全媒体交互式演播中心”,率先搭建起高水平教学生产一体化融媒体实验教学平台体系,并率先开发了融媒体实务系列课程;提供了面向北京、陕西、青海、四川、甘肃等省(市)500多人次的融媒体素质能力培训和众多的融媒体矩阵推介社会服务。目前,首批融媒体应用型人才已经走上工作岗位,并受到普遍好评。

3.取得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的先手

学校与入驻“成都影视硅谷”的凤凰数字媒体教育共同研制了《2018中国数字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白皮书》,共同开展“新媒体影像创作师”职业技术认证体系研发,与行业联合、产教紧密协同,依据数字媒体产业链增设数字媒体艺术等10余个数字媒体新兴专业,在全国率先构建起较系统的数字媒体专业集群,占领数字媒体人才培养领域的制高点。

六、不断优化“产教协同育人”新模式

1.进一步优化“产教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

依托“成都影视硅谷”平台的产教资源,优化形成人才培养的“五对接”布局:培养理念紧密对接传媒产业转型升级、培养标准紧密对接传媒产业发展预期、培养过程紧密对接传媒产业生产流程、专业结构紧密对接传媒产业生态链、教学条件紧密对接传媒产业一线标准,在服务面向、培养目标、能力素养、教学模式、资源支撑等关键环节全面体现“产教协同育人”理念。

2.进一步充实“双师型”师资队伍

依托“成都影视硅谷”的行业、企业单位,不断引进充实行业教师,3年内引进行业专家100余名、“双师型”人才300余名,进一步充实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目前,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中有50%来自行业,学校院系的负责人、专业负责人主要由具有行业经历的专家担任,进一步实现了领导干部的优化配置。

3.进一步丰富了生产型教学科研设施设备配置

学校通过与入驻“成都影视硅谷”的行业企业在设施设备上的共建共享,进一步丰富、提升了生产型教学科研设施设备的配置:“全配套”地形成了覆盖传媒全产业链的生产型实验实训室群落;“大规模”地丰富了价值超过3亿元的教学、生产型先进设备;“高水平”地实现了由“标清”到“高清”再到“超高清”的制播能力转换和提升;“重引领”地共建了包括全国领先的全媒体交互演播中心、超高清4K/3D转播车等先进设施设备。这些设施设备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生产性实习实训的要求,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的需求。

4.进一步满足了与产业相对接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与平台的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实现了“产”和“教”之间在人才需求和供给上的协同、在专业和课程上的共建、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的共同制订。按照动态调整的原则实施“一优一减三增三改”,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按“艺术+技术、教育+科技”的思路布局跨专业、通识类、前沿性课程;以“教室—实验室—工作室”贯通、“学—做—创”贯通和“产—学—用”贯通,构建了“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三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

5.构筑校企合作的多元管理模式

通过引企入园、引企入校,促进校企合作,共建行业学院。学校与完美世界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合作,组建了国际游戏与电竞学院,培养游戏与电子竞技人才;与喜马拉雅公司合作,组建了喜马拉雅学院,打造针对移动网络音频的有声语言艺术人才;与映业文化共同组建了综艺学院,探索一条做大、做强“文化传媒+教育事业”的有效路径;与华晟集团合作,组建了华晟影视造型艺术学院,培养现代戏剧影视美术人才;与花椒直播共建花椒新媒体传播艺术学院,培养国内新媒体传播艺术人才;与北京亚卓教育公司共同成立了亚卓学院,旨在培养数字教育资源研发、数字出版、影视文化传播的创新人才。学校还将与凤凰集团合作,组建凤凰国际时尚传媒学院,共同培养时尚传媒人才;与峨影集团等合作,组建数字文娱学院,共同打造数字文创、文娱教育培训基地。学校还与佳能、惠普、松下、联想等众多公司合作,共建实验室、工作室等。

七、获得新时代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新经验

1.三蓉

“三融”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立足于三个融合,即在人才培养背景上立足媒体融合,在人才培养方式上立足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内容上立足“艺术+科技”融合。

2.四同

“四同”是指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学校与业界需求同心、与业界平台同构、与业界发展同步、与教育规律同频。具体而言:

(1)与业界需求同心

业界需要的人才和服务,也是我们教学科研工作的逻辑起点和终点。①业界需要优秀的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编剧、导演、演员、美术师、录音师等人才,我们就追踪业界的人才需求,培养符合业界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与业界需求同心。②业界有节目内容、提供标准、提供培训、联合进行市场拓展等需求,我们就跟踪业界的需求愿望,提供各类服务,在服务需求上与业界同心。

(2)与业界平台同构

①设备设施的同构。在“创新、引领”的思路导引下,构建校内产教融合实验实践教学设施设备系统,复制广播电视媒体、融媒体中心、影视制作等领域的“业务流程和生产场景”,让校内实验室在设备设施、生产流程和工作场景方面,与业界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电影制片厂、美术公司工作坊、数字媒体产品工作坊、影视摄录编美化服道工场等在关键节点部分具有相同结构。与中国动漫集团共建国家动漫创意研发(成都)中心,与索尼公司共建4K演播实验室,与松下公司共建4K演播实验室,与联想集团共建联想卓越中心,与佳能公司共建佳能影像实验室等,具有业界领先性。目前,学校同峨影集团、派格传媒集团共建的世界级数字化摄影大棚(单体建筑面积全球最大的摄影棚16800平方米)正在实施中。②师资队伍同构。通过“引进、外派、自培”等方式,建设与业界专业人才队伍同构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学校拥有来自中央电视台、峨影集团、四川电视台、完美世界教育团队等业界一大批行业一线师资和一线专家团队,“双师双能型”师资600余人,其中拥有播音指导、高级编辑、高级记者、一级导演等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行业专家60余名。教师中“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华表奖、百花奖、金鹰奖、金鸡奖、金像奖等奖项获得者50余名。大部分二级院系的负责人具有丰富的行业从业经验,把行业的最新进展、要求和标准直接带进人才培养过程,从源头上解决产教融合的问题。

(3)与业界发展同步

在“师资、设备、课程”三要素方面,紧密追踪业界发展,进行同步建设,在某些关键节点实现“引领”目标。①紧紧围绕业界最新发展所产生的人才、服务需求,建立或转型成立“有声语言艺术学院”“融合媒体学院”“综艺影视学院”,构筑与业界同步的人才培养摇篮。②师资队伍方面,积极引进、培养一批超高清4K/8K、新媒体、视听产品摄制、综艺等领域的大师、青年才俊,及时充实师资队伍。③在超高清产业、融媒体发展等领域的设备同步和某些关键节点上实现“引领”。④课程体系紧跟业界形势发展需要进行改革、建设。在全国全日制高校首推“网络红人主持”系列课程(有声语言艺术学院)、“融媒体操作实务”等融媒体系列课程(融合媒体学院)、“游戏与电子竞技”系列课程(国际电竞与游戏学院)等。

(4)与教育规律同频

即与高等教育教学的规律同频共振,坚决将产教融合落实到人才培养上,落实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坚定不移地坚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五合

“五合”是指在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目标上,坚持合乎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合乎社会对人才供给的需求、合乎学生对知识能力的探求、合乎教师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合乎学校对持续发展的谋求。

八、取得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新成效

“成都影视硅谷”建设与深化产教融合的要求“以平台建设为抓手”高度契合;与“完善产教融合发展规划和资源布局”的试点目标高度契合;与推行“与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的产教协同育人改革方向高度契合。学校依托“成都影视硅谷”,产教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企校协同育人能力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

1.取得“四高四满意”的人才培养效果

通过推行产教深度融合,学校取得“四高四满意”的人才培养效果。学生的一次性就业率、专业就业率、就业质量、自主创业率呈现“四高”,学生总体就业率超过96%,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平均薪酬超过5000元,初次就业薪酬8000元以上的学生占比达到10.2%。在满意度上,用人单位、学生、家长、政府“四满意”,行业企业认可、家长学生认同、地方政府支持。

为国家培养了5万余名传媒人才,涌现出“95后”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徐萍、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一等奖获得者鲍泰良、2018年国际环球小姐于易洲、扎根少数民族地区的“十大最美”村官肖琳、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银奖得主周晶等一大批优秀人才。

2.学校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正是在深化产教融合、真诚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学校综合能力显著提高,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目前,学校对地方产业发展可以提供有效支撑,在个别领域开始尝试引领发展。打造出一批社会行业发展需要的数字媒体艺术一流新专业,获得一批行业大师来校任教,取得《4K超高清拍摄行业标准指导(白皮书)》等一批高质量的研发成果,产出动画电影《喵星少年漂流记》等一批终端产品,有效地支撑了行业发展,促进了区域进步。

3.取得新的办学业绩

通过推行产教深度融合,学校取得一系列新的示范性成果。学校在成为“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教育部“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四川省首批“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院校”的基础上,“成都影视硅谷”被国家广电总局批准为“中国(成都)超高清创新应用产业基地”,“四川超高清视频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获批为“四川省高校创新创业创造‘学教研产城一体化’示范基地”,学校成为四川省首批“协同育人”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院校和“新时代传媒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改革”试点院校。在2018年四川省级教学成果奖评定中,获得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数占四川省民办本科院校总数的50%,其中就包含四川省有史以来民办高校获得的唯一一项一等奖)。“成都影视硅谷”平台建设促成学校获得7个省级“一流专业”、5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

4.学校工作得到广泛认可

学校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国家广电总局、四川省广电局、国家广电总局广科院等行业单位充分认可与我们的合作;凤凰集团、峨影集团、派格传媒集团等企业广泛认同与我们的联合;学生和学生家长广泛认同学校的教育;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等各级地方政府也充分认可学校的工作,对学校进行大力支持。2019年12月,在我校召开的主题为“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民办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专委年会”上,500余名来自全国208所高校的代表对学校以“成都影视硅谷”为依托,深化产教协同育人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高教司吴岩司长在深度考察后谈道:“我看了以后有点小兴奋,这个学校开始有模有样,开始有了味道,这是一所有希望的学校,一所值得期待的学校。”

马洪奎 张书玉
2020年11月 Rz7bLlGDfk5CbN3Oz6ud559LdZhBjNTke+/o54Ia1P9LprN2ZiMN08AEwDBIS5L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