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两件奏折清单谈慈安、慈禧太后陵

清末历史上两位重要的人物——慈安、慈禧东、西两太后,死前曾并坐垂帘听政,死后又并列葬在咸丰皇帝陵以东的普祥峪和菩陀峪,其陵寝富丽堂皇,超祖越制,记载其陵寝兴修过程的档案,详细备至,数量近千。就在这近千件的档案中,有两件尤为引人注目的清单,打开它,能够一览两太后陵寝修建过程的全貌,也能使人从中感悟到当年两位太后的权势及其竞争之烈。

一、两件引人注目的清单

清单,是清代官员上奏本章时随呈的附单。如赋役钱粮清单、地丁田亩清单、雨雪粮价单、官员人名单等。本文所说的这两件清单,分别是光绪八年(1882)东陵工程处奏报的建造两太后陵寝工程中形成的 “奏折总目”清单 ,和光绪二十二年(1896)重修慈禧太后陵时,会勘大臣载漪等所奏“ 菩陀峪万年吉地宝城等处各工情形做法分析钱粮数目暨行取物料数目”清单

1.“工程处奏折总目”清单

咸丰二年(1852),咸丰皇帝钦定自己的“万年吉地”在东陵西隅的平安峪,按照后随帝葬的定制,也就等于同时决定了以后慈安、慈禧两太后陵的总体位置,所以咸丰皇帝驾崩不久,两太后就开始派大臣在咸丰陵附近选勘和规划自己的陵寝。 经多次反复勘测,拟改方案,终于在两太后撤帘归政半年后的同治十二年(1873)八月二十日,两陵分别在普祥峪、菩陀峪同时破土兴工,至光绪五年(1879)九月 ,全工告竣,历时近10年。在这近10年的施工过程中,从监督大臣的选派到经费的筹拨使用,从地势相度到图形烫样,从所用石料的性能到木料的挽运,事无巨细,均由承修大臣奏请两宫太后钦准。除上谕之外,前后共形成题奏档案409件,其中奏折224件,各种清单137件,附片48件。我们这里所说的“工程处奏折总目”,就是详细记载所有这些奏折、清单、附片目录的总单。

15

慈安、慈禧两陵工程处形成的奏折总目清单

该清单形成于光绪八年(1882)九月,共76扣,打开有9米多长。与一般清单不同的是,首页并未写清单二字,而是在另粘的黄纸签上直接注明“工程处奏折总目:奏折二百二十四、清单一百三十七、附片四十八”。根据该总目的记载,当时共把这些档案装成了4函,入档范围从同治十二年三月十九日两工程正式开工前,普祥峪工程承修大臣惇亲王奕誴会同菩陀峪工程承修大臣醇亲王奕譞奏请选派监督,颁给关防折(此为第一件)始,至光绪八年九月,陵寝外围工程亦全部竣工,并办理完保固年限移交给马兰镇总兵后,奕譞奏请回缴关防(此为最后一件)止,每一函均以奏报的时间先后为序排列。主要内容有:奏派监督弁兵折、请颁关防折、筹拨经费折、采买架木折、查看石样石性折、工程验收折及工程清单、用款清单、用料清单、地宫券座图式片、明楼等处牌匾字样片等。披览这件清单总目,两太后陵工兴修概貌尽收眼底。

2.“菩陀峪万年吉地宝城等处各工情形做法分析钱粮数目暨行取物料数目”清单

两太后陵彻底完工后,全部建筑移交马兰镇总兵看守,同时制定了10年保固章程,并拨银5000两交东陵承办事务衙门收存,作为日常维修经费。光绪七年(1881)三月,慈安太后暴亡,同年九月,入葬普祥峪陵,菩陀峪陵则一直封闭待用。至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兼管菩陀峪陵寝事务护军参领衔掌关防郎中文锦,按照常规进行年检后报称:查菩陀峪万年吉地因连年雨水过大,所有宝顶1座、宝城上沟嘴3座、大殿5间、东西配殿5间,均有渗漏、糟朽、吊落、爆裂、酥碱情形。据此奏报,先是溥龄等前往查看后上了一道奏折:“ 奴才亲往查看,与该郎中所报均属相符。查此项工程系属万年吉地要工,非别项工程相比,必须赶紧奏请查勘修理,方足以昭慎重而壮观瞻。除东西配殿、东西朝房、神厨库库门、东大库、省牲亭等处系明年方向相宜再请查勘修理外,仅将今年方向相宜应修各处情形敬缮清单恭呈御览。 ”此折一上,立即引起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重视,一些大臣趁机向慈禧太后献殷勤,经几番查勘,层层升级,最后由庆亲王奕劻会同有关大臣上折,将修建仅16年的菩陀峪慈禧陵由最初的维修几乎变成了重修。这件清单,就是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多罗端郡王载漪会同吏部尚书徐桐、承修大臣户部尚书敬信、礼部尚书李鸿藻、庆亲王奕劻等会勘后提出的菩陀峪第一期拟修工程做法、估报工料钱粮数目及需领取的物料数目清单。此后的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载漪又在此基础上几次奏报续估工程及追加需用银两数目,是为这件清单的续单。

该清单先对各处工程施工情况做了分析介绍。根据这份清单所列修理工程共13项:宝城1座一律拆修。城上宝顶1座拟筑打抹饰,东西两面石沟嘴4件换新,城下散水补墁平垫。金券外石海拆墁。方城、方城隧道一律拆修。方城券门拟油饰,前面蹉踩砖拟补墁,象眼石拟修补。明楼1座拆修。琉璃花门3座拟全行修补整穹。大殿1座5间拆修,大殿内宝龛木须弥座拟修补见新。大殿前月台1座拟修理整齐。五供石须弥座1座拟焊补见新。宫门1座5间拟揭瓦修理。碑亭1座拟揭瓦檐头修理,角脊找补仙人走兽。神厨库内南库房3间拟揭瓦,檐头其余夹陇添安修理,台帮挑墁地面。北库房1座3间拟揭瓦,檐头其余夹垄添安剑靶背兽,琉璃门拟抹饰找补瓦帽钉。宫门红墙拟找补,墙外台帮俱修理,各院地面俱挑墁修理。

16

同治十二年奕誴等奏请颁发陵寝工程处关防折

继之,该清单对工程需要物料银两逐项进行开列。完成全项工程共需行取物料74种,包括:叶子金496.29两,熟红铜2588.11斤,黄铜872.87斤,坎锡56240.16斤,黑铅37257.55斤,叶铁116946.64斤,平铁247112.88斤,江米27.653石,漆朱1553.35斤,银朱938.158斤,江标朱783.143斤,头江土8447.158斤,片江土865.94斤,见方三寸三分红金139块34贴5张,见方三寸三分黄金285块31贴8张,见方一尺杉木17811.84尺,见方二方二尺二寸金砖228块,见方二尺金砖24块,见方一尺七寸金砖196块,四样至七样黄绿色琉璃脊瓦料共74379件等。所有物料共折合银263315.884两,再加上工价运脚等银,净估需银597617.659两。但这仅是第一期工程估算清单,之后又续估工程并追加经费4次。所以,显然这只是一份保守的估算清单,然而,仅透过这份相当保守的清单,重修后的慈禧太后陵,其富丽堂皇之貌已可窥见一斑。

下面仅就以上两件清单所及,来看看这两次浩大的陵寝工程。

二、两次浩大的工程
1.耗时10年建成的两太后陵

帝王陵寝工程,在中国封建社会历来被视为“钦工”“要工”,为修好自己的“万年吉地”,历代帝王不惜抛金撒银,糜帑劳民。慈安、慈禧两太后陵,是清朝历史上兴建的最后两座大规模的皇后陵,它充分借鉴和吸收了其他诸陵工程的经验和精华,规制完备,设备合理,建筑恢宏,不仅在清代皇后陵中属于上乘,即便和其他一些皇帝陵相比,除不能突破的规制外,也毫不逊色。两陵工程用时之久,耗费财力之巨,都是屈指可数的。

两陵主体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有:神道碑亭、神厨库、三孔神路桥、东西朝房、隆恩门、隆恩殿、东西配殿、明楼、方城、宝顶、地宫等。根据“总目清单”第五、第六件,普祥峪陵工承办大臣惇亲王奕誴、醇亲王奕譞会同菩陀峪承办大臣上的奏折记载,两陵主要殿座工程如方城、明楼、宝城等均“依照昭西陵规制”;“琉璃花门仿孝东陵规模”;地宫券座式样参照了慕陵、慕东陵、昌西陵三陵丈尺图说;宫门前桥梁栏杆顶等上面的花样,是经两太后钦准,从其他陵寝使用的二十四节气和云龙云凤中选用的云龙云凤图案。至于技术上诸如防水排水等,则总结诸陵的经验教训,地势水道采取了“引水归槽,以顺水势”的做法,并根据两陵中间间隔距离较近,“ 引线分中,衡度局势,面宽较窄而进深南北有余,遍历周山虽无水源,但雨水汇聚冲决成渠,宽窄浅深行止不准 ”等问题,特在两陵中间添设“分水霸、马槽沟以制水势”。所以从建制、设计、技术等方面,普祥峪、菩陀峪两陵可谓是集大成的、最为完备的、科学合理的后陵。

两陵在营建过程中,动用了全国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前后用时10年,方全部建成。

(1)用人。两陵从最初勘察设计到最后完工,到底用了多少人工,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只能根据一份份奏折做出大略的统计。 据同治十二年九月即正式开工一个月后的普祥峪工程经费清单记载,当月从该陵寝工程项下领取经费的在京人员有35人,东陵住班的官役92人,算手1人,样子匠3人,刑书皂役、文武弹压官兵82人,照料看守11人,夫匠1770人,另外还有派出查看桥梁用料的官役人等12人,合计共2006人 。若按此推算,两处工程每月用夫匠官役约4000余人,而这尚且不算在外地采运转石、木植等各工人员。浩浩荡荡4000多人马,一干就是10年,工程之宏大可以想见。

17

同治十二年,奕誴等奏请饬户部拨修两太后陵用款折

(2)用时。过去一般的说法是,从同治十二年八月开始,到光绪五年六月两陵工程同时完成,用时6年,而根据“工程处奏折总目”所列清单及现存档案记载,光绪五年仅完成了主体工程,直到光绪八年九月全工才彻底告竣,如果再加上前期的勘察设计等工作,实际两陵工各用时远远超过10年。在此之前,清朝的5座皇后陵,只有顺治皇帝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孝东陵和乾隆皇帝的生母、雍正皇帝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的泰东陵营建时间超过了10年。9位皇帝的陵工,也只有乾隆皇帝的裕陵及两度营建的道光皇帝陵用时超过10年。虽然并非用时长工程就必然好,但相对来说,还是能反映出工程的浩大。

(3)用料。据档案记载,两陵所用砖瓦分别产自山东的临清和北京的琉璃厂;所用石料,“ 豆渣石采自边外鲇鱼关、茅山及头坑、二坑、上关等处,金券、宝床、门、碑、蝠石、五供、阶条石等所用大件青白石,往房山大石窝一带开采 ”, 仅为普祥峪工程,就在大石窝一带同时开挖石塘12处,开采大件青白石180件 所用木料,仅普祥峪陵工就采买架木22652根,其中长6—7丈的桅木12根,长4.5—6丈的广木140根,长3.5—6丈的通梢架木10000根,长2丈的短架木12500根 而仅菩陀峪陵就用了柏木桩5115根,柏木丁59465根 。至于“ 殿宇等处需用木料,按照原估,梁柱枋檩等件均用黄松木,伏查此项黄松丈尺大者近年无从购觅,间有丈尺小者仅敷建造朝房、配房、值房以及门窗之用,当经饬商前往天津等处采办,购得外洋所产之楠木代用……现拟将明楼、大殿、配殿、宫门、碑亭、省牲亭、大库等处大件木料均以楠木代用,其余各处仍照原估用黄松木成造 ”。这次采买的外洋所产楠木,“ 普祥峪万年吉地所用楠木较少,计每尺连运脚核银二两八钱,较原估内地椭木例价每尺省银七钱九分六厘,通共节省银四万一千九百柒拾两 ”。按此推算,仅普祥峪陵工就在天津采买楠木52726尺,而菩陀峪所用的还要多。在两陵工程中,唯有此项木植比原计划标准略有降低,这也正是此后慈禧陵重新修建的原因之一。

(4)用银。一项庞大的工程,必然要耗用巨额的资金。两太后陵工程中,慈安陵用白银266.5万余两,慈禧陵用白银227万余两,合计共用银近500万两。首先,这对刚刚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内忧外患并存、国库空虚如洗的清王朝来说,的确是一笔巨大的开支,为凑足这笔银两,只能将负担转给各省。同治十二年“指拨各直省款项一百二十万两”,限半年交清。各省虽然感到十分困难,但对“钦工”经费丝毫不敢耽搁,只有再分摊到地丁,转嫁给百姓。其次,与其他诸皇帝陵相比,泰陵用银240余万两,昌陵用银200余万两,慕陵用银240余万两,裕陵用银近220万两,所以两太后陵用银也是最多的。

2.用时14年重修的慈禧陵

在清朝历史上,陵墓未启用先改建的是道光陵,其次是大规模拆建的菩陀峪慈禧陵。如果说道光陵因渗水严重不得不改建还有一定道理的话,慈禧陵的拆修在很大程度上则是人为的、层层推波助澜的、献媚慈禧的结果。拆修工程不仅丝毫不比新建时规模小,而且用料之精良,建筑之奢华,远远超过初建。

(1)重修方案的形成。

首次发现并报告菩陀峪慈禧陵有渗漏、酥碱、爆裂等问题的人,是兼管菩陀峪事务护军参领文锦,他提出有问题的地方共5处,即宝顶、宝城上沟嘴、大殿、东西配殿;在核实了文锦的奏报后,提出“ 必须赶紧奏请查勘修理”的是溥龄,他的奏报中增加了当年相宜修理的琉璃花门、宫门、小碑亭,第二年再相宜修理的东西朝房、神厨库门、东大库、省牲亭等 。又根据溥龄的奏折和所列各处情形清单,经勘查提出“各情节情形实系严重”应择其“ 方向所宜者及早兴修”的是礼部侍郎刚毅。这三次奏折一次比一次将问题说得严重,一次比一次提出要修的地方增多,但是尽管如此,三份奏折中提出唯一需要拆修的地方也只有宝城“东面石沟嘴南起往北第二件伤、第三件伤;西面石沟嘴南起往北第二、第三件共两件俱伤折,均拟拆修 ”,除此之外,都没有超出维修、抹饰的范畴。而至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颇得慈禧信任的承修大臣庆亲王奕劻、兵部尚书荣禄经一番勘查后,所上奏折中则提出:明楼、方城城身、宝城等处“ 按原估剔砌补墁恐不足以资巩固……筹思再四,不敢不详细奏明,拟请于明岁开工时特派王大臣一二员,会同原估大臣暨奴才等再行详细查勘,以昭慎重 ”。此折说明奕劻、荣禄虽然为钦命承修大臣,但此时并不了解慈禧的真实意图是要大修还是一般维修,修的标准低了怕不合慈禧心意,过于奢华又怕承担向社会交代的责任,所以筹思再三,还是请增人再一同勘查,同时还要得到慈禧的明示。正是这份奏折,为大规模拆修埋下了伏笔,因为此折很快得到批复:“ 宝山寿藏规制崇隆,殿宇城垣,观瞻所系,理应随时修理,以为万年巩固之基。著添派载漪、李鸿藻会同原估大臣徐桐、敬信,承修大臣奕劻、荣禄,恭诣菩陀峪再行逐细复勘,应如何墁筑地基、挑换木石,绘图贴说,详细具奏,各敬慎从事,不准稍有迁就。 ”也就在光绪皇帝这道上谕的基础上,奕劻等诸大臣十二月十六日的会勘奏折有了根本的改变,奏折称:“ 碑亭、琉璃花门、宫门、北库房等处均于原勘情形相符,惟原勘大殿五间……应修之处甚多,拟拆修……方城等处复经查出,隧道券砖酥碱,过梁石前后间有渗漏……宝城上压面带荷叶沟石料间有走错,跺口墙……地面间有沉陷,城下衬石多有破碎酥碱,台帮石料走错,均一律拆修,以资巩固……以上各处,臣等公同查勘,均未便稍涉迁就。 ”这样,原本无问题或间有走错等小问题的工程均变为拆修重做,“一律拆修”成为会勘清单的主要内容。这就是我们前面介绍的第一份勘估清单。至此,一个大规模的重修工程方案就正式形成了。

(2)重修规划的实施。

菩陀峪慈禧陵重修工程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十一月破土,二十二年二月正式动工,因为这是一项先拆后建的工程,所以,至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宝城、方城、明楼等各主要工程方“拆卸将次告竣”。此间,又陆续勘估东西配殿、东西朝房、宝城周围罗圈红墙等工程,到最后实施时,工程项目共达41项。除项目不断增加外,施工中,根据慈禧懿旨,木石等各项用料标准也不断提高,先后将大殿原奏柁柱梁桁系用梴楠木,斗棋系用南柏木,檐椽望板槛框等项用杉木、松木、椴木,即原拟用旧木五成,改为“除上下檐斗栱仍照原估用南柏木成做外,其余均改用黄花梨木”;东西配殿亦仿大殿一切做法,改用黄花梨木;并将方城压面石、大殿栏板石、荷叶沟等处石料原估“挑换新石五成,选用旧石五成”,改为“ 一律换用新石 ”。

对于工程质量,承办人员更是丝毫不敢马虎,每一项工程都制定了详细的做法清册,包括在某处钉多少钉,涂几遍油等无不一一列入,工部屯田司档案中有一部分菩陀峪各工做法清册,详尽记载了这方面的情况 施工期间,逢八国联军入侵,被迫停工两年,光绪二十八年(1902)二月重新开工,先后派永隆、铁良、玉山等轮流驻陵监工 ,整个重修工程,一直延续到慈禧去世前的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才彻底完成,前后用时14年。

这次重修工程,承修工程处借用的是神机营关防,由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神机营档案丢失,所以这次工程到底动用多少人力,耗费了多少银两,无法查到最终确数,但可据现有资料做一估算。首先是前面所介绍的第一次勘估宝城、方城、明楼,大殿等主体工程需用银597067.659两;继之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又续估拆修东西殿、东西朝房、东西焚帛炉等工程7项,除行取物料61种,折合物料银72832.254两外,加上工价运脚等,共用银130233.017两;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再次续估宝城外周红墙各工经费,除行取物料18种,折合银两11611两,加上工价、运脚等,共用银16049.94两;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大殿及东西配殿木植拟均改用黄花梨木、宝城等处石料拟全部换用新石,又追加经费一次,由于此前只有梨木板价而没有原梨木价,所以用银多少无法计算, 但根据外务部档案,光绪三十年(1904)修惠陵隆恩殿和前门城楼时,在新加坡购买原条木价格推算,至少要10万两 。为此,户部于光绪二十二年先筹拨工程银100万两,二十五年又筹拨银50万两,二十八年工程复工后,见于档案记载的又于二十九年二月由户部拨银一次。显而易见,这次重修工程用银总数远在150万两以上,若再加上第一次兴建时用银227万两,慈禧陵是清朝所有帝后陵中耗用银两最多的。巨额的投入换来了重修后的慈禧陵的超豪华。

三、两太后权势的缩影

人类自从产生等级差别观念以来,就对属于礼仪范畴的陵寝丧葬制度,有了明确的等级规定,陵墓标准的高低,成为代表主人身份、地位及其权势的象征。咸丰十一年(1861)咸丰皇帝死后,经过“辛酉政变”,慈安、慈禧两太后同时被推上国家权力的高峰,从此围绕她们发生的一切活动都成为权力的注脚和缩影。两陵兴建及慈禧太后陵重修的全过程,既表明了这两位太后在全国的权势和地位,更表明了两太后之间权势的制约和竞争。

第一次兴建的两陵,已形成对其他皇后陵的超越,在这个过程中,显示了慈安高于慈禧的地位。

同治十二年至光绪八年兴建的两太后陵与其他皇后陵比,在技术质量上是属于上乘的,在用时、用人上是属于较多的,在用银数量上是超越所有后陵的,而在建筑规制上也是攀仿其他后陵,就高不就低,形成了事实上的超越。如,在清朝7座皇后陵中,唯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建了神道碑亭,两太后陵效仿之也建了神道碑亭;唯孝圣宪皇后的泰东陵在隆恩殿月台上置放了铜鹤、铜鹿,两太后陵也效仿放置了铜鹤、铜鹿。在清朝历史上,位最尊的皇太后是孝庄文皇后,她因辅佐三代开国皇帝,为清朝立下大功而得到后人的敬重;而最有福气的则是孝圣宪皇后,她因生了乾隆这位盛世皇帝而得以颐养天年,这两位皇后陵,都因其特殊的地位而略有超越规格的地方。慈安、慈禧两太后陵,在规制上一仿孝庄文皇后,二仿孝圣宪皇后,不仅集清代后陵制度之大成,也集清后陵中超越规制之大成,反映在政治上,则充分显示了她们的政治地位和权力。事实也正如此,除孝庄文皇后外,清朝其他皇后的确都没有像慈安、慈禧太后那样参与政务,即便孝庄文皇后,也没有公开临朝听政。

慈安太后,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广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扬阿之女。初入宫侍咸丰皇帝于潜邸,咸丰二年(1852)六月被封为皇后,同治继位后尊为母后皇太后,上徽号“慈安”。因其居住紫禁城内东路的钟粹宫,故称东太后。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安徽宁池太广道惠徵之女。咸丰元年选为秀女,封兰贵人,咸丰六年生穆宗同治以后,先后升为懿妃、懿贵妃,同治继位后,尊为圣母皇太后。

由于两人一为先帝的正宫皇后,一为嗣皇帝的生母,又同时垂帘执政,故第一次建造的两太后陵,在总的规模、规制、布局上是相同的,但在某些地方还是略有差别。其一,在409件奏折档案中,大部分是慈安太后普祥峪陵工程情况,只有很少部分是会勘、会奏慈禧太后菩陀峪陵工程的,而单独奏报菩陀峪陵工的折件更少。其二,从工程用料来看,质量上慈安太后陵要好于慈禧太后陵,如主体工程所用木料,慈禧太后陵用的大多是从天津购买的外国产楠木,慈安太后陵大多用的是国产楠木,按照当时价格,外国的楠木比国产楠木价格每尺便宜银0.796两,虽然这种楠木木质并不一定比国产楠木差,但由于价格上的差距,人们还是认为不如国产楠木。其三,慈安太后陵最后用银266万余两,慈禧太后陵用银227万余两,慈禧太后陵几乎少用银六分之一,应该说还是不小的差距。这些都足以说明,两陵同时兴建时,是以慈安太后为主的,更说明,身为正宫皇后的慈安太后,其生前地位、权势都是在慈禧太后之上的。我们过去一般笼统认为起主导作用的是慈禧太后,并且自然地将这种作用归结为慈禧太后的霸权和奢侈,是不确切的。

但是,这种局面对于野心比慈安太后大、能力比慈安太后强的慈禧太后来说,是不能长久容忍的,自己的万年吉地比慈安太后的差,更不是慈禧太后所愿意的。所以慈安太后暴亡后,慈禧太后没有了任何权势的制约和抗衡,唯我独尊,为所欲为,逐渐达到权力的顶峰。重修后的慈禧太后陵就是这种独尊权力的一个缩影。

首先,和同期该修的诸帝后陵相比,慈禧太后陵完全不用重修。据查看东陵大臣奏报,光绪二十一年(1895),由于雨水过大,各陵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渗漏、坍塌、檩椽糟朽伤折、油饰爆裂等情况,其中“ 情形较重应急修理者二十八项 ”,包括昭西陵、孝陵、景陵、裕陵、定陵及惠陵,并且这些和慈禧陵损坏程度差不多。但是这些陵全部是局部维修,而这些陵埋葬的全是清朝祖先,既然其祖先陵可以局部维修,慈禧太后也完全可以不用重修。

其次,光绪二十一年至光绪三十四年,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灾难空前的一个时期,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几次不平等条约赔款、外加三国干涉还辽款,共达白银6.8亿两。国内灾难频仍,民不聊生,内忧外患,清朝政府已到了崩溃的边缘。慈禧太后陵也就是在这14年期间完成的一项浩大重修工程,用天下的民脂民膏,供其一人死后的安乐。

虽然重修后的慈禧太后陵从规制上并没有新的突破,但其豪华已达顶点,且不说大量使用其他陵所没有的贴金,全部用的黄花梨木木植其他陵也没有,特别是建筑中比比皆是的龙追凤图案造型更是其独创。正是这豪华独特的慈禧太后陵,为唯我独尊的西太后形象留下了最后浓浓的一笔,也给后人留下了不休的话题和思考。 WrMRNQJey1QVSR+GmH8Y6Tn9X/AprshvSPUMBKXIrUmmMTm0mVgTfjaBc8+Fbgp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