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雍正皇帝与浙江海宁海神庙

海神是自古以来人们敬奉的神灵,人们用香火祭拜,祈求江海潮汐平和,免受水患之灾。因此在沿江沿海要冲,往往会建庙专祭。清朝时期将海神祭祀列为祭祀礼仪的中祀等级,皇帝出巡时有“时巡祭”,遇到水涝灾害有“因事遣祭”,重大节日有“常祭”。但是这种祭祀一般来说都属于常规性的礼仪祭祀活动,并没有特别值得考察研究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唯有建造于雍正年间的浙江海宁海神庙,因其和雍正皇帝的关系及其超标准的规格布局、所祭神灵造型的独特等,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和猜测。当地人甚至称其为“庙宫”,将其比喻为“江南紫禁城”。

那么雍正为何要在千里之外建这座“庙宫”?这和雍正朝宫廷斗争有没有关系?和海宁的陈阁老家有没有关系?笔者在查阅档案中,发现了与该神庙建造有关的一些内容:有雍正皇帝敕建该神庙、致祭该神庙的上谕,有浙江督抚、有关大臣奏报神庙建造情况以及海塘海潮情况的奏折,还有乾隆朝核减建海神庙购置地基银两并于前任杭嘉湖道王敛福名下追赔事的题本等。本文即以此为据,对这些疑问加以解析。

36

海神庙大门

一、海宁海神庙留下的话题和疑点

海宁海神庙,位于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的春熙路,距离该市新建的观潮公园不足300米,系清雍正八年(1730)浙江总督李卫奉敕督造。

该庙初建之时,占地不足40亩,虽然规模不大,但气势恢宏,布局严谨,建筑规式不似一般寺庙:神庙前没有一般寺庙所具有的莲池,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护城河,跨河而过是七级石桥,过桥是两座遥遥相对的汉白玉石坊和汉白玉石狮,石坊为仿木结构的四柱五楼式建筑,正脊镂空,飞檐戗角。主要建筑分布在三条轴线上,主轴线上依次为仪门、大门、正殿、御碑亭、寝殿;左右轴线上则有天后宫、风神殿、水仙阁、戏台等。正殿为五开间歇山顶建筑,陛出七级,台阶、廊栏均用汉白玉雕琢而成;拱状殿顶,布满彩绘的99个团龙团凤。殿内供奉之神皇冠珠帘,身着绘龙黄袍,双手紧握上朝令牌,俨然一副皇帝打扮。神像旁呈一字悬挂着雍正、乾隆、道光、咸丰四位皇帝亲题的5块匾额。殿后的御碑亭则是雍正、乾隆父子双题的石碑。凡此种种,无不透示着皇家气派。

正是这规格恢宏似庙非庙、似宫非宫的独特建筑风格和殿内供奉的似神似皇、非神非皇的塑像,引起了人们的种种猜测,各种猜测又衍生了各种传说。

一种传说是,海神庙是雍正向他众兄弟赎罪的地方。说是雍正登基以后,诛杀了反对他的许多兄弟,他当皇帝时间越久,越感到内疚和自责,为了安抚那些屈死的冤魂,便远在京城的地方,建了这座神庙,借钱塘江每天早晚两潮的谐音,让那些死去的兄弟能每天两次上朝。至于众兄弟指的是哪几位,说法又有不同,有的说是皇太子胤礽,有的说是皇八子胤祀,还有的说是皇十四子胤禵。有的影视小说在这一传说的基础上添枝加叶,特别又将雍正七年雍正的大病与此说相连,说雍正在病中常常遇到众兄弟索命、索位,因此便在海宁建了这座神庙,谎骗他们在京中只能一天受一朝,到海宁可一天受两朝。

另一传说则张冠李戴,将此误说成乾隆朝的事,认为是“狸猫换太子”轶闻的延续。说是乾隆皇帝原为海宁陈阁老之子,被雍正调包,陈老夫人想进京看望儿子而不能,在海宁仿故宫建的这座海神庙,就是为了供陈老夫人享用。 甚至有人说是乾隆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建造此庙,是为了供奉有生之年不能相认的双亲

然而,传说归传说,据档案记载,历史上雍正皇帝要建造这座海神庙的真正原因,则是为了 “崇报海神”“警觉众庶”“事神治人”,以求得海塘海潮平稳,“为亿万生灵,谋久远乂安之计 ”。

二、雍正敕建海宁海神庙的背景和原因

从档案和有关史料记载来看,雍正敕建海宁海神庙,既有客观上的原因,也有主观上的原因,总括起来主要有三点。

1.康熙后期开始,浙省海塘吃紧,临潮建庙成其精神寄托

浙江常有海塘之灾,海潮一至,汹涌澎湃,形成强大潮汐流,小则数尺,大则数丈,历史上该省沿海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潮浸之灾。因此海塘修建和海潮预防,便成为历代政府所关心的一项重要水利建设,其中修筑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是清朝。同时,潮灾的频繁来临,使人们对大自然的恐惧又变成对神灵的敬畏和依赖,所以海神敬仰从清康熙朝起也更加普及和强烈。

由于自然变化,从明朝起,浙省海潮逐渐北趋,到清朝康熙时期,海潮已迫近塘根。康熙五十三年(1714)、五十四年、五十五年、五十七年、五十九年、六十一年连续发生多次海潮。康熙五十七年,浙江巡抚朱轼用两年时间,筑海宁石塘950多丈,土塘5100多丈,坦水3000多丈,使潮灾有所缓解。至“ 康熙六十一年,浙省修筑石塘工成,于江海汇流尖山之麓,建庙奉祀江海之神,圣祖仁皇帝御书匾额,颁发悬挂 ”。

但是,康熙一朝,主要的精力是治河、治漕,不仅对海塘的修筑仅是后期之事,而且参与海塘工程的官员,除朱轼外,也大多是虚应故事。雍正上台后,大力推进海塘的修筑和治理,并针对康熙后期地方官员不重视浙江海塘工程的情况,曾下旨严责:“ 乃当时督抚诸臣,不能实心仰体,惟以虚文奉行,靡费帑金二十余万,大都饱于官吏之侵渔而无实效,深可痛恨。

所以史家一般认为,清朝对海塘的修建始于康熙后期,但“ 江南海塘的通塘体系的形成并建立周密的善后制度,要到雍正年间 ”。同样,作为对海塘重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海神崇拜,清朝也是始于康熙时期,在雍正时期达到高峰。

雍正一朝,海潮较康熙时期更加汹涌,潮难频繁发生,雍正在位13年,年年有海潮之灾,所以年年修筑海塘。其中尤以二年、五年、七年为甚。据统计,雍正在位13年间,用经费50余万两,修海塘18次,塘堤54000多丈。为海塘工程之事,雍正皇帝下达各种谕旨上百次。诚如他自己反复所说:“朕为浙省海塘,宵旰焦劳,无时或释,且不惜多费帑金,冀登斯民于衽席,年来所降谕旨,不下数十百次”,“ 浙江海塘,关系民生,最为紧要,朕宵旰焦劳,不惜多费帑金,为亿万生灵,谋久远乂安之计 ”。

但是,尽管雍正皇帝宵旰焦劳,却并未能阻止海潮的年年来临。大自然的威力,使他认为这是神灵给人的警觉,所以每当海潮之期,若是形成灾难,他便谕责官员不敬神明,以至招灾;若是顺利渡过灾期,他又会感念海神,相信是神灵的保佑。所以建庙祀神,成其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

雍正二年(1724)的潮灾,当地人称之为大“海啸”。当年7月18日和19日,飓风大作,海潮汹涌,海塘冲决,民庐倒塌,海水进内四五里至八九里不等,溺死者众。面对灾情,雍正一面谕令官员查清灾情、着手赈济灾民,一面谕令派人加紧修筑堤岸,速堵海塘冲决要口。同时他谕责江浙督抚:“朕思天地之间,惟此五行之理,人得之以全生,物得之以长养,而主宰五行者,不外乎阴阳。阴阳者,即鬼神之谓也。盖以鬼神之事,即天地之理,不可以偶忽也。凡小而丘陵,大而川岳,莫不有神主之,故皆当敬信而尊事,况海为四渎之归宿乎?近者江南奏报上海、崇明诸处,海水泛滥,浙江又奏报海宁、海盐、平湖、会稽等处海水冲决堤岸防,致伤禾田。朕痛切民隐,忧心孔殷,水患虽关乎天数,或亦由近海居民平日享安澜之福,绝不念神明庇护之力,傲慢亵渎者有之……朕固当朝乾夕惕,不遑宁处以敬承天意,亦愿百姓共凛此言,内尽其心,外尽其礼,敬神如在以致诚昭事而不徒尚乎虚文。 人意即神意,一念之感格,自足以致休祥,岂独一乡一家之被其泽哉? ”此番话的意思,除表述了其“天人感应”“人意即神意”,让官民服从中央政府,尤其是皇帝的命令的思想外,主要是把潮灾归因于地方官和民众对海神不够尊重而导致天谴,告诫人民要尊重鬼神。故在雍正三年(1725)钦定,加封所有相传护佑过海潮的诸神,并在海宁尖山神庙中附祀。这也是雍正皇帝日后建造海宁大海神庙,落实其“事神而治人”思想的前奏和基础。

2.雍正七年,海宁海潮奇迹般转危为安,是敕建海神庙的直接动因

海宁海神庙成建在雍正八年(1730),这与雍正七年海宁发生的海潮变化有直接关系。海潮一般发生在八九月间,雍正七年是闰七月,等于比往年多了一个八月,因此海潮时间要比往年多一个月,且预测该年潮势比往年凶猛。故从当年六月起,署理浙江总督性桂、署浙江巡抚蔡仕舢、浙江学政王兰生、在任守制总督李卫等官员就开始纷纷报告潮情,请求酌拨海塘银两、预备料物、以保塘工。这些报告,将雍正皇帝搅得心绪不宁。

蔡仕舢在三陈海塘情形奏折中写道:“ 看得海宁塘工剧险,秋汛潮势尤冲,臣将勘过情形及两次发银备御情由,先后会同署督臣性桂题报奏明在案。今值闰七月,即往年之八月,正潮水大长之候。潮头东来,为涨沙所激,由南回漾,复为一潮,两潮盘激,高至两丈有余,合攻塘身,泼出塘面,自初一至初五日为初汛日期,坍矬叠见……自十三日至十八日为望汛,据各工员佥称,此数日潮势必更高大,冲决实为堪虞。

王兰生在奏折中则写道:“ 海塘素称险工,逢秋潮势更旺。今岁自六月内,海宁潮势已觉浩瀚,又以闰在七月,秋令甚长,每逢大汛之期,潮势泼激冲荡,塘工必有漏坍低矬。

雍正皇帝看了这些奏折,深为将要发生在海宁的海潮海塘危险而担忧,他在王兰生的奏折上批道:“览。闻塘工大有可虞,朕为此日夜焦思,近日情形未知若何也。”

就在雍正为海宁海潮日夜焦虑的时候,其后却接二连三传来了喜讯。先是闰七月二十三日署浙江巡抚蔡仕舢奏报第一次潮汛:闰七月初一至初五初汛坍矬处经及时抢修得以保固;十五至十八望汛日,“十五日早晨系东南风,及潮头将至,转西北风,将东来潮头吹压中江而流不近塘身,惟南来潮头于护桩外扑散,旋即向外而去;十六、十七、十八等日,俱系如是。臣连日遍历东、西两塘,目睹安澜情形,环塘里民莫不以手加额,顶戴圣主洪福”。

八月初六,性桂、蔡仕舢等再奏第二次潮汛情况:“ 初二日亲往海宁查看,于潮头未来之先,臣恭设香案,率领在工员弁,竭诚拜祈,至未时初刻,见潮头自南席卷而至,高有丈许,离塘约有半里,忽分为两股,一股投西,一股投东而去。除泼激至塘邦,并不泼激塘面。复有一股小潮,由东而来,至小文前约离塘身四五丈远,与分往东去潮头两相一激,随即会合,仍投东南而去。臣在塘观看,深为欣幸,沿塘居民,莫不感颂圣主福庇。初三日系大汐之期,目睹潮汐安澜,无异平日。

至九月十三日、十四日,王兰生、性桂等报告第三次潮汛,九月“ 初一日夜大雨不息,至初二日未时,潮头已过之机,潮水渐长,又夹东南风之势,几与塘平,以致华岳庙、念里亭等处石塘上面之土漏洞甚多……仰赖皇上洪福,初二日申时风势忽转西北,潮水随即渐消,所有漏洞之虞俱已堵筑,可以无虞。 ”他们并且报告说:目下秋汛已将全过,海塘定可保固。只待秋汛过后,勘估修筑被海潮冲刷的地方,以保来年无虞。

人在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的,当遇到无法解释的现象或无法战胜的灾难时,往往会用天意释怀,求神灵保佑。雍正七年的浙江海塘潮汛,三次大潮,先是汹涌激荡,让人提心吊胆,后又屡屡逢凶化吉,海塘无恙,这一奇异现象让一贯信奉神灵和道教的雍正皇帝坚信,这是天人感应的结果。所以,先是在接到蔡仕舢第一次潮汛安全度过的奏报后,雍正就批示:“ 海塘一事,实非人力所能,然实不敢明露此意……朕不得已今有此谕者,为念汝等知天道感应之理耳……可谆谆开示百姓,万不可生怨心,如在工人役,皆莫令以污秽不敬亵渎,起工歇工皆令叩海叩神……果能上下如此心悦诚服而行之,但试看朕可保必有望外之嘉应也! ”10天后的八月初四,他又在江苏布政使高斌的谢恩折中批示,让其“做速密寄字”与蔡仕舢,“ 令着实敬慎,予为防备,当谦恭祈祷,海神自有感效 ”。

雍正的批示,给浙江官员中盛传的海神灵验说以极大鼓舞和支持。在接到雍正的谕旨后,各个大臣更接连奏报如何按照皇帝的旨意祈祷海神,海神如何显灵等情况。如巡抚蔡仕舢八月初六的奏折中写道:“ 窃惟天人感召之理,屡奉特旨颁示,而我皇上敬天爱民,念念处于至诚。故天眷神佐,随处皆有征应。今海宁塘工,臣仰体圣心,敬慎预防,虔恭祈祷,当闰月望汛一年潮头最盛之时,在塘各官,莫不以现系东南风为虑,及臣于十五日早辰自尖山潮神庙祭祷四塘,潮头正起,忽转西北风吹向中流,灵应昭然,众目咸睹。 ”同一天性桂在奏折中,也极力盛赞设香祈祷海神感应的现象,认为“ 此皆我皇上敬天勤民,无刻不以仓(苍)生为念,故海神感效如此 ”。

九月第3次潮汛后,性桂、王兰生、蔡仕舢更在各自的奏折中反复描述道:九月二日当各大臣“ 正虑东南风大,潮水骤涨难消,乃一时风转水落,得以保全,此皆我皇上至诚感格海神默佑,故得有此感应 ”。“ 更有奇者,每逢署督臣、署抚臣等钦遵圣谕虔诚祭祷之日,虽当大汛正发之候,往往风信忽转,或潮头忽分,又或潮势渐退,神显成灵,以示保护 ”。

由上述过程中可以看出,雍正皇帝本来就相信天人感应,海潮的变化和大臣的奏报,使他更坚定了这种思想。所以他三番五次下旨,要各个大臣和沿塘居民及员工虔诚信神、敬神。他的旨意又进一步在沿塘官员中掀起了敬神、事神的高潮,以致不仅在官员中,而且在工匠夫役中,每天“ 起工歇工,俱望海叩礼,习以为常 ”。这一高潮引起的交互感染和推动,犹如海塘江潮,一波推一波,促使雍正皇帝决定用更虔诚的方式答谢海神,以求长久的护佑和崇祀。

3.海宁的地理位置,是海神庙选建在此的自然原因

雍正七年八月二十四日(1729年10月16日)雍正皇帝谕曰:“ 朕惟古圣人之制祭祀也。凡山川岳渎之神有功于生民,能为之御灾捍患者,借载在祀典,盖所以荐歆昭格,崇德报功,而并以动人敬畏祗肃之心也。雍正二年,浙江海塘潮水冲决,朕特发帑金命大臣察勘修筑,并念居民平日不知畏敬神明,多有亵慢,切谕以虔诚修省之道,令地方官家喻户晓,警觉众庶,比年以来,塘工完成,灾沴不作,居民安业,盖已默叨神佑矣。今年潮汐盛长,几至泛滥,官民震恐,幸而水势渐退,堤防无恙,此皆神明默垂佑护,惠我烝民者也。兹特发内帑银十万两,于海宁地方,敕建海神之庙,以崇报享。著该督遴委贤员,度地鸠工敬谨修建,务期制度恢宏,规模壮丽,崇奉祀事,用答神明庇民御患之休烈,且令远近人民,奔走瞻仰,兴起感动,相与服教畏神,迁善改过,涌荷庥祥,与国家事神治人之道均有赖焉。

37

雍正七年八月二十一日敕建海宁海神庙上谕

在这里,雍正皇帝表达了几层意思:其一,海神祭祀载在古制,是必须遵循的祀典;其二,雍正二年以来因海神护佑,多次海潮都得无恙,尤其是七年的海潮,全靠神明护佑,所以要建神庙专祀;其三,建神庙的目的即是为了答谢海神,更是为了让人们常怀敬畏之心,以进一步教化人民,更好地治理国家;其四,海神庙建在海宁。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知道,雍正所以把海神庙选建在海宁,主要是连续发生在海宁的海潮引起的,这是直接的原因。而从长远看,则是为整个浙江海塘的治理着想,而这是由于海宁的自然位置决定的。

海宁是浙江沿海重要县城之一,位于杭州东南向,居钱塘江河口北岸,境内岸线长近60公里,占北岸海塘总长的三分之一以上,其所属的黄湾镇大尖山附近江面,则是涌现海宁潮的起点。钱塘江到杭州湾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是一个典型的喇叭口状海湾,出海口东面宽100公里,到海宁盐官镇一带时,江面只有3公里。起潮时,宽深的湾口,一下子吞进大量海水,由于江面迅速收缩变浅,涌来的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便后浪推前浪,迅猛冲向堤岸,如果塘堤不牢,就会形成潮灾,特别到了雨季,风雨加海潮,更易造成灾难。

历史上,浙省海潮入江处,其门户有三,分别为南大门、北大门、中小门。“ 三路水势,迁流无定,考其形势,溜趋北塘,则海宁一带塘工坐当其冲,溜趋南门,则绍兴一带塘工亦受其险,惟溜趋中门,庶南北两岸俱获平稳 ”。但是,从明朝以来,海潮就逐渐北趋,故而出现南岸绍兴一带逐渐解危,北岸海宁一带危险逐渐加剧的形势。“ 前因溜走北门,遂致海宁塘工连年告险 ”。

事实上,海宁海潮带来的危险和影响还远远不止于海宁一处,它危及的是杭、嘉、湖、苏、松、常各州县。“ 查海宁一塘,为杭、嘉、湖、苏、松、常等郡之保障。 ”而历史上苏、松、常一带,是中国的粮仓,向有“苏常熟,天下足”的说法。所以保护好海宁海塘,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保护清朝的经济命脉和稳定,故被雍正皇帝视为用于祈福佑民保护海塘的海神庙,选建在海宁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海神庙的建造

雍正皇帝决定要建海神庙的想法,在雍正七年八月第一次海潮过后就产生了,并且他已决定让李卫办理。八月十一日雍正帝在李卫奏报海宁海潮情形折上写道:“ 海塘之事,朕之忧念,乃卿所悉知。可尽人力,干系甚大。近日有谕大学士之旨,朕欲动内帑十万金,修理一座大海神庙,以祈神佑万民。尚未复奏,议定自然交卿办理。

该工程正式交给李卫后,现在档案中能够查到李卫曾经上了两道奏折,奏折内容涉及神庙选址、图样绘制、用料标准和采办、工匠人役挑选和派遣以及所祀神等问题。

1.选址

清朝时期海宁县(今海宁市)下辖6乡4镇,治所在盐官镇。海神庙建在什么位置,经勘察李卫奏道:“ 查海宁县城之东约六十里地有尖山峙立海面,潮头俱由此入口,似属扼要之区,可以建立神庙,已于康熙五十九年经前任督抚诸臣题请创庙兴造,完工于六十一年十月内……此地山石崎岖,别无宏厂之基再可恢拓。至于塘工处所,臣先已叠次往来,今又亲加复勘,南门之外东西一带,前临大海,后即备塘河道,地势浅促,并无数十余亩宽广之所,虽民地尚可购买扩充,人情无不欢欣踊跃,而内需添平池塘,且迁移陇墓,恐致亵渎神祇,更可虑者,近海之地皆系浮土聚沙,潮汐昼夜,雨来俱从塘底汕刷,倘将根脚搜空,即有锉裂,长须往内退进,非如河工地面可以多加椿帚向外帮阔者……是以再四筹划,择于城内营造。

此前,雍正皇帝也曾提出将海神庙建在“县城之内”,但又不能完全确认是否可行,故令赴浙公干官员传口谕,让李卫将选址意见“分析奏明”。在接李卫奏报后,雍正批道:“ 如此则是亦,朕思在城内必有因也。 ”等于批准了李卫的意见,确定将海神庙址选建在海宁县城所在地盐官镇。于是,李卫在盐官镇“价买了零碎民房”,又从城外运取土方,加高填平了部分坡塘,开始绘图建庙。

2.图样及用料

海神庙之图样,按李卫奏报,系根据所选地形绘制的。“ 于三月初一吉期祀土,将庙基地面根脚清出,丈量四址,按照地方宽长之处,宅中定位,所有前后殿宇、寝宫、祠坛、楼阁、廊庑、房屋等项,就势酌拟大概规模,绘就图式。 ”主要建筑包括:中线为大门、正殿、御碑亭,东侧为天妃阁,西侧为风云雷雨坛,最后部分为水仙楼。该奏折除没有提及大门前的石坊、石狮等建筑外,其他主体建筑基本和奏折描绘图式完全相同。

38

海神庙图

在该奏折谈及海神庙的式样及建筑用料中,有一点特别引起了雍正皇帝的关注,即庙顶瓦的颜色问题。按李卫原来设想,御碑亭用黄琉璃瓦,正殿、天二门、寝宫及天妃阁用绿琉璃瓦,其他用江浙本色瓦。但是,经“差人于邻省遍访众窑户,俱不谙烧,即偶有制造盖庙者,颜色不明艳,质亦脆,一经冰霜冻结,外皮卷起难观”。为此,李卫提出了三种解决办法:一是由皇帝下令,“于京厂制就,交与浙省回空粮船运官带来浙,所需价值并运通脚费,臣当照数备齐解交工部兑收”。二是只御碑亭、正殿两处用琉璃瓦,“其余悉用江浙本色筒瓦”。 三是按照南方做法,所有建筑均不用琉璃瓦 。雍正对此批示:“ 所绘进呈图式甚属妥协,但外省庙宇用黄色琉璃瓦者甚少,照廷臣议行可也。 ”等于除对用黄琉璃瓦提出异议外,其他都由李卫自己酌情办理。但是,最后李卫用的什么瓦,因原始建筑早已焚于战火,笔者一时尚未找到确切资料,只能按我们现在看到的建筑颜色推测,当初只有御碑亭用的是黄琉璃瓦,其他均用的江浙本色筒瓦。

3.所祀之神
39

海神庙神像

建庙为祀神,但该海神庙要祭祀什么神?这一点李卫当时下了一番工夫,而雍正皇帝也是充分相信李卫,完全是按照李卫奏折所列神名及所排位置确定的。这里仅引李卫原奏述之:“ 至于奉祀神祇最关巨典,查海宁县之尖山,康熙五十九年建立海神庙宇,至六十一年秋奉敕封运德海潮之神,雍正三年又蒙皇上钦定江潮诸神,加封吴伍员为英卫公、唐钱缪为诚应武肃王、宋张夏为静安公、明汤绍恩为宁江伯,地方官以并祀。其中又向日有越之上大夫文种、唐升平将军胡(道?)、宋护国弘佑公朱彝、元护国佑民王地、明王彭文骥、乌守忠等神,相传皆有护佑之功,历来已久,亦皆附祀于庙。今蒙皇上敕建海神庙宇,轸恤民生,保护塘工,似应于正殿专供运德海潮之神,再恳恩纶,加赐封号,以展诚敬。其英卫公等四神,于正殿之左右列坐并祀,其越之文种等五神仍于两庑配享,以安妥侑。再南省所称海洋灵神,惟天妃为最,历朝俱有褒荣,康熙十九年曾加封号,闽浙土人称为妈祖,在洋遇险祈求随声而应,故海船出入之口岸,莫不建庙奉祀……拟于正殿之东,另建天妃阁,西筑风云雷雨坛,之后再用水仙楼以配之。

所以,海宁海神庙所祀之神,包括了历史上吴越大地所有治水治塘的神灵,以及闽广等地普遍崇祀的妈祖,是一个多神位神庙。对正殿所专供之运德海潮之神,经李卫奏请,雍正则特加封号:“ 敕封浙江海宁县海神为宁民显佑浙海之神。

四、结论:海神庙的建造与宫廷斗争无关

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海宁海神庙的建造,完全是由海宁海潮引起的,雍正皇帝敕建该庙的目的则是为了祈福佑民、事神治人,所以无论是从当时的社会客观原因还是雍正皇帝的主观愿望,乃至神庙中所祀之神来看,均和宫廷斗争没有关系。

至于该海神庙为何比一般神庙建得豪华和多有超规格之处,李卫的奏折中说得也十分明白,他在“敬呈庙工图式”折中谈到海神庙的规格时道:“ 闽广苏州等处,庙观辉煌,且内有楼阁台池,山石花木极其华藻。今奉特旨启建大工,钱粮又多,自必更加壮丽,以肃观瞻。 ”也就是说,在李卫看来,江南一般民间庙宇建得都比较华丽,而作为皇帝特旨敕建的神庙,一定要比普通寺庙更壮观、更华丽。而这正是海宁海神庙建筑格外豪华气派的由来。

对于传说中建庙是为祭祀雍正几个屈死的兄弟之说,也是人们的猜测和臆造,与历史事实不合。首先,在雍正皇帝下令建造海宁海神庙之前,雍正成年弟兄去世的有3人,即废太子胤礽、皇八子胤祀、皇九子胤禟。其他兄弟虽然有6人死在雍正年间,但都是在建海宁海神庙之后,甚至传说中在海宁海神庙祭祀的皇十四子胤禵,直到乾隆二十年才去世,所以,所谓要祭祀屈死的众兄弟,也仅是胤礽、胤祀、胤禟3人。

先说太子胤礽,系康熙十四年十二月被立为太子,四十七年一废黜,四十八年复立,五十一年再废后即被康熙皇帝下令监禁,此后直到康熙皇帝去世,没再复立,雍正二年卒于禁所。由此我们知道,雍正的帝位并不是从太子胤礽手中抢夺的,也不是被雍正皇帝下令囚禁的,所以不存在雍正皇帝向他赔礼安抚的问题。

至于皇八子胤祀、皇九子胤禟,确实一直与雍正皇帝不和,并且是其皇位竞争的死敌,雍正当皇帝的第三、第四年,即先后将二人囚禁,并去其宗族,将二人分别称以“阿其那”“塞思黑”。雍正四年八月、九月,胤禟、胤祀先后卒于禁所。但是,这二人在康熙时期并没有被立为太子的征兆,即便康熙去世后他们有竞争当皇帝的资格,但和雍正皇帝也只是平等的竞争关系,不存在从他们任何人手中抢位的问题。而传说中雍正皇帝建海神庙祭祀他们,则主要是因为海宁每天有两潮,是让他们的灵魂每天能两次上朝,显然这是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

40

雍正皇帝像

诚然,无风不起浪。历史上建庙者比比皆是,都没有这么多议论,唯雍正朝在远离宫廷千里之外建的一处神庙能引起诸多传说,肯定是有其特殊原因的。除神庙建筑的超规格及所塑神像的奇特容易让人产生猜疑之外,雍正皇帝上台后的政治环境应是导致传言产生的根本原因。

我们知道,从雍正当皇帝起,各种篡位说就伴随而生,皇八子胤祀、皇九子胤禟卒于禁所后,各种流言蜚语更加广播,加之雍正皇帝原本就崇佛信道,七年大病时他又秘密下旨,请道士进宫为其驱魔治病,再后来乾隆六下江南四次住在海宁陈家,这种种的事件,加上人们对恰在雍正八年建成的海神庙的猜疑,组合汇聚,形成各种传说也就不足为怪了。但传说终不能当成历史,作为档案和历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去澄清事实,告诉大家真实的历史。 EtHCzlo7uUO0aNlIBLfnY47wI1zf+IXwNJ5DPkKqx0Q9Ag8988Z3WCGBzzdgnPL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