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茶文化简史

中国是发现与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茶树原产于中国的西南部,云南等地至今仍生存着树龄达千年以上的野生大茶树。据历史的记载,四川、湖北一带的古代巴蜀地区是中华茶文化的发祥地。从唐代、宋代至元、明、清时期,茶叶生产区域不断扩大,茶文化不断发展,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茶,这一古老的饮料,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从广义上讲,茶文化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茶文化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人类精神和社会发展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一、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 2737—公元前 2697 年,其历史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东汉华佗《食经》中有“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三国时期魏国的《广雅》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中,从而形成茶文化。

二、两晋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风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在此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主张,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一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遗诏,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并要求“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已经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开始产生社会功用,成为待客、祭祀、表示精神情操的手段。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开始进入了精神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骚乱,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学流行。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是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重视门第、容貌、仪止,爱好虚无玄远的清谈。东晋、南朝时,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暂时的满足,他们终日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清谈之风继续发展,以致出现许多清谈家。最初清谈家多酒徒,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酒能使人兴奋,但喝多了便会举止失措、有失雅观,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终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态平和。况且,对一般文人来讲,整天与酒肉打交道,经济条件也不允许。于是,许多玄学家、清谈家从好酒转向好茶。在他们那里,饮茶已经被当作精神现象来对待。

随着佛教传入、道教兴起,饮茶又与佛教、道教联系起来。在道家看来,茶是帮助炼“内丹”,升清降浊,轻身换骨,修成长生不老之体的好办法;在佛家看来,茶又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尽管此时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饮茶仪式和阐明茶的思想原理,但茶已经脱离作为饮食的物态形式,开始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中国茶文化初见端倪。

三、隋唐茶文化的形成

在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多是认为对身体有益,于是初步形成中国茶文化。780 年,陆羽著《茶经》,这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茶经》系统总结了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了中国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唐代文人都非常重视饮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而且非常讲究饮茶用具和煮茶艺术,可以说中国的茶道、茶艺从此产生。当时比屋皆饮的民间茶俗,乃至豪华隆重的皇室宫廷茶宴,以及文人的茶诗词与茶书画,都是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集中表现。

《茶经》是一个里程碑。千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四、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到了宋代,茶叶生产进一步发展,饮茶更加普及,作为贡品的建州龙团凤饼更是花样翻新。宋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亲自写茶书的皇帝。跟随其后的不少文人雅士也纷纷写诗作茶画。饮茶艺术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点茶”技艺进一步规范,“斗茶”之风盛行,佛门茶事兴旺,饮茶技艺也随着佛教的传播而迅速走出国门传至海外。

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组成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有时还将茶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订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过于精细的茶艺淹没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洁深邃的本质。在朝廷、贵族、文人那里,喝茶成了“喝礼儿”“喝气派”“玩茶”。

五、元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图》《陆羽烹茶图》等。茶类增多,泡茶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散叶茶迅速发展,多茶类的结构逐步形成。泡茶用具也越来越讲究,工艺精巧的紫砂壶、盖碗瓷器茶具等也应运而生。客来敬茶、以茶待客风气更为普及。都市茶馆林立,利用茶馆休闲、谈生意已是平常事,茶馆文化教育得到发展。

六、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一)初兴阶段(1980—1989)

这是普及茶知识,宣传茶与健康的阶段。弘扬茶文化的目的是引导茶消费。中央电视台专设《为您服务》栏目介绍茶的知识,让广大群众了解茶,提倡饮茶。浙江农业大学教授庄晚芳先生与他人合编的《饮茶漫话》,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饮茶知识和茶文化的内容,是当时全国的第一本茶文化读物。1982 年,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并出版了《茶人之家》(后改版为《茶博览》),是当时唯一的茶文化刊物,对推动茶文化的复兴起了重要作用。1988 年,庄晚芳先生提出倡导中国茶德“廉、美、和、静”四字原则,成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

(二)复苏阶段(1990—1999)

为了弘扬茶文化,业内的民间社团纷纷组建。上海市茶叶学会在 1992 年成立了“少儿茶艺”,在小学中普及茶文化,将茶文化列入学生德、智、体、能的教育中,收到很好的效果。茶馆业在全国悄然兴起,更多的人群走出酒楼,走进淡雅清和的茶馆,寻求新的精神寄托。茶馆成为传播茶文化的重要窗口。

(三)发展阶段(2000 年以后)

这一阶段是茶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紧密融合的阶段。茶文化研究社团继续发展,各地大力发掘和整理深藏在民间的各种饮茶习俗和各种茶类的泡饮方法,茶艺培训工作展开。我国的茶艺表演开始向西方国家进军,引起了西方国家对中华茶文化的关注与兴趣。弘扬茶文化的各种刊物也应运而生。2004 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枫先生适时提出倡导“茶为国饮”,将茶文化定位为“以茶会友、以茶清政、以茶修德”,赋予了茶文化更强大的生命力。 gmUj4facbYKmefsLNKhN6nTg9jMsTpEpHk+HgXMer4M19xYCGUNrofUfdhDmX5N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