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论证有效性分析五步成文

本章思维导图

扫码听本节课程(199 管理类联考)

扫码听本节课程(396 经济类联考)

第1步 拟题

1 拟题三式

通读材料,确定了材料的核心论点后,即拟出标题。常见的标题形式有以下三类:

(1)疑问式标题

疑问式标题即找到全文的核心论点,直接对论点发出质疑。

此类标题的母板 为:

例1.

《企业发展需要混乱的行动吗》(2003年MBA联考真题)

《跑赢竞争对手就可以?》(2004年在职MBA联考真题)

《MBA教育是对管理的贬低吗》(2005年MBA联考真题)

《选拔官员不应以“孝”作为标准吗》(2008年在职MBA联考真题)

《相对论能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吗》(2012年管理类联考真题)

《治堵必须要迁都吗?》(2012年经济类联考真题)

(2)未必式标题

未必式标题即找到全文的核心论点,中间用“未必”二字质疑即可。

例2.

《以“孝”选官未必不可》(2008年在职MBA联考真题)

《治堵未必要迁都》(2012年经济类联考真题)

(3)万能式标题

万能式标题的优点是稳妥,缺点是太普通,难以在标题上“挣分”。要注意“万能”也是相对的,需要根据题目选择合适的标题。

例3.

《一份缺乏说服力的论证(计划/报告)》

《一个不严密的论证(计划/报告)》

《一份有待商榷的论证(计划/报告)》

《一份不严谨的论证(计划/报告)》

《经不起推敲的论证(计划/报告)》

《似是而非的论证(计划/报告)》

《站不住脚的推论(计划/报告)》

《如此论证未必可行》

《如此建议可行吗?》

2 拟题的常见问题
(1)漏写标题

个别同学会在写完文章后再写标题,这种做法是要绝对禁止的。一是因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标题相当简单,二是这样容易漏写标题。漏写标题按照规定扣2分。

(2)标题过长

很多同学拟的标题超过了14 个字,这显然太长了。建议标题尽量不要超过 12 个字。

例4.

《政府真的不应该干预生产过剩和生产不足问题吗》(21字)

《洋快餐一定会成为中国饮食行业的霸主吗》(18字)

其实,只要你平时练习写作时,坚持使用每行 20 个字的标准作文纸,就可以避免此问题,毕竟如果一个标题有十七八个字,一行都快放不下了,不是吗?

(3)提出观点

论证有效性分析不是驳论文或论说文,只要求质疑材料,不允许提出自己的观点。

例5.

《政府应该干预生产过剩问题》(提出了观点)

3 考生的常见疑问
(1)标题后面要加问号吗?

我们先来看看比较权威的书刊中文章的标题有没有加问号。

例6.

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人教社 1995年版,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

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人教社 1995年版,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

③《我为何而生》(人教社 2000年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

④《陈水扁有能力接招吗?》(《参考消息》2005年 5月 10 日 10 版)

⑤《是“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参考消息》2005年 5月 10 日 10 版)

⑥《“三章”岂能变成“两章”?》(《参考消息》2005年 5月 10 日 10 版)

⑦《“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更适宜”?》(《语文学习》2005年第4 期)

⑧《高老头“视钱如命”?》(《语文学习》2005年第5 期)

上述例子中,①至⑥的标题中都有表示疑问的词,如“哪里”“吗”“为何”“岂能”等,这时即使不用问号读者也能判断这是一个问句,因此,问号可用可不用。但对于⑦和⑧,有没有问号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含义,此时必须用问号。

因此,《企业发展需要混乱的行动吗》《选拔官员不应以“孝”作为标准吗》等标题,问号可用可不用;《治堵必须要迁都?》《跑赢竞争对手就可以?》等标题,则必须用问号。

(2)标题居中写还是前面空四格?

没有规定。建议居中,因为这样会更加美观。

4 真题例析
2015年管理类联考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

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等。)

有一段时期,我国部分行业出现了生产过剩现象。一些经济学家对此忧心忡忡,建议政府采取措施加以应对,以免造成资源浪费,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这种建议看似有理,其实未必正确。

首先,我国部分行业出现的生产过剩,并不是真正的生产过剩。道理很简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过剩实际上只是一种假象。只要生产企业开拓市场、刺激需求,就能扩大销售,生产过剩马上就可以化解。退一步说,即使出现了真正的生产过剩,市场本身也会进行自动调节。

其次,经济运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产品的供求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平衡状态,因而生产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见现象。既然如此,那么生产过剩也就是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因此,如果让政府采取措施进行干预,那就违背了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再说,生产过剩总比生产不足好。如果政府的干预使生产过剩变成了生产不足,问题就会更大。因为生产过剩未必会造成浪费,反而可以因此增加物资储备以应对不时之需。如果生产不足,就势必造成供不应求的现象,让人们重新去过缺衣少食的日子,那就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总之,我们应该合理定位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应该管好民生问题。至于生产过剩和生产不足,应该让市场自行调节,政府不必干预。

此文的论点是“政府不必干预生产过剩”,因此,标题可以用《政府不必干预生产过剩吗》《有失偏颇的论证》等。

第2步 首段

1 首段母板

论证有效性分析要求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答题卡的写作部分会给每行 20字的格子,600字也就是 30 行,篇幅十分有限。因此,论证有效性分析的首段必须简洁明了,才能在正文中写出更多的得分点。因此,老吕建议将首段控制在 3 行以内。

具体来说,首段有两项任务:第一,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材料的论证,指出材料的论点;第二,表达怀疑立场,指出材料的论证有逻辑缺陷。

首段的基本母板如下:

首段的拓展母板如下:

根据上述母板,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组合出属于自己的首段。

例1.

上述材料的作者认为……,然而其论证过程中存在多处不当,故其观点难以成立。

上述材料旨在说明……,然而其论证存在多种谬误和漏洞,以致影响了其说服力。

上述材料试图论证……,然而其论据有若干不妥之处,因此,其结论值得商榷。

如果你驾驭文字的能力足够优秀,你还可以简要概括题干的论据和论点,再表达质疑。

例2.

上述材料的作者通过对……的分析,得出……的结论,然而其论证过程中存在多处不当,故其观点难以成立。

老吕有话说

论证有效性分析是格式化、套路化非常强的一类文体。因此,想写好论证有效性分析的文章,首先要学习这些写作套路,也就是“母板”。

有人问:“老吕,你用的是错别字吧?母板应该是模板。”

那么,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模板吧。百度百科里说:“模板是指使物体成固定形状的模具,也指作图或设计方案的固定格式。模板是将一个事物的结构规律予以固定化、标准化的成果,它体现的是结构形式的标准化。”

很多老师和学员十分推崇模板,认为模板可以解决一切作文;也有老师和学员十分反对模板,认为用了模板一定低分。其实,这两种态度都有问题。

首先,模板是有用的,这是因为它可以让你迅速写出基本符合考试要求的文章,这对一些文笔不好的学员来说是重要的,尤其是那些没时间备考的在职学员,毕竟多数学校的MBA、MPA、MEM、MTA等专业的录取分数线都低于180分(满分300分,180分仅仅及格而已),写出一篇基本符合考试要求的文章,就能保证进入复试。

其次,想得高分,不能只会机械地套用模板。有很多偷懒的学员,把作文的期望全部押宝在“押题”和“模板”上。期望老师押中题目,自己背个模板,考场上大笔一挥,即刻金榜题名。照此说来,那我们考前突击一下,人人都可以成为研究生,这显然是荒谬的。

所以,老吕一直强调,三流的学员套用模板,二流的学员化用模板,一流的学员忘掉模板。然而,背诵模板易,化用模板难,而忘掉模板,无招胜有招则更难。因此,老吕将“模板”升级成“母板”。

母板要讲透原理,要搞定方法,它强调写作公式的可套用性、易用性和变化的灵活性。比如上述首段母板,根据排列组合中的乘法原理,我们可以有3×4×5=60(种)变化。

母板者,一生二,二生四,以至无穷。是也。

2 真题例析

2015年管理类联考真题的首段:

首段1:

上述材料旨在说明政府不必干预生产过剩,然而其论证存在多种谬误和漏洞,以致影响了其说服力。

首段2:

上述材料试图论证生产过剩问题无须政府干预,然而其论证有若干不妥之处,因此,其结论值得商榷。

首段3:

上述材料通过对生产过剩和生产不足的一系列分析,得出“这些问题市场会自动调节,政府不应干预”的结论。然而,其论证存在多处不当,分析如下:

第3步 分析谬误

其实,在分析谬误前,我们应先分析题干的论证结构。尤其是在日常的训练中,要学会用上一章所学的办法,对论证结构进行图示,这非常有助于逻辑分析能力的提高。

但是,在考场实战中,就没有必要画论证的图示了,因为这样会影响做题速度。而且,在考试实战中,论证结构分析与谬误分析是同步进行的,因此,我们把这两步合二为一,称为“分析谬误”。

如何进行论证图示和谬误分析,我们在上一章已有说明,因此,本节我们直接讲真题。

1 论证图示的真题例析
2 谬误精析的真题例析

还记得质疑一个论证(分析谬误)的基本方法吗?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分析一下 2015年管理类联考论证有效性分析的真题:

续表

续表

第4步 写正文

1 谬误的选择
1.1 选 4点?

根据上一节我们对真题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实一篇文章里面会有多达 8 个左右的谬误。我们显然不可能在 600字的范围内分析这么多逻辑谬误。因此,我们要选择其中一些谬误进行质疑。那么质疑几个谬误呢?

先看考试大纲:

论证有效性分析试题的题干为一段有缺陷的论证,要求考生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选择 若干 要点,评论该论证的有效性。

大纲告诉我们要选择“若干”要点,“若干”是多少?

那么,我们就要看阅卷人是如何阅卷的,大纲中规定论证有效性分析的评分标准如下:

(1)根据分析评论的内容给分,占 16分。考生分析评论的内容超出参考答案者,只要言之有理,也应给分。

(2)按论证程度、文章结构与语言表达给分,占 14分。

其中,评分标准里面的16分,就是让你写 4点,每点正好 4分。余下的14分,是看你文章写得怎么样,再打个分,两部分相加,就是你的总得分(当然,实际阅卷中很多阅卷人并不是严格按此给分,关于这一点,在本书后面叙述中,老吕会给你详细分析)。

1.2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建议写 5点?

由于以下几个原因,我们会建议考生写 5点谬误:

第一,虽然每篇论证有效性分析的素材大多有8 个左右的谬误,但一般参考答案中只会给出 6 个谬误。你踩中这 6点中的4点并且分析有效,逻辑分就是满分。

第二,阅卷标准有一条“即使不是参考答案中的内容,但考生谬误找得正确且言之成理的,也应给分”。但由于阅卷老师的水平是高低不一的,在这一点上有可能会出现误判。

第三,有些考生逻辑水平有限,谬误找得不准,他虽然写了4点,但会有写错的内容。所以,当你写的4点中有的点把握不大时,多写一点,踩中答案的可能性就会变大。

第四,有些考生的分析和质疑水平有限,写 4点的话,凑不够字数,那还不如多写一点。

当然,写 5点能增加命中率,但同时每一点写的内容也会变少,在论证程度分上可能会受到影响,所以语言的简练有效就变得相当重要。

1.3 正文写四段就只能写 4 个谬误吗?

正文写四段就只能写 4 个谬误吗?并非如此。有时候可以将一些相关联的谬误,并入一段来写。这样,正文写 4 段就可能有6 个左右的得分点。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例1. (2015年管理类联考真题)

①经济运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产品的供求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平衡状态,因而生产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见现象。②既然如此,那么生产过剩也就是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③因此,如果让政府采取措施进行干预,那就违背了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参考范文】

“产品的供求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平衡状态”并不代表“生产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见现象”。因为,产品供求的不平衡,可能是由于供过于求,也可能是由于供不应求( 质疑① )。而且,“常见现象”与“客观规律”是不同的概念( 质疑①→② ),当然无法由此推出政府对生产过剩的干预是违背客观规律的( 质疑③ )。

【分析】

上述范文在短短 120字内质疑了3 个谬误点,基本囊括了本段中的所有谬误。所以,无论答案怎么给,都能很好地得分。

为什么可以这么写呢?因为句①和句②虽然各自存在逻辑谬误,但它们归根结底是作为论据来质疑论点③的。所以,从微观上看我们质疑了3 个谬误点,但从宏观上讲,我们是从不同的侧面质疑论点③的成立性。

1.4 谬误选择的原则

(1)把握原则

首先选择你最有把握的谬误去写,保证不错才能得分。如果找到几点谬误都有把握,那就找可写性强的。

(2)分散原则

真题给的材料一般都是分为几段的。一般来说,首段介绍文章背景的部分无须质疑,其余部分都会存在谬误。这时,我们最好分散去找,每段找一两点,不要全部集中在一段去找。

理由有两点:

第一,谬误全部集中在一段,写出的文章不美观,层次性差。

第二,谬误全部集中在一段,一定会有答案中没有出现的谬误,容易造成阅卷老师的误判,而且,很可能其中有找错的。

(3)常见原则

要写常见的谬误,尤其是老吕讲解过的重点谬误,减少出现冷门的专业术语,这样就可以降低阅卷老师误判的概率。

为什么老吕总提到误判的事呢?首先,作文是主观题,既然是主观题,阅卷老师就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评分出现些许误差不可避免。其次,中国有逻辑学专业的高校很少,逻辑学老师的数量也不大。因此,联考的阅卷人多数是各高校管理学院、商学院的教授们。阅卷者并不是专业的逻辑学者,因此,如果你的文章中出现相对冷门的专业术语,如合成谬误、分解谬误、稻草人谬误,阅卷老师可能因为没听过这个术语而造成误判。

当然,我们无须质疑阅卷老师的逻辑性,逻辑性差的人很难写出逻辑通畅的学术文章,从而很难评上教授。

(4)质疑论证原则

虽然我们要考虑论据是否存在逻辑错误,但论证有效性分析不考查论据本身描述的事实是否正确,也不考查我们是否同意论点,它考查的是这一论据能有效地证明论点吗。因此,我们要优先质疑论据对论点的论证,而不是论据和论点本身。记住一句话:论点本身的成立性并不重要,材料的论证能否使得论点成立才重要。

例2. (2012年管理类联考真题)

再变换一下视角,从一个更广泛的范围来看,我们人类自己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既然我们的祖先是类人猿,而类人猿正像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扬子鳄乃至银杏、水杉等一样,是整个自然生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为什么我们自己就不是了呢?

【分析】

从客观上判断,本段落的论点“人类自己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本身是成立的,但其论据“人类的祖先是类人猿,类人猿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并不能很好地证明这一论点。因此,在逻辑上,它仍然是存在谬误的。

(5)相同论点原则

如前文例1,论证同一个论点时出现的谬误,我们可以写入同一段,以求增加得分点。当然,这一点仅适用于文字驾驭能力强的考生。如果你文字驾驭能力弱,一段写清楚一点就能得分,贪多反而容易每一点都写不清楚。

2 正文的段落安排
2.1字数要求

论证有效性分析要求写 600字左右,要注意的是,空格和标点符号在作文中也是算字数的。标准作文纸一行是 20字,试卷的答题纸上每 10 行会有一个字数提示,到第30 行时会有600字的提示。我们只需要写到第30 行或者第30 行的前后两行即可。

假定我们正好写了30 行,其中标题占 1 行,开头占 3 行,结尾占 2 行,正文还需要写24 行,分为四段或者五段。

2.2 四段式结构

四段式结构中,正文每段只需要写 6 行,也就是 100 ~120字即可。当然,实际行文中不一定每段如此平均,稍微短一些或长一些,写 5 ~7 行均可。

正文的段首使用表示顺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再次、另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首先、次之、再次之、最后,等等。

结构如下表所示:

2.3 五段式结构

五段式结构中,正文每段只需要写 5 行,也就是 80 ~100字即可。当然,实际行文中也可适当增减。

结构如下表所示:

3 正文的写作母板
3.1 正文基础母板

一个 正文段落的基本母板 为:

“引”即引用材料,告诉阅卷人你在质疑什么。

“疑”即表达质疑,指出材料存在逻辑谬误。

“析”是段落的核心,是对材料中逻辑谬误的具体分析说明。

注意: “引”“疑”要简短,“析”要详细。

例3. (2008年MBA联考真题)

“科学没有国界”是一个广为流传的谬误。如果科学真的没有国界,为什么外国制药公司会诉讼中国企业侵犯其知识产权呢?

【参考范文 1】

材料由“外国制药公司会诉讼中国企业侵犯其知识产权”,认为“科学是有国界的”( ),并不妥当( )。因为,“科学”与“知识产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是普遍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无国界的。知识产权则是指科学的研究成果,这样的成果应该用法律手段予以保护,是有国界的( )。

有的时候,我们可以在经过分析以后,最后总结一个对材料论点的质疑,这时母板就成了:

【参考范文2】

材料由知识产权案来判断科学是否有国界( ),并不妥当( )。因为,“科学”与“知识产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是普遍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的适用性是无国界的。知识产权则是指科学的研究成果,它受法律保护,是有国界的( )。所以,外国制药公司诉讼中国企业侵犯其知识产权的例子,并不能反驳“科学没有国界”( )。

3.2 正文进阶母板

(1)并列式质疑

并列式质疑是指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用两个分析句,质疑同一个论点。其母板如下:

例4. (2005年在职MBA联考真题)

该报告指出,洋快餐在中国受到广大消费者,特别是少年儿童消费群体的喜爱。显然,那些认为洋快餐不利于健康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参考范文】

仅由洋快餐受儿童群体的“喜爱”无法得出“洋快餐有利于健康”的结论( 引+疑 )。因为,孩子们并不具备判断洋快餐是否有利于健康的能力,他们的“喜爱”可能仅仅基于口味( 分析句1 )。而且( 并列词 ),被人喜爱的未必就是健康的,比如毒品也受到广大吸毒人士的“喜爱”,难道毒品也是有利于健康的吗( 分析句2 )?

(2)让步式质疑

如果一个论证的论据本身有问题,而且论据对论点的支持也有问题,那么我们可以先质疑论据的成立性,然后让步一下,表示即使论据成立,也无法证明论点的成立。

其母板如下:

有的论证,是由一个论据推出了一个中间结论,然后又由中间结论推出了最终结论,也适用于此质疑手法。

其母板如下:

例5.

只要生产企业开拓市场、刺激需求,就能扩大销售,生产过剩马上就可以化解。

【参考范文】

“只要生产企业开拓市场、刺激需求,就能扩大销售”过于绝对。销售能否扩大还受市场竞争情况、消费者需求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质疑中间结论 )。而且,即使刺激需求能够扩大销售( 让步 ),但如果销售扩大的程度不够,解决不了供过于求的问题,也无法化解生产过剩( 质疑最终结论 )。

(3)递进式质疑

如果论证是由一个论据推出了一个中间结论,然后又由中间结论推出了最终结论,则还可以使用递进式质疑。

母板如下:

例如前文例1 中的参考范文:

“产品的供求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平衡状态”并不代表“生产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见现象”。因为,产品供求的不平衡,可能是由于供过于求,也可能是由于供不应求( 质疑中间 结论1 )。而且,“常见现象”与“客观规律”是不同的概念( 递进质疑中间结论2 ),当然无法由此推出政府对生产过剩的干预是违背客观规律的( 递进质疑最终论点3 )。

4 正文的常用词汇

(1)过渡词

递进:而且……,况且……,更何况……

让步:即使……也……,就算……

并列:此外……,同时……,另外……

假设:假如……,另外一种可能……,考虑到……,如果……

(2)引入分析的词

因为……,可能……,或许……,也许……,一般……,通常……,需要确定的是……,……是否是主要(决定性)的因素,很可能真实情况是……,试想,如果实际情况是……

(3)表达质疑的词

可能不,未必,不一定,成问题,有待商榷,有些牵强,不敢苟同,难以必然成立,缺乏说服力,有失偏颇,尚需完善,有待证明,不太恰当,不太严谨,欠妥当,不足以,有点轻率,有些武断,难以让人信服,并不必然,并不意味着,并不代表……

5 正文写作的常见问题

(1)不用引号

我们写的文章是给谁看的?当然是阅卷老师。你学了一年的时间,阅卷人看你的文章却只用两三分钟。正因为如此,我们一定要去配合阅卷人的阅卷,让他迅速读懂你的文章,这时,引号的作用就十分突出。

引号的第一个作用是引用,告诉阅卷人你质疑的原文是什么。

例如:

“政府应该管好民生问题,不必干预生产过剩和生产不足” ,这里暗含一个假设:生产过剩和生产不足不会影响民生,不会导致民生问题,这显然是不妥当的。

引号的第二个作用是表示强调,让阅卷人迅速把握你想突出的重点。

例如:

再次,生产过剩是市场经济的 “常见现象” ,不代表生产过剩是经济运行的 “客观规 律” 。前者是事物发展的外在表现,后者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属性,二者是不同的概念。

现在,我们将引号去掉做一下比较:

再次,生产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见现象,不代表生产过剩是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前者是事物发展的外在表现,后者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属性,二者是不同的概念。

你可以发现,去掉引号并不影响这段话的成立性,但是,去掉引号就无法突出材料中偷换的两个概念,阅卷人读起来就很费力气,如果你的字又写得不好,阅卷人读起来就难上加难。

综上,请一定要注重引号的使用。如果你不懂标点符号的使用规范,请查阅本书附录。

(2)引用过长

引用务必简洁。引用过长是很多同学常犯的错误。

例如:

其次, 材料认为“如果因为丑闻迭出而导致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 怀疑企业的存在对于整个社会的意义”,(53字) 未必如此。企业存在的意义在于通过纳税来提升社会整体福利、以提供工作岗位的方式解决就业问题等,即使企业出现丑闻,如果其在纳税、创造就业机会等其他方面所作的积极贡献大于负面影响,企业的存在对于整个社会依然具有意义。(共 161字)

这是老吕写作集训营学员章皿星同学的一段习作。从内容来看,写得很不错。但是,因为引用过长导致段落的总字数太多了。

如果材料内容简短,我们可以直接引用;如果材料内容过长,我们可以适当简写,做间接引用。所以,上文可改写如下:

其次, 丑闻迭出就会使企业没有社会意义了吗?(18字) 未必如此。企业存在的意义在于通过纳税来提升社会整体福利、以提供工作岗位的方式解决就业问题等,即使企业出现丑闻,如果其在纳税、创造就业机会等其他方面所作的积极贡献大于负面影响,企业的存在对于整个社会依然具有意义。(共 126字)

(3)质疑啰唆

质疑要直截了当。质疑啰唆也是很多同学常犯的错误。

例如下面一段学员习作:

再次,文章认为已经喜爱上洋快餐的未成年人在成为更有消费能力的成年人群体后,洋快餐的市场需求会大幅度跃升。 这样的推论未免过于乐观,实则未必如此。(质疑:19字) 现在喜欢洋快餐的未成年人将来就一定会一直保持喜爱吗?可能未成年人在成年之前就吃腻了洋快餐,也可能洋快餐本就更符合未成年人的口味,都会使得有消费能力的成年人不再消费洋快餐食品。

此段中质疑用了19字,其实只用一句“未必如此”即可。另外,此文的引用也过长了。

(4)定性错误

在质疑部分,要不要指出逻辑错误的具体类型?有一些老师认为不用,也有一些老师说必须指出逻辑错误的类型,如类比不当、以偏概全、非黑即白,等等。我们依据《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管理类专业学位联考综合能力考试大纲》给大家做个统一回答。

第一,考试大纲规定“不考查逻辑学的专业知识”。

第二,从考试大纲给出的参考答案来看,从来没有具体指出过逻辑错误的类型。

因此,“必须”指出逻辑错误的类型是对考试大纲的误读。

因此,如果你对逻辑错误的定性有十足把握,并且这也是一种常见错误,大家都耳熟能详,不影响阅卷老师阅卷,那就可以写。否则,错误的定性会失分,还不如不写。

例如:

材料认为只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杜绝企业丑闻的发生,未免过于绝对, 犯了强 拉因果的逻辑错误(并非强拉因果,而是强置必要条件) 。实际上,通过加强企业管理、建立督查机制等方式,也可以杜绝企业丑闻的发生。

(5)绝对化

行文过程中要避免使用绝对化的判断词和语气词。例如:绝对、一定、十分错误、毫无道理、十分荒谬、痴人说梦等。

例如:

再次,材料认为,既然生产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见现象”,那么它就是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这是 十分荒谬 的,“常见现象”和“客观规律”是 完全不同 的两个概念。

(6)有疑无析

论证有效性分析的核心是“析”,而不是“引”“疑”“结”。有些同学把“引”“疑”“结”三部分写得特别详细,但是“析”的部分写得却很少或者干脆不写,这样会大量失分。

例如:

材料以在洋快餐店内进行的调查问卷作为依据说明“洋快餐有助于营养均衡”,有以偏概全的嫌疑。这样的调查问卷中的样本是不具有代表性的,因此,其调查结果也未必具有可信度。

这一段是非常典型的“有疑无析”。“以偏概全”的意思就是“样本没有代表性”,这两句都是“疑”。因此,此段是“引”—“疑”—“疑”—“结”的结构,并没有分析为什么调查问卷中的样本是没有代表性的。

(7)发表观点

论证有效性分析的立场是中立的,我们站在客观的角度,分析材料的逻辑漏洞是什么,但我们自己并不持有对材料议题的观点。所以,行文中的表达也要客观,避免使用主观性语气和词汇,如“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我想”“众所周知”,等等,也无须发表自己的观点。

例如:

首先,材料认为洋快餐近 5年在中国大城市的网点数激增,那么在中国小城市和乡镇也会有广阔的市场, 我不赞同(主观词汇) 。与大城市相比,小城市和乡镇消费者的口味更为传统化, 洋快餐在这些地方不会有销路(发表观点)

【改错训练】

请分析下列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改写此段落。

首先,材料通过说明“洋快餐”受儿童群体的喜爱而得出“洋快餐不利于健康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这样的推论是无法成立的,毒品也受到广大吸毒人士的“喜爱”,难道毒品也是有利于健康的吗?因此,洋快餐是不利于健康的。

【参考答案】

这段习作存在 5 处问题:

第一,第一个引号的使用不恰当。既无法表示引用,也并非本句需要强调的重点,本句的重点是“喜爱”。

第二,“引”和“疑”的部分用了三重否定——“洋快餐不利于健康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这样的推论是无法成立的——增大了阅读难度。

第三,质疑用 12 个字略显啰唆,直接用“难以成立”“未必妥当”等词汇即可。

第四,“引”(44 个字)、“疑”(12 个字)、“结”(14 个字)三部分加起来有70 个字,但“析”作为最核心的部分只有32 个字。

第五,“结”的部分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建议将本文修改为:

首先,仅由洋快餐受儿童群体的“喜爱”无法得出“洋快餐有利于健康”的结论。( “引”+“疑”共 36字 )因为,孩子们并不具备判断洋快餐是否有利于健康的能力,他们的“喜爱”可能仅仅基于口味。而且,被人喜爱的未必就是健康的,比如毒品也受到广大吸毒人士的“喜爱”,难道毒品也是有利于健康的吗?( “析”91字

6 真题例析

通过以上学习,现在可以写出 2015年管理类联考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的正文如下:

首先,“只要生产企业开拓市场、刺激需求,就能扩大销售,生产过剩马上就可以化解”,过于绝对。如果消费者对此产品没有需求,开拓市场的努力就无法扩大销售。就算这种努力扩大了销售,如果销售的扩大不足以解决供过于求的问题,那么还是无法化解生产过剩。

其次,产品的供求关系“不能达到绝对的平衡”不代表会出现“生产过剩”。生产过剩只有在供过于求的现象非常严重的时候才会出现。另外,“生产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见现象”与前文中“不是真正的生产过剩”自相矛盾。

再次,生产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见现象”,不代表生产过剩是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前者是事物发展的外在表现,后者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属性,二者是不同的概念。既然“常见现象”不等同于“客观规律”,当然就不能说政府对生产过剩的干预是违背客观规律的,也就无法说明政府不应干预生产过剩。

最后,“政府应该管好民生问题,不必干预生产过剩和生产不足”,暗含一个假设:生产过剩和生产不足不会影响民生,不会导致民生问题,这显然是不妥当的。况且,材料认为生产不足会导致“缺衣少食”,这不恰恰说明生产不足是民生问题吗?

第5步 结尾

1 结尾母板

论证有效性分析的结尾相当简单,只需要再次表明题干的论证缺乏有效性、题干的论点难以成立即可。建议将结尾控制在 40 个字以内。

结尾母板 如下:

母板变式 如下:

2 真题例析

2015年管理类联考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的结尾如下:

综上所述,材料的论证存在多处逻辑漏洞,政府不必干预生产过剩的结论难以令人信服。

现在,我们将 2015年管理类联考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的范文展示如下:

政府不必干预生产过剩吗?

上述材料通过对生产过剩和生产不足的一系列分析,得出“这些问题市场会自动调节,政府不应干预”的结论。然而,其论证过程中存在多处不当,分析如下:

首先,“只要生产企业开拓市场、刺激需求,就能扩大销售,生产过剩马上就可以化解”过于绝对。如果消费者对此产品没有需求,开拓市场的努力就无法扩大销售。就算这种努力扩大了销售,如果销售的扩大不足以解决供过于求的问题,那么还是无法化解生产过剩。

其次,产品的供求关系“不能达到绝对的平衡”不代表会出现“生产过剩”。生产过剩只有在供过于求的现象非常严重的时候才会出现。另外,“生产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见现象”与前文中“不是真正的生产过剩”自相矛盾。

再次,生产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见现象”,不代表生产过剩是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前者是事物发展的外在表现,后者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属性,二者是不同的概念。既然“常见现象”不等同于“客观规律”,当然就不能说政府对生产过剩的干预是违背客观规律的,也就无法说明政府不应干预生产过剩。

最后,“政府应该管好民生问题,不必干预生产过剩和生产不足”,暗含一个假设:生产过剩和生产不足不会影响民生,不会导致民生问题,这显然是不妥当的。况且,材料认为生产不足会导致“缺衣少食”,这不恰恰说明生产不足是民生问题吗?

综上所述,材料的论证存在多处逻辑漏洞,政府不必干预生产过剩的结论难以令人信服。 A/ZOdVZEsUk0aqkxBrqberdXLF60Uz8QUzkqWr/WqB7WSeS8RGHxwv6JH3/twWl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