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文明神与火神

大发明家伏羲是如何创造文明的

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中国神话典籍的第二次大焚毁,但在楚国的南部,也就是今天湖南一带,聚居着一些从波斯逃亡而来的拜火教徒。根据岑仲勉先生的考证,当年,他们因为亚历山大入侵波斯而东行,其中一部分取道北线,也就是从新疆经过河西走廊,进入甘肃和陕西一带,为秦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另外一支走的是南线,他们经过印度、泰国和越南,从广西进入中国境内,定居在湖南一带,热情投身于楚国的文化建设之中。

1942年,在湖南长沙东郊的王家祖山上,一座楚墓被四个盗墓贼所发掘,一份写在绢帛上的秘密文件开始在文物圈流传,它高38.5厘米,左右宽46.2厘米,全篇共有900多个汉字。其中许多字都难以被今人识读,这就是著名的长沙子弹库楚帛书。

这份密件出土不久,到了收藏家蔡季襄手里,结果在上海被一个叫考克斯的美国人获取。1946年,他带着这份密件前往美国,后又几度易手,现存放于华盛顿赛克勒美术馆, 我几年前曾经专门去华盛顿参观这家著名的私人美术馆,可惜未能窥得帛书的原貌。

这是目前出土的先秦时期唯一以汉字书写的创世神话文献,填补了我们此前所说的汉族创世神话的空白。我们首先要感谢那位战国年代的墓主,是他在大焚毁的背景下,为我们保存了这份密件。

这份写在楚帛书上的密件,保存了汉民族创世神话的最高机密:在天地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混沌状态之时,先有伏羲、女娲二神结为夫妇,生下四子,但名字都很怪异,不像是寻常的汉语。他们开辟天地,代表四时,并且造出天盖,使它旋转,还用五色木的精华加固它。

有趣的是,诸神都参与了这场伟大的创世运动,比如说,炎帝命令祝融去安排四神的工作,日神帝俊生出了日与月,制定了它们的运转规则。地神禹和契管理大地,制定历法,使星辰升落有序。共工氏制定十天干(十进制),增设了闰月制,又把一天分为宵(黑夜)、朝(清晨)、昼(白昼)、夕(黄昏)四个时间段,把历法和时间法修改得更加精准。

楚帛书神话,应该是第二代神话的样板,其间已经融合了许多外来因素,比如祝融,他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大神,来自波斯,原型是琐罗亚斯德,“祝融”是这个名字的前端,也就是“琐罗”的发音。关于他的情况,我们以后专门来讨论。

我在这里只想告诉大家,写在这份密件上的创世神话,已经不是从商周传下来的第一代神话,其中涌现了一些异乡神的面孔,他们跟本土众神,例如炎帝合在一起,构成了全新的神圣家族。

在这份文献里,伏羲和女娲的作用更像是众神的父母,他们诞育了众神,再由众神去组织世界结构,建立空间和时间的秩序。除了生下四个孩子,他们本人好像没有直接从事创造活动,这大概是因为,创作这份神话密件的作者,显然还没有想好该怎么描述他们的业绩。对于伏羲的崇拜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缺陷。

这个缺陷,到汉代才被文人加以补正。人们在给女娲撰写神圣履历的同时,也没有忘记给伏羲添加丰功伟绩。假托孔子之名编撰的《周易·系辞》,实际上是秦汉年间文人的作品,里面对伏羲的功绩进行了具体讲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

唐朝的司马贞在《三皇本纪》里进一步完善了他的来历:“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地名,据说在今天甘肃一带)。蛇身人首。有圣(人)德(品德)。……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旨意),以类万物之情(模仿世间万物的情感和欲望)。造书契(文字)以代结绳之政(结绳记事的制度)。于是始制嫁娶(制定婚姻法),以俪皮为礼(用成对的鹿皮作为迎娶的聘礼)……养牺牲(用来充当祭品的家畜)以庖厨(发展烹饪),故曰庖牺(烧煮那些牺牲品的人,也就是厨师)。”

这是中古时期人们对伏羲事迹最完整的描述。当然,这些都不是上古神话的本来面貌。就是这些描述,制造了大量谜团,反而让伏羲的身世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这段文字的第一个关键点,是伏羲之母华胥氏的怀孕方式。他没有直接的父亲,而是由母亲在雷神的地盘——雷泽的岸边,踩到了巨人的脚印——应该就是雷神本人留下的,回去后居然怀孕,诞下一位大神来。这类故事叫作感生神话。

在这个故事里,脚印等同于脚足本身,而脚足又象征着男性生殖器,这意味着,伏羲的父亲就是雷神,作为雷神的儿子,他理所当然地掌管了天上的雨水和雷电。直到今天,当年曾经被楚国接管的吴越地区的方言,还把闪电叫作“hoxi”。上海郊区的方言就是如此。

这段文字的第二个关键点,是它把伏羲和太昊等同起来。那么,我们要问的是:太昊到底是谁?“昊”字,天上高挂着一个太阳,这是一个典型的会意字,代表天上的太阳,也就是日神。因为叫作“太昊”,而“太”有高的意思,所以“太昊”应该是正午的日神,跟他相对的是“少昊”,是早上初升的太阳,又叫朝阳神。

为什么要把伏羲跟日神混合起来呢?这是因为,作为雨神和雷电神的伏羲,扮演创世大神的角色,能量显然非常匮乏,需要用日神的神格来加持。光是布施雨水还不够,加上日神的属性,加上光照和热力,才能大大拓展作为天空神的神格,为他成为全能的创世大神奠定基础。

既然有了日神的身份,他发明八卦也就顺理成章了。因为“卦”字的字形,就是一个“圭”加上一个“卜”,也就是用圭来占卜的意思。八卦的真正发明者,是日神大祭司帝喾,而文字的发明权属于仓颉,但在神话中,为了烘托大神的伟大性,这种功劳是可以由祭司们任意分配的。

是的,每一个神话体系,都需要伏羲这样的文明大神,他发明的八卦、文字、乐器、渔网和烹饪技术,每一项功绩都跟文明相关,所以他不仅是雷雨神、天空神和日神,更是文明神,他对文明的伟大贡献,尤其是文字和契约的发明,足以让他名垂千古,所以从汉代开始,他就跟女娲一起,被人供奉在神庙和墓穴里,主管生命、死亡和亡灵的重生,也分管他们在来世的幸福。

在印度神话里,有一个跟伏羲非常相似的大神,名叫伐楼那,是天空神、雷雨神和宇宙规律的守护者,主管契约和法律,而且还分管黑夜、冥界和亡灵,骑着那伽大蛇,跟另外一名叫密多罗的大神形成对偶。他们应该就是伏羲和女娲形象塑造的最直接的原型。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型,那就是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对偶蛇形象。这种形象大多出现在金器或者陶罐上,两蛇以众神的权杖为轴心,互相缠绕,尾巴在下部交缠起来。中国神话的缔造者们,借鉴了这些来自异域的传说和图式,创造出自己的创世大神。从此,中国神系终于有了自己的主神。

火神祝融与他的原型琐罗亚斯德

在世界各国的神话里,火神的地位一般都比较崇高。比如说,希腊神话里的火神赫菲斯托斯,是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他不仅主管火,而且还是工匠的始祖,但是性情比较怯懦,不敢擅自把火种送给人类,要不是普罗米修斯盗取了火种,人类到今天恐怕还在黑暗的大地上摸索。为了纪念这位自我牺牲的伟大神明普罗米修斯,古希腊人在每一次奥运会之前都要在神庙前点燃圣火,以赞美火焰所带来的文明、希望和未来。

在中国东部的夷人聚居区,人们所信奉的是一位叫作炎神的火神,后来,他的名字被改成了炎帝。这本来应该算是本土最早的一位火神,但是,他的名字常常跟一个叫神农氏的农业神混同在一起。炎帝的“炎”字,就是上下叠加起来的两个“火”字,用以表达烈火熊熊燃烧的情形,由于他在一场大战中被黄神(黄帝)击败,所以就失去了接受中原民众崇拜的机会(他后来被人重新祭奠,是因为混合了神农氏的神格)。另外,还有一位叫燧人氏的,发明了用燧石取火的方式,他的功绩虽然被后人记住了,但他究竟是谁,我们至今仍然是一头雾水。

《山海经》神系里真正的火神,是那位身世诡异的祝融。《海内经》是这样记载的:“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

根据这份族谱,祝融显然就是炎帝的后代。从逻辑上讲,这是对的。因为神格是需要世袭的,火神的后代,当然应该就是火神。此外还有一个叫吴回的,据说也是火神,但有人说,他就是祝融,还有人说,他是祝融的兄弟,《山海经》里没有出现关于他的内容,我们最好把他当作祝融的另一个名字。

关于祝融的事迹,其实文献的记录并不太多,值得一提的有三条:第一条,《三皇本纪》说,他曾经跟共工开战; 第二条,《山海经》说,因为鲧治水失败,天帝派祝融将其诛杀; 第三条是《墨子》说的,在成汤,也就是商的开国领袖讨伐夏的时候,天帝命令祝融在夏国都城的西北角放火。 第三条是祝融介入人类战争的唯一记录,但这看起来根本不像是一位大神的作为,倒像是一次特工小组的秘密行动。

祝融作为大神而没有什么神迹,却在湖湘一带受到高规格的崇拜。在南岳衡山的最高峰上,众所周知,有一座专门祭祀祝融的神庙,那座山峰也被称为祝融峰。这实在是件很不寻常的事情。

另外,根据历史记载,祝融还留下了一些后代。比如说,“牟”这个姓氏,据说就是祝融的后代。还有一个“芈”姓,也就是电视剧《芈月传》的那个“芈”,同样是祝融的后代。

大家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两个姓氏,因为它们是我们揭开祝融身世秘密的重要线索。这两个以“M”音开头的字,跟“W”音开头的字有密切关系,因为在上古音里,“巫”这个字的读音就是“ma”。所以“芈”或者“牟”可能就是巫师或者祭司的后裔。巫师或祭司当年曾是支撑楚国宗教政治的重要群体,他们既然是祝融的后代,那么,祝融扮演楚国大祭司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湖湘地区作为楚国南部的重镇,曾经接纳过大批波斯拜火教徒。提出这个观点的,是与陈寅恪同时任教于中山大学的著名史学家岑仲勉。 众所周知,波斯拜火教创始人的名字叫“查拉图斯特拉”(Zarathushtra),它的希腊化拼法是“琐罗亚斯德”(Zoroaster)。巧合的是,去掉“图斯特拉”或者“亚斯德”的尾音,保留“查拉”或“琐罗”的头音,会非常近似汉语“祝融”的发音。

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琐罗亚斯德创立的拜火教成为波斯帝国的国教。可惜好景不长,来自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用战争征服了波斯帝国。在大概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拜火教遭到严重摧残,其中一部分教徒向东方逃亡,并兵分两路,最终进入中国境内,北方的一支经过河西走廊,定居在今天的甘肃、陕西一带,而南方的一支就侨居在湖湘一带。

由于这个宗教崇拜火焰和光明,因此,他们的教主和首席大祭司,就顺理成章地被中国人误认为是火神的化身,这是完全符合逻辑的。屈原所在的年代,拜火教可能已经影响到了整个楚国,甚至被楚国王室吸纳到自己的政教体系里面,以此支撑他们统治的合法性。

屈原的《天问》,在句式上几乎完全模仿拜火教的圣经《阿维斯陀》。他在《天问》里向神灵发问,追问各种关于世界的终极问题。大家不妨对照阅读一下,《天问》除了内容属于楚地的本土文化,形式、修辞与内在精神上,都与《阿维斯陀》高度神似。

在拜火教中,火神是最高神之子,象征着清净、光辉和活力。祭司是圣火和对圣火进行祭祀的专业管理者,他们要负责组织祭礼,敬奉圣火,而且要确保火焰长明,永远都不能熄灭,而祝融峰山上的那座祝融庙,应当是当年供奉长明圣火的地点。屈原的职业身份,除了众所周知的三闾大夫,很可能还兼任了楚国拜火教的祭司。他所写下的《九歌》,本来就是在祭神仪式上所唱诵的赞美诗。

正是因为有了屈原这样的祭司,异乡神祝融才能以火神的名义降临东亚地区,接受中国人的祭拜,由此被华夏神谱所接纳,成为其中的重要成员。反过来看,拜火教也塑造出了屈原这样的伟大诗人,使他成为一个率先觉醒的先知,带着人民的痛苦与希望,喊出自己的愤怒和悲伤。某种程度上,屈原是中国版的琐罗亚斯德,他追寻火焰、光明和公义的精神,引领人们去抗争现实世界的黑暗。 CoSajNd7pK7isVI9rwaD8VGHrCS6/0rr1RAWmAkla/LUlhSN4mUb0LAIhJg8KVA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