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语
从“美自然”到“自然美”

朋友,你登过黄山吗?俗话说得好,“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朋友,你游过桂林吗?俗话说得好,“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每个人几乎都有被“自然之美”震撼的时候,尤其是爱旅游的人,大概也是爱自然的人吧。那些令人趋之若鹜的中国自然美景,有没有位于你的家乡或者家乡附近的呢?这些自然景观你去过几个呢?不知你想过没有:整个人类所直面的自然,究竟何以为美呢?中国的“自然美”,到底美在何处呢?

从“美自然”到“自然美”,这就出现一门学科,叫作自然美学。本书就从这个角度为大家深描“自然之美”,解释自然何以“成美”,这样的解说不囿于现象描述,而是提升到“美”之为“学”的高度了。

我们都知道,关于自然的科学,只有属于全人类的一种“自然科学”,因为科学本身是有统一标准的,不可能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科学”。但是,关于自然的审美,却是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喜好,人们喜爱自然的路数并不是相同的。这也就意味着,“自然美”并不仅仅出于直面自然的生理感受,同时也有“人化”的文化要素参与其中。

中国,这个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自然景观的国度,爱游山玩水的人,也常常是爱文化的人,中国人所爱的自然往往是“文化化”的自然。

我们来看下面这幅绘画作品。这是元代人武元直的《赤壁图》,我个人非常喜欢这幅画。赤壁是中国人喜爱的“自然+人文”的景观,如果没有三国时期那场著名的“赤壁大战”,如果没有后世文人的寻游凭吊,那么,赤壁不过就是一处普通的自然之景。由此可见,中国人所喜爱的景观,往往不是那种无人涉足的“荒野”,而是那种浸渍了人文化的自然,自然往往成为“历史的舞台”,其中所感受到的时间也被“立体化”了。

01

武元直的《赤壁图》呈现出中国人爱恋自然的人化观念。

在古人钟情于山水,纵情于自然的时候,人都是其中的“观照”主体,其实更是“介入”自然的主体。以南朝吴均之美文《与朱元思书》中对自然美景的刻绘为例: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从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这段景物的描绘视角,以“人”为中心,远观俯察,目光所及之处,皆极其秀逸之态,所以才成为写景小品的典范之作。作为出世人的“鸢飞戾天者”,望峰而“息心”;作为入世人的“经纶世务者”,窥谷而“忘反”,但这“息心”与“忘返”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实际上,其来自对一花一草、禽鱼鸟兽的亲近感。所以,后代通过背依山水泉林而造庭做园,“因山省挑筑,因水省浚治;花木择其易活者培植”,如此“简便而措之,平淡而享之。但觉山水花木,自来亲人,而我无应接之烦,是乃可为真享受矣” ,只有当山水花木成为“亲人”而非对立者之时,才有所谓“真享受”也!

富有意味的是,中西方对自然审美的态度竟是全然不同的,尽管当今也出现了交融之态。例如,美国人似乎认为自然越荒蛮就越是美的,甚至只有荒野才是美的,这与美国当年西部大开发的“西进运动”有一定的关联,所见之处尽为荒野(但其实很多地方都是印第安人的属地)。由此,西方环境美学当中就有一种非常极端的说法,叫作“自然全美”。

所谓“自然全美”,就意味着,自然的一切都是美的。世界上的自然万物本身都是美的,它们之所以出现丑的现象,唯一的可能性就是人类的参与。据此推论,只有那些未被触碰过的自然才是完全美的,由于人的存在,自然才变得如此丑陋。所以,西方人才更喜欢到人迹罕至的荒野当中去融入自然,但是中国人千百年来更倾向于把自然文化化。

比照来看,西方人之所以更喜欢荒野之美,乃是因为一种西方文化式的男性中心主义文明,故具有一种所谓男性气质(masculinity)。但是,中国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亲缘关联,则更倾向于华夏文化式的女性中心主义文明,因而更具有一种女性气质(femininity)。所谓“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周易·系辞上》),按照中国人的传统宇宙观,万物生发都是与“坤之道”相关联的。

如今,每逢周末、假期,兴致好的人会到野外踏青、郊游,寻访“自然的气息”。发起于欧美的“生态运动”(Ecology movement),也在不断揭示人类对自然的“干扰”和“破坏”,试图恢复自然的宁静,似乎自然已经可怜兮兮,等待着人类的悲悯。然而,如果跳出“人定胜天”的观念格局,人至今不也身处自然之中,仰仗着自然的滋养吗?高楼林立、机车轰鸣的都市再繁华、热闹,一旦狂风骤雨、地震、洪水袭来,不也一样黯淡无光、阒寂一片吗?如今的自然,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所谓“天人合一”的格局,转变成了“人类社会——大自然”的复合体。

02

人类投入自然中去优游,其实就是回到地球母亲的怀抱。

正因没有这种认识,今天叫嚷“回归自然”的人,往往凌驾于自然之上;回归自然的行为,也无非是逛公园、看风景、种花养草、游山玩水,兴致来了,高蹈而去,尽兴之后,又把自然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实际上,关键就在于人类对自然要有“情”,不仅对人类同胞,而且对作为母体的自然也要“一往而情深”,人类热爱自然的动力之源,就在于“情不知所起”。

在传统时代,在人为的力量尚未如此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人类社会与大自然尚不构成二元对立的紧张格局之时,自然并不是科学实验的对象,也不是人类取舍由我的卑微的原料产地,更不是所谓“有识之士”振臂高呼要“拯救”和“保护”的弱者,而是万物的“本源”。万物,自然也包括人在内,人也是自然中的万物之一,人毕竟来自自然,也终要归于自然。

如今,的确是“生态失衡”的大时代。2015年我赴美国加州克莱蒙参加第九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的时候,遇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环保人士,在一场对自然充满情感的开幕式当中,参与者们的悲观情绪普遍溢于言表——面对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的地球,我们身处其中的人类究竟该怎么办?

好在有了从自然到环境的美学的出场。按照自然美学的观点,最早的环境就是指“自然环境”,但是后来这种环境逐步扩大到了“人造环境”,于是另一种被称为环境美学的学科就随之出现了,本书就从自然美学与环境美学的两种视角来透视“美自然”与“自然美”。

美学的出场,不仅在于保护自然与环境,更在于使人类在自然和环境当中生活得更加美好。让这个世界更美好,已经成为当今自然与环境美学家的共同诉求。环境伦理学只是告诉我们,自然环境是需要人类保护的,人类要更多地退出已介入太深的自然,但是自然美学告诉我们:什么样的自然环境才是值得生活其中的!

这是“美自然”的呈现,也是“自然美”的价值!这是自然美学的意义,也是环境美学的意义! CHRFDO96KvgnWLFodhKt5cHTZ141ZfJRHPtHU67iNieRAEpSKWZFxTm0OK7rUTe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