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片清光:泉光云影图轴

《泉光云影图轴》,纸本墨笔,纵127.8厘米,横63.9厘米,作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题云:“泉光云影,翠绿空蒙,是无声诗,岂怀杜翁。”

追求光明感,是董其昌山水的重要特色,也是他绘画生命价值的落实。他的画绝无墨猪的现象,总是画得很干净﹑很通透,光影的变化成了他形式法则中最值得注意的方面之一。王麓台说:“董思翁之笔,犹人所能。其用墨之鲜彩,一片清光,奕然动人,仙矣!”董追求一片天光浮动的境界,此画有以得之。

此画以淡墨画光影变化,尤为动人心目。画的是“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的感觉,有“晞发向阳”的沉着痛快的格调。画如明镜,有一种空明和幽深的感觉,似乎有光明从画的背后透出。

董其昌《泉光云影图轴》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127.8cm×63.9cm

董其昌提出“放光”的思想,他说作画,就是“作明”,是“放一大光明”。他说:“如来说法,必先放光。非是无以摄迷而入悟也。”董其昌一生的不少字号、斋号与光有关。如“思白”,取庄子“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之意,就与光有关。他又号香光,佛教中以“香光”喻佛法,香光庄严,照彻无边法界。他名其斋为“戏鸿堂”,扬雄说“鸿飞冥冥,弋人何慕”(比喻为光明的飞跃),戏鸿堂就取此意。

元代以来,文人画的主流,并非仅为一己陶胸次(虽然很多艺术家这样说)。文人画的发展不是中国绘画的倒退,它并非提倡一种向壁而思、自娱自乐的自恋型艺术。文人艺术家一般都有承担的意识——不是某种载道、宣教、道统之类的承担,而是晓谕人心、醒悟心灵、安顿生命之承担。虽然他们服膺“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这样的说法,但普遍有一种使命感。如一生艰辛之龚贤,孜孜兀兀,还是要耕耘生命之田,播下光明的种子。泥淖中的八大山人也还在做人世清洁的梦,如他的《河上花图》还要唤醒人们追求真实世界的感觉。

董其昌的“放一大光明”,强调鉴赏绘画能照亮人的心灵一隅。一光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消万年愚,文人画有那么多的萧散荒寂、空灵淡远,都在传递一种生命价值,一种人文关怀。文人画家有普遍追求光明感的意识,尤其于几无色相的水墨中追求光明,成为元代以来文人画的典型面目,因为他们要透过晦暗的世界来安顿人们艰困的心灵,也包括自己的心。

追求光明感,是董其昌山水的重要特色,也是他绘画生命价值的落实。 YhJ4yLNd1KKdQnEYWM5WlEMR3v0VRU/8VJ290ZCeHxN+FhSnpcUp9eOzb+RnPuX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