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画既不是一个艺术派别,也不是一个时代所独有的艺术形式。文人画也不是某种身份的标示,不是说他是一个文人士大夫,他所画的画就叫文人画。画家强调心性的自由,要画出真实的生命感觉。文人画的特点是要淡去形式,抛却目的性,阻截很多追逐,荡却很多取悦别人的东西。像孔子所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不是去创作装潢门面的东西,而是要为一己陶胸次。
十多年前我写《南画十六观》,那本书不是写文人画史,而是试图抓住文人画的真性问题,来谈绘画内在的发展变化。什么叫真性?一句话,就是表现人的真实生命感觉。也就是说,画家画画,不是你让我画什么我就画什么,服务于外在需要,如表现功德宣喻、历史劝诫等(其实,顾恺之、吴道子等都是这个传统),不是去完成外在布置的作业,而是出于自我真实的生命感觉。文人画的传统基本在唐代王维时就已开启,但使文人画真正形成风气的是北宋时期的苏轼、米芾、李公麟等,他们提倡“士夫气”(或“士气”),强调艺术的“非从属”特性,重视归复自心、不受外在目的性束缚的创造。文人画在元明清时获得突出发展,大家辈出,所以我的考察就是从元代开始的。
文人画有很高的人文价值,有关于人的存在的深邃思考,有一种无法用语言表现的纯粹的美。在这个世界上,或许只有宁静高贵的希腊雕塑、深沉阔大的欧洲古典音乐能与之相比,她们所散发的“纯美”给我们短暂而脆弱的人生增加了意义。日本京都学派创始人之一内藤湖南在20世纪初就说,中国的文人画(他以“南画”称之)是一种非常高雅的艺术,是一种能够代表中国这个世界至为灿烂文明的文化精神的艺术,必将在未来的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等,元代山水画大家。黄公望是文人画发展的一个高标。明清以来,绘画界曾出现过“家家子久,户户大痴”的情况,“元四家”是明清绘画的楷模,而黄公望几乎毫无争议地被推为四家之冠,甚至有人将他比作书坛二圣之一王羲之,他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图》被视为画道“兰亭”。
历史上有“以董巨为规模,以倪黄为游戏”(龚贤)的说法,黄公望与倪瓒等人的创造,代表着宋元文人画传统的新变,开辟了一种以水墨世界来彰显直接生命体验的路径。
画雪,是文人画家的至爱。明代文徵明说:“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笔作山水以自娱,然多写雪景者,盖欲假此以寄其岁寒明洁之意耳。”清代恽南田说:“雪霁后写得天寒木落,石齿出轮,以赠赏音,聊志我辈浩落坚洁耳。”白雪连绵,荡尽污垢,在雪意阑珊中,使人不落凡俗,从而自保坚贞、志存高远。画雪表达了中国画家超越世俗的情怀。
黄公望是画雪大家,他着意通过雪景来表现光明澄澈的境界,表达追求庄严神圣的精神旨趣。
这里谈他的三件作品:《九峰雪霁图轴》《快雪时晴图卷》和《剡溪访戴图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