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主义,正在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饮食文化,但这是否真的如人们所理解的那样,是“更为养生、更为健康”的生活方式呢?
英国针对不同饮食结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超过5万名志愿者参与,其中29 380人吃肉,8 037人吃鱼但不吃肉,15 499人为素食者(不吃鱼和肉,但吃蛋奶等动物制品),1 982人为严格素食者(完全不摄入任何动物制品)。该项研究从1993—2010年,跨越17年时间。
通过对17年间志愿者发生的骨折进行分析,研究者发现,不吃肉的志愿者,尤其是素食者发生全骨折或某些特定部位(髋部、腿部、脊柱)的骨折,尤其是髋部骨折的风险更高。严格素食者髋部骨折风险比肉食者的高两倍,而不严格的素食者髋部骨折风险也较肉食者的增加25%。
该研究结果于2020年发表于《生物医学中心—医学》( BMC Medicine )杂志。
由此可见,真正养生的应当是均衡的饮食结构,摄入足够的钙和蛋白质,改善营养水平,维持健康的BMI(体重指数)。
Tammy Y. N. Tong, Paul N. Appleby, Miranda E. G. Armstrong, et al. Vegetarian and vegan diets and risks of total and site-specific fractures: results from the prospective EPIC-Oxford study [J]. BMC Medicine, 2020, 18(1): 353.
漫漫长夜,无心睡眠,来碗麻辣烫,或是整两串儿?再不济,来桶老坛酸菜面吧。为什么一熬夜就觉得饿,就想吃东西呢?
为了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研究人员招募了29名18~40岁的志愿者进行研究。研究人员将参试者分成两组:一组每晚维持稳定的7~9小时睡眠(10:30pm~7:30am);另一组只给予4小时的睡眠时间(01:00am~5:00am)。4周后,研究人员发现,被剥夺睡眠的那些志愿者(每晚只睡4小时的参试者)摄入了更高热量的食物。志愿者体内的两种内源性大麻素(内源性大麻素系统是建立和维持人类健康的最重要的生理系统,当神经元受损时,对于神经系统具有保护作用)化合物2-AG、2-OG水平增加,而2-OG水平的增加使参试者偏好选择高热量的食物。
研究人员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发现,睡眠不足时,大脑梨状皮层(与储存气味信息有关)对食物气味的敏感性增强,于是“越熬夜越想吃”。同时,睡眠不足使得岛状皮层(负责向大脑反馈有关身体的情况)无法获得食物获取的信号,诱导人体去获取更多食物来进行补偿。简单地说,就是“吃了很多,但大脑不知道”!
这项研究结果于2019年10月刊登在《生命》( eLife )杂志。
熬夜时想管住自己的嘴,首先,大脑这一关就不好过。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洗洗早点睡吧!
Surabhi Bhutani, James D. Howard, Rachel Reynolds, et al. Olfactory connectivity mediates sleep-dependent food choices in humans [J]. eLife, 2019(8): 8.
“996”打游戏、网络冲浪……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自觉或不自觉地置身于熬夜中。
研究人员通过建立小鼠模型,反复研究睡眠缺乏对雄性和雌性青春期小鼠的影响。结果显示,青春期小鼠在睡眠延迟7天后均出现了明显的抑郁行为。与参与该研究的成年小鼠相比,同样暴露于一种应激源下,青春期小鼠大脑皮层活动增加,而大脑前皮质决定了应对压力的能力。所以,在睡眠剥夺的情况下,过度活跃的大脑皮层将受到损害。同时,由于性别差异,青春期女性的应激激素释放和应激敏感脑细胞的激活程度都远高于青春期男性,因此,年轻女性长期睡眠不足将极大增加情绪障碍发生的可能性。
该研究结果发表于《脑行为研究》( 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 )。
全球约有2.64亿人口受到抑郁症的困扰,抑郁症通常从青春期开始,逐渐发展并持续到成年。
所以,还是早点睡吧,睡眠不足真的会抑郁!
Michael Murack, Rahini Chandrasegaram, Kevin B. Smith, et al. Chronic sleep disruption induces depression-like behavior on adolescent mal and female mice and sensitization of the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 in adolescent female mice [J]. 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 2021(5): 399.
有道是“每逢佳节胖3斤”,过完一个春节,家里娃娃的体重毫无意外地飙升,于是,全脂牛奶、低脂牛奶、脱脂牛奶的选择问题就摆在了各位家长面前。一篇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的报告也许能为各位有选择困难的家长提供一些参考。
研究人员检索了各大医学文献网站,对牛乳脂肪与超重及肥胖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荟萃分析”(Meta分析)。通过对7个国家,涉及21 000名1~18岁儿童及青少年的28项研究进行分析,没有一项表明低脂牛奶可降低儿童超重或肥胖的风险;相反,有18项研究结果显示,饮用全脂牛奶的儿童,其超重或肥胖的发生率下降约40%。
由此看来,为儿童推荐低脂牛奶的国际指南似乎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商榷。另外,针对市面上种类繁多脂肪含量不同的牛乳制品,什么产品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儿童过度肥胖的风险,还需要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
Shelley M. Vanderhout, Mary Aglipay, Nazi Torabi, et al. Whole milk compared with reduced-fat milk and childhood overweight: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20(1): 266-279.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一旦身体出现不适,首先想到的不是求助于医生,而是先去网上查一查,对照一下?
澳大利亚研究者针对这种通过网络获得“自我诊断”的行为进行了一项研究。该研究分析了全球36个基于手机App或网站症状检查系统的诊断结果。这些App或者网站的诊断准确率为36%,其中诊断正确率最高的也不过52%;同时,这些在线诊断系统对于何时应寻求医疗服务以及应去何处寻求医疗服务的准确率为49%。
该项研究结果发表在《澳大利亚医学杂志》( The 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 )。
临床疾病,往往一个症状对应多种疾病。譬如腹痛这一常见症状,哪个消化器官的疾病不腹痛?无论胃病、肠病、肝病、胰腺疾病都会腹痛;又譬如便血,痔疮会便血,息肉会便血,炎症波及血管会便血,肿瘤也会便血。网络搜索最大的问题是片面性,而对于没有医学知识的普通患者来讲,并没有能力在繁杂的信息中去进行有效的甄选。
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人们都应该停下来好好思考一下,虽然很想使用网络工具来寻找自己身体出现状况的可能原因,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得到的结果都并不可靠。讲句笑话——“靠上网搜索给自己看病?查完也许就想立遗嘱了。”
Michella G. Hill, Moira Sim, Brennen Mills. The quality of diagnosis and triage advice provided by free online symptom checkers and apps in Australia [J]. The 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 2020(11): 514-519.
有没有这种感觉,睡觉前总觉得口渴?不喝,难受;喝了,怕晚上起夜。为什么睡觉前总想喝水?
国际顶级期刊《自然》( Nature )上刊登了一篇针对大脑生物钟与睡前口渴之间的研究报告,研究人员发现,睡前口渴的现象源自大脑生物钟对神经的刺激。
哺乳动物大脑中存在一个名为“视交叉上核”(SCN)的生物钟,是昼夜节律调节系统的中枢结构,参与调节睡眠—觉醒、激素、代谢和生殖等众多生物节律。SCN的背外侧区含有血管加压素和生长抑素神经元,当血管加压素发挥作用,刺激了渴觉神经元,最终出现了饮水行为。简单说来,大脑生物钟对渴觉神经的刺激造成了睡前口渴的感觉,睡前喝水是为了维持睡眠状态下身体的稳定状态。
好了,睡前想喝水挺正常的,想喝就喝吧,少喝点就是了。
C. Gizowski, C. Zealzer, C. W. Bourque. Clock-driven vasopressin neurotransmission mediates anticipatory thirst prior to sleep [J]. Nature, 2016(537): 685-688.
2型糖尿病,又名“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挺烦的,胰岛素治疗往往效果不佳,而且容易出现循环系统并发症、恶性肿瘤,连患阿尔茨海默病(俗称早老性痴呆症)的风险都会增加。
发表在《糖尿病研究与护理(英国医学杂志开放版)》( BMJ Open Diabetes Research & Care )的一篇研究显示,饮用绿茶或咖啡可降低2型糖尿病全因死亡率,如果两者同时饮用,更有意外惊喜!
研究人员对4 923名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5年的随访,调查了这些参试者绿茶和咖啡的消耗量、生活方式及2型糖尿病全因死亡率。研究结果显示,每天喝1杯绿茶的参试者,2型糖尿病全因死亡率降低15%;喝2~3杯者死亡率降低27%;喝超过4杯的志愿者,死亡率降低40%。在饮用咖啡的参试者中,每天最多喝1杯(不定期饮用咖啡),死亡率降低12%;每天喝1杯咖啡者,死亡率降低19%;每天饮用2杯或更多者,死亡率降低41%!在既喝绿茶又喝咖啡的参试者中,每天饮用2~3杯绿茶加2杯或更多咖啡者,死亡率降低51%;每天4杯以上绿茶加1杯咖啡,死亡率降低58%;而每天4杯以上绿茶加2杯以上咖啡,死亡率降低63%!
虽然此项研究尚无法确定饮用绿茶或咖啡降低2型糖尿病全因死亡率的机制,但笔者此时好想来一杯抹茶拿铁咖啡……
Yuji Komorita, Masanori Iwase, Hiroki Fujii, et al. Additive effect of green tea and coffee on all-cause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he Fukuoka Diabetes Registry [J]. BMJ Open Diabetes Research & Care, 2020, 8(1).
咖啡,有人爱喝、有人不爱喝;有人爱喝过滤的、有人喜欢带渣的……总的来说,咖啡有助于减脂,还能减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但咖啡究竟怎么喝、喝多少,才能有最大的获益?
瑞典学者进行了一项为期20年的研究,调查了508 747名20~79岁志愿者,在对吸烟、胆固醇水平、受教育水平等可能影响心血管健康的因素进行矫正后,分析发现与不喝咖啡的参试者相比,饮用过滤咖啡的参试者总体死亡率降低了15%;单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来看,饮用过滤咖啡的参试者,男性死亡风险降低12%,女性死亡风险降低20%;总体死亡率最低的是那些一天饮用1~4杯咖啡的参试者。研究者表示,这种死亡率降低并不能用“年龄、性别或生活习惯等其他变量来解释”,也就是说,“饮用过滤咖啡,是降低死亡率的独立因素”!
将这篇研究报告总结一下:喝咖啡的比不喝咖啡的死亡率低;喝过滤咖啡比喝未过滤咖啡的死亡率低;一天喝1~4杯的死亡率最低;每天喝9杯以上未过滤咖啡的死亡率最高。
这项研究报告发表在《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 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 )。
顺带科普一下,现在比较公认的对大多数健康成年人(非孕妇)的每日咖啡因摄取量上限在400 mg。
怎么样,是不是突然觉得手中的速溶咖啡更香了呢?
Aage Tverdal, Randi Selmer, Jacqueline M. Cohen, et al. Coffee consumption and mortality from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total mortality: Does the brewing method matter? [J]. 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 2020, 27(18): 1986-1993.
现代生活节奏快,有多少都市白领大步流星、夜以继日、忙碌奔波……连吃饭都练就了非凡的速度。快是快了,但却伤害了身体。
日本研究者对197 825位健康志愿者进行了长达3年的随访研究,调查分析了他们的饮食习惯与糖尿病的发病情况。研究者发现,快速进食是饮食习惯中与新发糖尿病相关的唯一易感因素。也就是说,吃饭速度快的人容易得糖尿病。
研究者发现,吃饭速度快、喜欢在晚饭后或睡觉前吃零食、不吃早餐的参试者更易患糖尿病。而吃饭速度快的参试者一般都比较年轻,且身体质量指数(BMI)较高,这些参试者往往在两年内体重增加较多,而1年内体重波动更为频繁。
所以,不管多忙,都把吃饭的时间留出来,在繁忙的生活中好好享受一下美食带来的快乐吧。
Akihiro Kudo, Koichi Asahi, Hiroaki Satoh, et al. Fast eating is a strong risk factor for new-onset diabetes among the Japanese general population [J]. Nature, 2019, 9(1): 8210.
加了一夜的班,又或者玩了一个通宵的游戏,走到阳光明媚的室外,舒畅地伸个懒腰,然后……便是一个酣畅淋漓的喷嚏,这样的经历你有过吗?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曾经认为,迎着阳光会打喷嚏是由于阳光的热量作用在鼻子上,诱发了喷嚏。可回过头来一想,闭上眼睛朝着太阳的时候为啥就不打喷嚏了?难道闭上眼睛阳光就不照鼻子上了?
事实上,被强光刺激会觉得鼻子发痒、打喷嚏的现象称为“光喷嚏反射”,更正式的学名叫作“细胞显性遗传性强迫性日光视神经喷发综合征”(Autosomal Dominant Compelling Helio-ophthalmic Outburst Syndrome),名字挺长,各位记个英文缩写就好——ACHOO。
ACHOO,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状,研究人员在2010年通过对1万多名志愿者进行基因检测,发现了两个与ACHOO有关的位点,一个是rs10427255,还有一个嘛,他们也不太确定。人群中大概有1/3的人会出现ACHOO,所以,这种情况是遗传性的,而且不分男女。
当我们的鼻腔黏膜感受到异物刺激,鼻腔就向大脑发送信号,而为了不让这个异物留在鼻腔里,大脑就要控制鼻腔把这个异物排出去,于是就打喷嚏。鼻黏膜通过三叉神经(第5对颅神经)向大脑传输信号,而三叉神经与视神经(第2对颅神经)有个交叉点。眼睛感受到强光刺激时,刺激信号沿着视神经向大脑传导,当信号通过与三叉神经的交汇点时,三叉神经就来了个“见者有份”,兴冲冲地也向大脑发送了信号,最后,大脑这个总指挥就向鼻腔发出了错误的信号——打喷嚏!怎么样,这个天赋技能点,你悟到了吗?
Eriksson N., Macpherson J. M., Tung J. Y., et al. Web-based, participant-driven studies yield novel genetic associations for common traits [J]. PLoS Genetics, 2010, 6(6).
总有些人需要上夜班,例如医务人员、安保人员、程序员等。想要获得更好的收入,往往意味着长期加班,甚至通宵达旦。被某些知名人士吹嘘的“996”“007”真的好吗?
华西医院一项涵盖亚洲、北美、欧洲、澳大利亚包含390万名参与者、11万个事件的Meta研究,为人们揭示了隐藏在长期夜班背后的令人心惊的真相:长期夜班工作与增加乳腺癌(32%)、消化系统癌症(18%)、皮肤癌(41%)的发病风险相关;夜班工作每增加5年,乳腺癌的风险增加3.3%。
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模拟轮班工作实验发现,夜班人员的细胞更易受到辐射等外部因素的损害;同时,与癌症相关的基因在夜班条件下失去了节律性,从而降低了人体DNA修复过程的有效性,最终结局便是夜班人员面临更高的患癌风险,且不限于单一癌症!
长期从事夜班工作的人员,需要获得更多具有人文关怀和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定期接受体检和癌症筛查。而所谓的“996是福报”,纯属扯淡!
Xia Yuan, Chenjing Zhu, Manni Wang, et al. Night shift work increases the risk of multiple primary cancers in wome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61 articles [J]. 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 2018, 27(1): 24-40.
Bala S. C. Koritala, Kenneth I. Porter, Osama A. Arshad, et al. Night shift schedule causes circadian dysregulation of DNA repair genes and elevated DNA damage in humans [J]. 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 2021, 70(3).
大概从我奶奶的奶奶那辈儿开始就有这么一种说法:睁着眼睛打喷嚏,会把眼球从眼眶里弹出去!事实上,这只是一种谣言。
打喷嚏时的确会使眼球的相关应变压力上升,但这种上升的应变压力仅仅发生在血管,而非周围肌肉。这种眼内毛细血管压力上升可导致血管破裂;而有视网膜裂孔病史的患者还可能出现视网膜脱落。至于“眼球从眼眶中弹出”这种说法,即使打喷嚏时睁着眼睛,打喷嚏的压力也不可能导致眼球弹出!
虽然没有确切的研究数据来解释为什么人们在打喷嚏时会闭眼,但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反映了人体的一种保护机制。他们认为,打喷嚏时闭上眼睛是一种自主反射,是应对刺激的一种无意识运动。
机体通过打喷嚏这种方式主动清理鼻腔中的刺激性物质,而此时自动关闭眼睑,也就是闭眼动作能阻止更多的刺激物进入眼睛。研究人员认为,那些因剧烈打喷嚏导致眼球半脱位或脱位的报道(比较著名的是1882年《纽约时报》报道,一位女性打喷嚏导致眼球错乱)可能只是一种机缘巧合,而宣称打喷嚏时的压力会使眼球从眼眶弹出是不负责任的。
打喷嚏时闭眼并不是固定或强制性的,不信,你可以试试。
Nicole Bender. Can you sneeze without closing your eyes? [EB/OL]. [2016-12-08]. http://www. futurity. org/eyes-sneezing-1312912-2/.
说真的,有时候医务人员的脑洞确实有点大!这不,英国一位手术室护士提出了一个看起来似乎有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放的屁中有细菌吗?因为她在一次手术过程中没忍住,悄悄地放了一个屁,于是具有极强责任心的她就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她的屁会不会污染手术室的无菌环境?是否会对正在接受手术的患者造成危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卡尔·克鲁谢尼克基(Karl Kruszelnicki)和微生物学家卢克·田纳特(Luke Tennent)共同设计了一个实验:参与实验的志愿者分别在穿裤子和脱裤子两种情况下,在距离培养皿5厘米处对着培养皿放屁,然后将被屁接触过的培养皿进行过夜培养。通过对培养皿进行观察,他们发现,被屁直接喷过(脱了裤子放屁)的培养皿生长了两种不同的细菌,分别为人体肠道内和皮肤上的常见细菌;而被裤子阻隔的培养皿(穿着裤子放屁)则没有任何菌落生成。两位研究者认为,肠道细菌是放屁时被气体从体内带出,而皮肤细菌则可能是放屁产生的气流将附近皮肤上的细菌吹落到培养皿上。
由此看来,“脱裤子放屁”可能会污染手术室,而“穿着裤子放屁”就不需要担心了。
Do farts carry germs? Well, it depends on whether you are wearing pants [EB/OL]. [2014-08-27]. http://www. discovermagazine. com/the_sciences/do-farts-carry-germs-well-it-depends-on-whether-you-are-wearing-pants#.
“十人九痔”,听说过没?“少年得痔”,有没有?被痔疮折腾到坐卧不宁的感受,了解一下?
言归正传,实际上,我国痔疮的发病率并没有那么高,约为50%~60%(孕妇发病率为76%),而其中5%的患者会出现便血或痔脱垂的表现,这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差不多,和你吃不吃辣基本没什么关系。
“痔是肛垫病理性肥大、移位及肛周皮下血管丛血流淤滞形成团块,并由此带来包含出血、疼痛、脱垂等症状的疾病”。 国外的名称就更简单直接了,就两个词,要么“hemorrhoids”(词根“hemo”,表示“血”的意思),要么“piles”(一堆、一坨),痔疮可不就是那一坨老是出血的玩意儿嘛?!
好好的,为什么会得痔疮呢?有的人是天生的,这与衰老和遗传有关,没办法。有的人是后天的,除了长期便秘、腹泻或者有腹部肿瘤、肝硬化、心衰等疾病因素外,剩下的就和你“作”有关系了。久坐或者久站都会影响直肠海绵体(由肛垫和肛周皮下血管丛组成)的静脉回流,直肠海绵体过度膨胀,时间一久,海绵体的支撑结构失去弹性,最终形成痔疮。警察叔叔、“程序猿”,那是工作要求,你说你揣个手机蹲厕所,没有半小时绝对不出来,不是“作”,是什么?
给点建议以减少痔疮的发生率。
(1)多喝水、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2)纠正不适当的排便习惯(尤其是蹲在厕所玩手机);
(3)必要时,温水坐浴促进肛周血液循环;
(4)注意饮食卫生,预防腹泻。
以上四点不仅可以预防痔疮的发生,而且对于有症状但尚可耐受的早期痔疮患者同样具有治疗效果。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结直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痔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6,9(5):461-467.
Diseases of the Colon & Rectum.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olon and Rectal Surgeon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emorrhoids [J]. Diseases of the Colon and Rectum, 2018, 61(3): 284-292.
健康管理,体育锻炼是必修课。有的人选择晨练,有的人更爱夜跑,还有的人什么时候有空什么时候锻炼。那么,一天中什么时间锻炼对人体最有益呢?
英国学者在《临床内分泌与代谢杂志》(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结果:早餐前锻炼能燃烧更多的脂肪,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反应,降低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研究者认为,早餐前锻炼对身体最有益!
研究者对参与研究的30名肥胖或超重的男性志愿者进行了为期6周的干预实验,将这些志愿者分为早餐前运动组、早餐后运动组、随意运动组(对锻炼时间段不做任何干预),各组的运动课程相同,食物摄入也相同。6周后,研究者发现,早餐前锻炼的参试者肌肉对胰岛素反应较其他两组更灵敏,肌肉中的蛋白质增加更显著。经过6周的观察,早餐前锻炼的参试者燃脂量是早餐后锻炼者的两倍,而体重的变化与其他参试者并无差异。不理解这是什么意思?妥妥的减脂增肌!
早餐前锻炼能使人体对胰岛素做出更好的反应,能控制血糖水平,降低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R. M. Edinburgh, H. E. Bradley, N. F. Abdullah, et al. Lipid metabolism links nutrient-exercise timing to insulin sensitivity in men classified as overweight or obese [J].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2020, 105(3): 660-676.
防蓝光,你肯定知道。防蓝光镜片、防蓝光贴膜……或多或少,生活中都会接触到防蓝光产品。蓝光有什么危害?通常的说法是:波长400 nm~480 nm的蓝光具有引起视疲劳,使黄斑区毒素量增加,诱发视网膜损害等危害,但仅此而已吗?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研究者发现,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所产生的蓝光波长除了损害视网膜外,还可损伤大脑细胞,加速衰老!这项研究结果刊登在《病苗和老化机制》( NPJ Agingand Mechanisms of disease )上。
研究人员将果蝇(果蝇的细胞发育机制与人类相同,是常用的科研生物)每天12小时暴露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常见的蓝光波段中。与不接触此类蓝光波段的果蝇相比,暴露在蓝光下的果蝇视网膜细胞和大脑神经元受损,进而出现了运动能力损伤。而通过进一步的研究,研究人员发现了一项令人吃惊的事实:没有眼睛的果蝇也表现出了脑功能受损以及运动障碍!这说明,蓝光造成的损伤并不完全通过眼睛来实现!这些暴露在蓝光下的果蝇,其寿命大大缩短!
吃不吃惊?意不意外?防蓝光镜片、防蓝光膜,赶紧安排上吧!
Trecor R. Nash, Eileen S. Chow, Alexander D. Law, et al. Daily blue-light exposure shortens lifespan and causes brain neurodegeneration in Drosophila [J]. NPJ Aging and Mechanisms of Disease, 2019, 17(5): 8.
众所周知,高盐饮食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肾病、肥胖等一系列健康问题,但你未必知道,吃得太咸,还能引起认知功能障碍,也就是通常说的“变笨”。
美国威尔康奈尔医学院(Weill Connell Medicine,美国常青藤大学康奈尔大学旗下,是美国顶尖医疗及教学机构)的研究人员在《自然》( Nature )杂志刊登了他们的研究结果。
研究人员给实验小鼠喂食了含盐量为普通饮食6~8倍的食物,连续4周对实验小鼠的大脑皮质进行观察。研究者发现,小鼠大脑中tau蛋白磷酸化修饰显著增加,而这种蛋白病变在阿尔茨海默病(AD)中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表示,过量地摄入盐,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产生量减少,而一氧化氮的减少,在神经细胞中激活了参与tau蛋白磷酸化的酶——CDK5(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5),tau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这种过磷酸化是tau蛋白自微管脱落,发生聚集后形成纤维束,最终导致神经纤维纠缠(AD的重要病理学特征)。摄入过量的盐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造成一氧化氮减少,tau磷酸化增加,形成神经纤维纠缠。
为脑子着想,还是少吃点盐。粗茶淡饭,古人诚不欺我!
Giuseppe Faraco, Karin Hohrainer, Steven G. Segarra, et al. Dietary salt promotes cognitive impairment through tau phosphorylation [J]. Nature, 2019, 574(7780): 686-690.
天气不好,心情就不好,而一旦心情不好,磕磕绊绊的情况似乎就增加了。这并不是猜想,事实就是如此!
美国研究者分析了空气污染(PM 2.5 和臭氧超标)与暴力犯罪的相关性。他们发现,短期暴露于空气污染与美国各地的暴力犯罪等侵略性行为有密切联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暴力行为中更多的是家庭暴力!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环境经济与管理学报》(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上。
研究人员调查了美国8年来每日犯罪记录、天气情况、空气污染(尤其是PM 2.5 及臭氧浓度)的详细信息。结果发现,空气污染的增加与暴力犯罪的增长呈正相关,当每日PM 2.5 每立方米增加10 μ g,暴力犯罪率(几乎所有的暴力犯罪案件均为攻击性行为)增加1.4%;而当空气中臭氧含量增加时,暴力犯罪率同样也出现了增高。值得重视的是,这些犯罪记录中56%的暴力犯罪以及60%的攻击性行为均发生在家庭内部,也就是常说的家庭暴力!
研究者指出,在这项研究中所涉及的犯罪不仅是肉体上的侵犯,而且还可以是语言上的攻击,当人们遭受更多的污染时,会出现更强的侵略性,对于某些琐事的争执也可能会进一步升级!
虽然为何暴露在受污染环境中会更具有攻击性,其中的生理机制尚不得而知,但少开车、多种树、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是利国利民、福泽后代的好事情。往近了说,蓝天白云,毕竟让人心情倍感舒畅!
Jesse Burkhardt, Jude Bayham, Ander Wilson, et al. The effect of pollution on crime: Evidence from data on particulate matter and ozone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19(98).
睾丸素(testosterone),又称睾酮,是一种由性腺合成的内分泌激素,是维持正常性欲及生殖功能的激素,也是最重要的雄性激素。健身的人对于睾丸素一定不陌生,这绝对属于增肌减脂、提高运动能力的“大杀器”,当然这也是奥运史上臭名昭著的兴奋剂之一。
2021年3月,来自深圳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以及瑞士苏黎世大学(University of Zurich)的研究人员在《美国科学院院刊》(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上发表了题为《睾酮通过皮层和皮层下机制降低慷慨度》(Testosterone reduces generosity through cortical and subcortical mechanisms)的研究报告。研究报告指出,睾丸素破坏了涉及自我感知、自我处理的大脑颞顶交界处的活动和功能性连接,高水平的睾丸素会导致男性做出更自私的选择!
研究人员招募70名18~25岁的男性志愿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使用含有150 mg睾丸素的凝胶涂抹上臂;另一组只给予普通凝胶。研究人员利用功能性磁共振(fMRI,一种神经影像学方式,用磁振造影来测量神经元活动所引发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以研究大脑的记忆、注意力、决策能力等,也可用于识别研究对象所见到的图像或者阅读的词语)对参试者进行“社交距离”评估(一种描述个人在生活中与他人情感亲密度的方法,1表示最亲近,100表示最疏远)。之后,参试者再完成指定的“社会折扣任务”(用于评估受试者的自私行为或慷慨行为)。实验结果显示,所有参试者对于越疏远的人就越不慷慨;而相对于使用安慰剂的参试者,使用了睾丸素的参试者对他人的慷慨程度下降更为迅速。简而言之,雄激素水平高的男性更自私、更小气!
顺便提一下,雄激素(睾酮)水平高的男性除了比较小气之外,还可能出现更多的脱发、前列腺癌,甚至攻击行为。锻炼身体,求的是强身健体。滥用药物,当心得不偿失。
Jianxin Ou, Yin Wu, Yang Hu, et al. Testosterone reduces generosity through cortical and subcortical mechanisms [J]. Proceeding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21, 118(12).
一天吃几个鸡蛋?这个看似简单的话题已经在学术界争执了十几年。一些研究认为,鸡蛋的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没有什么联系,而有的研究则显示吃的鸡蛋越多,心血管疾病风险越高……那么,到底一天吃几个鸡蛋才好?
一项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 BMJ )上的meta分析(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的多个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和概括,以提供量化的平均效果来回答研究的问题)为这个问题进行了总结:一天一个鸡蛋就够了!
这项研究囊括了215 645名参试者,这些参试者均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肿瘤疾病,研究者通过32年的随访,对参试者新发心血管疾病(包括非致死性心肌梗塞、致死性冠心病和脑卒中等)与鸡蛋摄入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在调整了与鸡蛋摄入量相关的最新生活方式及饮食因素后发现,每天一个鸡蛋与心血管疾病风险无关;而一天一个鸡蛋与亚洲人群较低的潜在心血管疾病风险有关。
Jean-Philippe Drouin-Chartier, Siyu Chen, Yanping Li, et al. Egg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hree large prospective US cohort studies, systematic review, and updated meta-analysis [J]. BMJ, 2020(4): 368.
辛苦了一天,有点乏了,来杯甜腻腻的奶茶或一瓶冰镇“快乐肥宅水”(可乐),是不是感觉顿时愉悦了起来呢?甜食的确增加了脑内多巴胺的分泌,让人感到愉快,但你是否了解潜藏在这种愉悦背后的健康危机?
研究者通过一项历时20年的随访研究,调查了106 178名无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病史的女性,探讨了含糖饮料消费量与心血管疾病(CVD)风险的关系。研究发现,与很少或从不喝含糖饮料(包括热量软饮料、含糖瓶装水或茶以及水果饮料)的人相比,每天喝汽水的女性CVD总体风险增加23%;每天喝一种或多种加糖果汁饮料的女性,CVD风险增加42%!
什么?CVD你不怕?那Ca(cancer,肿瘤)你怕不怕?
法国研究者发现,含糖饮料的摄入与整体癌症和乳腺癌的风险呈正相关。每天饮用100 ml含糖饮料会导致患癌整体风险增加18%,患乳腺癌风险增加23%。对了,纯果汁也会产生同样影响!
含糖饮料并不是那么友好,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脏病学领域比较重要的学会之一)给出的建议是:大多数女性每天糖的摄入量不超过25g(差不多6茶勺),而男性一般不超过38g(9茶勺左右)。顺便说一句(bythe way),为了减少民众对于含糖饮料的摄入,英、法两国已经开始对消费含糖饮料施行“罪孽税”(sin taxes)!对,你没有看错,购买含糖饮料要额外交税!
话说回来,富含苯丙氨酸的杏仁、鸡蛋以及富含色氨酸的肉类一样能使人心情愉悦。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又何必单恋奶茶“一枝花”呢?
Lorena S. Pacheco, James V. LaceyJr, Maria Elena Martinez, et al. Sugar-sweetened beverage intak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in the California teachers study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20, 9(10).
Eloi Chazelas, Bernard Srour, Elisa Desmetz, et al. Sugary drink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cancer: results from NutriNet-Santé prospective cohort [J]. BMJ, 2019(10).
有研究表明,每次冲马桶都会产生数千个含有细菌和病毒的气溶胶(由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大小约为0.001~100 μ m)液滴,足以污染马桶周围1.83 m范围内的物体。于是,一个有“味道的问题”就来了——你的牙刷放在哪儿?冲马桶是否会污染牙刷?
一项名为“牙刷微生物组计划”的研究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研究人员收集了34名志愿者使用过的牙刷,从这些牙刷上提取DNA以检测微生物种群,并与人体不同部位的微生物组进行鉴别。研究结果显示,牙刷上的微生物与口腔和皮肤上的微生物种群有很多共同之处,而与人类肠道内的微生物几乎没有共同点!
在分析了牙刷上微生物的多样性后,研究人员发现,口腔卫生良好的人,尤其是经常使用牙线和漱口水的人,他们牙刷上的微生物群落更少。同时,口腔卫生较好的人,其牙刷上的微生物具有更多的抗菌素耐药性基因,但这些微生物与人体并不匹配,可能来源于室内的空气或灰尘。
好了,下面划重点。
(1)并不是说冲马桶产生的气溶胶不会落在牙刷上,但事实上,牙刷上绝大多数的微生物可能都来自口腔!
(2)除非你的牙医推荐,否则并不需要使用抗菌牙膏和牙刷。使用抗菌素,在去除微生物的同时还会使幸存的微生物产生耐药性!
不管你的牙刷放在哪儿,好好刷牙。“牙齿倍儿棒,吃嘛儿嘛儿香”,这是咱们的追求!
Ryan A. Blaustein, Lisa-Marie Michelitsch, Adam J. Glawe, et al. Toothbrush microbiomes feature a meeting ground for human oral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ta [J]. Microbionme, 2021, 9(1): 32.
一次性纸杯,你一定用过。不管是上班路上来杯星巴克,还是办公室里给来访者泡杯茶,哪个用的不是一次性纸杯?这种既轻巧便捷又价格低廉的纸杯,真的安全吗?
说到这儿,咱们得先聊聊为什么纸杯不漏水。纸杯的内表层通常衬有一层疏水性薄膜,而这种薄膜往往是由高密度聚乙烯(HDPE)制成。对,你没有看错,更不用太吃惊。就好像肉夹馍其实是馍里夹了肉、老婆饼里其实没老婆一样,纸杯有了这层致密结构的膜才不漏水。
聚乙烯,这玩意儿是用来制塑的,塑料杯子不能倒热饮,那纸杯呢?印度学者为了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展开了研究。研究人员进行了两项实验,以确定纸杯盛装热水后,内衬HDPE膜是否会发生降解。
第一个实验,研究者将85~90℃的超纯水(只有H 2 O,不含其他离子)倒入一次性纸杯并静止15分钟,随后使用荧光显微镜分析杯中热水,以确定其中是否存在微塑料及其他粒子。
第二个实验,研究者在30~40℃温热纯水中分离纸杯内衬的疏水性薄膜,然后将薄膜置于85~90℃的热水中浸泡15分钟,然后检查薄膜暴露于热水前后的理化性能以及机械能发生的变化。
结果相当遗憾,所有的纸杯样品均出现了微塑料释放到热水中的情况,而这些微塑料正在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同时,研究人员还在水样中检测到了铅、铬、镉、砷等有毒重金属离子。研究人员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发现,一次性纸杯暴露于热液体中15分钟,100 ml的液体中大约会释放出102亿个亚微米级颗粒,而微米级的微塑料颗粒约有2.5万个!
这一研究的相关论文发表在《危险材料杂志》(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上。好吧,这杂志听起来就有点瘆得慌。
突然觉得,当年爷爷留下来的大瓷缸子,挺好……
Ved Prakash Ranjan, Anuja Joseph, Sudha Goel. Microplastics and other harmful substances released from disposable paper caps into hot water [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21(404).
小时候,家里有个盘子,上面印着——“每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于是乎,在那个苹果还算是稀罕玩意儿的年代,每次吃苹果,那是连核儿都不剩。时代在发展,随着我们实现了“车厘子自由”,日常生活中可供选择的水果蔬菜越来越多。那么,水果蔬菜怎么吃才算最好?
哈佛医学院一项关于水果、蔬菜饮食摄入量与健康的研究给了我们一些建议。研究人员追踪了10万名美国男性和女性,并进行了长达30年的饮食习惯跟踪调查,研究人员每2~4年调整一次饮食习惯调查表,最终将收集到的数据与参试者的健康状况、因各种疾病导致的死亡率进行比较。研究人员整理了26项涵盖亚、非、澳、欧、美等2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万名参试者的数据,分析水果蔬菜摄入量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不管是每天只吃水果或蔬菜,还是不同的水果与蔬菜组合,每天摄入约2份水果、3份蔬菜的饮食组合,其全因死亡风险最低!总体来说,“2+3”组合摄入的人群,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3%,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脏病和脑卒中)死亡率降低12%,癌症风险降低10%,呼吸道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死亡率降低35%。
讲到这里,笔者也有点迷惑,这“1份”究竟是多大的量呢?要是在南方,“1份”可能也就几片;而要是在北方,可能就是一大盆了。研究人员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表示,“此项研究依赖于参试者自我报告的食物摄入量,这取决于参试者记录自己所吃食物的真实性,所以可能不够准确”。但基于这项实验的大量本土样本以及来自全球的26个队列研究,研究者很有信心地认为,“2+3”的水果与蔬菜组合摄入有利于降低死亡率,“具有生物合理性,可以应用于广泛的人群”。
该项研究的结果发表在《循环》( Circulation )杂志上。
美国心脏协会营养委员会主席安妮·桑代克博士(Dr. Anne Thorndike)给出了一种比较实用的描述,在用餐时,保证餐桌上看起来至少有一半的盘子里装着水果和蔬菜。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水果蔬菜都能够带来相同程度的健康收益,例如,豌豆和玉米等淀粉类蔬菜与死亡风险的降低并无关系。总体来说,均衡饮食,尽可能多地食用各种水果和蔬菜,对于健康还是有益的。
Dong D. Wang, Yanping Li, Shilpa N. Bhupathiraju, et al. Fruit and vegetable intake and mortality: Results from 2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of US men and women and a meta-analysis of 26 cohort studies [J]. Circulation, 2021(17): 1642-1654.
回想一下,第一次抽烟是出于什么原因,好奇,还是觉得这样很爷们,很酷?事实上,吸烟会让你看起来显得更苍老。
英国研究人员联合应用“孟德尔全基因组关联研究”(MR-pheWAS,应用基因组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为分子遗传标记,进行全基因组水平上的对照分析或相关性分析,通过比较发现影响复杂性状的基因变异)和“环境基因研究”(GeX,研究环境应答基因的多样性,并在病因学研究中探索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探讨吸烟与面部衰老之间的关系。
这一研究共有503 325名年龄在37~73岁之间的参试者,分析了18 513个与吸烟有关的测试序列。研究人员发现,相对于不吸烟的同龄者,吸烟者面部衰老得更快;长期吸烟者,即使已经戒烟,这种面部衰老依然存在。虽然研究人员尚无足够证据证明是否吸烟导致基因变异,使吸烟者面部衰老,但吸烟这一习惯性行为确确实实地影响了吸烟者的面部衰老程度。
举个例子:一个吸烟者每天抽5支烟并持续12年,或者一个曾经的吸烟者,每天抽5支烟并持续21年,但在10年前戒烟。这些人被评估为“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更老”的可能性会增加1.6倍!
实际上,早在1991年就有报道指出,吸烟直接导致了面部皱纹的过早产生。而对于那些认为吸烟可以扮酷耍帅撩妹的人,很抱歉,要让你失望了,抽烟只能让你的吸引力变差!
烟,能戒就戒了吧。现如今,沧桑的“欧吉桑”已经过时(out),做个健康阳光的“欧巴”,挺好!
Louise A. C. Millard, Marcus R. Munafò, Kate Tilling, et al. MR-pheWAS with stratification and interaction: Searching for the causal effects of smoking heaviness identified an effect on facial aging [J]. PLoS Genet, 2019(10).
Kadunce D. P., Burr R., Gress R., et al. Cigarette Smoking: Risk Factor for Premature Facial Wrinkling [J].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991(10): 840-844.
Skinner A. L., Woods A., Stone C. J., et al. Smoking status and attractiveness among exemplar and prototypical identical twins discordant for smoking [J]. 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2017(12).
HPV(人类乳头状病毒)疫苗,作为人类首个癌症疫苗绝对会在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作为2006年取得FDA认证并首次上市(CFDA于2016年7月批准HPV疫苗在中国上市)的新疫苗,一部分女性已经错过了最佳接种时间(9~26周岁)。那么,补种HPV疫苗是否能取得相同的健康收益呢?
美国哈佛大学联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洲癌症委员会,通过两个独立建模小组的HPV感染和宫颈癌的微观模型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研究人员采用了“质量调整生命年”的概念(QALYs,一种同时考虑了健康干预措施,例如接种HPV疫苗,对患者生存时间和生存治疗两方面影响的综合指标),用以直观计算HPV疫苗对健康和预期寿命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将HPV疫苗的接种年龄上限从26岁提高到45岁,每QALY所消耗的医疗成本(包括疾病治疗、疫苗接种、宫颈癌筛查的直接医疗费用)在315 700美元~440 600美元之间,远大于200 000美元的普通上限。这笔经济账真的不太划算!
这项研究报告于2021年3月11日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医学》杂志上,但比较有趣的是,该研究的数据和结论被CDC(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所采纳,并作为接种HPV疫苗的指南。
美国接种HPV疫苗的官方机构建议:11~12岁的人需要接种HPV疫苗的,可在26岁之前可以补种。而26岁以上的成年人则没有特别建议,临床医生和患者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决定。
HPV疫苗接种,目前世界上做得最好的是澳大利亚。从2007年开始,澳大利亚政府就施行了国家免疫计划,为全体12~13岁的相关人群提供免费的HPV疫苗。
(1)目前的HPV疫苗是预防性的,因此,在感染HPV之前接种是最有效的。而人类在性行为开始后,就可能接触HPV,一旦感染,疫苗对病毒并没有清除作用。所以,HPV疫苗接种要趁早!
(2)HPV不是女性专有,HPV疫苗也不是女性专用。所以,男女都要打!男女都要打!!男女都要打!!!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最后,吐个槽——预约接种HPV疫苗,真难!
Jane J. Kim, Kate T. Simms, James Killen, et al. Human papillomavirus vaccination for adults aged 30 to 45 years in the United States: A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J]. PLoS Medicine, 2021, 18(3).
2020年大事件,新冠疫情必定榜上有名。封城、逆行、居家隔离……一桩桩、一件件,历历在目。截至2021年6月30日,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超过1.81亿人,死亡逾393万人。
说点轻松的,疫情期间,江西援鄂医疗队的研究团队在救治新冠患者的同时,还在《美国医学会眼科杂志》( JAMA Ophthalmology )上发表了一篇极具影响力的研究报告:戴眼镜可降低新冠肺炎感染。影响力有多大?报告刊登后,JAMA官网连续30天浏览量排名第一,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111家新闻媒体争相报道。截至2021年3月,该报告获得327 416次下载。
研究团队收集了2020年1月27日—2020年3月13日收治的276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临床资料以及佩戴眼镜的情况。在这些确诊病例中,16人(5.8%)为近视患者,佩戴眼镜时间超过8小时/天,远低于湖北省31.5%的近视率。这一结果提示:戴眼镜的人似乎更不容易感染新冠病毒。
研究人员认为,与不佩戴眼镜的人相比,佩戴眼镜的人用手直接接触眼睛的情况更少,这可能是佩戴眼镜降低了新冠病毒感染的主要原因。
由于这项研究的样本量较少、匹配对照有限、抽样调查受限等原因,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结果的说服力。但是,这一研究对于预防新冠肺炎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即“公众使用普通眼镜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不受新冠病毒感染”。
疫情依然没有结束,393万人,这不仅仅只是一个数字,在它的背后,是一个个破碎的家庭……
即便是在实施全民接种新冠疫苗的当下,包括欧美在内的各国学者表示,已经放弃“达到群体免疫,并由此彻底终结新冠疫情”的期望。这说明即使通过疫苗接种以获得足够高比例的对新冠病毒免疫的人群,依然无法隔断病毒的传播。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避免用手触碰眼睛,这仍然是最有效的预防新冠病毒的方式。
Weibiao Zeng, Xiaolin Wang, Junyu Li, et al. Association of daily wear of eyeglasses with susceptibility to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Infection [J]. JAMA Ophthalmol, 2020(11): 1196-1199.
Lisa L. Maragakis. Eye protection and the risk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Does wearing eye protection mitigate risk in public, non-health care settings? [J]. JAMA Ophthalmol, 2020(11): 1199-1200.
Christie Aschwanden. Five reasons why COVID herd immunity is probably impossible. Even with vaccination efforts in full force, the theoretical threshold for vanquishing COVID-19 look to be out of reach [J]. Nature, 2021(18): 52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