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四五”时期上海科普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

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百年不遇之大疫情,上海正积极践行人民城市的重要理念,加快建设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着力提升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开放枢纽门户“四大功能”,努力成为科学规律的第一发现者、技术发明的第一创造者、创新产业的第一开拓者、创新理念的第一实践者,这对培育创新文化、提升市民的科学素质、加强科学普及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

一、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上海科普发展的主题

我国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科普工作的根本理念。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根本要求,是推动实现充分发展、平衡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集中体现。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发展,是从“有没有”“有多少”转向“好不好”“优不优”的发展。推动包括科普事业在内的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发展新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谋划科普工作的根本指针。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推动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高素质市民群体加速形成、高品质科普服务充分供给、高层次科普专业人才高度集聚的新发展格局。

一是高素质市民群体加速形成。公民科学素质持续提升,科普服务人民城市建设的作用进一步凸显,科学精神与创新文化成为城市品格的重要内容,全社会形成人人知创新、想创新、能创新的浓郁氛围。

二是高品质科普服务充分供给。优质科普服务和内容供给进一步充实,科普活动品牌效应进一步扩大。面向社会公众需求,创制一批原创优秀的科普作品,打造一批优秀的科普网络、期刊、报纸和电视(台)栏目,策划举办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科普品牌活动。

三是高层次科普专业人才高度集聚。企业、科技工作者等社会各方面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专职科普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大幅提升,科普志愿者队伍更加壮大。

二、“十四五”时期上海科普高质量发展具有良好基础

近年来,上海科普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公民科学素质提升、优质科普服务供给、精品科普内容创制、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走在了全国前列,科普工作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全国科普事业发展创造了上海经验,也为新时代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体系化科普设施逐步完善,高质量发展的实力更高

近年来,上海在继续深化和提升科普基地功能的同时,着力推进科普设施向学校、楼宇和社区拓展,形成了以市级科普基地为主体,以社区创新屋、社区书院、社区科普大学等为补充的科普设施体系。目前全市共有示范性科普场馆55家、基础性科普基地257家、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32家、社区创新屋83家。部分重点科普场馆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上海科技馆入围全球最受欢迎的20家博物馆,位列第6。

(二)品牌化科普精品不断丰富,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更大

“十三五”期间,上海以品牌化为导向,探索切合自身实际的特色活动和项目,上海科技节、全国科普日、少年爱迪生、百万青少年争创明日科技之星、科学之夜、科普进商场、科普集市、上海国际科技艺术展演、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等一批科普品牌的“美誉度”和吸引力不断增强。上海科技节已成为继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旅游节、上海国际艺术节之后的又一重大品牌活动。《少年爱迪生》连续两年荣获亚洲电视大奖最佳儿童节目提名奖,并获上海市科技新闻奖一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优秀科普图书和作品不断涌现,在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共有3个科普项目获奖(二等奖),其中《图说灾难逃生自救丛书》和“中国珍稀物种”系列科普片2个项目出自上海。

(三)多样化科普需求持续凸显,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更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迈向新时代,人民的需要不再仅仅局限于物质方面,而是除了物质外,对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人民不仅在经济需求上由原来的基本生活满足型转向综合发展型和富裕提升型,而且在政治生活上要求民主法治,在文化生活上要求精神文明,在社会生活上要求公平正义,在生态文明上追求美丽中国。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交通、医疗、食品安全、人居环境、教育成为新时代公众最为关注的领域和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时代科普工作的出发点。做好新时代上海科普工作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科学素质和能力,助力高品质生活创造,让人民群众更加科学、更为文明地生产和生活。

(四)生态化科普环境日趋优化,高质量发展的活力更足

联席会议机制不断完善,定期召开科普工作会议或工作例会。2019年市政府梳理议事协调机构,上海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予以保留并重新明确了联席会议的组织架构和工作职能。科普传播网络进一步拓展,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做大互联网科普,培育了汽笛声、科萌萌、趣知医、创新WOW等专业化互联网科普平台。科普政策环境持续优化,全国率先在上海科学技术奖中设立上海科学普及奖,修订《上海科普基地管理办法》和《基地认定办事指南》,明确管理职责、细化认定条件和运行要求。

三、“十四五”时期上海科普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与不足

(一)专业化程度需要进一步提升

科普立法和政策制定相对滞后,科普标准体系建设明显不足。科普工作者面临人数偏少、专业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等问题。专职、专业化科普工作队伍明显不足,高层次科普策划、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人才相对缺乏,导致科普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难以提高。现有科普机构的市场化盈利能力不强,专门从事市场化科普业务的企事业单位比较少。

(二)社会化格局需要进一步拓展

以政府为主体推动科普发展的状态仍未根本改变,全社会对科普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业从事科普的意愿和行动还比较缺乏。部门之间的科普工作界面不清晰,相互协作和联动的融合度还不高,科普资源分散于各部门、各系统、各行业,整合难度较大、共享共用不够。社会公众参与科普的主动性和内动力尚未真正激发,人们参加科普活动,更多是“被动接受”,真正从自身发展需要和兴趣出发、主动接受科普教育的公众还不多。

(三)精准化服务需要进一步加强

常规化、一般性的科普服务多,个性化、定制化的科普服务少,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同领域、不同人群的科普方式和内容缺乏针对性,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领域的科普亟待加强。科普活动侧重于职前和职后人群,在职人群的科普参与度不够。科普内容开发缺乏系统性,单纯科技知识的普及比较多,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普及比较少。

四、“十四五”时期上海科普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十四五”时期推动上海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要面向上海建设全球卓越城市的战略需求和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以提高科学素质、培育创新文化为核心,以提升科普质量效益为导向,持续完善科普工作体系,加速提升科普工作的影响力和惠民度。

(一)加快培育高素质市民群体

坚持普及科技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的有机统一,大力实施青少年、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社区居民等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带动全面科学素质整体水平的提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力培育高素质的市民群体。一要以培育实践动手能力为重点,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质,以青少年科学实践工作站、创新实验室等为重点,完善青少年科技创新平台;以实践动手为特色,广泛开展各类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深入推进各年龄段青少年的科技教育,提升青少年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助力青少年成长成才。二要以增强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提升城镇劳动者的科学素质,面向企业职工、白领、科技工作者、进城务工人员等城镇劳动者,组织开展各类创新创造主题活动,激发广大劳动者的创新创造活力,提高劳动者在就业、择业、创业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形成人人崇尚创新、人人渴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社会氛围。三要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导向,提升农民群体的科学素质,健全农村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服务组织网络,完善大都市郊区信息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提高农民获取科技知识和依靠科技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四要以增强创新治理能力为重点,提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把科学素质教育作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长期任务,完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教育机制,推动创新教育和科普课程进机关、进党校、进干部培训课堂,开展针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各类科普活动,增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管理、创新治理和创新服务能力。五要以增强科学文明生活意识为重点,提升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完善社区科普服务体系,提升社区科普公共服务能力,面向老年人、全职家庭妇女等社区居民持续开展安全、健康等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引导形成文明生活、健康生活的社会风尚,促进民生改善与社会和谐。

(二)助力孕育高能级创新创业

围绕创新链部署传播链,推动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的有机融合,着力激发创意、宣传创新、服务创业,助力打造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升级版。一要着力激发创意。面向不同人群,开发各具特色的益智类科普游戏、科普动漫、科普玩具等有利于激发创意、捕捉灵感的科普内容产品,推动科学普及、娱乐游戏与研发创新的融合。策划举办创意设计大赛、科普主题头脑风暴、文化沙龙等科普活动,邀请创客、艺术设计等领域的人士参加,营造良好的创意氛围。二要大力宣传创新。依托各类科技传播媒体和科普载体,及时发现和挖掘创新典型,扩大宣传,引导形成良好的创新导向。以科技成果科普化为重点,引导承担国家和本市重大科技项目的科研团队和科技工作者,及时把最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成果向公众传播,让科技成果惠及广大公众。及时宣传国家、上海的科技创新战略、政策和举措,以优秀科学家和创新型企业为主要对象,加大对创新人才、创新机构的宣传,引导科技工作者及各类创新主体形成创新战略认同,引导全社会更多地关注创新、学习创新、参与创新。三要加强对创业的服务。加强创新创业方法、创业技能的培训。以创业为主题,推动科普进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开展创业知识竞赛、创业案例征集等各类科普活动,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培育发展科普产业,依托科技园区、众创空间建设科普产品创新基地,扶持社会化、市场化的科普组织发展。

(三)引领创造高品质生活

在创造高品质生活方面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注重科普活动的品牌化设计、项目化运作、社会化推动,提升科普活动效果,扩大科普活动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培育打造科普品牌活动。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科普领域,深入开展上海科技节、全国科普日、国际自然保护周等群众性科普活动,突出主题,创新形式,提高活动的知晓度和参与率。综合运用项目资助、赛事评选等多种手段和方式,鼓励各部门、各行业、各街镇以及企业等社会或民间科普力量,结合自身特色举办行业性、专题性、区域性及经常性的科普活动。第二,创制喜闻乐见的科普精品。大力支持科幻作品、科普剧、科普影视、科普展教具、科普活动课程等原创科普内容创制,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科普文化产品,丰富科技传播的内容资源。引导文学、艺术、教育、传媒等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投身科普创作出版,创作出一批贴近百姓生活的科普图书、文艺和影像制品。加大对优秀科普内容作品的宣传、推介和普及,通过开展优秀科普作品的展演、展映、展播和展示工作,使公众在欣赏文化艺术中获得科学知识、受到科学熏陶。第三,打造引人入胜的科普场所。以强化现代教育功能为目标,拓展科普教育基地功能,培育打造若干家具有文化地标性的科普场馆,成为市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加强社区科普活动室、社区创新屋等科普场所建设,打造“家门口”的科普服务体系。采用嵌入式科普、移动式科普等多种方式,引导公园、商场、医院、图书馆等公共场所逐步增加科普宣传设施,提升公共场所的科普功能,将科普融入人们的休闲、购物、医疗中。

(四)着力加强高精度服务

加强高精度服务也是“十四五”时期上海科普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要集聚专业化人才队伍。依托大学、科研机构、科普场馆、科技社团等实体,培育和集聚科普专门人才。引导中小学生、大学生、研究生等积极参与科技传播与科学普及培训活动,拓展和充实科普后备人才队伍。鼓励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医疗工作者、楼宇白领、社区居民等积极参加科普志愿者队伍。加强科学教育培训,全面提升专、兼职科普工作者的科学素质和业务水平,建立与全市科普事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体系。二要拓展精准化传播渠道。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洞察和感知公众科普需求,细分科普对象,创新科普的精准化服务模式,定向、精准地将科普信息资源送达目标人群,满足公众多样性、个性化的需求。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运用多元化手段实现多渠道全媒体传播。扩大新媒体科技传播,广泛吸引社会力量,促进科普信息化资源开发,实现科普信息的高效利用和开放获取。三要扩大开放型发展格局。创新国内外科普合作交流机制,拓展科普事业发展空间。抓住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加强与江浙皖等地的合作交流,探索联合开展跨区域、跨省市的科普展览展示活动。积极开展各类国际科普交流活动和国际科普论坛,营造良好的国际合作交流氛围。四要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进一步强化科普工作联席会议的统筹协调功能,健全各部门协同网络,完善党建、工会、教育等部门的协调工作机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财政科普经费保障机制,提高投入水平和效益。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科普事业,实现公益性投入和市场化运作的有机结合。探索开展优秀科普作品、科普机构、科普工作者的评选与奖励。深入开展公众科学素质调查,健全科普项目绩效评估机制,对各类科普项目、科普活动以及财政科普经费使用的效果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

参考文献

[1] 张仁开.新时代科普发展的新战略——以上海为例[J].安徽科技,2018(9):5-8.

[2] 张仁开.“十三五”时期上海培育和发展科普产业的思路研究[J].上海经济,2017(1):32-40.

[3] 曹宏明,李健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战略与上海科普事业发展新思考[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

[4] 高宏斌,郭凤林.面向2035年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需求[J].科普研究,2020,15(3):5-10,27,108. rfCVaBRI+1jsIrPad6Isf5jqM9vgeS4IZeiSCZyoq6yA4VuqDErmg5+TmV3NfIA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