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情况

一、中国汽车产业呈现长期稳定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产业发展进入“降幅收窄、结构优化、存量竞争”新阶段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第一季度汽车市场表现低迷,但全年降幅快速收窄。现阶段,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品类最全、配套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从历史规律来看,中国汽车市场的走势与经济发展呈现较强的正相关性,随着国内宏观经济运行进入中低速增长新常态,中国汽车生产规模自2017年达到最高峰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的车市自 2018 年开始迎来负增长,并呈现以存量更新为主的小幅波动(见图 1-1)。2020年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国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受到较大程度冲击,部分汽车生产企业2月份生产基本停滞,第一季度汽车产量呈断崖式下滑。第二季度开始,疫情防控取得明显成效,促消费政策措施发力,企业复工复产加速推进,汽车生产规模月度增速自3月开始呈现“V”形回升。根据机动车出厂合格证数据统计,2020年全年中国汽车累计生产2466.8万辆,同比降幅收窄至3.1%,市场规模连续12年蝉联全球第一。

图1-1 2014—2020年中国汽车生产运行走势

数据来源:机动车出厂合格证

2020年商用车市场整体表现好于乘用车,呈现“乘弱商强”特征(见图1-2)。从产品类型来看,受疫情影响第一季度乘用车产量下滑49.1%,拖累行业整体增速,自5月开始随着政策刺激效应逐渐显现,乘用车生产增速恢复正增长,2020年全年乘用车累计生产1905.4万辆,同比降幅缩窄至5.3%。在商用车方面,受疫情影响,2020年中大型商用客车需求大幅滑坡,但在各地基建工程投资陆续启动、“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加速淘汰,以及治超治限政策深化实施等利好因素促进下,商用车市场整体回暖速度快于乘用车,全年累计生产561.4万辆,同比增长5.2%。

图1-2 2020年中国乘用车和商用车月度生产运行走势

数据来源:机动车出厂合格证

2020年下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在供需双重驱动下保持两位数高增长,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020年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量急剧下滑,同比下降57.1%。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促进汽车消费政策和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带动下,第二季度产量降幅缩窄至31.4%,7月份产量增速首次转正,此后连续6个月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长。一方面,宏观经济的快速复苏和政策的持续激励贡献巨大;另一方面,车企在第二、三季度持续推出新产品(特斯拉Model 3和上汽通用五菱宏光MINI EV等新产品的拉动效应明显),也是新能源汽车产量高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带动新能源汽车全年累计生产127.9万辆,同比增长 9.0%,市场渗透率提高至 5.2%。从产品类型来看,新能源乘用车生产114.8万辆,同比增长12.5%,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90%,相比2016年提升近28个百分点,疫情后新能源乘用车成为拉动整体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新能源商用车生产13.1万辆,产量呈现14.3%的降幅。如图1-3所示为2019—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月度生产运行走势。

图1-3 2019—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月度生产运行走势

数据来源:机动车出厂合格证

企业加速转型升级,市场竞争两极分化加剧。2020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汽车市场面临严峻考验,国内车企相继扩大营销力度,加大新品市场投放。一方面,以一汽、吉利、长城、长安等为代表的中国乘用车品牌企业纷纷以全新的产品序列、营销模式、模块化架构冲击中高端市场,发展态势超越合资品牌;另一方面,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逐步发力,加剧市场竞争分化。根据2020年国内主流上市车企已披露的财报数据来看,有6家车企营业收入规模超过千亿元。但在汽车产量增速中枢下移、“新四化”转型投入、产品周期性和疫情冲击等诸多因素叠加下,企业经营指标呈现两极分化,其中比亚迪、一汽解放、长城汽车、长安汽车表现抢眼,而上汽集团、北京汽车的净利润指标同比下滑(见表1-1)。

表1-1 2020年国内主流车企财务数据

数据来源:2020年度企业财报

2020年汽车出口规模小幅下滑,但年均出口规模仍维持百万辆水平。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全面冲击世界经济运行,全球汽车市场需求出现疲软,我国汽车出口面临严峻考验,全年出口规模不到108万辆,同比下滑13.4%。不过,以2018年为分界点,我国出口汽车数量由2018年以前的低于进口转变为2018年以后的高于进口,且量比持续提升,2020年出口数量与进口数量差值近15万辆,多出15.8%。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随着中国品牌竞争力日益增强,我国汽车出口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如图1-4所示为2010—2020年中国汽车进/出口量。

图1-4 2010—2020年中国汽车进/出口量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二)管理政策调整优化,推动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生产准入管理,激发行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活力。长期以来,我国对汽车行业实施企业准入及产品准入管理制度,自201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正式发布《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以来,逐步优化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加强准入后监管。一是进一步优化市场准入门槛,激发企业活力。2020年7月,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工信部发布关于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决定(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54号),针对原管理规定在设计开发能力、特别公示要求、过渡性条款三方面进行调整优化,以提高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动力。同时,对道路机动车辆检验检测机构实施动态备案管理,有序放开检测服务市场,2020年已完成并公开三批检验检测机构备案信息。二是多措并举,提升管理效率。2020年工信部发布第327至339批共13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发布第37至49批共13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同时,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给车辆生产企业在履行《公告》管理中带来的实际困难,实施四项便企服务措施,推出自我承诺、研发验证测试结果替代、相关检测报告可容缺受理、缩短办理周期、延长企业审查整改期限等事项,开辟了汽车企业产品《公告》管理绿色通道。进一步优化新能源汽车管理与财税优惠目录发布程序,从第334批《公告》起实现了企业产品公告“一次申报、一并审查、一同发布”,提高了发布效率。此外,实现了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产品纳入《公告》管理。三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产品一致性控制能力。工信部对企业准入的重点监管方向由研发能力转向了生产能力、质量及一致性控制能力、售后及安全保障能力,2020年在严把增量企业技术审查关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存量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研究建立常态化特别公示制度,推动提高产业集中度,有重点地开展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新能源汽车补贴核查、新能源汽车安全监管、货车非法改装专项整治、检验检测机构不定期检查等工作,有效保证了生产监督管理。

多措并举积极引导汽车消费,促进产业平稳发展。2020年,中央和地方频频打出政策组合拳,通过启动新能源汽车下乡、给予购置补贴、增加购车指标等方式促进汽车消费。一是国家部委多次发文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中央加强引导促进汽车消费,明确延长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车辆购置税至2022年。工信部组织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持续推动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促进汽车更新消费,挖掘潜在消费需求。二是各地及时推出优化汽车限购等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的政策措施。2020年以来,杭州、广州、上海、天津、北京、深圳等重点城市相继宣布增加汽车购车指标,2020年北京面向“无车家庭”一次性增发2万个新能源小客车指标,各地积极实施新车消费、“以旧换新”、老旧汽车淘汰补贴等措施,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以期减少疫情对车市的冲击,效果显著。

积极促进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协同发展。在顶层设计方面,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部门先后出台《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指出智能驾驶汽车是国家战略发展方向,明确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提出电动化和网联化、智能化技术互融协同发展的工作重点。在标准法规方面,国内新能源汽车相关制修订工作不断推进,随着GB 18384—2020《电动汽车安全要求》、GB 38032—2020《电动客车安全要求》和GB 30381—2020《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发布实施,以及电动汽车换电安全、充电安全等相关标准的不断推出,我国新能源汽车标准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并居于领先地位;智能网联汽车准入管理指南、强制性国家标准,以及网联功能与应用标准制定路线图等相关研究加快推进,支撑驾驶辅助及低级别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基本形成,并逐步过渡到自动驾驶领域,对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及产业落地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全面向上发展的内生动力显现

(一)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汽车生产企业布局优化、集聚集群特征明显,为产业链供应链布局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公告》内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共有2500余家,覆盖乘用车、货车、客车、专用车、挂车、摩托车等各类产品,其中具有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超过200家。从国内汽车生产企业分布来看,整车生产企业主要位于江苏、山东、湖北、四川、重庆等地区。在区域分布格局中,我国整车企业基本形成以沈阳、长春为代表的东北产业集群,以北京、天津、保定为代表的环渤海产业集群,以上海、杭州为代表的长三角产业集群,以郑州、十堰、长沙、武汉为代表的中部产业集群,以广东为代表的珠三角产业集群,以及以重庆、成都为代表的西南产业集群,这对于推动企业专业化分工、有效配置生产要素、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汽车保有量稳定增长,百万辆级以上的城市快速增加,市场发展空间充足。根据公安部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为2.81亿辆,仍保持每年近10%的增长,千人保有量达到199辆。从城市市场发展格局来看,2020年全国有70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百万辆,与2019年相比增加了4个。其中,13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300万辆,占全国总量的19%。北京、成都、重庆超过500万辆,苏州、上海、郑州超过400万辆,西安、武汉、深圳、东莞、天津、青岛、石家庄超过300万辆。

(三)企业经营能力提升

汽车制造业生产经营状况持续改善,企业稳步回升的基本面持续巩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见图1-5),2020年汽车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为8.16万亿元,同比增长3.4%,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位居第二,仅次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 5093.6 亿元,同比增长 4.0%。汽车制造业生产经营状况持续好转,企业自身发展韧性和内在动力强。

图1-5 2017—2020年中国汽车制造业营业收入与利润总额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四)零部件供应能力提升

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伴随着整车市场规模扩大和全球化采购而增长迅速,为汽车制造业持续稳步发展提供基础。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配套最完备、品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并已融入全球供应链,成为全球重要的零部件生产和供应基地。

一是随着汽车整车企业全球资源的再配置和全球采购范围的扩大,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迅速,零部件与整车营收比例不断优化。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共14028家,较2011年增加了5622家。如图1-6所示,2020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营收规模为3.63万亿元,同比增长1.42%,整车和零部件比例接近1∶1,与国际汽车工业发达国家1∶1.7的比例相比,中国零部件产业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利润总额为2693.16亿元,同比增长13.33%,占汽车制造业的比重达52.9%,较2019年提升6.4个百分点。

图1-6 2011—2020年中国零部件制造业营收规模及利润总额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二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品牌影响力逐渐扩大。随着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专业化发展,国内部分零部件制造企业的生产规模、研发实力和整体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在专业细分领域出现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根据机构统计排名,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百强榜中,2020 年共有 11 家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入选,其中潍柴集团、华域汽车分别位居国际百强榜单的第8位、第12位。

三是关键核心零部件企业加速国内产品配套和技术研发,汽车生产供应链体系健全完善。在新能源汽车方面,2020年共计72 家动力电池企业在产动力电池或有动力电池产品装机,已形成江苏、广东、浙江等东南沿海产业聚集区,主要电池企业纷纷扩充产能,国内龙头企业产品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驱动电机和电机控制器企业均超过 200家,已形成以精进电动、北汽新能源为代表的京津冀区域,以上海电驱动、华域电动、苏州绿控为代表的长三角区域,以比亚迪、深圳大地和为代表的珠三角区域产业布局。在智能网联方面,操作系统、车规级芯片、电子电气架构、信息安全等技术研发取得积极进展,华为、东软等企业加大车载计算平台的开发,百度、斑马等企业与车企合作开发的车载操作系统已经规模化搭载应用。

三、汽车产业结构面向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加速调整

(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成为全球电动化转型重要力量

2009 年以来,中国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应对气候变化、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战略举措,陆续出台一系列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已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政策扶持逐步由终端产品补贴向行业管理、产业研发、生产、销售、基础设施、推广应用、回收利用等汽车产品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延伸,其中乘用车双积分管理政策接力补贴政策,成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协同发展成为产业趋势,助力汽车产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早日实现。

新能源汽车市场稳居世界首位,全球占比达 40%以上。自 2015 年起,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跃居全球首位,已连续6年蝉联全球第一,累计销量超过55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见图1-7)。从全球市场份额来看,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较 2019 年 53%的全球占比虽有所下降,但仍超过 40%;从全球保有量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占全球的 50%,基本完成此前政策层面对于 2020 年保有量达到500万辆的目标,迈向政策与市场双向驱动新阶段。截至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603万辆,产品消费逐渐规模化,众多主流车企的全新电动车平台正式量产,逐渐夯实我国在全球市场的龙头地位。

图1-7 2011—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及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Marklines

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深度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在整车方面,中国品牌具有先发优势,合资、外资品牌与造车新势力加速产品投放,高端品牌全新纯电动车投产加速,新能源汽车企业呈现分化,低端产能和劣势造车新势力逐步淘汰。在动力电池方面,2020年全球装机量排名前五的动力电池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两席,其中宁德时代以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连续三年占据第一,为戴姆勒、宝马、大众、丰田、本田、现代等全球头部车企供货,与LG化学形成全球动力电池领域双雄争霸的局面。

“三纵”技术路线并行发展,推动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根据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国内并行发展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燃料电池汽车的技术路线,市场呈现“纯电为主,插电为辅”的特点,燃料电池汽车加快进入示范导入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指出,2035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各占50%,汽车产业实现电动化转型;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左右,商用车实现氢动力转型。

(二)智能网联汽车进入技术快速演进、产业加速布局的新阶段

2020年11月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明确提出:到2025年,L2和L3新车将达到50%,2030年超过70%,2025年C-V2X终端的新车装配率达到50%。2020年,智能网联汽车与新一代通信技术进一步融合,从概念原理、技术原型迈入创新应用新阶段,国内主要整车企业已经量产具有驾驶辅助功能的产品,自动驾驶渗透率持续提升,同时发布具备L3有条件自动驾驶、L4高度自动驾驶及C-V2X功能产品的量产计划。

国内众多城市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和示范运营,推动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在道路测试方面,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20多个省市开放测试道路超过3200千米,共计 70 余家企业申请近 700 张道路测试牌照、载人载物测试许可等,安全测试里程超过530万千米。为推动道路测试共享互认,长三角三省一市、京津冀已分别在2019年签署道路测试互认协议;202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再次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提出统一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功能测试标准,推动实现封闭场地测试结果全国互通互认。在示范区建设方面,截至2020年年底,工信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在全国各地先后支持建设16家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其中工信部单独授权测试示范区9家,工信部与公安部联合授权1家,工信部与交通运输部联合授权3家。此外,工信部先后批复江苏(无锡)、天津(西青)、重庆(两江新区)、湖南(长沙)4 家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加快推进城市级规模化示范应用。在商业化运营方面,2020年以无人物流配送和特定区域内载人Robotaxi为代表的自动驾驶技术进入商业化测试验证阶段。

国内车企积极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量产落地。2020年,一汽红旗、上汽智己、吉利浩瀚、长城咖啡、长安UNI、广汽Aion相继推出全新智能平台或高端品牌,智能网联产品赋能品牌实现向上突破。目前,国内主要整车厂均已量产搭载L2 驾驶辅助系统的产品,部分车企推出搭载有条件自动驾驶的车型,如长安UNI-T及广汽的Aion LX,具备高速公路场景下的有条件自动驾驶功能;拥有特定场景的L4的威马Maven车型也计划在 2021 年落地;蔚来ET7 搭载“头顶”激光雷达和多达 33 个传感器,算力达到1016TOPS,可以实现更高级别的辅助驾驶能力。 zHpmzfiLnpkBlpm3ImMfdWdTb+WxC3cXOoHjpca4Ds5L255FCbaHQHhs7J8Fi8d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