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汽车检验检测行业主要问题

一、法规相对滞后,国际影响力不够

标准法规升级是检验检测行业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国内汽车产业起步较晚,标准体系建设过程中大多参考欧美日地区,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仍然面临不足,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然有差距,国际标准的主导权和影响力偏弱。

在排放节能领域,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WP29)和相关研究不足,无法在国际标准的制定过程中体现国际影响力或建立品牌效应;与国际领先国家相比,我国对欧洲和美国等国家排放标准理解深度不够。在底层协议研究方面,国六排放标准引用了SAE和ISO的相关标准,我国目前基本没有参与国际标准底层协议SAE和ISO的制订或修订,对底层协议的要求和未来发展了解不深;我国正在对国际标准进行转化,从而改变我国标准“引用外国标准”的情况。

在燃料电池汽车“氢安全”方面,尚无完善的燃料电池汽车、系统及电池堆等方面与氢安全相关的标准。在燃料电池发动机三高环境适应性检验检测方面,目前国内虽已具备满足相应试验条件的检验检测设备,但是相关的检验检测标准及试验方法仍然处于缺失状态。在燃料电池发动机耐久性检验检测方面,依然存在着指标不明确、耐久工况不统一、试验方法不完善、评价方法不健全的问题。

二、核心检验检测技术研发跟不上标准升级步伐

(一)大部分核心技术由国外导入,与中国实际情况不匹配

国内汽车检验检测起步晚、更新快,检验检测核心技术研发升级迭代跟不上标准的升级速度。国内检验检测技术大多是在参考国外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完善,导致一方面缺乏核心技术的原创性,另一方面与中国的实际情况不能完全匹配。

碰撞测试中所采用的数据库是国外的交通事故数据,与国内实际交通状况存在差异:如碰撞速度、车内乘客分布等核心数据;碰撞测试所使用的核心工具—假人代表的是欧美人种的体型;核心测试设备包括数据采集设备、高速相机、三坐标测量仪器等全部进口。

在底盘系统电气化方面,其核心技术包括测试技术基本由国外头部企业掌握,相关的关键零部件生产制造企业与国外头部企业有较大差距;在耐久测试方面,在高端作动器或振动台上依赖进口,缺少核心技术,缺乏完善的驱动文件开发方法及判定依据。

(二)汽车检验检测能力急需健全

检验检测能力发展仍不健全,汽车标准体系和测评体系主要参照美国、欧洲国家或者日本的体系,自主体系尚不完善。特别是在新的技术领域,国外没有相应的检验检测需求,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借鉴,导致中国实际上相关检验检测领域已经开始发展,但还没有相应完善的检验检测能力与方法。

在智能网联方面,一是自动行车和自主泊车等技术仍在迭代,测试技术稍滞后于技术发展,需要加快测试规范开发,加快开放道路测试工具链应用;二是面向自动驾驶的测试环境与传统汽车不同,需要构建从零部件、系统到整车的新测试能力。

在被动安全性方面,碰撞用的重量明显低于真实车辆的平均水平;蜂窝铝总体强度和强度分布与真实车辆相比存在较大差异;牵引系统和假人无法真实反映车辆和乘客在AEB工况下的姿态变化;滑台试验在车辆姿态、入侵状态模拟中,精度和稳定性有待提升。

三、高精检测硬件研发能力不足

目前国内检测设备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市场主流的检测设备份额大多被国际大公司占据。一方面,国内缺乏政策引导,难有大量人力和物力投入到高精设备研发之中;另一方面,国际有许多现成的测试设备体系,即便国内的设备研发出来,也很难打开市场,或者说市场竞争不足,由此导致国内相关企业研发投入的动力不强,只有一些小型的或孤立的测试设备在国内有少量的研发和销售。

(一)测试装备依赖于国外进口,技术瓶颈现象明显

实车碰撞所使用的可导航台车、软目标物、仿真测试软件及系统等还依赖于国外进口。电磁兼容检测设备一直以来由欧洲主导,国内虽已经逐渐出现了电磁兼容技术方案的供应商,但在支持电磁兼容检测新技术、新方法落地的设备方面,开发能力仍有待加强。在悬架K&C试验台、轮胎六分力试验台、底盘耐久试验台等测试设备方面,国产设备在能力与精度上与国际一流设备存在差距,核心的高精尖测试设备依然依赖进口;汽车整车“轮胎滑移率—附着系数”测试,试验设备依赖国外,关键控制技术受制于人,测试效率低下,急需进行全工况轮胎场地测试负荷拖车及智能化测评分析系统平台的自主开发,解决技术瓶颈难题。

(二)国产测试设备性能难以满足高端测试需求

当前,电驱动系统测试所需的国产设备在配置灵活性上,以及环境条件稳定时,性能可以满足测试要求,但在复杂环境和复杂试验条件下的稳定性、控制精度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加大技术研发和工程化开发,如测功机台架在负载大幅度快速交变时的转速控制技术、早期故障检测和数据分析技术、HIL测试系统软件硬件技术、声学信号采集分析技术、大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等。

四、急需突破共性关键技术

(一)符合中国市场的共性技术研究运用需要突破

目前,相当一部分的试验工况数据来自国外的测试验证经验,与国内的实际情况相比存在一定差异。中国的工况数据代表了我国实际道路驾驶情况,目前中国工况数据已经全面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和重型商用车能耗测试评价,同时纳入轻型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中。但是轻型汽车的排放和油耗、重型汽车发动机排放测试标准还未导入中国工况数据,中国工况数据的推广应用还需要加强。

此外,当前国际上强制性检测法规主要聚焦于传统被动安全性领域,对不同驾驶场景和使用场景工况下的检测技术考虑不足,也没有符合中国道路工况的数据和检测方法。在汽车对车外人员的碰撞保护测试方面,急需开展契合中国实际道路场景的自行车骑行者保护、汽车对车外人员胸部碰撞保护、主动安全技术与被动安全技术相融合的车外人员碰撞保护技术。

(二)基础研究薄弱制约行业技术发展

面向产品多样性、功能多样性、车与环境及车与人的交互影响等方面涌现出大量的电磁兼容检测需求,相应测试标准与方法的制定离不开基础研究工作的支持,在电磁兼容理论、电磁干扰源、电磁干扰路径等基础研究工作方面的不足已成为电磁兼容测试技术发展的短板。 NIDVk+h5d/wD7viXmovkCNkg1g24bW+bh+kIDTv24RIqFe3P+r0/Td1svZx+Ydp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