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汽车检验检测行业各领域发展现状

一、整车性能检验检测领域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测试技术的发展,先进的电气/电子/可编程电子系统得以大量应用于整车测试系统,大大提高了测试的便捷度和精确度,但随着智能驾驶、新能源车辆等更多更新的测试需求被提出,对应的测评方法体系还不完善。另外,整车主观评价、功能安全和可靠性等整车关键性能的测试需求被提了出来,所对应的测评方法体系目前也不完善。

(一)国内标准法规基本与国际接轨,部分领域还不完善

在整车测试领域,我国的技术标准体系主要是以欧洲标准体系为蓝本转化发展而来的。近年来,欧洲标准体系在整车灯光、整车转向制动、功能安全等关键技术领域发布了新的标准,我国也在积极研究现有国外法规内容,结合国内实际情况进行了标准转化工作,我国标准技术水平基本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同时,由于个人用户对车辆操纵性、舒适性和安全性要求的提升,整车主观评价、功能、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整车关键性能的测试需求被提了出来,迫切需要制定对应的行业标准或团体标准,从而快速、精准地对相关技术提供标准层面的支持,推动行业有序、快速发展。总体来看,目前国内的整车测试标准体系中涉及整车关键性能的测试手段和测评方法的标准体系还不完善。

(二)检验检测技术能力逐步升级

国外整车检测技术在自动化、精确化和综合化等方面有了新发展,在检验检测领域应用新技术,研制出了许多新型检测设备和仪器,汽车整车检测设备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如无人道路测试系统(DTS)、惯性导航及GPS基站、FLEX-0线控测试系统等新型智能化设备逐步应用于整车道路测试,大大提升了整车测试的智能化程度。

国内的整车关键性能检测起步较晚,目前,国内的整车测试还停留在传统的人工测试、零散化测试阶段,只能针对某一性能进行低精度试验,没有形成智能化、自动化的测试验证平台和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系。目前,针对底盘动力学、轮胎性能等领域测试评价体系已由相关科研机构搭建完成,针对主观评价和新型底盘性能的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中。未来五年,整车关键性能测试评价技术将抓住电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数据化产业机遇,在道路测试、功能安全、线控测试等领域进行技术积累,争取在部分重要技术节点上突破一些技术瓶颈,实现整车关键性能测试领域的“弯道超车”。

(三)整车性能领域检验检测领域要求提升

目前,国内整车企业及检验检测机构已经具备完整的整车正向开发流程测试验证能力,检验检测工作也逐步向开发流程上游转化,对检验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车电动化战略转型加速,在三电技术领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技术突破,整体呈现平台化、一体化、高压化发展趋势。新能源整车方面,安全、节能及驾乘品质要求进一步提高,给新能源整车可靠性带来严峻考验,相关整车检验检测技术也成了重点研究对象。针对新的测试对象、测试场景和测试设备,整车检验检测技术提升将由粗放式技术积累转化为技术细节的精耕,整车性能检验检测技术将有力推动新能源整车研发验证试验水平,提升电动车性能品质。

二、汽车节能与环保检验检测领域发展现状

当前,受到国家战略的影响,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我国传统汽车行业受到巨大的冲击,作为服务于传统汽车的节能和环保检验检测行业也面临着深远的影响。

(一)标准和能力与国际水平接轨

目前,轻型车已经强制实施了第六阶段的排放标准、第四阶段的油耗标准;重型车已经强制实施了第六阶段的排放标准、第三阶段的油耗标准。至此,汽车排放控制水平基本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排放标准制修订工作开始关注实际道路(或实际工作状态)排放,并注重创建和实施有中国特色的监测方法和管理制度,初步完成“天—地—车—企”全方位达标监管体系的建立;逐步开展“油—路—车”结构性调整优化,汽车节能环保工作进入了全新阶段。

(二)检验检测技术高质量发展,逐步替代国外测试技术

随着我国机动车排放标准升级,汽车节能环保检测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我国汽车检验检测技术也由完全借鉴国外相关技术,发展到在部分领域采用适应于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向高质量发展,如远程排放监控方法和“中国工况”。重型车远程排放监控方法已经在重型车“国六”排放标准中得到应用,“中国工况”也已经完成了在多项能耗试验方法标准中的导入,并逐步建立覆盖各领域的中国汽车产品测试工况体系,最终推进汽车节能环保领域的实际工况、认证工况和车型开发工况的统一。

(三)汽车节能与环保检验检测领域发展面临挑战

受国际环保压力和国家政策方针的影响,特别是来自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求和传统汽车的排放标准约束,以及围绕“碳达峰”的油耗标准的加严,整车生产企业开始缩减对传统燃油车型的研发力度,转而对新能源相关技术和车型加大投入。在“新四化”的技术融合下,新造车势力越发活跃,然而一批传统整车生产企业在转型中败下阵来。企业规模缩小和新产品投放减少将导致强制性检测业务减少,汽车节能与环保检验检测领域也将受到冲击。

三、新能源汽车检验检测领域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技术标准、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示范推广等多种措施的大力调节引导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和产业发展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并逐步实现了由政策驱动向市场化长效机制驱动转变,促进了世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在此过程中也得到了长足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一)国内标准法规逐步完善,部分领域实现国际标准输出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进步推动了相关标准法规的制修订工作不断前进,建立了较成熟的标准法规体系,既考虑与国际标准的协调,同时结合中国国情逐渐向“中国工况”切换。已发布的燃料电池汽车现行标准涉及燃料电池汽车、发动机、电池堆、关键组件及材料、供氢系统等领域;动力电池标准覆盖了动力电池单体、模块、系统的电性能、可靠性、安全性和寿命等全部指标,在动力电池热失控及热扩散评价技术领域,中国作为牵头国主导全球电动汽车安全法规(EVS-GTR)的研究和起草工作,对国际测试标准的推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电驱动系统测试建立了从部件到系统的安全性、舒适性、可靠性、电磁兼容性等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在传导充电领域,我国已经建立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充电接口、通信协议、高压附件等方面较完整的技术与测试标准体系。随着GB 18384—2020、GB 38032—2020和GB 30381—2020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发布实施,电动汽车换电安全、充电安全等相关标准相继推出,我国新能源汽车标准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并居于领先地位。

(二)检验检测技术不断提升但仍需完善

目前,燃料电池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检验检测技术不断提升,但在燃料电池汽车的氢安全、燃料电池发动机三高环境适应性及燃料电池发动机耐久性的检验检测技术方面仍需进一步健全;动力电池性能、寿命、安全性检验检测技术整体上与国际水平同步,在“热失控”和“热扩散”等个别领域居于国际领先水平;电驱动系统检测技术与国际水平相当,对于一体化总成检验检测技术,国内率先形成了规范,并从实车应用出发基于运行大数据提出了振动条件、可靠性等相关技术要求;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基于大数据和实车环境的充电系统及高压附件互操作性和安全性检验检测技术不断加强。为支撑和服务二手车市场发展,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部件服役寿命检验检测技术研究也提上了日程。

(三)新能源汽车检验检测领域快速发展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和相关标准、法规的完善,带动了其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提高,国内各大汽车检测机构和部分车企纷纷建立新能源汽车检验检测中心,满足了相关标准测试项目实施和不同层次研发验证测试需求,有力保障和促进了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规模化应用和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四、智能网联汽车检验检测领域发展现状

智能网联汽车是推动汽车产业变革的新生力量,已成为世界各国争相抢占的战略制高点。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保障离不开检验检测的支撑,检验检测技术进步的同时,领域也在蓬勃发展。

(一)联合国自动驾驶法规已发布,建立智能网联汽车检测的标准法规的条件已基本具备

联合国世界车辆法规协调论坛(UN/WP.29)智能网联汽车工作组(GRVA)于2020年6月发布了网络安全性和网络安全性管理系统(UN R155)、软件更新和软件更新管理系统(UN R156)、自动车道保持系统(UN R157)的联合国法规,并于2021年1月起生效。国内标准方面,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标委指导下牵头编制了《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领域紧跟国际标准,ISO自动驾驶工作组召集并牵头2项国际标准的制定,国标场地试验标准已经进入审查阶段。驾驶辅助系统领域已有AEB、LKA、BSD等标准发布。总体上,国内目前第一阶段目标(支撑驾驶辅助及低级别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已完成,“十四五”时期将完成高级别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

(二)国内众多城市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和示范运营

百度发布的《中国城市交通报告2020》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底,上海、北京、长沙等主要城市已发放自动驾驶路测牌照409张,开放测试道路里程已超3000千米,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并与省市自治区级共同建设了国家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京冀)示范区等共9个国家级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天津(西青)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等4个车联网先导区;交通运输部组织并授牌了7家单位的封闭测试场地为自动驾驶测试基地。测试场景已涵盖乘用车、公交车、物流重型卡车、清洁车以及载人汽车测试与高速测试。腾讯、百度、华为、阿里巴巴等科技公司开发建立了自动驾驶仿真测试平台,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高校应用自动驾驶仿真软件进行了自动驾驶开发及验证的前瞻性、基础性研究。

(三)国内检测机构陆续完成智能网联汽车检验检测能力建设

2018年8月3日,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获得国内首家智能网联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授权,即“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天津)”。其后,襄阳达安、中国汽研与湖南湘江智能先后获批,筹建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相关检测机构在ADAS/AD实车道路测试、在环仿真测试、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关键零部件测试、功能安全测试、V2X网联与信息安全测试、智能网联汽车EMC测试等方面,承担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任务,为主机厂及零部件厂商提供产品验证服务。

五、汽车被动安全检验检测领域发展现状

(一)标准法规多借鉴欧洲标准,有效补充测评规则

目前,汽车被动安全法规标准主要有欧洲标准和美国标准。欧美汽车行业起步最早,也最早建立了健全的标准体系,并且基于技术的快速发展,欧美标准更新频率较高、及时性很强。国内汽车被动安全法规起步较晚,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欧洲标准。除标准法规之外,测评规则是促进被动安全性提升的另一重要举措,包括C-NCAP、Euro-NCAP、IIHS、US-NCAP等。这些规则更新速度快、前瞻性强、更贴近本区域现状,成为标准法规的有效补充。

(二)大部分核心技术由国外导入,正在突破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

被动安全性技术起源于欧美,长期以来在测试方法、测试设备、工具等技术领域,欧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背景下的测试工具和方法逐步取得突破,如新型测试假人Thor-AV已进入工程应用阶段、复现AEB制动的牵引系统已可以供应市场、智能约束系统应用率逐步升高,带来更复杂、更具挑战的测试条件,原有技术已不能完全符合当今发展现状。

在整车碰撞检验检测技术方面,我国一方面借鉴了欧美新技术,包括碰撞相容性、侧碰远端保护以及信息化背景下的测试技术等;另一方面研究用更符合国情的技术,包括中国(东亚地区)体征的测试用假人、中国版台车和碰撞用蜂窝铝、后排乘客乘车安全技术等。在滑台检测技术方面,在正向冲击模拟上基本可以实现与实车碰撞的高度一致,测试技术较为成熟,但侵入模拟仍需进一步完善。在虚拟检测技术方面,国内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已经成立包含合资、自主车企、超算中心和高校等机构参与的虚拟测试工作组,计划在2025版C-NCAP中体现虚拟测试的内容。

(三)领域产能过剩,新技术带动产业发展

领域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加剧。目前,国内拥有实车碰撞试验室35家,包括检验检测机构、主机厂自建试验室和部分零部件供应商自用检测室。在建立整车碰撞试验室的同时,几乎都会同时建设滑台试验室。多数试验室年均试验量低于200次,产能利用率偏低。汽车企业的兼并重组将导致企业数量减少,并最终导致新车型减少,强制性检测市场快速萎缩,检验检测市场规模会大幅缩小。同时,在企业中新技术的应用,也会对检验检测业务带来明显的推动作用。强制性检测对汽车产品进行普遍性的测试,保证了汽车产品上市前的基础功能或性能要求;而车辆安全性设施的丰富和智能化产品的应用,使得车辆的使用场景更复杂,将会推动新的检验检测技术的发展和业务需求,增加检测检验市场的规模,带动该产业的技术发展。

六、汽车电磁兼容检验检测领域发展现状

(一)国内逐步形成一系列电磁兼容技术标准,但仍需提升

汽车电磁兼容作为一项新兴技术,相关测试工作的开展与电磁污染防控和车辆行驶安全息息相关。在标准法规方面,国外已经建立了由ISO、CISPR等国际标准化组织设立的标准,ECE、EC欧盟地区标准,以及美国的SAE、德国的VDE、英国的BSI等国家标准,以及宝马、大众、通用、标致、NISSAN等企业标准组成的标准架构,涵盖了较为完善的整车及汽车电子电磁兼容测试规范。以国外标准为参考,国内也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电磁兼容技术标准,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汽车产品的电磁兼容相关产品的品质。鉴于部分参照的国际标准已经进行了修订,且仍有较多的国际标准有待研究,国内电磁兼容标准规范的先进性、全面性还有待提升。

(二)汽车电磁兼容检验检测体系初步建立,但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在电磁兼容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方面,国内和国外均已取得了一些成果,建立了包括电磁兼容测试系统、电磁兼容仿真设计分析软件,以及整车和零部件电磁兼容检测、管理和认证机构等在内的汽车电磁兼容体系,保障了车辆应用与电磁环境相协调,但围绕测试系统的精度及先进性、电磁环境设计预测的适用性等方面,国内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三)业务量逐年攀升,但技术面临严峻挑战

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机构出台了多项汽车电磁兼容相关的政策法规来推动汽车电磁兼容检测技术的发展。在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的浪潮下,汽车电磁兼容检验检测业务量逐年攀升,国内外多家检测机构、主机厂等加快进行电磁兼容测试能力的布局。伴随着车与环境、车与人、车与充电系统兼容性等技术研究成果的应用及推广,电磁兼容测试评价需求将会进一步释放。此外,车辆电子电器系统的日渐增多及道路电磁环境的日趋复杂使得车辆在实际环境中发生故障的案例也越来越多,汽车电磁兼容检测技术面临严峻挑战。

七、汽车关键零部件检验检测领域发展现状

汽车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水平决定了整车的性能。随着国内消费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于汽车安全性、舒适性与健康环保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都需要相应的关键零部件技术进行支撑。零部件技术进步对相关性能检验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推动了相关检验检测标准与能力的快速进步。

(一)汽车关键零部件检验检测标准紧随国际趋势

一方面,由于国内自主品牌车企研发能力的增强、合资车企研发工作的本土化,以及第三方机构及国内外核心零部件供应商的持续推进,我国汽车关键零部件检验检测标准持续紧跟国际趋势;另一方面,基于中国在部分领域特有的标准、技术及开发优势,汽车行人保护性能、汽车事件数据记录系统(EDR)等部分标准研究已经领先于国际水平,正在逐步建立自己的话语权。

(二)汽车关键零部件检验检测能力持续提升

随着国内车企研发投入的增大,关键零部件研发验证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大量的检测需求促使汽车零部件的检测能力持续提升。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与第三方机构在测试设备与试验室基础设施建设上大量投入,部分试验室的硬件设施水平已可与国际一流实验室相媲美。但除了硬件的持续投入之外,人员能力与相匹配的综合管理能力仍有待加强,整体能力稍显不足。

(三)领域竞争日趋激烈

相对于整车性能检验检测机构,汽车零部件检验检测机构的建设成本及其投入较小,门槛相对较低。随着我国准入制度改革的深入,可提供汽车零部件检验检测服务的机构越来越多。在公告检验检测服务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已经发布了三批公开道路机动车辆检验检测机构备案信息,已有超过二十家零部件检验检测机构进入名单。此外,在验证检验检测服务方面,大量的跨国检测集团与民营检测机构也开始进入汽车零部件检测行业,如SGS、华测等,汽车零部件检验检测市场的竞争变得愈加激烈。 ow42ywZ+ewHdgu1slHfWcxF3dnRREJYVjl3O2h9bpDAL4zFhtAW1jTrVYFHBPw5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