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2020年汽车产业标准体系分析

一、2020年汽车产业标准体系概述

在全球化背景下,标准已经成为促进全球经贸、技术、环境、社会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我国汽车产业规模的扩大,对汽车产业标准体系的完整性、先进性和创新性需求持续增加。2020年尽管存在疫情影响,我国汽车标准化相关工作仍有序推进,发布了一批重点领域的汽车生产标准,对促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我国汽车产业标准体系整体情况

截至 2020 年年底,我国汽车产业现行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有 127 项,推荐性标准有1256项,包括推荐性国家标准410项、行业标准846项。我国汽车生产标准统计见图2-1。

图2-1 中国汽车产业标准统计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涵盖多种标准类型、多个重点领域、不断更新完善的汽车产业标准体系。其中,在强制性国家标准方面,我国的常规技术已与国际水平基本相当。目前,强制性国家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汽车主动安全,涉及照明与光信号装置、操控、制动、转向、轮胎等系统的安全性能要求;二是汽车被动安全,涉及座椅、头枕、门锁、安全带、凸出物等车身部件的安全性能要求,以及汽车碰撞安全性能、车身防护件性能、防止火灾等要求;三是汽车一般安全,涉及汽车视野、指示与信号装置、车辆结构及防盗、车辆信息安全等要求;四是节能环保,包括车辆的污染物排放限值及对应的试验方法、车辆噪声要求、车辆电磁兼容要求、车辆禁限用物质要求,以及车辆的燃油消耗量限值等。推荐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主要包括汽车产品定义、分类、术语、词汇等基础标准,汽车整车产品各项性能试验方法,整车产品技术条件类标准,汽车各总成、零部件产品技术条件类标准,车辆说明文件等资料性标准、基础件标准,汽车管理类标准等。具体标准体系框架见图2-2。

图2-2 汽车产业标准体系框架

(二)2020年汽车产业重点领域标准体系情况

2020年我国新发布相关国家标准49项(含4项修改单)、标准16项,涉及汽车安全、汽车节能、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等重点领域。

1.汽车安全标准体系

2020年,汽车被动安全领域共发布国家标准6项。进一步扩展了汽车安全标准体系:完善了汽车约束系统标准体系,发布了GB/T 38795—2020《汽车侧面气囊和帘式气囊模块性能要求》,填补了汽车安全气囊领域的标准,有效规范了汽车安全气囊的试验验证和研发。建立并完善道路交通事故分析标准体系:GB/T 39424.1—2020《道路车辆 交通事故分析 第1部分:术语》、GB/T 39424.2—2020《道路车辆交通事故分析 第2部分:碰撞严重度测量方法使用指南》、GB/T 39423—2020《道路车辆 评价乘员约束性能的事故数据收集》等标准,为道路交通事故的科学分析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有助于增强道路交通事故的研究性和复现性。补充了商用车运输安全的标准要求:发布了GB/T 38796—2020《汽车爆胎应急安全装置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和GB/T 38694—2020《车辆右转弯提示音要求及试验方法》,提升了商用车道路使用的安全水平。

2.汽车节能标准体系

2020年至今,汽车节能领域共发布国家标准4项,报批标准4项,进一步深化了节能标准内涵,扩展了标准体系内容:一是明确“新要求”:发布了GB 19578—2021《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结合GB 27999—2019《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旨在落实2025年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达到4.0L/100km的目标。二是导入“新工况”:发布了适用于汽柴油车的GB/T 19233—2020《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适用于纯电动汽车的GB/T 18386.1—2021《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和续驶里程试验方法 第1部分:轻型汽车》和适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的GB/T 19753—2021《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能量消耗量试验方法》3项标准,开始了从新欧洲驾驶循环(NEDC)向中国工况(CATC)或全球统一轻型车辆测试循环(WLTC)的转换。三是扩展“新内容”:除整车节能标准之外,针对高效空调、怠速起停、能量回收等关键汽车部件/系统,研究制定了4项乘用车循环外节能技术评价方法标准,于2020年完成标准报批,实现了从整车节能向关键部件节能的延伸和扩展。四是开启“新任务”:顺利启动第四阶段轻型及重型商用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轻型汽车能源消耗量标识等4项标准的修订立项和研究工作。

3.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

2020年,新能源汽车领域共发布国家标准15项,报批标准14项,进一步规范了产业发展。有代表性的是,GB 18384—2020《电动汽车安全要求》、GB 38031—2020《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和GB 38032—2020《电动客车安全要求》首批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成为新能源汽车标准化工作的重要里程碑。三项强标综合了我国电动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成果与经验总结,与国际标准法规进行了充分协调,对提升新能源汽车安全水平、保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2020年燃料电池电动汽车领域发布了GB/T 24549—2020《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安全要求》和GB/T 39132—2020《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定型试验规程》标准,动力蓄电池方面还发布了GB/T 38661—2020《电动汽车用电池管理系统技术条件》和GB/T 39086—2020《电动汽车用电池管理系统功能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等标准,对规范产品生产、支撑政府管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4.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

2020年,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进一步优化完善了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以推动标准体系与产业需求对接协同、与技术发展相互支撑为导向,有计划、有重点地部署标准研究与制定工作:一是正式发布了首批三项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包括GB/T 39263—2020《道路车辆 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术语及定义》、GB/T 39323—2020《乘用车车道保持辅助(LKA)系统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GB/T 39265—2020《道路车辆 盲区监测(BSD)系统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宣告了智能网联汽车标准正式进入落地实施新阶段。二是加快推进行业急需标准的研制进程,全面支撑行业发展和政府管理需求,全年提交了17项标准立项申请,完成了11项标准征求意见及6项标准审查和报批工作。其中,《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汽车信息安全通用技术要求》《商用车辆车道保持辅助系统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等标准正式报批。三是横向拓展了标准细分领域,按照《车用操作系统标准体系》部署和要求,启动了1项标准项目和5项研究项目;完成了《智能网联汽车 数据通用要求》系列标准的立项申报工作。

5.汽车电子/电磁兼容标准体系

2020年,汽车电子与电磁兼容领域共发布强制性国家标准1项、推荐性国家标准7项;报批推荐性国家标准6项、行业标准1项。在电磁兼容领域,进一步完善了整车及零部件基础通用类电磁兼容标准子体系,发布了《道路车辆 电气/电子部件对窄带辐射电磁能的抗扰性试验方法》中GB/T 33014.7—2020射频功率直接注入法、GB/T 33014.8—2020磁场抗扰法、GB/T 33014.9—2020便携式发射机法和GB/T 33014.10—2020扩展音频范围的传导抗扰法4项标准。在功能安全领域,进一步完善了道路车辆功能安全和预期功能安全(SOTIF)标准体系,发布了旨在从设计开发源头避免动力电池起火、冒烟、爆炸的GB/T 39086—2020《电动汽车用电池管理系统功能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在车载电子领域,配合GB 7258《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要求,发布了GB/T 38892—2020《车载视频行驶记录系统》、GB 39732—2020《汽车事件数据记录系统》等标准。在诊断通信领域,进一步完善了车内总线、诊断标准体系,发布了控制器局域网诊断通信标准。

6.绿色低碳循环标准体系

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循环标准体系包括汽车工业绿色评价管控标准体系、汽车环境负荷物质及可回收利用性管控标准体系、汽车拆解及总成标准体系、部件再制造管控标准体系、车用动力电池综合利用技术标准体系以及汽车产业“碳中和”标准体系等子领域。2020年,绿色低碳循环领域共发布6项标准。其中,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方面有3项,包括GB/T 33598.2—2020《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再生利用 第2部分:材料回收要求》、GB/T 34015.2—2020《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梯次利用 第 2 部分:拆卸要求》、GB/T 38698.1—2020《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管理规范 第1部分:包装运输》等;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标准有2项,包括QC/T 1139—2020《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技术规范 连杆》和QC/T 1140—2020《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技术规范 曲轴》;此外,汽车有害物质检测方法标准有1项,为QC/T 1131—2020《汽车材料中多环芳烃的检测方法》。

二、2020年标准体系变化对汽车产业与技术发展的影响

(一)统筹安全和监管,汽车安全水平全方位提升
1.强化了车辆传统领域安全技术水平

2020年汽车安全标准体系持续完善,将进一步促进行业主被动安全技术开发。如在汽车约束系统方面,新标准的发布将规范汽车安全气囊的试验验证和研发,对降低汽车安全气囊的误作用和乘员离位伤害具有显著作用。此外,货运车型标准化将改善相关物流车辆标准现状,有利于物流行业发展和政府超载超限治理等。此外,道路事故分析标准体系建立,有利于事故数据的搜集和鉴定,强化交通事故分析和评估。GB/T 39423—2020 标准发布,有助于解决国内在设计防护效率更高的约束系统和改善约束系统之间的互相配合时缺乏相应的基础数据的现状,能够客观、全面地记录车辆及其约束系统在事故前、事故中和事故后的表现和相关参数,有助于正确、客观地评价约束系统的性能,提高乘员的安全性。

2.为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划出底线

2020年,我国发布了电动汽车领域首批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覆盖了电动汽车部件、系统和整车多层面安全要求,主要内容与国际法规协调一致,部分检测指标比国际法规更加严格,体现了我国众多的自主技术和应用经验。其中,动力电池方面规定了电池热扩散和外部火烧等试验要求;增加了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后,电池系统5分钟内应不起火不爆炸且不得导致乘员舱发生危险,为乘员预留安全逃生时间等要求。整车方面增加了电池系统热事件报警信号的要求,第一时间给驾乘人员安全提醒;电动客车增加了高压部件阻燃要求和电池系统最小管理单元热失控考核要求,进一步提高安全保障。电动汽车三项强标统筹考虑了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趋势和潜在安全风险,从新技术研发应用和保障用户安全角度提出更多的系统级和整车级安全要求,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技术进步、提升整体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此外,对于功能安全,GB/T 39086—2020 从根源上为避免电动汽车起火、冒烟、爆炸等事故提供了技术保障。标准有助于加强行业对功能安全技术的理解和应用,提高电动汽车安全性及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对于规范和提升企业的功能安全技术开发水平及整体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加速车辆绿色转型和节能减排

随着汽车节能标准体系更新,将加速高油耗高排放车辆淘汰,推动先进节能技术应用,促进汽车产业绿色转型。通过实施新一阶段的GB 27999—2019、GB 19578—2021等标准,将持续推动车辆节能降耗。尤其是在“碳达峰”“碳中和”大背景下,持续降低车辆行驶环节的碳排放成为汽车产业无法回避的话题。预计在新一阶段汽车节能标准的要求下,如混合动力、高效率发动机、多挡位变速器等节能技术渗透率将持续提升,企业将加速导入更加低能耗的车型。轻型车能耗测试方法转换,对企业节能技术路径选择或有所影响。诸如前期在NEDC测试条件下表现突出的涡轮增压技术,在WLTC工况下的节能潜力有所减弱,直接促使企业开展新一轮节能技术潜力评估。此外,随着循环外技术标准的实施,为科学评价高效电机、停缸技术等提供了实施基础,怠速起停、能量回收、高效汽车空调等新技术的应用也将加速。

(三)支撑智能网联汽车发展
1.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强制性国家标准研究,支撑政府管理需求

2020 年,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首项强制性国家标准《智能网联汽车 自动驾驶数据记录系统》进入立项阶段,标准将为具备自动驾驶功能的车辆量产上路后的交通事故及交通违法行为的判责及分析提供客观的数据依据,是政府建立自动驾驶准入管理办法的急需项目。此外,我国将探讨《汽车整车信息安全技术要求与试验方法》《汽车软件升级通用技术要求》两项标准转为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标准体系建设重点由驾驶辅助逐步过渡到自动驾驶

2017年以来,标准体系建设主要围绕先进驾驶辅助系统,该领域的标准经过三年的快速发展开始逐步进入成熟期,已经能够支撑行业对于先进驾驶辅助系统的标准需求。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政府和行业对该领域的标准需求日趋紧迫,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的焦点将逐步过渡到自动驾驶领域,该领域的标准研制工作也随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3.网联功能与应用领域由点到面建立起面向中长期的标准规划

随着汽车的“智能化+网联化”发展,网联功能与应用相关标准制定成为标准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2020年编制并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网联功能与应用标准制定路线图”,为该领域后续标准建设指导了方向和路径。

(四)规范关键部件质量,服务整车发展

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感知、通信部件产品标准的制定,对企业实现上层智能网联功能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对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超声波雷达、卫星定位、惯导等车辆自身感知部件,以及车用蜂窝网络、直连通信、车载以太网等通信部件的产品性能及试验方法标准的制定也十分重要,将有效打通产业上下游,支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

电动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部件相关基础通用类标准的制定,将有效地提升关键核心部件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车载感知部件、通信部件除基本性能外,其车规环境要求亦是其量产及落地的重要保障。电动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感知系统电磁兼容性、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用电气和电子设备环境条件和试验方法、电动汽车B级电压系统及部件电气要求和试验方法、电动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核心部件/系统的功能安全等基础通用类标准的制定,为相关部件在车辆上的匹配应用提供了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电动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对于电子/电气性能的要求,已下探到集成电路、软件等底层部件。为实现稳定可靠的零部件级性能要求,传统的民用级芯片、控制器、软件逻辑架构已无法满足车辆安全性要求。域控制器、汽车芯片、车载软件的标准化工作,将有效地推进我国底层部件瓶颈技术的经验积累和产业升级,缩小产业链底层部件设计开发能力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加快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的进程,为我国芯片、软件等基础领域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五)引导产业向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转型

2020年循环经济领域相关标准发布,对汽车再制造、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等行业的快速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汽车单车综合能耗、水耗及绿色工厂等评价标准,支撑了汽车产业绿色制造体系的评价与管控要求;汽车禁用物质要求、汽车材料多环芳烃检测和汽车材料六价铬检测,完善了禁用物质系列标准,对汽车产业开展绿色选材,降低汽车生命周期环境负荷提供了保证。未来,将面向汽车产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构建汽车产业碳中和标准体系,系统开展企业层面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以及汽车产品层面碳足迹核算方法等基础重点标准研究,促进汽车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此外,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等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工程,将引导信息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深度融合,进一步促进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提升,推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和质量升级。 MPV4KCjnLWiEu0y/EYGAD/MBdOT0CZRJcnm+wzcHnpIi1Z6SxSwkaF/J//brfFv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