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什么叫“允许一切的发生”?

“允许”,是指情绪上的接受。所谓的“一切”,只是我们所“感知的一切”。如果用高度抽象的话来总结,可以粗略地分为三类:我与自己、我与他人、我与世界(社会)。

当然,如果完整表达的话,就是“我在情绪上接受一切的发生”。

人类还在活着、呼吸着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处理这三类关系。如果进一步区分,则又分为是在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处理。

1.首先,我与自己

我是谁?从哪来?去往何处?

这三个问题从人类诞生至今,没有一个科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能给出一个让绝大部分人都认同的答案。

人,可以从生物、精神与文化等各个层面来定义。有研究认为,线粒体DNA与化石证明:人类大约于500万年前起源于东非。人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种普通动物,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人,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有多种解释:人是神造的,是自然的人,是文化的动物。

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自然本质是动物的进化产物,超越自然的创造是人本身。人性就此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好吧,关于人的定义太复杂,几千年来也没人能说清楚。

关于我们自己,某一个单体,可以简单地来个笛卡尔式的总结:我思故我在。意思就是说:不管在或不在,我就在这里。

2.其次,我与他人

人类对由自身活动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及其思考,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是源远流长的。

中国先秦时期的思想家荀子就曾论述过“人生不能无群”的思想。他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人能群,彼不能群也”。“群”即“社会”。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和A.奥古斯丁,从宗教神学立场,也曾对此做出过论证。

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者则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个性解放取代封建专制、用快乐主义反对禁欲主义,在反对宗教神学和封建宗法制度的斗争中,形成了一整套市民阶级的社会伦理观。

归根结底,所有制度的底层逻辑,都是为了人类这个“群”能够更好地生存繁衍下去,并由此派生出一系列的衍生关系。

3.最后,我与世界(社会)

世界是怎样的?从天文学家的眼里看世界,地球赤道半径是6378.137千米,极半径是6356.752千米,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大约为40076千米,呈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

地球表面积达5.1亿平方千米,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总体上呈蓝色。

太阳系包括太阳、8个行星、205个卫星和至少50万个小行星,还有矮行星和少量彗星。太阳位于距银河系中心(银心)约2.7万光年、距边缘2.3万光年的地方。

……

在远古时代,一些单细胞逐渐形成细胞群落,随着群落内部的发展,分工逐渐明确,逐渐产生多细胞生物,而多细胞生物本身就是一个细胞社会。

人类从一万年前就已开始群体生活,渐渐形成原始部落。受环境影响,会迁居或定居,并慢慢养成共同生活的方式,进而演变成独特的文化。当这个文化变得比邻近部落更为先进或强大,并与他们互相影响时,便形成了文化圈。

当这个部族变得壮大或人数众多时,他们就会在某个地方定居,并建立起一个聚居区,可形成文明社会和城市文明。

对于社会一词,并没有太正式、明确的定义,一般是指由人类自我繁殖的个体构建而成的群体,其占据一定的空间,具有独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也许,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经历都不一样,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各不相同。但是,追根究底,也就这三大类:我与自己、我与他人、我与世界(社会),其底层的逻辑和原则是一样的,都可以允许自己在情绪上接纳一切的发生。 mrJoFFJCVP+cJHxl/dQT0TXLEt1ei9BfCcUTnb+zhubhpMvwQEcRhacNbWS/4+x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