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节
人的四种状态

一、人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四种状态

图1-1 人的四种状态

第一种,崇拜一切。觉得什么都是“高大上”的,充满了新鲜感和好奇心。

第二种,目空一切。到了第二个阶段的时候,开始以为自己很厉害,然后目空一切,听不进别人的言语,觉得对谁都不必在意。

第三种,焦虑一切。对什么都感到害怕,对自己不自信,需要到处寻求自信,总是患得患失。

第四种,从容一切。知道自己该怎样、不该怎样,不去过分地争但也不懈怠。

二、四种状态的表现

图1-2 人在四种状态下的表现

人的这四种状态分别对应无知、无畏、无助和无虑。

(一)崇拜一切——无知

这种状态指人对现有的知识和技能完全陌生,像新入职或者刚进入一个新行业、新领域、刚刚踏入社会的人,等等,他们什么都想学,觉得什么都是好的。处在这个阶段的人什么都不会,又觉得什么都好,通病是学了很多理论知识,以为自己掌握了多么“高大上”的东西,但真正做事时又容易眼高手低。

最典型的就是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看到什么都感觉很新奇,疯狂学习各种知识、理论,出入各种论坛、活动,对各路“大神”盲目膜拜,但是一让他实施就不行了。他们可能招聘的理论学了很多,绩效的模型工具也收获了不少,但这时你让他做一份工作分析他总结的信息很可能完全解决不了问题。

(二)目空一切——无畏

这种状态指人在社会上工作了几年,有了一定的经验。

比如,有的人在大公司做招聘和薪酬模块已经5年,就会很有优越感。特别是那些一毕业就进大公司的,大公司平台大,有比较成熟、完善的体系,于是这些刚毕业的学生误把平台当成自己的优势,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其实很多专业的东西他们也只是似懂非懂只会在自己的公司内用、只知道自己公司的流程与模式。

一些大企业的流程确实比较先进,但这些年轻人并不是“游戏规则”的规定者,只是执行者,最多在里面进行过修修补补,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像从阿里巴巴、腾讯、华为这些大公司出来的人,只有在公司创业阶段就加入的、经历了整个公司的每个发展阶段的,至少参与过、经历过、见证过、体验过各种体系的,才有发言权。但那些在公司系统已经相对比较完善时才加入的人,或者从一个成熟、完善的大公司“空降”过来的人往往会觉得自己很厉害、很专业,容易夜郎自大、目空一切,甚至觉得企业现有的东西到处都存在问题,这也不好、那也不对,总觉得别人说的有问题自己才是正确的。

如果你已经出现这种现象就要警惕了,这说明你可能已经进入了“无畏”的状态。

案例智库

笔者曾经有一位同事,是个70后,据说七八年前就已经是一家几百人公司的人事行政经理,后几年在一家咨询公司工作。一般而言,大家都会觉得一个拥有10年左右职业经理人背景,又有七八年咨询公司的历练的人会很专业,但来了之后才发现,他做什么事情都很死板,认为招聘只能怎样做、员工关系只能怎样做、绩效只能怎样做,且总是抵制公司的现有做法。

通过平时和这位同事的交流发现,该同事的思维已经完全固化,认为一些事情必须这样,而不能那样。实际上,企业管理中根本没有那么多“必须、应该”,企业管理最终是要解决问题的,只要能产生效益就可以。现在,很多大公司都提倡要“打破部门墙”。在当初笔者所在的HR部门,做招聘的同事要负责员工的试用期管理、要跟进一部分绩效工作;做培训的同事,特别是做大学生培养项目的负责人,从招聘、面试到后面的培训管理、员工关系、大学生薪酬等一整套的工作全部是由其一个人负责,以项目的形式开展,每一个项目都是单个人做全模块。因此,这位同事觉得大家做得很不专业,因为工作内容没有按照岗位职责进行区分。但事实证明,这种做法非常有效,许多HR变成了真正的HRBP ,为企业带来了价值。

什么叫专业?可以解决问题的就叫专业!

很多人都以为自己很专业,其实不然,那只是你自己思维的固化。看不起这个、看不上那个,掌握了几个模型就以为自己什么都会、都懂。人一旦进入这种状态就会停滞不前。这就是为什么笔者一再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空杯”心态。

一个人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觉得别的什么东西都不好、只想听到和看到自己认可的东西,是很可怕的现象。因为在实际工作、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很多真正“有营养”的东西并不都是被认可的所以要学会反思自己。

一般而言,这类人在有8年以上工作经验、觉得自己在某个领域做得很不错并产生了所谓的优越感的人群中比较常见。笔者奉劝各位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从以下几个方面检视一下自己。

第一,认为只有模型工具才是专业的。

第二,看不起一些中小型企业老板的做法。

第三,认为“高大上”的东西才是好的。

第四,做什么事情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起流程和管理,喜欢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认为这才是专业的。

第五,听见有人讲新的知识,如果这个新知识符合自己的认知就会很开心;如果不符合自己的认知,甚至与自己的认知有一些冲突,就会鄙视别人,甚至在内心看不起别人,认为别人的认知不符合流程、制度、规范,等等。

如果已经出现上面的5种情况,那么你就已经陷入了第二个阶段——思维固化阶段。

(三)焦虑一切——无助

处于第二个阶段的人可能某天意外地参加了一次培训,或者遇到了某个高人点拨,或者在一次关键性的事件中受到了触动,忽然发现原来自己曾经很自以为是,发现自己还有很多知识不懂,甚至觉得自己之前的所有工作做得都非常不专业;越对比越觉得自己肚子里“没货”,越对比越害怕、越焦虑不安。于是他们开始诚惶诚恐地四处求助、疯狂学习、恶补知识、狂买书刊;听别人讲什么课程好就马上报名,乱学一通、慌不择路。

当看到别人跳槽成功时,自己就去修改简历,然后进行简历海投,可是一通操作下来,不是被面试人员问得语无伦次,就是因为许多体系内容自己完全不会而哑口无言。这时,他们就会陷入恐惧之中,然后开始利用各种时间盲目学习、疯狂“充电”,总感觉有学不完的知识、有层出不穷的技能,生怕自己落下了,或者没学好,但是到最后真正实施的时候,却又总是力不从心、无法落地。一个不小心还会患得患失,担心自己入错行,好不容易转行了,又会怀疑自己是否适合某个岗位,逐渐还会陷入焦虑,越来越迷茫、越来越盲目。

但学来学去,1—2年后突然发现自己还在原地踏步,于是开始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怀疑自己是不是没有竞争力、悟性是不是跟不上、潜力是不是不行、能力是不是太差、是不是要被淘汰了……

这就是从一个自信的极端跳到了自卑的极端的状态,并且非常焦虑。

前面的这三种状态都是有问题的,那么,最后要达到什么状态呢?

(四)从容一切——无虑

处于第三种状态的人逐渐沉下心来、选定方向、一步步按着自己的规划做,不和他人比、只和自己比。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明确计划,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能做好什么、做不好什么不强求,做好自己该做的。

这是基于个人特质的自知之明:当人处于困境中的时候,保持乐观、积极上进、对未来充满自信,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而当发现自己现状很不错,已经达到这些目标时又能不断鞭策自己不要掉进“安乐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永不懈怠。

一个人如果有自知之明,懂得在逆境中知足常乐,在顺境中永不懈怠,保持良好的心态,就能做到进退自如、进入最佳状态。

这个阶段就是整个职业规划里面最需要的一种状态——无虑其实整个人生最需要的状态也是如此。 t1Dm7joEiGjk3I/vMozU44iQN84jekXTl37V2CL9j60U8AWktAhvnmM3EgZZsYm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