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恶魔教室:《暴风之眼》歧视现象实验

1968年4月4日这一天,马丁·路德·金不幸遇刺。翌日,在艾奥瓦州赖斯维尔镇,一位名叫简·埃利奥特的三年级教师想要在班上展示马丁·路德·金的传奇生涯和他的重要贡献。不过这个农业小镇上的人口构成非常单一,很多学生甚至从未见过黑人。因此,为了让学生们体会到被歧视的感觉,埃利奥特老师就将班上学生们人为地划分为“蓝眼睛组”和“棕眼睛组”。接下来的第一天,埃利奥特老师对“棕眼睛组”采取了各种歧视手段,她让“棕眼睛”们戴上毛领子以提高辨识度。然后她开始宣称“蓝眼睛”们比“棕眼睛”们更加聪明、更讲卫生,表现也更乖;她让“蓝眼睛”们坐在教室前排听讲,并允许他们在课间优先使用操场器械;她鼓动“蓝眼睛”们无论在课上还是课间都要和“棕眼睛”们保持距离;她还将教学内容和教材优先分享给“蓝眼睛”们。此后,美国广播公司在其摄制的一部名为《暴风之眼》的纪录片中将这一幕予以情景再现。

尽管纪录片中播放的只是复刻的内容,但我们还是能够发现“棕眼睛”们的脸上写满了沮丧。看到这里你就会意识到这种操作绝不可以多次进行,因为这会使得幼小的心灵饱受屈辱。画面中的“棕眼睛”们在操场上蜷作一团,面对镜头的时候会刻意将领子竖起来遮住脸,他们在课堂上噤若寒蝉,一整天下来都没太说过话。与此同时,“蓝眼睛”们却一个个气定神闲、笑容可掬,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

到了第二天,埃利奥特老师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反转,她把毛领子戴在了“蓝眼睛”们的脖子上,然后将前一天对待“棕眼睛”们的套路,原样照搬在“蓝眼睛”们身上。“蓝眼睛”们顿时化作泄了气的皮球,他们将“棕眼睛”们前一天的各种颓废沮丧又重演了一遍。而“棕眼睛”们则恢复了往日里勤奋好学的模样。

令我非常感兴趣的是,这部有关埃利奥特实验的纪录片中的许多片段都是反映学生学习能力变化的内容。比如说有些场景展示的是埃利奥特老师在算数和拼写课上进行分组教学时的情况,那些被贴上负面标签的孩子们在课堂上表现得一塌糊涂。他们总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而且从不主动发言,他们把老师的讲课当作耳旁风,反应各种迟钝,回答问题也是错漏百出。不过当第二天他们被摘掉毛领子的时候,他们又恢复了朝气蓬勃的样子,对知识的掌握也熟练了很多。如此看来,学生们所处的环境以及自身地位对于他们的学习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埃利奥特老师在实验期间对学生们进行了刻意的打压,是为了对“歧视”这一概念加以诠释。但对于我之前走访的那些大学来说,他们根本不想表达歧视,更无意“劣化”黑人学生,相反,他们认为自己一直都为了让黑人学生们更好地融入环境而操碎了心,更是被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搞得一头雾水。不过根据我对于黑人学生学业问题的多年研究,加之一路上与无数学生进行的深入交流,我领悟到两点:首先,美国的许多高等学府在管理模式上保留了社会大环境和自身发展历程中的一些可能导致黑人学生备受打压的因素,而这些重大因素却并不像传统方法论中的“偏见”“种族主义”或是“自身缺陷”等原因那么容易理解;其次,上述负面因素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业表现,也就是说,它们可能就是导致学业不佳的重要诱因。 nBD1Rb/BCGP9YYfotFEukceMeny8Gaf7VkjEB7Xt69cX7s8GGhiaLyYZn+AU1Ep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