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立命之学

在我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要我放弃科举考试的学业去学医,她说:“学医可以养活全家,也可以救助别人,而且学习一门技艺还能以此成名,这也是你父亲的遗愿啊。”

后来我在慈云寺,遇到一位老人,他胡须修长相貌伟岸,神采飘逸就像神仙一般,我对他非常尊敬,向他行礼。

老人问我:“你注定是官场中的人啊,明年就可以参加岁试进入府、县学校当秀才了,为什么还不去读书呢?”

我就把母亲让我放弃科举去学医的缘故告诉他,并且询问老人的姓氏和籍贯。

老人告诉我说:“我姓孔,是云南人。我得到了邵雍先生《皇极经世书》的嫡传,命中注定应该把这门学问传授给你。”

我就把这位孔先生邀请到家里,并禀告给母亲。母亲说:“要好好招待他。”我们试验他的占卜之术,结果事无大小全部应验。

我于是就产生了继续读书、参加科考的念头,并与表兄沈称商量这事,表兄说:“郁海谷先生正在沈友夫家里开设私塾,我送你去跟着他们一起学习也很方便。”于是我就拜郁海谷先生为师。

孔先生为我占卜了第二年考试的情况:参加县级的童生考试,我可以考到第十四名;府考能够考到第七十一名;提学考能够考到第九名。结果第二年我参加考试,三次考试的名次和孔先生占卜的都完全相符。

孔先生又为我占卜了一生的吉凶祸福,他说:“某某年的年考你能考取第几名,某某年你能补为廪生,某某年你能成为贡生,成为贡生后的某某年,你会当选为四川的一个知县,在做知县三年半以后,你就应该辞职回家。到了五十三岁那年八月十四的丑时,你会在家中去世,可惜你这一生没有儿子。”

我就把孔先生的这些话一一记录下来并牢记在心。从此以后,所有遇到的考试,每次考出的先后名次,都和孔先生预测的一模一样。

只有一件事,他预测我领取廪米达到九十一石五斗的时候就应该被选拔为贡生,可在我领取到七十多石时,屠宗师就批准我增补为贡生,我私下开始怀疑孔先生预测的准确性。后来此事果然被代理提学杨公所驳回,一直到了丁卯年(1567),殷秋溟宗师看到我在考场里撰写的、后来作为备选的试卷,感叹说:“这五篇策论,水平就和大臣写给皇上的奏章一样,怎么能让这位知识渊博、明达事理的儒生,老死在窗下呢!”于是就依照县学的申请文书,批准我成为贡生。这样,把以前领取的粮米合计在一起,到这个时候恰好领取了九十一石五斗。

我因此更加相信人的进退命运都已注定,或早或晚也都有注定的时间,于是就心境淡然而无所追求了。我作为贡生来到北京,在北京的一年里,整天静静地坐在那里,也不再读什么书了。

己巳年(1569),我回到江南家乡,求学于南京的国子监。在没有进入国子监学习之前,我先到栖霞山去拜访云谷禅师,我同禅师面对面坐在一间禅房里,三天三夜都没有合眼。

云谷禅师问我:“大凡人们无法成为圣人的原因,只是因为各种妄念纠缠在他们心中而已。你整整静坐了三天,却不见你产生一丝一毫的妄念,这是为什么呢?”

我回答说:“我的命运已经被孔先生测算清楚,荣辱生死,都已命中注定,即使想有一些妄念,也没什么可以妄想的了。”

云谷禅师笑着说:“我原来还把你看作人中豪杰,原来只不过是一介凡夫俗子而已。”

我请教云谷禅师认定我是凡夫的缘故,他回答说:“一个人如果不能消除虚妄的世俗之心,那么他就会自始至终被万事万物所束缚,怎么能没有注定的命运呢?但是只有那些凡夫俗子才有注定的命运;极为善良的人,原本注定的命运根本就无法使他的吉凶祸福一成不变;极为凶恶的人,原本注定的命运也根本无法使他的吉凶祸福一成不变。你二十年以来的命运,都被孔先生预测准确,不曾有丝毫的改变,你难道不是个凡夫俗子吗?”

我问道:“那么可以逃避已经注定的命运吗?”

云谷禅师回答说:“命运的好坏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福祉也要靠我们自己去追求。《诗经》《尚书》里面讲的这类内容,的确是圣明的训导。我们佛教的经典中也说:‘追求富贵的人就能得到富贵,追求儿女的人就能生儿育女,追求长寿的人就能长寿。’说假话是佛教的大戒,诸位佛祖和众多菩萨,难道会讲假话欺骗人们吗?”

我进一步请教说:“孟子说:‘去追求就能够得到,这是说是否去追求关键在于我们自己。’道德仁义可以努力地去求得;功名富贵,又怎样能够求得呢?”

云谷禅师说:“孟子的话没有说错,是你自己理解错了。你有没有听到六祖惠能这样说过:‘所有的福祉,都离不开自己内心的追求;从内心真诚地去追求福祉,就会感动神灵而顺利得到。’如果我们自己诚心诚意地去追求,不仅能获取道德仁义,也能得到功名富贵;内在的仁义品德和外在的功名富贵就能双双得到,这就说明诚心努力追求有益于获取。

“如果不能回过头来在内心进行自我反省,而只是一味地向外追求,那么‘即使按照正确的原则去追求,是否能够得到就靠命运决定了’,这样就会使内在的仁义品德和外在的功名富贵双双失去,因此追求也就没有任何益处了。”

云谷禅师接着问我:“孔先生为你预测的一生命运是怎样的呢?”

我如实做了回答。云谷禅师又问:“你自己觉得你能获取科举功名吗?能有儿子吗?”

我追忆往事,反省很久,然后说:“不能啊。能考中科举功名的人,似乎都有福相,而我却没有福相,再加上我不能积累功德善行,以培植获取厚福的根基;另外我还不能忍受纷杂繁难的事务,不能宽容别人;有时也许还会凭借自己的才智去压制别人,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做,轻易发言,随意乱说。所有这一切都是福气薄少的表现,我怎么能考取功名呢?

“粪土多的地方能长出很多的东西,清澈见底的水域常常没有鱼类,而我就特别爱干净,这是我不该有儿子的第一个原因;

“和气能养育万物,而我却喜欢发怒,这是我不该有儿子的第二个原因;

“仁爱是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本,狠心是万物不能生育的根由,而我太爱惜名节,经常不能放下身段去帮助、挽救那些品行不太好的人,这是我不该有儿子的第三个原因;

“我平时喜欢说话消耗了精气,这是我不该有儿子的第四个原因;

“我爱好饮酒损害了精力,这是我不该有儿子的第五个原因;

“我喜欢熬夜,不懂得保养元气、爱护精神,这是我不该有儿子的第六个原因。

“我的其他过失和恶行还有很多,无法一条一条地全部讲完。”

云谷禅师说:“岂止科举考试是这样的!世间那些享有千金家产的人,一定是德才能够与千金家产相匹配的人;享有百金家产的人,一定是德才能够与百金家产相匹配的人;那些饿死的人,一定是应该饿死的人;上天不过是依据他们的德才监视着他们而已,何曾掺进自己的丝毫倾向呢?

“再比如生儿子的事,积累的功德能够庇护百世子孙的人,一定会有百世子孙去保护、祭祀他;积累的功德能够庇护十世子孙的人,一定会有十世子孙去保护、祭祀他;积累的功德能够庇护三世、二世子孙的人,一定会有三世、二世子孙去保护、祭祀他;那些断绝后代没有子孙的人,他的功德一定是最少的啊。

“现在既然你知道了自己的错误,那就应该把过去那些能够引起科举考试无法成功,以及不能生育儿子的品德言行,尽心尽力地全部洗刷干净。你以后一定要积累功德,一定要学会包容,一定要温和仁爱,一定要爱惜精神。

“从前的种种言行,就譬如它们已在昨天消失;从今以后的种种言行,就譬如它们今天才刚刚重生,这样你就等于获取了新的道德、义理之身。

“没有提升品德的血肉之躯,还是有注定的命运的;而道德义理之身,难道就不能感通上天吗?《尚书·太甲》说:‘上天造成的灾难,还是可以避免的;如果自己为自己制造灾难,那就无法挽救了。’《诗经》说:‘要永远遵循天命,为自己多求得一些福祉。’

“孔先生预测你科举无法成功,也不能生育儿子,这是上天造成的灾难,这些灾难还是可以逃避的;你如今提升自己的德行,努力去做善事,多多地积累阴德,这就是自己为自己求得的福祉,怎么能不去享受呢?

“《周易》为君子们出谋划策,帮助他们求得福祉并且避开凶险;如果说上天注定的命运是固定不变的,那么福祉怎么能求得,凶险又怎么能避开呢?《周易》开篇讲的第一个意思,就是说:‘不断积累善行的人家,一定会获取很多的福祉。’你相信不相信这些话呢?”

我信服云谷禅师讲的这些话,向他拜谢并接受了他的教诲。

我接着就把自己从前犯下的种种罪过,在佛祖面前诚心诚意地全部坦白,还写了一篇祈祷文,先祈求科举考试成功,接着发誓要做三千件善事,以报答天地与祖宗的恩德。

云谷禅师把“功过格”拿出来让我看,要我把今后所做的事情,一天天登记在“功过格”上;如果做了善事就登记一个数字,做了恶事就减去一个数字;而且还教我受持、念诵《准提咒》,以保证善恶报应一定能够应验。

云谷禅师告诉我说:“符箓家有这样一些话:‘不会画符,就会被鬼神嘲笑。’画符是秘密传授的,其中的关键就是画符时不要产生任何念头。拿起笔画符的时候,事先一定要把各种事情放下,一丝一毫的尘念都不要放在心里。然后就趁着这个一丝念头都没有的时刻,画下第一笔,这一笔叫‘混沌初开,万物始成’。从第一笔开始,接着顺势一笔画成,心中没有任何思虑,这样画出的符就有灵验。

“凡是想祈求上天以改善命运的人,都要用清虚空净、无思无虑的心态去感动上天。孟子在讨论把握自我命运这一学问的时候,就说:‘无论是短命还是长寿,都要专心不二。’短命与长寿,是最容易让人分心的事情啊。在一个人一心向善而不产生任何其他念头的时候,那什么算是短命,什么又算是长寿呢?

“仔细地分析、推理开去,无论是丰收还是歉收,都一心向善而不分心,然后才可以改善自己的贫富之命;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都一心向善而不分心,然后才可以改善自己的贵贱之命;无论是短命还是长寿,都一心向善而不分心,然后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死之命。

“人生活在世间,只有生死问题最为重要,孟子只说了短命和长寿的问题,那么一切顺境逆境、好事坏事就全部包括进去了。

“至于孟子说的‘修养好自身的品德安心等待时机’,讲的是积累美德祈祷上天的事情。孟子说‘修养好自身的品德’,就是讲自身一旦有了过错罪恶,都应该立即改正去除;孟子说的‘安心等待时机’,就是要求一丝一毫的非分之想、一丝一毫的迎来送往之心,都应该清除干净。如果修养到这种地步,就能直接进入没有任何祸福、是非念头的空净境界,这就是真正的学问。

“你还没有达到这种清除所有念头的空净境界,只要能做到认真修持、念诵《准提咒》也可以,念诵时既不要记录也不要计数,不要间断,要修持、念诵得十分纯熟,在修持、念诵时不要执著地认为自己是在修持、念诵,在不认为自己是在修持、念诵的同时还要认真修持、念诵,一旦达到没有妄念的时候,就会灵验了。”

我以前自号“学海”,当天就改号为“了凡”,许是因为我明白了把控自我命运的道理,而不想再像凡夫俗子那样落到注定的命运之中。

从此以后,我整天小心谨慎,于是就觉得自己和以前大不一样了。从前只是悠闲自在、放任自流地混日子,现在我自然有了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的言行举止,即使在无人知晓的室内,我也时刻担心会获罪于天地鬼神;遇到别人憎恨我、毁谤我的时候,我也自然能够心境淡然、非常宽容地接受了。

到了第二年,我参加礼部主持的带有考核性质的科举考试,孔先生预测我能够考到第三名,我却突然考了第一名,他的预测不再应验了,在秋天的乡试时我考上了举人。

但是我的仁义行为还不够纯粹,自我检查还有许多过失:有时候看到应该做的善事却缺乏行动的勇气,有时候在救助别人时心里却常常迟疑不决;有时候自己努力去做善事,却又出言不当;有时候清醒时能够约束自我,喝醉后又放纵起来。所犯的过失抵消了所做的功德,许多时光就这样虚度了。

自从己巳年(1569)我发下誓愿,一直到了己卯年(1579),历时十余年,三千件善行才圆满完成。当时我正跟随李渐庵先生到关中办事,还没有来得及把积累的功德回转给众生。庚辰年(1580)回到南方家乡后,才请了性空禅师、慧空禅师等诸位高僧,在东塔寺的禅堂里举办了回向法事。

这时我又发下求子的誓愿,发愿再做三千件善事。结果,辛巳年(1581)就生下了儿子袁天启。

我每做一件善事,随即就用笔记录下来;你母亲不会写字,她每做一件善事,就用鹅的羽毛管,在日历上印下一个红色的圆圈。或者是施舍食物给穷人,或者是买来鸟兽放生,有时候一天印下的红圈多达十几个。

到了癸未年(1583)八月,三千件善事已经圆满完成。我又一次邀请性空禅师等高僧,在家里的佛堂做了一次回向法事。

这一年的九月十三日,我又起了考中进士的念头,发愿做一万件善事。到了丙戌年(1586)果然考中进士,被授予宝坻知县一职。

我准备了一本空白簿册,为它起名《治心编》。每天早上起床来到公堂办理公务时,就让家人把《治心编》交给衙役,放在桌案上,当天自己所做的善事恶事,无论大小全部详尽地记录下来。到了晚上,就在庭院里摆设一张桌案,仿效北宋赵阅道的做法,点上香,然后把自己当天所做的一切禀告给天帝。

你母亲看到我所做的善事不多,就会皱着眉头说:“我以前在家里的时候,还可以帮你一起做,所以能很快完成三千件善事;现在发愿做一万件善事,县衙里也没多少善事可做,什么时候才能圆满完成这一万件善事的任务呢?”

夜里,我偶然梦见一位神人,就对他讲了一万件善事难以完成的困境。神人告诉我说:“仅仅只要减轻百姓税粮这一件事,就抵得上一万件善事了。”

宝坻县的土地,每亩要上缴两分三厘七毫的税银。我对此事进行仔细地筹划安排,减少到了每亩一分四厘六毫。

我确实对于梦见神人这件事情,心里很是感到吃惊疑惑。刚好幻余禅师从五台山来到宝坻,我就把这个梦告诉他,并且向他请教这个梦是否可信,幻余禅师回答说:“如果行善之心真诚恳切,即便是一件善事也抵得上一万件善事,更何况是为全县减少税银,使成千上万的百姓获得了福祉呢!”

我当即捐出自己的俸银,请幻余禅师在五台山为一万名僧人布施斋饭,并把自己积累的功德转赠给他们。

孔先生预测我五十三岁时有大难,寿终于此,我也从没向神灵祈求过长寿,但是那一年竟然平安无事,现在我已经六十九岁了。

《尚书》中说:“天命很难相信依靠,因为天命变化无常。”《尚书》中还说:“天命不是恒久不变的。”这些话都不是骗人的谎话。

我从自己的切身经历和《尚书》的言论中明白了,凡是说祸福吉凶都是自己造成的,就是圣贤的言论;如果说祸福吉凶都是天命注定的,那就是凡夫俗子的论调。

孩子,你的未来命运,还不知道是什么样的。

即便是命运亨通、荣华富贵,你也要经常做好失意落魄的思想准备;

即便是十分顺利的时候,你也要经常做好陷入逆境的思想准备;

即便是眼前丰衣足食,你也要经常做好应对贫穷的思想准备;

即便是受到别人的爱戴尊敬,你心里经常也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即便是家道兴旺、声望很高,你心里经常也要想着谦卑退让;

即便是学问极为优异,你心里也经常要把自己视为见识浅陋之人。

孩子,从远处讲,要考虑如何发扬光大祖先的美德;从近处讲,要考虑如何妥善弥补父母的过失。

对上,要多想想怎么报效国家;对下,要多想想怎么造福家庭。

对外,要时刻想着救人之急;对内,要时刻防止个人邪念。

孩子,一定要天天反省自己的错误,天天改正自己的过失;如果一天不反省自己的错误,这一天就会安于自以为是的状态;如果一天没有什么过失值得自己去改正,那么这一天也就没有进步可言。

天下聪明俊秀的人不少,但其中一些人品德缺乏修养、学业未能提升的原因,只是因为“因循”二字,结果耽误了自己的一生。

云谷禅师传授给我的把握自我命运的学说,是最为精妙、最为深邃、最为真实、最为正确的道理,希望你能认真体会并按照这一道理去身体力行,千万不要虚度了自己的一生。 rgcorMTfIi06aAB35moU4HI8OsYTHuDqisOkfkAjdg/lF2FdWyCueg6VoP61y1M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