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命运,是上天注定的?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呢?如果说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那么又该如何改善命运以获取福祉?明朝人袁了凡在《了凡四训》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对这一问题做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
了凡先生生于1533年,去世于1606年,祖籍在江南吴江(今苏州吴江区),出生于浙江嘉善(今浙江嘉善)。在他十四岁时,父亲去世。了凡先生遵照父亲的遗愿与母亲的嘱咐,放弃了举业,开始学医。十七岁时,他偶遇善于预测命运的云南人孔先生,在孔先生命定论的鼓励下,了凡先生重拾举业。
与孔先生的相遇,使了凡先生对于命运是先天注定的说法深信不疑,因为孔先生为他算定的大小事情,竟然能够事事应验,甚至每次考试所占的名次,都被预测得丝毫不差。除了已经应验的事情之外,孔先生还算定他今后可以成为贡生(选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秀才),将在五十三岁那年寿终正寝,可惜一生无子。
既然命运是先天注定的,那么后天的努力就显得毫无意义了,于是深信命定论的了凡先生从此心如死灰,一切都听天由命,再也无所追求了,身为读书人的了凡先生,此后竟然连书也不愿再读了。
隆庆三年(1569),三十七岁的了凡先生拜访了南京栖霞寺的云谷禅师,两人进行了一次改变了凡先生命运的深谈。
云谷禅师告诉他说:“一个人如果不能消除虚妄的世俗之心,那么他就会自始至终被万事万物所束缚,怎么能没有注定的命运呢?但是只有那些凡夫俗子才有注定的命运;极为善良的人,原本注定的命运根本就无法使他的吉凶祸福一成不变;极为凶恶的人,原本注定的命运也根本无法使他的吉凶祸福一成不变。”接着,云谷禅师还引用儒、释、道三家圣人的教导,指出“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云谷禅师的教导如醍醐灌顶,使了凡先生大彻大悟,瞬间明白了立命之学的精义——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这八个字可以说是《了凡四训》全书的核心所在:每个人的命运都把握在自己手中,所有的福祉全靠自己追求。
了凡先生初名表,后改名黄,字坤仪,号学海。因为明白了立命之学,他就不愿再做一个受制于命运的凡夫俗子了,于是改号为“了凡”,也即从此了却凡夫之身的意思。
从此之后,了凡先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他做到了云谷禅师所说的“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死灰般的心灵重新获得了勃勃生机,了凡先生又成为一位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行善之人。
所谓“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关键,就在于积德行善,也即《周易》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为了敦促自己行善,了凡先生接受了云谷禅师赠与的“功过格”,把此后所做的事情,逐日登记在“功过格”上;如果做了善事,就在“功格”上面登记一个数字;做了恶事,就减去一个行善数字,或者在“过格”上面登记一个数字。过一段时间,就对自己的功与过进行加减计算,以弄清楚这段时间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同时他还受持、念诵《准提咒》,以保证善恶报应一定能够应验。
了凡先生的夫人在他的感召下,也开始每日行善。由于夫人不会写字,她每做一件善事,就用鹅的羽毛管,在日历上印下一个红色的圆圈,或者是施舍食物给穷人,或者是买来鸟兽放生,有时候一天印下的红圈多达十几个。
由于了凡夫妇的持续行善,他们的命运很快得到了改观。孔先生原本算定了凡先生礼部考试应得第三名,结果竟然考了第一。
不仅小事不再应验,大事也不应验了:孔先生算定他只能成为贡生,结果却考中了进士;算定他的寿命只有五十三岁,结果他活了七十四岁,《了凡四训·立命之学》就是在他六十九岁时撰写的;算定他今生无子,结果他却生了个非常优秀的儿子袁天启。
了凡先生在《立命之学》中现身说法,对比自己笃信命定论时的生活情形,与悟得“命由我作”以后的命运改善情况,用亲历的事实验证善恶有报的真实不虚。了凡先生边说理,边叙事,相互彰明,再加上这些话是对儿子袁天启讲的,态度恳切,语言朴实,所以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为了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改善个人生活,了凡先生在阐述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道理之后,还进一步介绍了“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及“谦德之效”,使立命求福具有更强的操作性。
首先阐述“改过之法”。
既然善恶有报,那么改正错误、消除罪孽就成为一个人的当务之急,所以了凡先生自然而然地提出如何改过的问题。
改过需要“三心”,即羞耻心、敬畏心、勇敢心,也就是要求改过者在明辨是非的基础上,带着满怀愧疚的羞耻之感与战战兢兢的敬畏之心,去勇敢地改正错误。
接着提供改过的三条途径:一是从事上改,就事论事,强制自己不去做具体的坏事;二是从理上改,想清楚道理后,再去顺理成章地改正错误;三是从心上改,也就是从心底深处清除一切错误念头。
了凡先生认为,从心上改是最好的方法,一旦心中有了正念,就如同“太阳当空,魍魉潜消”一样,所有的错误念头与过失行为都将自然消失。
其次谈“积善之方”。
改正过失、消除罪孽只是做人的底线,并不能使人得到福报。一个人要想把握、改善自己的命运,还必须不断地积累善行。于是了凡先生在阐述“改过之法”之后,接着就为人们提供了“积善之方”。
他首先用舜帝、孔子的故事引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一道理,接着用十个事实进一步予以印证。
为了避免行善时出现偏差,了凡先生还不厌其烦地辨析了行善的真与假、端与曲、阴与阳、是与非、偏与正、半与满、大与小、难与易这八个问题。
为了指导人们行善,了凡先生又列举了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这十类具体的行善内容。
最后强调“谦德之效”。
谦虚不过是各种美德之一,了凡先生却专列一篇阐述谦虚之德,可见他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了凡先生一开始就引用《周易》与《尚书》的格言,说明谦虚的益处;接着一连讲述了五个故事,用事实证明“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最后强调,求取功名、福祉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立定志向,时时保持谦虚,处处与人方便,就一定能够得到上天的福佑,就一定能够获取功名。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了凡先生在论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时候,紧紧扣着一个“心”字。
在谈到把握自我命运时,他深信六祖惠能“所有的福祉,都离不开自己内心的追求”的教诲,认为要想为自己“立命”,首先要从“心善”做起。
在讨论“改过之法”时,了凡先生特别强调羞耻心、敬畏心、勇敢心这“三心”。
他在提供改过的三条途径时,也把“从心上改”放在最重要位置上:“错误有成千上万种,但都是产生于内心;如果我们心里没有产生错误的念头,错误的行为又如何能够发生呢?……错误是由内心造成的,也要从内心去改正,就好比想要斩断毒树,只需直接砍断它的根即可,又何必一根树枝一根树枝地去砍伐、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去摘除呢?”
在谈到“积善之方”时,了凡先生反复强调的是“存心”:“君子和小人,如果从他们的表面言行来看,常常容易相互混淆,如果从他们的一点用心处去观察,那么他们的善恶差别就极大了,这种差别清楚明白得就如同黑色和白色那样截然相反。”
至于本书第四部分所讲的“谦德”,更是属于“心”的问题。了凡先生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谦虚谨慎,上天就会处处护佑于他。
善恶全由心生,一切皆由心造。了凡先生处处把握着一个“心”字,就是把握住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最关键问题。
《了凡四训》问世之后,受到诸如曾国藩、胡适等许多名人的推崇,并使他们终生受益。曾国藩正是在读了本书“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之后,改号为“涤生”,表达了涤除旧习、焕发新生、自强不息的理念,最终使自己成为一代名臣。
我们热切地推荐《了凡四训》给读者诸君,相信在阅读此书之后,您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避凶趋吉、利益众生的人生道路上,也一定会走得更远、更为顺畅。
张景 张松辉
202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