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的运动变化及其随之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称为气化。气化运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伤寒论》的气化学说来源于《内经》的运气学说,在阴阳五行、天人相应、元气说的指导下,以《内经》的标本中气,开阖枢的理论为论理工具,阐述人体的六经六气,以反映六经为病的生理病理特点而指导临床实践。
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言撰用《阴阳大论》,按林亿新校正的说法,《阴阳大论》即是王冰补入的七篇大论。七篇大论确以运气学说为主,看来林亿的说法可信。《伤寒论》中直接提到的运气内容很少,但还是运用了运气学说的,如六经病的欲解时间、冬至后甲子夜半少阳起等。后世张志聪为首的《伤寒论》气化学派,用气化理论对伤寒六经大加阐发,认为《伤寒论》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乃指人身经气,《伤寒论》的本旨期在阐明人体经气的变化,认为三阴三阳六经六气在天地之间有,在人身之中也有,无病则六气运行,上合于天;外感风寒则以邪伤正,始则气与气相感,继则从气而入经。
至于人体六气来源,来之六经,又是手足十二经的合称。而经脉内源脏腑,外络肢体,通贯表里上下,运行气血津液,并据此和三焦一起布散脏腑产生的体内元真,故《伤寒论》的六经乃是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精功能变化的综合概括,是以五脏为核心,配属六腑,通过经脉连络布散而实现的物质和能量代谢过程。《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以上阴阳六气标本理论,为《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提供了理论根据。六经分阴阳,阴阳为标;六经分六气,六气为本,标本之间维系阴阳表里关系的为“中气”。中气在六经标本气化中有重要意义,它能使阴阳配偶,以调节气化的盛衰,使生机不息,起枢机的作用。另外,还有《素问·至真要大论》的从化理论,“所从”即依据、随从的意思。论曰:“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就人体而言,“本气”即六经所系之六气,是其功能所主的根本性质;“标气”即六经所系之阴阳,是其气化的相应表现;“中气”是阴阳相关之经,与该经互相包含、渗透、制约、生助,因而有所从之意。六经之气分为六大功能单位,内源于脏腑,外出经络,化生能量,遍布周身,各有所主。六经之气,一方面行于经脉,如日月之行有常道,另一方面循经布散,遍布通体,但受六经开阖枢的影响。开阖枢的理论来源于《素问·阴阳离合论》。人体的经脉合而言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分而言之有阴经、阳经,而阳经有太阳、阳明、少阳,阴经有太阴、少阴、厥阴,三阴三阳各有表里相合的关系。它们在生理活动中有离有合,离是指各经各有自己的循行部位、脏腑络属关系和生理功能,合是指经气运行转输互相衔接,功能上互相为用,不可分割。故《素问·阴阳离合论》云:“阴阳
,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开阖枢说明了经脉生理作用的各自特点。就三阳来说,太阳主开,阳明主阖,少阳主枢;就三阴来说,太阴主开,厥阴主阖,少阴主枢。张景岳曰:“太阳为开,谓阳气发于外,为三阳之表也;阳明为阖,谓阳气蓄于内,为三阳之里也;少阳为枢,为阳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如枢机也。”三阴经也如同理。开阖枢三者有机联系,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标本中气通过开阖枢的内向、外向、环转流行的升降出入,以此维护体内各部的动态平衡,能量所出又与天地六气阴阳相应,方能维持人体的正常代谢与生命活动。此即六经气化理论的核心。但其来源不出《内经》。另外,六经气血多少的理论也来自《素问·血气形志》,在具体分析伤寒六经气化之理时有重要作用。
以上举其大要,从几方面讨论了《内经》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影响,其中学术思想、基本理论已成为中医学的基础内容,六经体系、气化学说仍有多方阐发的必要,以期更加有效地指导临床,并结合西医学和现代哲学等科学理论,以促进中医学有新的突破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