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热论》的六经分证纲领,实为《伤寒论》六经辨证之滥觞,但《伤寒论》又有新的发展。它们均以三阴三阳六经分证,用以说明外感热病在人体的由表入里、由阳入阴、由腑传脏的传变途径,以及各个阶段正邪交争形势不同而出现的不同临床表现。这些证候的出现都与经脉循行部位以及各个经脉内属脏腑的气化功能、生理病理特点相一致。太阳为巨阳,“巨阳者,诸阳之属也……故为诸阳主气也。”外邪入侵,首犯太阳,其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下项,循肩膊,夹脊抵腰中,故寒伤太阳经脉引起“头项痛,腰脊强”和“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太阳经症状。“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因此,《内经》和《伤寒论》有关热病六经证候的分类都有其脏腑经络和气血津液精为基础,抛弃了这一基础,而单纯看作六个症候群,就会使生动活泼的六经传变规律变成僵死的教条,实际应用时无法解释错综复杂的病理现象。然而《伤寒论》的六经又较《内经》六经有了很大发展。例如,《素问·热论》的六经传变病证皆是热证,在治疗上仅指出“各通其脏脉”“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的治则,而《伤寒论》的六经却体现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燥湿及脏腑经络的辨证规律,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另外,《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和后世的八纲辨证比较而言,既是对外感热病六类证候的概括,又表现出了病变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太阳病多为外感疾病的初期,少阳病为渐进期,阳明病为极期,太阴病为渐衰期,少阴病为衰减期,厥阴病为极弱期。这种时空统一、纵横交错的辨证方法证明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