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一词来源于《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伤寒论》之“伤寒”即源于此,论指一切外感热病而言。《难经》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温病,有热病。”张仲景将广义伤寒又列出伤寒、中风、风湿、温病、痉、湿、暍等名目,从而丰富了外感热病的内容,但《伤寒论》中仍以讨论外感风寒所致的狭义伤寒为主。其中对温病也做了阐述讨论,如《伤寒论》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为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从其表现看,仍像是《内经》谈到的伏邪温病。《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金匮真言论》所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藏于精者,春不病温”,从内外因两方面对伏邪温病进行了探讨。内因为冬不藏精,外因为冬伤于寒,至春乃发为温。《素问·热论》又云:“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指出温病、暑病的界限,但均是指冬伤于寒,伏邪为患。至于《素问·评热病论》“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的“阴阳交”亦在温热病之列。总之,《伤寒论》虽以风、寒二邪致病为主,但伤人之后,根据六经特点,即可见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变化,燥、湿、火三气亦见于六经病理之中,故也可以说《伤寒论》是以风寒致病为例,统讲六气为病。故方有执说《伤寒论》是“论病以辨明伤寒,非谓论伤寒一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