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阴阳表里两经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特殊联系,其经气相互渗透融合,因此,二者常常作为一个整体,完成具体的功能活动。依据阴阳表里两经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可将六经分为三大系统。
1.元真系统 元真系统包括太阳、少阴两经,分主表里。少阴为太阳之基,太阳统营卫,司气立,为六经之蕃篱。少阴司神机,统水火,为一身阴阳之大主,造物成化之基元。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其所统,一身相火皆其所用。肾精、心血在少阴阳气的蒸化下统率小肠、膀胱气化。故此系统是主持人体表里内外的两大支柱,也为六经之核心。
2.胃气系统 胃气系统包括阳明、太阴两经。阳明重在受纳腐熟水谷,传导排泄糟粕;太阴重在运化水湿和水谷精微。此系统燥湿相济,燥从湿化,由阳化阴,功能变物质,重在水谷精气的生成敷布。其水谷精气包括阳气和阴液两个方面,其气液上升外出以助太阳之气化,下降内入以滋养元阴元阳。人禀先天之气以生,但受后天水谷精气以长、以成、以用。故人在禀生之后,以胃气为第一紧要关键,这也是李东垣《脾胃论》的立论根据。
3.相火系统 相火系统包括少阳、厥阴两经,风从火化,统血脉,司相火,阴中生阳,物质变功能,重在肝脏的疏泄调节功能,收蓄阴血,旺盛生机,从而推动机体的一切生化过程,实是一身相火的概括。所谓相火,是在君主神明的主持下,具体完成、促进人体生命活动和生长发育、组织更新等气化活动的阳热之气。
这三大系统分而为三,合而为一。元真系统源于先天父母之精气,为先天之本,肇物之始,水火之基,分主全身表里。故此系统为胃气、相火两大系统的基础,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且元真系统主司神机,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胃气系统为水谷精气的补充来源,先天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之,先后两天之精气相合为一身气化的基础、经气的源泉。相火系统重在主持一身经气的潜蓄、升发致用过程及气机调摄作用。元阴元阳的升发致用,水谷精气的生成敷布均离不开此系统的作用。这三大系统在生理上各有偏重,协同作用,共同完成人体的生命活动。
由于阴阳表里两经在结构上、功能上的特殊联系,其经气互为一体,相互融合,其气化特性也多相一致,故太阳、少阴分主寒热,而又各有寒热;少阳、厥阴分主风火,而又各有风火;阳明、太阴分主燥湿,而又各有燥湿。但每经又往往代表其一个矛盾的侧面,有主有次,因此需要通过从化的方式解决其矛盾。太阳、少阴分主寒热,而少阴为太阳之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少阴阴阳的偏盛偏衰往往决定着太阳病的从化。阳明、太阴分主燥湿,而太阴往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多燥从湿化,故阳明也多湿热为病,而太阴病发生燥化的则较少。少阳、厥阴分主风火,而少阳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多风从火化,故厥阴也多阳热病证。
总之,六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其在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上有着错综复杂的协同作用。六经理论将人体生命从结构到功能分为六个系统,又有标本中气、开阖枢的六经气化理论以说明每一经的气化特点、联系方式及经气转输规律等,即每一经均有自己的特定结构和功能。且表里两经相合成为三大系统,在生理上有其正常的从化规律,发病则有从化太过或不及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三阳经看,则其经气有其特定的转输规律,重在三焦气液的表里出入之机,其中阳明胃气为其基础,胃气不衰,邪断不至入三阴。从三阴来看,以少阴的阴阳为其根本,太阴禀其气而能开,厥阴禀其气而能阖,也就是说阳明的胃气为三阳的基础,少阴的阴阳为三阴的根本,也为一身之根本,其较阳明的基础更深一层。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人身经气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来源于先天父母之精气,滋养于后天脾胃水谷之精气和大自然的清气,根据其组成、结构、分布和功用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六经气化特性的区别。但其经气是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来发挥作用的。如太阳的营阴卫阳以阳明胃气(包括气、液二部分)和少阴阴精阳气为根基,通过三焦和经络气化联系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离不开五脏的激发、推动作用,从而完成其护表拒邪、维持内外环境间协调统一的作用。其他各经也同样是在六经整体协同作用的基础上完成其具体功用的。因此,我们决不可以丢弃这种整体有机联系去探讨人体六经的生理病理,这才是六经理论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