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气的概念来源于《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云:“真气者,经气也。”《灵枢·刺节真邪》云:“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也就是说,经气来源于先天父母之精气,由肺吸入的大自然的清气与水谷精气不断充养。《难经》云:“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即是说元气、谷气、清气在三焦汇合,输布于五脏六腑,成为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笔者体会,此在三焦汇合以后之气即人身经气(也可叫精气)。三气相合,通汇于周身,为各经所用,然各经的物质及功能发挥,即经气特性又有所不同。布达于太阳之表的经气为营阴和卫阳,游行于三焦腠理的称为气液,运行于经络之中的往往称为血气,在阳明为胃气,在少阴为阴阳,其功用也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六经标本气化的不同性质。但其来源不外乎元气、谷气和清气。其经气随三焦和经络气化布散于周身,蕴含着较大的能量,包括气、血、精、津、液五种人体生命所必需的基础物质。经气分为阴阳两类,阳气代表功能状态的基础物质,无形而有质,有温煦动力作用;阴精指相对静态的基础物质,有形而有质,有濡润、滋养作用。阴精有精、血、津、液之分,阳气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之别,阳气为之帅,阴精为其母,二者互为一体,不可分离。这些基础物质的生化、转输和代谢过程,就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具体体现。
升降出入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人体居天地气交之中,自然与天地相应,与自然界处于同步运动状态。因此,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作用和气血精津液的生化、转输、代谢过程都表现为升降出入的运动形式。
《素问·阴阳离合论》《灵枢·根结》以门户开阖转枢之状说明了人体六经经气的转输规律。太阳、太阴为开,言营阴卫阳之出表卫外。人身经气发源于肾,升发于肝,滋养于后天脾胃水谷之精气和大自然的清气,而敷布却在于上焦心肺。在六经经气的升发致用过程中,五脏的激发推动作用是最重要的,太阳经气,特别是卫阳之气,是在上焦肺脏的宣发功能推动下布散于周身肤表皮毛的,这主要通过三焦气化的途径来实现。太阴所生的营血津液的转输敷布,主要是通过心脏的运行布散血气津液的功能来完成的。故《灵枢·决气》云:“上焦(主要指心肺)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柯韵伯也说:“营卫行于表而发源于心肺,故太阳病则营卫病,营卫病则心肺病矣。”
阳明为阖,言其维护阳热于肠胃,完成受纳腐熟水谷、传导排泄糟粕的功能。性属燥金,赖肺气清肃下行,脾可以转输津液助阳明之燥化,脾为胃行其津液故也。厥阴为阖,言阴血由心包下潜,蓄藏于肝脏,相火蕴含其内,受其疏泄调节,完成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需要。肾主闭藏,以助厥阴之阖。
少阳、少阴为枢。少阳为阳枢,以三焦为主输转气液;少阴为阴枢,以血脉为主流通运行血气。二者以君相之火为主持,内外交贯,环转流行不息。肝主藏血、疏泄,合心包调节促进少阳相火的潜蓄升发,又为少阴精血的流行周布起调节气机的作用。少阳为枢,外以助太阳之开,内以助阳明之阖,故《伤寒论》有服小柴胡汤后“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的论述。少阴为枢,通过心血的运行,外以助太阴之开,转输营血津液于周身,内以助厥阴之阖,阴血由心包下潜,蓄藏于肝脏。
人体有十二经脉顺次相接的经气循环运行规律,但督脉总督人体一身之阳,任脉总任人体一身之阴,行于身之前后,阳维脉维系诸阳,阴维脉维系诸阴,冲脉为人体经脉之海,带脉加强一身的横向联系,阴跷、阳跷使阳入阴,阴出阳,阴阳相交。这样,人体的经络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个类似网状联系的整体,再加上经气在经络内外的出入,经络和三焦气化的统一,使人体的经气输布形成了一个立体的、整体的、类似门户开阖枢的转输方式,或上升外出而为开,或下降内入而为阖,或在出入升降之间,游行于三焦腠理,流通于经脉之中。人体六经经气,一方面沿经络运行,一方面通过三焦敷布,仅此两种途径,而开阖枢式的经气转输规律是三焦和经络气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经气运行的关键仍在于五脏的激发、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