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中每一经的病都可以分为经络之病、经气之病和脏腑之病,而气化学说最注重的就是经气之病。经络病时,手经病和足经病之间相对独立,关联性较小。但是经气病则不同,经气病是手经和足经合化之后的经气出现的病证,它的影响范围更加广泛,而不只限于经络。
太阳病的“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就是太阳的经气病,其表现不局限于太阳的经络,而是通体恶寒。这缘于经气被六淫邪气所遏,太阳经气不能外达于体表,因此通体恶寒。阳明经气病,比如《伤寒论》第182条,“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阳明经气不阖,导致全身蒸蒸发热,表现为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少阳经气病,就是少阳病的提纲证,“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由于少阳经气在三焦中转输不利,郁积化火,因而出现口苦咽干等火热证。
太阴的主要功能是运化水谷精微等水湿之气。若太阴虚寒,运转无力,一方面不能运化水湿之气,则会水湿痰饮为病,另一方面导致经气的生成减少。少阴为枢,少阴能枢转血脉中的经气。若枢转不利,则经气瘀滞,形成血瘀证,临床上活血化瘀就是枢少阴的治法。少阴心肾作为水火之脏,心的功能和血脉相关,而肾则和水气的运化有关。若少阴心阳命火不足,水气运化不及,则导致水饮为患。所以,附子汤、真武汤所治之证也属于少阴经气病。厥阴与血气的升发疏泄有关,厥阴血气的疏泄要适度,太过和不及都不行。比如镇肝熄风汤证,就是厥阴疏泄太过,太多血气涌向头面部,引发头痛头晕,治疗则用了大队阖厥阴的药物,如龙骨、牡蛎、赭石、牛膝等。综上所述,六经都有经气为病。
人体的三阳病,大多是经气的开阖枢出现障碍,即经气运转不畅,以实证为主,所以三阳病的治疗以调畅经气的开阖枢为主。而三阴病则不同,虽然三阴病也有经气病,但主要矛盾是五脏虚损,治疗的重点是解决五脏虚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