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有关经气的生理

1.经气学说的来源 经气学说不是张志聪所创,在《内经》中已经详述了经气的问题。《素问·离合真邪论》讲到“真气者,经气也”,说真气就是经气。《灵枢·刺节真邪》谈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说真气来源于水谷精微之气和“所受于天”之气。雒师认为“所受于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自然的清气,另一方面是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大自然的清气、先天之精气和水谷精微之气融汇合并,在人体内运行,形成人身的经气。由于经气来源于这三方面精气,所以《中藏经》说:“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经气也被称为三元之气。

2.经气的分类 《灵枢·决气》谈到了经气的分类问题,“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所谓的“决”,就是分开的意思,“一气”指的就是经气,包括精、气、津、液、血等。

3.经气的开阖枢运行机制 在少阴心阳命火的蒸化下,肾中经气上升外达,再通过肺布散于全身肤表,成为护卫体表的三阳之气——太阳之气。这种经气的运行趋向称为太阳为开,主要功能是宣发经气至肤表,固护周身;阳明为阖则是把太阴脾肺的经气向下向内潜藏,起到和降胃气、维护阳热于内的作用。太阳为开是经气趋向于表,阳明为阖是经气趋向于里,经气在表里之间的运行称为少阳为枢。三阳的经气主要是在三焦中升降出入运行。三焦还可以细分,偏于表的称为玄府,偏于里的称为募原,表里之间的称为腠理。通过三焦输转经气,外可达太阳之表,内可达阳明之里。

脾运化的水谷精微之气,通过心主血脉的功能布散至全身,称之为太阴为开,功能是布散水津,滋养周身;厥阴为阖所起的主要功能是收敛阴血,潜藏阳气。太阴为开是经气趋向于上和外,厥阴为阖是阴血、阳气向下向内潜藏,那么三阴的经气在太阴、厥阴开阖之间的运行就称为少阴为枢。三阴经的经气主要在血脉中升降出入运行,包括经脉、血脉、络脉、奇经八脉等。通过经脉等的输转,三阴的经气外可通达全身,内可潜蓄敛藏。由此可知,气化学说中六经的开阖枢就是阐述经气的转输趋向。

4.三阳和三阴经气的汇通 张志聪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里谈道:“脉内之血气,从气街而出于脉外。脉外之气血,从井荥而溜于脉中,出于气街。”气街是少阴经脉中的经气外出于少阳三焦之处,而井荥输经合则是少阳三焦中的经气内入于少阴经脉的部位。这样,通过气街和井荥输经合,少阳三焦和少阴经脉中的经气就形成了一个汇通的运转环路,使得少阳和少阴在生理和病理上可以互相影响。

5.经气与标本中气的关系 对于气化学说而言,标本中气是对六经气化特性的概括。首先,六经的本气来源于脏腑。唐容川在《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谈道:“六经出于脏腑,脏腑各有一经脉,游行出入,以布其化……谓六经之上,其主治者皆其本气也,本气根于脏腑,是本气居经脉之上也。”六经本气是经气的运动变化在六经中的具体表现。比如,太阳的本气为寒,主要指布达于表的营血津液(营阴);肾中经气通过三焦和肺布达于表,形成了太阳的标气三阳(卫阳);中气少阴中的心阳命火及经气对太阳本气和标气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因此使太阳和少阴形成了表里关系。由于表里两经的经脉相连,经气互相资助和影响,可以平衡太阳和少阴的本气,促进标气阴阳的化生。他经亦如此。

6.经气的合化 关于《伤寒论》的六经,自古以来,众说纷纭。人体的经脉是十二经,而《伤寒论》则为六经。十二经脉和脏腑怎么就合并为六经了?黄元御对此有较好的阐述,他在《伤寒悬解》中谈道:“人有十二经,仲景伤寒,但立六经者,从六气也。少阴、少阳、阳明,手经司气而足经从化者也;厥阴、太阴、太阳,足经司气而手经从化者也。”由于经脉的相连,同一手经和足经两两相合,经过脏腑和经脉的经气合化,合化出人体的六经本气——风、寒、暑、湿、燥、火。有的以足经为主,有的以手经为主。太阳、太阴、厥阴以足经为主,阳明、少阳、少阴以手经为主。为主的称为司化,为辅的称为从化。经过合化,太阳合化出了寒水之气,主要指布达于表的营血津液(营阴)。阳明合化出了燥化之气,指的是大肠和胃的燥化功能,即对水谷的受纳、腐熟、燥化、传导,并产生相应的阳热,旺盛机能,维护组织。少阳合化出了火气,少阳有运行气液、疏泄肠胃的功能,而这些功能都离不开阳热。太阴合化出了湿气,指的是太阴统津液、司输布的功能。少阴合化出了热气,这个热指的是心阳命火对全身的主宰作用。厥阴合化出了风气。厥阴统血脉,司生发,使血脉能够通畅流行,有蓄有泄,主要为肝主疏泄及藏血功能。 R1O7Y0LwgMsW2Zzhh6HyRS45967BuzXEPl7dIZFeQGgXuXfnqtnJt+qmmhd0m2r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