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一下六经气化学说的临床运用。人体的经气为病,一个是经气不足的问题,这属于虚证。还有一个是经气郁滞的问题,这是经气的运转出了问题。人体的三阳病,大多是经气的开阖枢出现障碍,也就是运转出了问题,以实证为主,所以三阳病的治疗以调畅经气的开阖枢为主;而三阴病则不同,三阴病主要的问题是五脏的虚损,本气不足,以虚证为主,治疗的重点是解决五脏虚损、本气不足的问题。六经经气的开阖枢都有太过和不及的问题。开得太过,开得不及,阖得太过,阖得不及,枢得太过,枢得不及,这些都不行。还有一种是经气郁滞的问题,也不开,也不阖,经气停滞不动了,这样也不行。
1.太阳为开 我们看一下太阳为开的治法。太阳为开在生理上是指经气发于表。太阳病大多数都是开得不及的问题,经气不能发于表,治疗就需要开太阳。但根据患者的状况不同,具体的治法可以细分为很多种。病性属寒,就要温开,用温热的药物开太阳;病性属热,就要凉开,用辛凉的药物开太阳;夹湿的,需要芳开,用一些芳香化湿的药物;夹有燥邪的,就要润开,加用润燥的药物。从药物作用于人体的气机趋向来看,可以分为外开和上开。外开是指药物使气机向外来开太阳,大多数解表方剂都是如此;上开是指药物使气机向上以开太阳,比如升降散,通过僵蚕、蝉蜕的升清作用来开太阳。按照病位来说,太阳病还可以分为经气为病和腑气为病,所以治疗也有不同的侧重点,一个重在经气的开发,一个重在腑气的畅达。通过症状的不同,有的是上窍的问题,有的是下窍的问题,治疗就可以分为开上窍和开下窍。太阳病大多关注的是开上窍、利肺气。但太阳病也有下窍的问题,比如五苓散就是开下窍的。上窍和下窍的联系非常紧密,比如中医有提壶揭盖的治法,通过开肺窍来利小便,开上窍以通下窍。
以感受不同的六淫邪气来分类太阳病。普通的伤风感冒,鼻塞流涕,寒热不明显,可以用葱豉汤来开太阳,这属于温开的轻剂。症状再重一点,出现营卫不和,卫闭营郁,“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这时可以用麻黄汤等麻桂剂解决。感受暑湿之邪,可以用香薷饮,化热了可以用新加香薷饮,香薷被称为“夏月麻黄”,也是开太阳的。肤表感受湿邪的,可以用芳散表湿法。薛生白在《湿热论》中谈道:“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味。”我称之为芳散表湿汤,也是开太阳的方剂。所以,太阳病,不管邪气是风、寒、暑、湿、燥、火中的哪一种,治疗的方剂都有向外疏散的作用,所以称之为开太阳。感受疫疠之气,若疫疠之气犯表,除了要开太阳,还要兼以解毒。喻嘉言在《尚论篇》谈到瘟疫的治法,“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上焦及肤表感受瘟疫,要“升而逐之”,就是开太阳的意思,还要兼以解毒。很多皮肤病,都是太阳开机不利的问题,需要开太阳,逐邪气,像麻杏苡甘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消风散等,常用于皮肤病的治疗,也都是开太阳的方剂。
开太阳,除了刚才所讲的直接开太阳的方剂之外,还有以枢助开的方法,通过枢转少阳,达到开太阳的目的。比如本来是感冒轻症,服用小柴胡汤后,解决了感冒的问题,这就是从少阳之枢以达太阳之气。所以,柴胡剂也可以和开太阳的方剂合方,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比如柴胡桂枝汤、柴胡银翘散、柴胡桑菊饮、柴胡麻杏石甘汤等。这就是以枢助开。
太阳病的时候,除了用药开太阳,还有辅汗法,这一点也很重要,尤其是桂枝汤方后的那段话。服用桂枝汤后要“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服药后要喝热稀粥,要盖被子捂一下。有了这些操作,才更利于药物发挥开太阳的作用。
太阳病大多是开之不及的问题,但也有开之太过的问题。比如,“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这就是太阳开之太过了,要用桂枝加附子汤敛汗。除此以外,还有玉屏风散、牡蛎散等都是用来解决太阳开之太过的问题。
太阳为开,就是经气发于表,推动经气向上向外。对于开阖枢之间的关系,冉雪峰在《冉注伤寒论》中有非常精当的描述,“麻黄汤中用桂枝。麻桂原均是开,而病在太阳,病的机窍涉及少阳,则和解少阳即是开太阳,所以太阳上、中、下三篇均有柴胡证。亦有病在太阳,病的机窍涉及阳明,则攻下阳明亦是开太阳,所以太阳上、中篇均有承气证。下篇无承气,以诸陷胸、诸泻心等方剂,比仅用承气尤为真切。凡此均以药除邪,亦有扶正祛邪者,如太阳中篇有小建中汤,太阳末篇有炙甘草汤,以及桂枝人参汤、桂枝人参新加汤,均是以补为开。他如治里诸剂,热如姜、附,寒如膏、黄,泻如巴豆、甘遂,攻如虻虫、水蛭,表气通则里气通,里气通则表气通,何莫非不开之开(吴又可下之当,表亦可解;李东垣补中益气,甘温除大热,隐隐悟到此层)。”不光是开太阳的麻桂、桑菊、银翘等方药有开太阳的作用,枢达少阳、攻下阳明、调补虚损等都有可能助太阳之开,这些属于开太阳的特殊情况。
我把易水学派中关于太阳为开的内容列了出来。太阳为开就是经气发于表。李东垣关于开太阳的认识,王好古总结为“风升生”。易水学派开太阳的用药法象,李东垣开太阳主要用一些上升的药,比如防风、升麻、柴胡、羌活、威灵仙、葛根、独活、细辛、桔梗、白芷、藁本、鼠黏子、蔓荆子、川芎、天麻、秦艽、荆芥、麻黄、前胡、薄荷等。外感病的治疗是以经气向外开为主,但也是向上的。向上开和向外开的差别,向外开的时候,仲景用的开太阳的药药量都很大。而李东垣向上开的时候,上升的药药量都很小。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谈道:“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所以,仲景学派和东垣学派是有差别的,向外开,仲景是专家;向上开,李东垣是专家。具有疏散作用、向外开的药物有麻黄、细辛、羌活、独活、紫苏、藿香、菖蒲、天麻、威灵仙等;具有上升作用、向上开的药物有升麻、柴胡、荆芥、防风、桔梗、白芷、紫苏、藿香、菖蒲、川芎、薄荷等。
2.阳明为阖 阳明为阖,是经气输于里的趋向。阳明病可以细分为经气不阖和腑气不阖。阳明经气不阖,可用的方剂有白虎汤、竹叶石膏汤、吴茱萸汤、大小半夏汤、旋覆代赭汤、泻心汤系列等,这些方剂都有潜降经气的作用;阳明腑气不阖,可用的方剂有李东垣的枳术丸系列、保和丸、调胃承气汤、大小承气汤、增液承气汤、导赤承气汤、宣白承气汤、牛黄承气汤等。关于阖阳明,除了上述方剂,仲景还谈到了以枢助阖的问题。《伤寒论》第229条,“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第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用了小柴胡汤,结果却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大便得通,这就是调枢机以阖阳明。
阳明为阖,就是经气输于里,我们看一下易水学派关于阖阳明的用药法象。李东垣阖阳明的用药特点是寒沉降(向下降,向内阖),主要有大黄、黄柏、黄芩、黄连、石膏、龙胆草、生地黄、知母、防己、茵陈、朴硝、瓜蒌根、牡蛎、玄参、山栀子、川楝子、香豉、地榆等,这些药都能帮助阖阳明。阖阳明可以细分为两类,一个是收敛,也就是向内阖;还有一个是下降,也就是向下阖,这类药物大家用得比较多,比如大黄、朴硝、石膏、知母、黄芩、黄连、黄柏、山栀子、龙胆草、川楝子、地榆等。
3.少阳为枢 少阳为枢,以三焦玄府为转输经气和气化的通道。而枢少阳还可以细分为向内枢、向外枢、向上枢和向下枢,这是冉雪峰先生的提法。少阳病最常用的是小柴胡汤,少阳、阳明合病时服用小柴胡汤,可以“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整个人体的内外上下都通畅了,所以小柴胡汤可以上枢、下枢、内枢和外枢。以外枢为主要作用的方剂有柴胡桂枝汤、柴胡麻黄汤、柴胡银翘散、柴胡桑菊饮、柴胡葱豉汤、柴胡香薷饮、柴胡芳散表湿法、柴胡桑杏汤等,这些方剂可以从少阳之枢以达太阳之气,具有上枢作用的药物有柴胡、青蒿、羌活、升麻、葛根、荆芥、防风、僵蚕、蝉蜕、白芷、麻黄等。以下枢为主要作用的方剂有大柴胡汤、小柴胡加芒硝汤、十枣汤等,可以起到以枢助阖的作用。以向内枢为主要作用的药物有柴胡加枳实、青蒿加五味子、白芍、山茱萸、乌梅等。枢转少阳最重要的药物是柴胡和青蒿。我们看一下冉雪峰先生对大小柴胡汤的分析,“小柴胡用参、草,扶正托邪外枢;此方用芍药、枳实,破滞散结内枢。一主三焦表层,一主三焦里层,一补一攻,一内一外,即一大一小之区分。有须加大黄者,有无须加大黄者,故大黄可加,大黄不定必加,又何事拘拘以大黄分方之大小耶?”小柴胡汤用参、草以助外枢,大柴胡汤用枳实、芍药以助内枢,分析得很到位。关于枢少阳,可以总结出很多方法。有的是以药为枢,比如柴胡、青蒿之属,这个最常用;有的以方为枢,比如大小柴胡汤;有的以补为枢,比如小柴胡汤用参、草。再如《伤寒论》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浮取脉涩是气血不足,沉取脉弦是邪入少阳。由于气血不足,这时不能直接用小柴胡汤,需先用小建中汤补其气血,缓急止痛,再用小柴胡汤枢转少阳,则诸症悉除。如果直接用小柴胡汤,由于气血不足,枢转少阳的动力不足,难以取效。还有以开为枢,比如麻桂、荆防等方剂。太阳开机顺畅了,可以带动枢机运转正常。少阳郁滞的时候,运用开太阳的方药,也可以助少阳枢转正常。比如体质偏实的忧郁症患者,出汗比较少的话,用麻黄汤,也可以缓解忧郁症的问题。
少阳以三焦玄府为枢,可以枢转经气。冉雪峰对少阳为枢也有一些发挥,他谈道:“少阳主枢,可以外枢,可以内枢,可以上枢,可以下枢。本柴胡栏此条以上多推论外枢、上枢,此条以下多推论内枢、下枢。生理可由内达外,病理即可由外入内。病理既可由外入内,治疗即可由内达外,上下亦然。外枢是少阳连系太阳,内枢是太阳连系阳明。所以谓之半表半里,所以谓之少阳为阳枢。不过在治疗方法上,外枢尤为重要。外枢而不能出,则下枢亦不可少。外枢为正法,下枢亦为正法。随其所至,以平为期。”对少阳枢机的论述,冉雪峰先生讲解极为精当。
4.太阴为开 太阴为开,主要指为胃行津液的功能。太阴的病理,太阴开折则“仓廪无所输膈洞”,痞膈而洞泄,出现痞满腹泻的问题,所以痞满腹泻的问题要求治于太阴,解决脾肺的问题。太阴为开,可以细分为脏气开和经气开。脏气开指的是脾的运化升清功能,以及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比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谈道:“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脾病,则太阴不开,四肢的筋骨肌肉没有经气的滋养,所以就四肢不用。而太阴经气的开发则是脾肺的共同作用。比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谈道:“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里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这里谈到了经气开发的问题。
开太阴也有很多的方法。首先是直接开太阴,比如茯苓、白术等;其次是以补为开,比如用党参、人参等;其次以温为开,比如干姜、生姜等;其次是向上开,比如升麻、柴胡、荆芥、防风等,李东垣擅用这种方法。太阴病除了有开之不及的问题,需要用开太阴的办法来解决问题。除此以外,太阴病还有开之太过的问题,比如赤石脂禹余粮汤证。《伤寒论》159条谈道:“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太阴开之太过,需要固涩的时候,可以用赤石脂禹余粮汤,或者用桃花汤等。开太阴常用的方,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小建中汤、理中丸、补中益气汤、桃花汤、赤石脂禹余粮汤等。
关于太阴为开,我们看一下冉雪峰先生的论述,“六经均有提纲,提纲要点是昭示本经性质功能、病变象征,将本经原有生理病理素质先认识清楚,然后他来客邪侵犯,加在这个素质上,方本末洞彻,虽千变万歧,不致为所眩惑。太阴的素质维何?《素问·六微旨大论》明言太阴之上,湿气治之,是太阴为湿气,湿为太阴的素质。湿虽近寒,湿不是寒;湿虽蒸热,湿不是热。寒热在六气,各各另是一气,不可含混。湿与燥反,必互通交济,始可各抵于平,无病。阳明篇矢气、有燥屎、潮热烦乱、谵妄等一列证候群,均燥过,湿不及;太阴篇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等一列证候群,均燥不及,湿太过。”
5.少阴为枢 少阴为枢。少阴为枢的动力是心阳命火,少阴枢机的通路是整个经络系统,包括经脉、血脉、络脉、奇经八脉等。三阳经的经气以三焦为通路,而少阳枢机的经气和少阴枢机的经气是相通的。少阴枢机的脉内之经气从气街出于脉外,进入三焦系统中,而三焦系统中的经气,也就是脉外之经气,可以从井荥回流到少阴枢机的经脉中。气街就是少阳和少阴经气的汇聚流行之地,三焦和经络中的经气汇聚于此地。通过这样的联系,少阳枢机和少阴枢机就可以相互影响,密切关联。《伤寒论》中的四逆散,既可以枢少阳,也可以枢少阴,柴胡就是枢少阳的,而芍药(赤芍)则是枢少阴的。王清任独具慧眼,以四逆散为底方,方中的芍药用赤芍,再加上桃红四物汤和牛膝、桔梗,成就了一张名方——血府逐瘀汤,用途极广。血府逐瘀汤和四逆散的作用是相同的,都是枢少阳和枢少阴的方剂,既行气,又活血,只不过血府逐瘀汤枢少阴(活血化瘀)的力量大大加强了。类似的方还有黄煌教授的八味逐瘀汤。所以,临床上关于行气活血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少阳为枢和少阴为枢这两个方面来理解和用药。
在临床中,活血化瘀类方药可以归入到少阴系统。因为心主血脉,所以血脉瘀阻的问题就要责之于少阴。其实《内经》中已明确提出这个问题。《灵枢·根结》谈到了少阴不枢“则脉有所结而不通”的问题,就是少阴不枢的时候,血脉发生瘀阻而不通。所以,枢少阴的重点就是活血化瘀。另外,前面提到了气街的问题,气街是少阳和少阴经气汇聚通行的径路,人体的气街有四。《灵枢·动输》谈道:“四街者,气之径路也。”《灵枢·卫气》谈道:“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这样一来,根据四街理论,枢少阴可以分为头、胸、腹、胫四个部分。头部的血瘀就是头气不枢,也就是头部气街经气(血气)的瘀滞,治疗可用通窍活血汤;胸气不枢,也就是胸部气街瘀滞,可用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以及冠心2号方等;腹气不枢,就是腹部气街瘀滞,可以用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等;胫气不枢,也就是胫部气街经气(血气)瘀滞,可用当归四逆汤、活络效灵丹、身痛逐瘀汤等。这些活血化瘀的方药解决的是血气瘀阻的问题,因为重点在于经脉中的血气不枢,经脉的枢转归少阴所统。
6.厥阴为阖 厥阴为阖,是指三阴的经气输于里,重点在于肝和心包的功能。厥阴为阖,以收敛为主,收敛散漫之经气。但厥阴之阖要适度,阖之太过或不及都不行。病理情况下,厥阴阖之不及,阖折反开,疏泄太过,就会导致肝风内动,这时就要用羚角钩藤汤、羚羊角散等阖之;而厥阴阖之太过,厥阴经气郁闭不出,郁而化热,这时会出现心包的病证,治疗要用温病三宝、礞石滚痰丸、苏合香丸等。我们看一下易水学派关于厥阴为阖的用药法象,易水学派主要用一些收敛的药物,李东垣用燥降收、寒沉藏类中向内阖的药物,比如乌梅、五味子、白芍等,具有收敛作用的向内阖的药物有乌梅、山茱萸、五味子、白芍、龙骨、牡蛎、磁石等。
厥阴经气的主旨就在于阖,治疗厥阴病的主方就是乌梅丸系列方,除此以外,还包括生脉饮、来复汤、破格救心汤等。在急救时重用山茱萸这样阖厥阴的药物,张锡纯很有见地,他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谈道:“凡人元气之脱,皆脱在肝。故人虚极者,其肝风必先动。肝风动,即元气欲脱之兆也”“因人之脏腑惟肝主疏泄,人之元气将脱者,恒因肝脏疏泄太过,重用萸肉以收敛之,则其疏泄之机关可使之顿停,即元气可以不脱,此愚从临证实验而得,知山萸肉救脱之力十倍于参、芪也”“萸肉救脱之功,较参、术、芪不更胜哉!盖萸肉之性,不独补肝也,凡人身之阴阳气血将散者,皆能敛之。故救脱之药,当以萸肉为第一。”救元气之脱,张锡纯创立了来复汤,萸肉(去净核)二两,生龙骨(捣细)一两,生牡蛎(捣细)一两,生杭芍六钱,野台参四钱,甘草(蜜炙)二钱。来复汤“治寒温外感诸证,大病瘥后不能自复……目睛上窜,势危欲脱;或喘逆,或怔忡,或气虚不足以息,诸证若见一端,即宜急服”。来复汤重用山茱萸,用了二两,也就是60克,以之来阖厥阴。《温病条辨》中的生脉散也是阖厥阴的良方,“汗多脉散大,喘喝欲脱者,生脉散主之。”病机是汗多亡阴,用生脉散敛未亡之阴。李老创制的破格救心汤是一首急救良方,方中以大剂四逆汤固护少阴,补充心阳命火;以山茱萸、龙骨、牡蛎、磁石等大队阖厥阴之药,敛未散之元气;以人参救暴脱之阴,是一首治疗急危重症的良方。这些方都体现了阖厥阴的重要性。
关于气化学说的临床运用,就给大家介绍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