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一下《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的理论框架,主要由经气、标本中气及其从化和开阖枢构成。这几个方面,就像盖楼房一样,构成了气化学说这座建筑物的钢筋水泥框架。其中,经气学说是气化学说的核心和灵魂,六经中最重要的就是经气。作为气化学说的创立者,张志聪对此也做出过结论。第二个重要的概念是六经的气化特性——标本中气理论。六经中的每一经都有本气、标气和中气。本标中气理论也源自于《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谈道:“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除此以外,《素问·六微旨大论》也谈到了标本中气的问题。《内经》中的这些内容都不是专门针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而是说自然界对人体的影响。比如当下是少阳火气当令,对应到人体,火热证的病人会增多。所以,《内经》中的标本中气及从化讲的是不同的气候变化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的影响,也就是自然界对人体的影响。张志聪把标本中气借用过来,阐释人体六经生理病理气化的特点,就变成了气化学说的内容。对于气化学说而言,标本中气是对六经气化特性的概括。六经的每一经中,本气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影响最大,本气是六经主要气化特性的概括;其次是中气,中气是和本气相表里之经对本经气化影响力的概括;最后是标气,标气是六经次要气化特性的概括。“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1.六经本气的生理病理 首先,六经的本气来源于五脏,六经本气是经气的运动变化在六经中的具体表现。由于六经的每一经中本气的影响最大,所以本气是这一经气化的依据。六经中,太阳的本气为寒水之气,阳明的本气为燥气,少阳的本气为火气,太阴的本气为湿气,少阴的本气为热气,厥阴的本气为风气。自然界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对于人体来说,人体的六经本气,风、寒、暑、湿、燥、火,是六经气化特性的概括。
太阳的本气为寒,主要指布达于表的营血津液(营阴);太阳的标气三阳,主要指在表的卫阳之气。由于受到太阳的母脏肺的宣发推动,太阳经气才得以布达于表。太阳为寒水,肺在五行中属金,金能生水,所以肺为太阳的母脏。太阳为寒水之经,主一身之表,为六经之藩篱。外感六淫皆从表犯寒水之经气,故曰伤寒。凡是体表皮肤的疾患都归属于太阳的问题。中医学认为外感六淫侵犯人体,大多从皮毛而入,皮毛为太阳寒水之经所主,不管感受的是外感六淫中的哪一种邪气,只要侵犯了皮毛,都可以称之为伤寒。所以《难经·五十八难》里谈道:“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这五种统称为伤寒,而各有不同的表现。六淫疫疠犯表,皆伤太阳本气(卫阳被遏),故不管感受的是哪一种邪气,都会导致卫阳之气被遏,故初始必见恶寒。受邪后正邪交争,故发热。卫阳被遏,必见恶寒。俞根初在《通俗伤寒论》里说过一句非常有见地的话,“总之有一分恶寒,即有一分表证。”太阳病有三大病机,营卫不和、肺气不畅和上窍不利,这是我总结的。营卫不和主要指恶寒、发热、身痛等症;肺气不畅主要有咳嗽、气喘等表现。太阳病很容易出现咳喘的症状,就是因为卫阳被遏。作为推动经气宣发布散于表的母脏肺的功能也被郁,因而出现咳喘;上窍不利,主要见于伤风的病人,症状较轻,主要表现有鼻塞、流涕、喷嚏、咽喉不利等表现。严格来说,营卫不和和肺气不畅算得上是病机,而上窍不利算不上是病机,但作为太阳病的轻症,上窍不利的患者非常多,所以把上窍不利也列了出来。很多病人没有发热恶寒,没有咳喘,只是有鼻塞、流涕的表现,这也算是太阳病,属于太阳病的轻症,用点桑菊饮、银翘散、葱豉汤,甚至是姜汤,症状就缓解了,还用不到麻黄汤、桂枝汤等方。
阳明的本气为燥气。“阳明之上,燥气主之”,指的是大肠和胃的燥化功能,即对水谷的受纳、腐熟、燥化、传导,并产生相应的阳热,旺盛机能,维护组织。阳明的本气为燥气,标气为二阳,本气和标气的属性相同,性质属阳,所以阳明病多见燥热之证(白虎汤证、承气汤证)。但阳明病也有寒证、湿热或寒湿中见证。比如“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吴茱萸汤在这里治疗的就是阳明病的寒证。再比如过食生冷导致的胃痛,也属于阳明病的寒证,可以用良附丸,或喝点姜汤。陆九芝在《伤寒论阳明病释》中谈道:“伤寒有五,传入阳明,遂成温病。”阳明病以燥热证居多,但不全是燥热证,也有寒证和虚证等。阳明只是一个定位,这个位置可能感受各种邪气,可能有寒热虚实各种转归。所以,陆九芝的这句话有点绝对化,阳明病可寒可热,可燥可湿,可虚可实。
少阳的本气为火。《素问·六微旨大论》里谈到“少阳之上,火气治之”,而《素问·天元纪大论》谈到“少阳之上,相火主之”。少阳有运行气液、疏泄肠胃的功能,而这些功能都离不开阳热。少阳中的三焦有运行气液的功能,三焦中运转的是三元之气,这个三元之气给全身各处带来了阳热之气。正常情况下,三焦运转经气的功能畅达。一旦感受外邪,三焦运转经气的通道郁滞,就会郁而化火,形成少阳火郁证。所以,少阳很容易出现火热证。少阳的本气是火,标气是一阳,本气和标气的阴阳属性相同,标本同气,就很容易跟从本气向阳热的方向转化。
少阳病主要就是三焦的问题。少阳是在表里上下之间的位置,一旦出现问题,可以有很多兼夹证。少阳病可以兼表证,可以兼里证,可以兼水饮等。比如柴胡桂枝汤治疗的就是少阳病兼表证,小柴胡汤治疗的少阳病也可以兼表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的是少阳病兼痰火证,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的是少阳病兼水饮证,大柴胡汤和小柴胡加芒硝汤治疗的是少阳病合阳明病。少阳作为枢机,枢机不利,可以影响开机,也可以影响阖机,所以少阳病有非常多的兼夹证。
太阴的本气为湿。“太阴之上,湿气治之”,指的是太阴统津液,司输布,与阳明同主于里。由于太阴所统的津液本为水湿之气,可以濡养全身,其性寒凉,性质属阴,所以太阴的本气和标气阴阳属性相同,都属于阴性。发生病理变化的时候以寒湿证居多,用方以理中丸、建中汤、附子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等为主。太阴包括脾和肺,以及足太阴脾经和手太阴肺经。从功能上看,太阴运化水液的功能和脾的关系最大,但肺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太阴病以寒湿证为主,但也要注意,太阴病也可以有热证,寒、热、燥、湿都有可能。
少阴的本气为热,这个热指的是心阳命火的主宰作用。少阴统阴阳,司神机,主宰全身,以阳气为主导而运行精血,所以说少阴的本气为热。命火是一身阳气的根本,这个命火就是四川火神派所讲的坎中阳气。少阴君火是生命的主宰,但君火是以命火为根基。谢利恒讲道,君火者,元气之所附丽也。就是说君火是元气的表现,君火是命火的体现。少阴本气为热,而三阴病多虚证,所以少阴病以本气不足为主,也就是心阳命火的不足为主,症见“脉微细,但欲寐”。脉微细,就是心主血脉的功能不行了;但欲寐,就是不能主神明了,神疲思睡,再严重一点就昏迷了,用方多以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等为主。
厥阴统血脉,司生发,使血脉能够通畅流行,有蓄有泄,主要为肝主疏泄及藏血功能的概括。“厥阴之上,风气治之。”厥阴的本气为风,这个风气是厥阴疏泄功能的概括。疏泄正常,人体的气机才能条达。厥阴为阖体现的是厥阴收敛阴血的功能。厥阴的本气为风,标气是一阴,本风标阴,厥阴是从中气而化的。作为阴极阳生之地,厥阴病可能出现热证、寒证、寒热错杂证、上热下寒证。寒证的治疗,比如吴茱萸汤;热证的治疗,比如温病三宝,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还有治疗厥阴热利的白头翁汤;治疗寒热错杂证的代表方是乌梅丸;治疗上热下寒证,比如麻黄升麻汤。厥阴病作为虚证,以疏泄太过为主,所以治疗就要阖厥阴,以收敛为主,乌梅丸就是厥阴病的主方。乌梅丸是一张非常好的方,方药寒热并用,通过加减,可以治疗寒证、热证、虚证、实证以及阳气外散之证。张锡纯谈道:“凡人元气之脱,皆脱在肝。故人虚极者,其肝风必先动,肝风动,即元气欲脱之兆也。”这时用来复汤,重用山茱萸以阖厥阴。乌梅、山茱萸、五味子等都有阖厥阴、收敛元气的作用。温病的后期,邪气已尽,正气未复,汗多,脉散大,虚脱,亡阴,这时用生脉散,里面的五味子就是阖厥阴的。李老(李可)的破格救心汤中所用的山茱萸、龙骨、牡蛎、磁石等都是阖厥阴的。在急救的时候,参附龙牡汤中,人参和附子分别是救阴和救阳的,龙骨和牡蛎则是阖厥阴的。
2.标本中气 中气又称为中见之气,六经中相表里之经的本气互为中见之气。比如太阳的中气是少阴热气,少阴的中气是太阳寒水之气;阳明的中见之气是太阴湿气,太阴的中见之气则是阳明燥气;少阳的中见之气是厥阴风气,厥阴的中见之气则是少阳火气。在人体通过表里两经的络属联系而经气相互渗透,可以平衡协调本经之气,促进标气阴阳的化生。表里两经之所以互为中气,是因为经脉相连,经气互相资助和影响。比如太阳病,如果病人的基础体质就是少阴不足,太阳病时很可能病邪内陷,形成太阳、少阴合病,这时就要太阳、少阴同治,比如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桂枝加附子汤等。中见之气是表里两经的互相干预,互相影响。中见之气和本气在生理上互相联系,在病理上互相影响。中气对本气的功能有协助和制约的作用。
俞根初在《通俗伤寒论》中专门谈到了六经中见证用方的问题。太阳中见证,俞根初谈道:“凡见太阳标证,而大便不实,小便清白,甚则男子遗精,女子带多,腰脊坠痛,痛如被杖,甚或气促而喘,角弓发痉。若目戴眼上视,尤为危候。”何秀山对这段话的批注是:“此即张景岳所谓太阳未解,少阴先溃是也。必其人肾气先虚,则肾中之阳不足以抵御阴寒,即从太阳中络直入足少阴肾经。”太阳中见证用桂枝加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
阳明中见证(从中),俞根初说:“四肢烦疼,口腻而淡,脘腹痞满,便如红酱,溺短数热,甚或小便不利,便硬发黄,黄色鲜明,或斑点隐隐,发而不透,神识模糊,躁扰异常。”对此,何秀山谈道:“阳明之邪,失表失清,以致陷入太阴,故多中见湿证。当辨湿重而热轻者,失于汗解,或汗不得法,湿气内留,或其人素多脾湿,湿与热合,最为浊热黏腻。热重而湿轻者,往往内郁成斑,斑不得透,毒不得解,尤为危险,急宜提透,不使毒邪陷入少、厥二阴。如大便胶闭、潮热谵语者,阳明证重,太阴证轻,缓缓下之可也。《内经》所谓土郁夺之是矣。总之,脾胃联膜,邪入阳明,热结燥实者固多,气结湿滞者尤多。”阳明中见证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等。
厥阴中见证(从中),俞根初谈道:“头晕目眩,口苦耳聋,乍寒乍热,寒则四肢厥冷,热则干呕渴饮,呕黄绿水,或吐黑臭浊阴,或兼吐蛔,甚则蛔厥,两胁串痛,或痉或厥。”本来是厥阴虚寒证,受到中见少阳之气的影响而化热,出现热证的表现,用温病三宝、麻黄升麻汤、乌梅丸等。
俞根初谈到了六经中每一经的中见证,把中见证具体化,让后学者在临床上学有所本,用有所据。
由于六经表里之间的重要联系,六经可以相合为三大系统:太阳—少阴系统、阳明—太阴系统、少阳—厥阴系统,我分别命名为元真系统、胃气系统和相火系统。元真系统中,太阳统营卫,司气立,主一身之表,为六经之藩篱,和外界环境进行气机和阳气的交换;少阴司神机,统水火,为生命之根基。人的神志是少阴所主,人体最根本的阴阳也是少阴所主。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谈道:“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这个“此”指的就是少阴肾。
胃气系统中,胃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升清,两者是相互配合的。比如《素问·厥论》就谈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胃气系统为气血生化之源,一身动力的源泉。先天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之。在胃气系统中,李东垣更加注重脾的作用。在中医学的脏腑体系中,五脏是核心,是以脏统腑的,腑所起的作用是支持和协助脏的功能,腑是为脏服务的。所以李东垣尤其注重脾的调理。补中益气汤中,人参、黄芪、白术、甘草是补气健脾的,而升麻、柴胡则是助脾升清的。李东垣除了有补脾的方剂,还有调胃的方,枳术丸系列方是降胃的,以治胃为主。比如消化不良,脘腹痞满,就是胃气不降了。六腑以通为用,这时可以用枳术丸来解决;老人和小儿等元气虚弱者,可以用橘皮枳术丸;没有食欲,但硬塞进去,导致心腹满闷不快,这时可以用曲蘗枳术丸;饮食生冷导致的脘腹痞满,可以用半夏枳术丸;情绪不好导致的饮食停滞,可以用木香枳术丸,破滞气,消饮食,开胃进食;过食肥甘厚腻辛辣之物,导致胃脘填塞,闷乱不快,可以用三黄枳术丸。所以,李东垣调理脾胃有调脾和调胃两个体系。
关于相火系统,陈修园在《伤寒医诀串解》中讲道:“要知少阳、厥阴同一相火,相火郁于内是厥阴病,相火出于表为少阳病。”少阳病以热证为主,厥阴病也有热证的问题,都和相火有关。少阳病的提纲证,“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这就是相火为病,应该用黄芩汤,清三焦之相火。厥阴病时,由于肝的疏泄不及,相火郁于心包,形成心包的热证,这时就要用温病三宝。
六经标气,标为标志或标识,标气是以本气为依据,在母脏的气化推动下,在中气的渗透作用下,循三焦气化产生的物质和功能属性。六经标气在《内经》中已有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谈道:“帝曰:善。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素问·天元纪大论》谈道:“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标气是六经气化特性的反映,特别是能量和性质方面的标识。六经的标气有两个意义:一个是标气代表了六经的阴阳属性;还有一个,六经的标气有量的变化。太阳为三阳,阳明为二阳,少阳为一阳,太阴为三阴,少阴为二阴,厥阴为一阴。六经中的每一经,由于功能作用的不同,需要的阴阳量是不同的。太阳主表,需要强大的阳气来固护体表,所以太阳就需要三阳之气。六经的标气、本气和中气在六经气化中的影响力是不同的,最重要的是本气,其次是中气,最后是标气。《素问·六微旨大论》谈道:“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标气是六经次要特性的反映,但有时在一定条件下也有其作用。比如太阳病,有寒证,也有热证。寒证反映的是本气为病,热证反映的是标气为病。
3.六经从化 第三个重要概念,从化规律。从化是本经系统中病理变化趋向性的概括。根据六经标本中气的不同,六经的病理变化有不同的从化规律。《素问·至真要大论》谈到了标本中气从化的问题,“帝曰:六气标本,所从不同,奈何?岐伯曰:气有从本者,有从标本者,有不从标本者也。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
先说六经中从本的部分,少阳和太阴从本。太阴的本气是湿,太阴是从本气而化。为什么太阴会从本而化?这是因为太阴的本气和标气的阴阳属性相同,本气是湿属阴,标气也是阴,标本同气,所以病理变化只能向一个方向发展。太阴病的时候,主要是水液代谢障碍的问题,痰饮病、水饮病、湿邪为病等,就是因为太阴是从本的,湿气治之。所谓湿气治之,指的是太阴运化水湿及水谷精微的功能。太阴病时,水湿运化功能障碍,就会水湿痰饮为病。
少阳也是从本。少阳之上,火气治之。少阳的标气是一阳,本气是相火,标气和本气的阴阳属性相同,标本同气,是一类的。这样的情况下,本气就可以概括标气,所以,少阳病基本上是火热病。少阳为枢,主经气的枢转,少阳受邪,则枢转经气的功能障碍,经气郁滞,郁而化火,就形成了火热病。
“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厥阴是从中气而化的,也就是从少阳的相火而化,风从火化。厥阴病主要是疏泄太过和疏泄不及两个方面,但到了中晚期,多数以疏泄不及的火热证为主,是向火热证转化的。《伤寒论》中厥阴病的论述不全面,只是介绍了厥阴病中偏于虚寒和寒热错杂的证候。像治疗上热下寒、蛔厥和久利的乌梅丸证,治疗血虚厥阴肝经寒凝的当归四逆汤证,治疗血虚厥阴经脏两寒的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治疗厥阴脏寒的吴茱萸汤证,治疗上热下寒、正虚阳郁厥逆的麻黄升麻汤证,肝经湿热下迫导致的厥阴热利等,这些涉及的基本是肝和足厥阴肝经的证候。心包的病证在《伤寒论》中没有谈到,而温病里心包的病证则谈得非常多,像热闭心包、痰闭心包等,也都属于厥阴病的范畴。总体来看,厥阴有阴极阳生、向阳热转化的趋向,虽然病理情况下有寒证,也有热证,但热化证是最多的,热化就是从少阳而化。
阳明也是从中气而化的。阳明病有实证、热证,也有虚证、寒证。但阳明为阖,阳明有向下向内潜降经气的作用。若阳明失阖,不能潜降经气,就会使阳气不能潜降,很可能出现阳热实证。阳明失阖日久,则太阴为开运化水湿的功能也会受到影响,进而产生水湿为病,这时湿热相合,就形成了湿热证候,这就是阳明从中而化了。治疗的话,比如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等。
太阳和少阴从本从标。因为太阳的本气是寒水,标气是三阳;少阴的本气是热,标气是二阴。太阳、少阴的标气和本气阴阳属性不同,发生病理变化的时候就有两种转化方向。太阳的本气是寒水之气,所以太阳病是以寒证居多,热证次之;少阴病也是寒热两化的,但由于少阴病属于三阴病,三阴病是以虚证为主。少阴的本气是热,少阴的虚证就是热气不足的问题,是心阳命火衰微的问题。所以,少阴病是以虚寒证为主,用方以四逆汤、白通汤、通脉四逆汤等为主,解决心阳命火不足的问题。
需注意,从化理论反映的是六经病理变化的主要趋向,但不是全部的病理趋向。每一经都有本气为病、标气为病和中气为病。比如太阳病的麻黄汤证、桂枝汤证等,少阳病的黄芩汤证等,阳明病的白虎汤证、承气汤证等,太阴病的理中丸证等,少阴病的四逆汤证等,厥阴病的乌梅丸证等,这些都属于六经病中的本气为病。
谈一下从化中从六气而化的问题。比如太阳病,可以从寒化,也可以从热化。治疗上身及头面浮肿、小便不利用甘草麻黄汤,而热化以后就可以用越婢汤;治疗风寒表实证用麻黄汤,热化以后就用大青龙汤;三拗汤证热化后用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证热化以后就用小青龙加石膏汤。这些相对应的方剂,差别只有一个石膏,热化后就加石膏。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有一句话,“阳明燥证,里实而坚。未从热化,下之以苦温;已从热化,下之以苦寒。”阳明病的燥证,没有化热的就用大黄附子细辛汤,已经化热的就用承气汤。这也有热化和没有热化的问题。六经病除了从热化和寒化,还有从燥化、从湿化等。
4.开阖枢 第四个重要概念,开阖枢的问题。气化学说的核心是经气学说,而开阖枢则是借用门的开、关和开关之间的状态,来阐述人体六经经气的转输规律,它是人体经气转输的动态模型。太阳为开,太阴为开,开就是指经气向上、向外的状态。太阳为开的经气来源主要在肾,其次是肺。在少阴心阳命火的蒸化下,肾中经气上升外达,再通过肺布散于全身肤表,成为护卫体表的三阳之气。主要功能是宣发阳气,固护周身。太阴为开的经气来源主要在脾,其次是心。脾运化的水谷精微,通过心主血脉的功能布散至全身。太阴为开的功能是布散水津,滋养周身。阳明为阖,厥阴为阖,所谓阖就是经气潜蓄内敛的过程。阳明为阖的经气主要来源于肺,其次是脾。所起的作用是和降胃气,维护阳热于内。厥阴为阖的经气主要来源于肝,其次是肾。所起的主要功能是收敛阴血,潜藏阳气。少阳为枢,少阴为枢,所谓枢,就是经气环转流行的过程。阳枢是手少阳三焦,它在枢转经气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三焦主要通过组织间隙来枢转经气。少阳枢的经气主要来源于心,其次是肝。少阳枢机所起的作用是枢转气液于周身内外。阴枢是手少阴心,通过心主血脉的功能来枢转阴血。少阴枢的经气主要来源于心,其次来源于肝。少阴枢所起的作用是枢转血气,使之在全身上下运行。
查阅文献,可以看到很多人在谈气化学说,在谈开阖枢的问题,但开阖枢到底开的是什么,阖的是什么,枢的是什么,则避而不谈,这就把最主要的内容忽略了。六经的开阖枢和五脏是相联系的,六经是在五脏的推动作用下完成的开阖枢功能。另外,六经的开阖枢有不同的作用,但最根本的就是完成经气的转输功能。
开阖枢的病理,在《内经》中已有叙述。《灵枢·根结》谈道:“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故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阳,视有余不足。渎者,皮肉宛膲而弱也。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视有余不足。无所止息者,真气稽留,邪气居之也。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阳,视有余不足。骨繇者,节缓而不收也。所谓骨繇者,揺也,当穷其本也。”太阳正常应为开,太阳不开称为开折,太阳“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肉节指的是玄府和毛窍。太阳开折,玄府、毛窍就会闭塞,出现恶寒发热,起病很急。阳明“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阳明阖折,就会出现痿病,所以治疗痿病要独取阳明。少阳“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少阳枢折,少阳经气不枢,会出现站立不稳的病证。站立不稳、走路摇晃这类的问题要责之于少阳。
《灵枢·根结》也谈到了三阴开阖枢的病理,“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故开折则仓廪无所输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阴,视有余不足。故开折者气不足而生病也,阖折即气绝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阴,视有余不足。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阴,视有余不足,有结者皆取之不足。”太阴“开折则仓廪无所输膈洞”,仓廪的原意是仓库,在这里指脾胃;膈洞,膈指痞满,洞指腹泻,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太阴不开会出现痞满腹泻的问题。厥阴“阖折即气绝而喜悲”,厥阴不阖则气绝,类似于“阴阳气不相顺接”。喜悲是指情绪抑郁、忧郁症的表现。厥阴不阖则气绝,这时人体的气机不畅,阴阳气不相顺接,情绪上会出现忧郁的表现。所以治疗忧郁症,就要解决厥阴不阖气绝的问题,畅达气机。少阴“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少阴不枢,就会出现血脉不通的问题,而血脉不通的问题就要枢少阴。所以,活血化瘀的这一类方剂都可以归为枢少阴的方。《内经》中的这段开阖枢病理的叙述,给针灸学树立了一个治疗原则,同时也可作为我们诊病处方的原则。
通过上述介绍,我们应该对《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气化学说由清代的张志聪所创,但学术渊源则是《内经》。气化学说的理论架构包括经气、标本中气及其从化和开阖枢等。可以这样说,气化学说就是探讨经气运动变化的学术体系。经气的运动变化使得六经形成了不同的本气、中气和标气。由于六经中每一经的标本中气特性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从化规律。开阖枢阐述的是六经经气运动变化的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