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的概念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气。关于这个问题,我把古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罗列了出来。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概念,它是对宇宙万物的总结性认识,世间万物都是由气所构成。《说文解字》对气的解释是云气。象形文字中的气是三条并列的波纹,像云雾状的东西。对于气的这种认识,最晚在春秋时代就已经形成了。老子在《道德经》中描述了阴阳未判的太虚无极的混沌之境,“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种混沌之气,经过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气积阳为天,浊气积阴为地,划分出了阴阳二气。管子在《管子》中谈到了精气学说,认为精气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他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还谈到了“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谈道:“元者,为万物之本。”王充在《论衡》中说:“万物之生,皆禀元气。”这是古人对于气的认识。气的概念体现了流动性和可变性,聚则成形,散则为气。古希腊也有类似的观点,比如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他认为这个世界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和虚空构成。当然,细细比较,中国古人对于气的观点和西方的原子论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别。关于气的概念,明代的罗钦顺做了很好的总结,“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气本一也,而一动一静,一往一来,一阖一辟,一升一降,循环无已。”
了解古人对于气的认识,是为了理解人体的生理运转做铺垫,打下一个基础。《内经》成书的年代在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书中谈到了人体气机的观念,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张志聪创立的《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就是研究人体的经气运动变化的学说,主要就是谈经气的运转,六经最关键的就是经气。我们对人体的认识是多维度的,可以从六经的层次认识,也可以从太阳—少阴、少阳—厥阴、阳明—太阴三大系统的层次认识,也可以从阴阳的角度认识,也可以从一这个层次认识,所以,李可老中医说六经就是一经,六气就是一气,三焦就是一焦。刘力红教授也谈道,我们可以从一的层次看问题,从二的层次看问题,还可以从六的层次看问题。《伤寒论》六经学说就是从六的层次看问题。阴阳学说是从二的层次看问题。《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是站在经气的角度来看待人体,这是从一的层次看问题。所以,六经气化学说的初创者张志聪才如此重视经气,乃至于说“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乃人身经气,而各有部”。六经的关键就是经气,这种认识的境界是最高的。老子在《道德经》中谈到“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从一这个层次看问题才是天下的楷模。庄子说:“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能够把所有的事物都统一起来看,所有的事情就都解决了。比如我国古代的诗词量极其庞大,如何评价优劣?王国维是从诗词的境界和格局来评判,哪个诗词的境界和格局高,哪个就是好的。作为医者,我们也要尽可能有一个高的境界,从更高的层次来看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2.气化 我们来分析“气化”两个字。前面讲的气和看待问题的方式都是为讲解气化学说做铺垫。广义的气指的是整个宇宙的物质组成和运动,广义的化指的是整个宇宙的物质运动和变化。广义的气和化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对宇宙的认识的概括。而对于《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来说,用的是气的狭义概念,气指的是经气。狭义的化指的是经气的运动变化。在经气的运动变化里最重要的就是开阖枢。不管是有生命的,还是没有生命的,世界上所有的物质无时无刻都处在运动变化中,这些变化都可以概括为升降出入。人身一小宇宙,与之对应,人体的经气也有升降出入的运动变化,根据《内经》中的门枢模型,人体经气的升降出入可以概括为开阖枢。开指的是经气的上升外出,阖指的是经气的下降和内入,经气在表里之间的运转过程称之为枢。《内经》中谈到了经气的来源。《素问·离合真邪论》谈到“真气者,经气也”,真气就是经气。《灵枢·刺节真邪》谈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先天父母之精气、大自然的清气,再加上水谷精微之气,在三焦混合,就形成了经气,充养五脏六腑。这就是经气的来源。由于经气来源于这三种精气的混合,所以在《中藏经》中经气也被称为三元之气,“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体现了经气的三个方面的来源。先天之精气,就像《灵枢·决气》所说的,“两神相抟,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后天的水谷精微之气可以源源不断地补充经气,还有一个是大自然的清气。经气来源的这三个方面,离开哪一个都不行,缺一不可。没有先天之精气,就没有存在的可能;没有水谷精微之气和大自然的清气,人的生命就无法持续。
3.经气 经气是六经气化学说最关键的内容。三焦中运行的是经气,也就是三元之气,也叫作真气。《素问·上古天真论》讲道:“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嗜欲,恬淡虚无,心情也很放松,这时经气才能运行得非常顺畅,称为“真气从之”。《中藏经》谈道:“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腑,总领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三焦又称为“中清之腑”,是清净顺畅的管道,对全身的五脏六腑、上下内外都有总领作用。唐容川说三焦是人体的膜膈。我认为三焦是人体的组织间隙。不管是人体的皮肤毛窍,还是脏腑骨骼肌肉,都含有三焦玄府。三焦系统,偏于内部的称为募原,偏于表的叫作玄府,位于两者之间的称为腠理。经气就运行充盛于三焦之中。通过三焦系统,经气可以到达机体的任何部位,五脏六腑、五体九窍等都可以到达。经气所起的作用就是充养人体,协助脏腑和五体九窍完成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
4.六经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中所说的六经,是人体的脏腑、经络以及相对应的五体九窍生理功能的概括。比如六经中的太阳,就是膀胱、小肠、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以及皮毛等的生理功能的概括,其余五经以此类推。六经中的每一经功能的发挥都离不开经气的作用,六经之间的功能联系更是离不开经气的运转、协调和帮助。所以,六经的本质、核心和灵魂就是经气,这是气化学说最为关注的东西。气化学说中的六经,不只是物质结构,更是气化结构、动态结构、功能结构、耗散结构,更强调的是功能。《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认为,天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人体也有此六气。人之六气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功能的概括。张志聪在《伤寒论集注·凡例》中谈道:“三阳三阴谓之六气,天有此六气,人亦有此六气,无病则六气运行,上合于天。外感风寒,则以邪伤正,始则气与气相感,继则从气而入于经。”自然界有天之六气,人体有各种不同的功能与之相应,这种与天之六气相对应的功能,就是人之六气。自然界有一种气象环境,人体也有与之对应功能的气象环境。在六经中,太阳和寒气相对应,阳明和燥气相对应,少阳和火气相对应,太阴和湿气相对应,少阴和热气相对应,厥阴和风气相对应,六经和六气有这种对应关系。《内经》中的运气学说阐述的是自然界六气的运动变化对包括人体的自然界的影响,是以自然界的六气变化为中心的学说。而《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阐述的是人体内的六气变化以及人体内的经气变化,阐述的是人体内的气象环境。
人体内的六气失常后,人体内的气象环境也就失常,这时就可以用药物调整,使得偏胜或偏衰的人体内六气复常,疾病即得以治愈。比如,人体内的寒气偏胜,就用温热的药。人体若偏热,就用偏于寒凉的药物。这样的用药依据是人体,而不去关注外界环境的六气状态。《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是以人体的状态为用药依据的。运气学说则特别关注外界的六气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比如夏天暑热天气的时候,会给病人用一些凉药,这就是以外界的六气为用药依据。但是,天之六气作用于人体的时候,由于人的体质差异,会产生不同的症状。比如冬天自然界寒气偏胜,人体容易受寒,受寒的病人可不只是用温热解表药。有些阴虚火旺的病人,受寒后很可能表现的却是一派热证,虽然是寒冬,但也要用辛凉解表药来解决问题。所以,《内经》中的运气学说和《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还是有差异的,用药的依据不同,一个依据的是天之六气,一个依据的是人之六气,看问题的落脚点不一样。气化学说在诊治疾病的时候,辨证的依据就是人体内的六气。张志聪以及后来的气化学派医家都专门讲过这个问题,天有此六气,人也有此六气,气化学派是以人之六气为本。从以天之六气为本转换到以人之六气为本,就从《内经》的运气学说跨越到了《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
5.气化源流 我们来看一下《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的源流。气化学说涉及经气、标本中气及其从化、开阖枢等概念,这些内容都源于《内经》。张志聪从《内经》中借鉴了这些内容,把它们和《伤寒论》的六经理论结合起来,认为经气是六经的本质,把六经本气从天之六气转为人之六气,并运用这些概念来阐述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指导临床实践,这就形成了《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
这个学说是由张志聪和张令韶开创的,尤其以张志聪为核心。当然,张志聪在创立气化学说的时候,不是只研读了《内经》和《伤寒论》就创立了气化学说,张志聪也借鉴了很多历代医家的观点,比如刘完素、张从正、张景岳、吴昆、卢之颐等,这些医家把《内经》运气学说中的开阖枢、标本中气等内容和人体进行了结合,用以阐述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比如张景岳在《类经》中说:“太阳为开,谓阳气发于外,为三阳之表也。阳明为阖,谓阳气蓄于内,为三阳之里也。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如枢机也。”但这些医家都是站在运气学说的立场来看待问题,和气化学说有很大的不同。气化学说是以人体内的经气变化为出发点,气化学说的六经本气指的是人体内的六气,是指六种功能状态。张志聪创立气化学说时就确立了这样的原则,包括后来的张令韶、黄元御、陈修园、唐容川等,都认可这个原则。张志聪的老师卢之颐运用标本中气及开阖枢理论,全面阐释《伤寒论》的内容,对张志聪创立气化学说提供了最大的启发。但是在气化学说的原则上,卢之颐的认识是不同于张志聪的,卢之颐的认识仍属于运气学说的范畴,他还是以自然界的六气为本,人体的六气为标。到了张志聪这里就不同了,张志聪是以人之六气为本,天之六气为标,诊断、处方、用药的依据是人之六气。
经气学说是气化学说的核心,而经气学说也来源于《内经》。经气的来源,《素问·离合真邪论》讲到“真气者,经气也”,《灵枢·刺节真邪》讲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这就明确了经气的来源。经气也叫作真气,来源有三个方面。所受于天,指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大自然的清气,另一个是先天父母之精气,再合上后天水谷精微之气,就构成了经气。经气主要是通行于三焦,所以《中藏经》讲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把经气称为三元之气,说的就是经气的三种来源。
《内经》还谈到了标本中气的问题。《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讲道:“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少阳本气为火,中气为风,标气为一阳;阳明本气为燥,中气为湿,标气为二阳;太阳本气为寒,中气为少阴君火,标气为三阳;厥阴本气为风,中气为火气,标气为一阴;少阴本气为君火,中气为寒,标气为二阴;太阴本气为湿,中气为燥,标气为三阴。这就是标本中气的配属。
《素问·至真要大论》里讲到了标本中气的从化问题,“帝曰:六气标本,所从不同,奈何?岐伯曰:气有从本者,有从标本者,有不从标本者也。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少阳和太阴多是从本气而化,少阴和太阳有从本气和从标气两种变化方向,阳明和厥阴是从中气而化。
《内经》也谈到了开阖枢的问题。《素问·阴阳离合论》曰:“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
除此以外,《内经》中还谈到了气血多少、阴阳盛衰的问题。《素问·血气形志》讲到气血多少的问题,“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六经里面气血各有多少,太阳、厥阴是多血少气;阳明是多血多气,它是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多血多气,有强大的功能,而且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少阳、少阴、太阴是少血多气,有强大的功能。《素问·至真要大论》里讲到了阴阳之气盛衰的问题,六经阴阳之气的多少是不同的,太阳阳气最多,是三阳,阳明是二阳,少阳是一阳;太阴的标气是三阴,少阴的标气是二阴,厥阴是一阴。
由此可见,气化学说所涉及的基本内容,经气、标本中气、从化、开阖枢、气血多少、阴阳盛微等,在《内经》中都谈到了。但《内经》是从运气学说的角度来看问题的,是站在天之六气对人体的重要影响这个角度来看的。张志聪把这些内容借用过来,换了一个角度,从以人之六气为本的角度来看问题,就创立了气化学说。
《内经》以后,有很多医家都在运用标本中气、开阖枢等理论,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进行探讨。这对张志聪创立气化学说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谈道:“太阳病者,标本不同,标热本寒,从标则太阳发热,从本则膀胱恶寒。若头项痛,腰脊强,太阳经病也,故宜发汗。”运用标本中气理论来解释人体的病理状况。张子和谈道:“以六气考之,厥阴为初之气,少阴为二之气,太阴为三之气,少阳为四之气,阳明为五之气,太阳为终之气,此顺也。逆而言之,正与此合,缘伤寒为病,逆而非顺也。”谈到了伤寒为病的时候,就与天之六气的传变顺序相反了。张令韶看到了这一点,就创立了传经学说,认为正常情况下,人体的经气是按照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这样的顺序传变,叫作正传;一旦感受邪气,经气的传变就会逆转,转成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样的顺序,这叫气传。气传时不一定发病,病传时才发病。病传不是按照日传一经的顺序传变,而是根据症状,有哪一经的症状,病就传到了哪一经。发热,恶寒,头痛,就是病传至太阳;出现身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就是病传至阳明;出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就是病传至少阳;出现了腹满而痛,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就是病传至太阴;出现脉微细,但欲寐,就是病传至少阴;出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就是病传至厥阴。
吴昆在《素问吴注》中谈道:“太阳在表,敷畅阳气,谓之开;阳明在里,受纳阳气,谓之阖;少阳在于表里之间,转输阳气,犹枢轴焉”“太阴居中,敷布阴气,谓之开;厥阴谓之尽阴,受纳绝阴之气,谓之阖;少阴为肾,精气充满,则脾职其开,肝职其阖;肾气不充,则开阖失常,是少阴为枢轴也。”这是运用开阖枢理论阐述人体的生理。张景岳也有类似的表述,张景岳在《类经》中说:“太阳为开,谓阳气发于外,为三阳之表也。阳明为阖,谓阳气蓄于内,为三阳之里也。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如枢机也。”这些医家谈到的标本中气、开阖枢的问题,都是在运气学说的范畴谈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和气化学说还有很大的不同。气化学说的核心是经气学说,这些医家都没有谈经气的问题;气化学说是以人之六气为本,而这些医家还是以天之六气为本。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派的医家,有张志聪、张令韶、陈修园、唐容川、黄元御等。其中张志聪是气化学派的开创者,张志聪在《伤寒论集注》里谈道:“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乃人身经气,而各有部。”说六经中最重要的就是经气,这句话奠定了张志聪作为气化学派开创者的地位。张令韶在《伤寒论直解》中注释太阳病提纲证的时候谈道:“此太阳经气之为病,而为太阳之总纲也。”经气为病是气化学说认识的六经病的本质。太阳病的“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病的“胃家实”,少阳病的“口苦,咽干,目眩”,太阴病的“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少阴病的“脉微细,但欲寐”,厥阴病的“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这些都是经气为病。陈修园也继承了张志聪和张令韶的观点,极为看重气化学说,他说过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六气之本标中气不明,不可以读《伤寒论》。”(《伤寒论浅注·读法》)气化学说可以阐释《伤寒论》精深的义理,若不明白气化学说,就不能读《伤寒论》,因为读不懂。
唐容川在陈修园《伤寒论浅注》的基础上,进一步引申发挥,写成《伤寒论浅注补正》,里面谈道:“二张力求精深,于理颇详,而于形未悉。不知形以附气,离形论气,决非确解。”唐容川在《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谈道:“六经出于脏腑,脏腑各有一经脉,游行出入,以布其化……谓六经之上,其主治者皆其本气也,本气根于脏腑,是本气居经脉之上也。”唐容川对气化学说也有自己的贡献,他认为六经不是虚的概念,是有内涵的,六经和脏腑经络都是有联系的。伤寒学派的很多医家在认识六经的时候,往往认为六经只是足经,不包括手经。而唐容川则明确提出六经是以脏腑为核心,也就是既有足经,也有手经。谈到太阳,就包括膀胱和小肠,还有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阳明就包括胃和大肠,还有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少阳就包括三焦和胆,还有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太阴就包括脾和肺,还有足太阴脾经和手太阴肺经;少阴包括心和肾,还有足少阴肾经和手少阴心经;厥阴包括肝和心包,还有足厥阴肝经和手厥阴心包经。六经中的核心是脏腑,而不是经络。脏腑是重点,经络则是次要的。所以唐容川说:“六经出于脏腑”“本气根于脏腑。”在气化学说中,六经的本气是最重要的,而本气来源于脏腑。由于脏腑是经脉之根,本气出于脏腑,所以“本气居经脉之上”,脏腑以及从脏腑所发出的经气比经络更重要。
除此以外,黄元御对气化学说也有贡献。人体的经脉是十二经,而《伤寒论》则合并为六经,十二经脉和脏腑怎么就合并为六经了?这是因为同一手经和足经两两相合,经气进行了合化,并以手经或足经为主。黄元御对此有较好的阐述。手足两经相合后,经气合化,有的是以足经为主,有的是以手经为主。比如太阳由膀胱和小肠,以及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构成,在太阳这一经里,是以足经为主,手经为次。为主的称为司化,为次的称为从化。太阳就是足经司化,手经从化,以膀胱和足太阳膀胱经的功能为主。经过手足太阳经及脏腑经气的合化,在太阳一经就合化出太阳的本气——寒气。阳明由胃和大肠,以及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构成。阳明经是手经司化,足经从化,以大肠和手阳明大肠经的功能为主,土随金化。经过手足阳明经及脏腑经气的合化,在阳明一经就合化出阳明的本气——燥气。少阳是由三焦和胆,以及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构成。少阳经是手经司化,足经从化,以三焦和手少阳三焦经的功能为主。所以,在少阳这一经中,最重要的是三焦,而不是胆。经过手足少阳经及脏腑经气的合化,就合化出少阳的本气——火气。太阴是由脾、肺,以及足太阴脾经和手太阴肺经构成。太阴经是足经司化,手经从化,以脾和足太阴脾经的功能为主。经过手足太阴经及脏腑经气的合化,就合化出太阴的本气——湿气。少阴是由心、肾,以及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构成。少阴是手经司化,足经从化,以心和手少阴心经的功能为主。经过手足少阴经及脏腑经气的合化,合化出少阴的本气——热气。厥阴是由肝和心包,以及足厥阴肝经和手厥阴心包经构成。厥阴是足经司化,手经从化,以肝和足厥阴肝经的功能为主。经过手足厥阴经及脏腑经气的合化,合化出厥阴的本气——风气,这个风气主要指的是疏泄功能。这是黄元御对气化学说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