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把脉性讲完,这样老师的阴阳脉法就告一段落了。下面我们接着讲与阴阳脉法平行的五行脉法。我们先讲濡脉。
《濒湖脉诀》的体状诗是:濡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
我个人感觉濡脉的跳动不甚有力,脉管软绵绵的,好似棉花飘在水中,脉体模糊,与周围的组织难以分辨,边界不太清楚,脉管粗大些。
濡 脉
濡脉是软脉的一种,但是濡脉不一定就是浮细的,不过大部分濡脉都是偏浮的。濡脉主要是气分湿邪较重导致的,常见的濡脉是粗大的,因为脉之所以濡软还是与体内的湿气重有关。《内经》里说,湿气阻滞,大筋软短。自然湿气也可以让脉管软软的,脉得水则软嘛。而湿气作为阴邪,充盈于脉管,脉管粗大也是很正常的。
濡脉的形成机制主要是气分湿邪困阻所致,也有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湿的原因,这时摸到濡脉时,不要因为脾虚轻易用补药,恐有留邪之弊端。待到把湿邪阻滞气机的病机消去,濡脉消失,舌苔厚腻消去,身体露出其他病机的时候,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补药,方为上策。所以治病是有步骤的,就像打仗一样,既要有总的方针战略,也要讲求灵活的策略战术,绝不能蛮干。明代的李中梓说过:“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说的就是这个战略问题。见着痰,要想到什么生的痰,要看到痰背后的东西,要把最终着眼点放到那里,这个就是战略。但我还想说见痰要治痰,就像上边我讲的一定要先把湿气去干净,再补脾一样。这就是战术。这个也有点像下围棋,要看至少三步,其实里面的门道还是很深的。
我们下面讲结、代、促脉,因为它们三个有很强的对比性,所以放在一起讲。
结脉:脉动中一止,止无定数。就是脉搏跳动过程中,会不定时地停跳一下。可能跳七下停一下,再跳十来下停一下,停跳无规律性可循。
代脉:脉动中一止,止有定数,和结脉一样,都是脉搏跳动过程中会有停跳,但是它的停跳是有规律可循的,可能都是跳五下停一下。
结代脉的形成主要分虚实两端。虚证多由于气血亏虚,以心气不足、心血失养为主。由于心气、心血虚,导致脉搏难以接续。实证则多因心气、心血为邪气所闭阻,诸如寒凝、痰阻、瘀血都可以导致气血运行受阻而暂时中断,不能续接。寒邪阻滞则脉多紧弦,瘀血阻滞脉多涩,痰阻则脉有滑象。一般来说,究竟是哪种邪气导致结代脉,我们需要四诊合参,依据脉象以外的症状体征作为佐证,最为妥当。
促脉:脉动数中一止,止无定数。促脉和结脉一样也是停跳无规律,但是它的特点就是脉率较快。停跳原因和结代脉没有很大的出入,之所以造成数脉的原因,一是体内有风热,热则脉数,加之气血有不足,阳气一时难以续接,就会出现促脉。《伤寒论》说:“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是虽然气血被邪气阻滞,出现了暂时性的中断,但是机体正气尚足,通过加快血流速度来反抗邪气的一种代偿反应。如《伤寒论》说的“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就是这种情况。
结代促
粗脉,也叫大脉,就是脉体宽大之脉,这种脉很好把。形成机制如下。
一是痰湿水饮内阻。痰湿水饮等阴邪留滞体内,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充盈于脉中,从而使脉体变粗,这样引起的粗大脉会根据脉管内不同的病理产物而兼有其他脉性。如痰浊内阻,粗中兼有滑象;湿邪内蕴,那么脉象就会粗中兼有涩象,这是我们临床最常见的一种脉象。一般这种粗大之脉的人都有“三高”,身体浊邪比较重。老师多用肠六味来给身体减负。
二是正气大亏的虚劳病(脉大为劳)。同样是粗大脉,我们还要分清虚实,当正气大亏,虚阳外越也会引起大脉。身体最基本的功能已经很难维持,身体为了维持自身生命过程得以延续,动用元气来维持脏腑的正常功能,导致平时秘藏的正气浮越于身体表里,就会出现这种反强脉。这种大脉是不耐重按的,甚至会有中空的感觉。沉取、重取辨虚实,这在临床中是需要我们特别重视的。虚实辨证错误,不仅延误病情,甚至会加重病情。这一类病人在临床也很常见,这个时候不能犯虚虚实实之戒。
三是邪盛病进。这种在临床上我碰到的比较少,而且在一般的脉法书中都有详细说明,我就不在此赘诉了。
细脉,是脉体如丝状的脉。脉管较细,把脉时感觉到的脉形很小。形成机制也比较简单,主要就是虚,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都可以表现为细脉,临床要结合四诊。细脉在临床上以血虚、阴虚的较为多见,因为脉管之所以变得细小,主要还是由于有形的物质不能填充脉管引起的。这个知识点大家都比较熟悉了,我就不赘述了。
定义:浮以候虚,沉以候弱(无论是虚脉还是弱脉,脉搏跳动都是无力的)。
虚脉:浮取较明显,然无力,中、沉取均明显无力,甚至不应指。
弱脉:浮取感觉不明显,中、沉取能感觉到脉搏,但是不耐重按。
虚 脉
弱 脉
我们把虚弱脉放在一起讲,这两个脉都和正气虚衰有关联,我们接诊的时候也没有特别分开来分析。单从字面上来分析,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有虚空、虚无、虚假之意,就是表面看起来和平常的事物没有什么区别,实际上内里空空,只有一副架子而已。同样的道理,虚脉也就浮取的时候会有这个人的脉象还不错,气血蛮充盈的错觉,但是一旦我们稍稍按的时候,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内脏其实已经没有充足的气血濡养了,所以说它是一种外强中干的脉象。
弱与强是一对反义词,弱常有软弱、弱小、薄弱的意思。就是一眼看上去就知道它的不足,不存在什么假象的问题。所以弱脉我们一搭上去就知道,这脉怎么这么无力呀,中取也只是稍微有点力而已。
弱脉的要点:一是脉位是沉的,二是脉搏跳动无力,三是脉体细,四是脉管没有什么紧张度。记住这几点就算基本掌握弱脉了。
不知道我这样讲解有没有让大家记住这两个脉的区别,我当年记这两个脉时就是这么联想的,不然老容易弄混。
总之,无论是弱脉还是虚脉,总不离阳气不足这个基本点。
气虚是产生虚弱脉的首要机制。阴阳、营卫、津液精血的亏虚往往以气虚为先导,物质的亏虚往往是以气虚为先导的,不然当归补血汤中的黄芪的用量就不会五倍于当归了。因为气为血之帅,血脱则气血双脱,而气可以速生,血不可骤长,补气可以生血,可以摄血。就像脾虚引起下血、崩漏往往要加大量的补气药就是这个道理。虽然是气虚,还分心气虚、脾气虚、肺气虚等,五脏皆可气虚,至于身体什么部位,哪些脏腑虚弱,就需要结合六部脉的对比,以及前边所讲的脉郁点,结合体征症状来综合判断了,这样遣方用药才能有的放矢。
我在讲脉性时,总是和大家强调每一个脉性都有一个重点,其他的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分析,我把能总结出来的都给大家总结出来了。实际上这个重点就是一种感觉,一种意象思维。我认为学中医在学到一定程度时要学会这种意象思维,才会学活,不然就是读死书了。
中医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开出来的一朵美丽的花,它是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就像书法、国画、诗词歌赋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开出来的花朵。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强调意象思维的,与西方的抽象思维、具象思维是有很大不同的。书法中讲点如空中坠石,竖如万岁古藤,并不是说要我们在写点的时候动作要在空中猛冲下来,古人意思是我们写点时,这个点要给人一种像从空中坠落下来的石头一样踏实稳重,是一种很立体、厚重的感觉,古人就用空中坠石来描述这种状态。同样,古代医家认为“脉候幽微,苦其难别,意之所解,口莫能宣”,这不是在故弄玄虚,所谓“医者,意也”,真的是这个道理。其实不仅仅是医者,书画家、古琴家、武术家,都是强调“意”,强调气息的。我们经常听到字如其人,此人拳风如何的话语,字里行间、拳风都融入了人的思想感情,字和拳是此人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个载体。同样的,脉象也是如此,融进了个体的感情、性格、机体的状态,脉象里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信息。把脉就像是对书法、诗词歌赋的鉴赏,而鉴赏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你对作品的理解深度。处方就是医家四诊合参之后,对患者病情认识的一个意象表达的载体。有意思的是,医者对患者病情认识程度的深浅,是可以通过疗效反馈给医者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医者与患者的关系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医疗行为,它更是医者与患者之间的能量互动、能量融合的一个过程。
鉴赏艺术作品需要有很多评判标准,例如中国书法讲究笔法、墨法,是基于结字,成于章法,美于气韵。中国书法非常讲究中和之美,讲究均衡、对称、稳定、阴阳调和的,这就和脉又说到一起了。你看,兜兜转转都是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大土壤的。脉象也是讲究缓和,有胃气、有神、有根,阴平阳秘,阴阳调和。古人先贤总结出来的二十八脉象,也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不可说而强说之的立象以尽意的结果。这个象实际上是指一种意想的思维方式。脉象就是对脉的一种意想思维方式。
好,我们的脉性课就结束了。我在这里重申一下,我讲的这些有很多不是一般书中的解释,有一些是老师的,有一些是从书本中学来的,有一些是我在接诊患者时感悟到的,信息量比较庞杂,所以可能大家听起来会感觉有点乱,还请大家谅解。最关键的还是同学们要根据所学,自己在临床上整理出四诊信息,再来辨证,然后和病人做一个对照,来验证我们所学到的知识。临床才是我们的试金石,其他的都是不算数的。
好,今天先讲到这里。下节课我们就讲与阴阳脉法平行的五行脉法。
熊广华
听完师兄这几次课对脉性的讲解,我最大的感触是,传统二十八脉确实很重要,于临床还是很有意义的。关键是要明白常见的每个脉象,如滑脉、弦脉、濡脉、涩脉、浮脉、沉脉等,其形成机制是什么,这才是脉性的真正内涵,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脉象。脉象只是名相,脉理才是实质内涵。对于每一个常见脉象,都要去深入思考,真正弄懂,就会豁然贯通。至于脉象的指下感觉,可以用取象比类的思想体会,以象通象,或者闭目凝神,全身心地去直观感受。
丁根立
关于涩脉,我想到了路。什么路最不好走?在没路的时候最不好走,无人问津,就好像气血不足引起涩脉。再如泥土路,尤其是下雨时很难走,就好像痰湿所引起的涩脉。如果路上有块大石头,车也没法走,就好像瘀血导致的涩脉。
关于紧脉,我想到了绳子。同样一根绷紧的绳子会在冬天更紧,不像夏天还有些弹性。寒主收引,寒湿的缘故。同样的,一根绳子绷得很紧,如果在上面打几个结,再拉回原来的长度,绳子也会变得很紧,就像师兄说的食积、结石引起的紧脉一样。医理就在生活中,此话真实不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