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脉性(一)

通过前一周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体会郁脉和脉势,了解了脉势,就对患者的身体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依据脉势,按照顺其性、养其真、去其邪的原则用药开方,虽然不可能达到一剂知、二剂已的效果,至少不会犯一些原则性的错误。比如整个气往上亢的,你还用温阳升散药;中焦郁豆,沉实有力,而用补药,这时肯定要通啊。学到这一步,虽然大方向抓住了,可是我们常常发现临床效果有时候不是太理想,有时候会出现病情反复,原因是什么呢?

虽然我们是顺着人体的大气机,按照脉势在开方用药,但是我们并不明确引起症状的具体病因、病理产物是什么,导致我们用药的精准性要差好多,临床效果有时候就不是那么理想了。比如痰湿阻滞与心肺火亢都可以是上越的脉象,都可以引起头痛头晕的症状,可是降下的药这么多,如果有降下作用的药就开,效果就不明显,甚至出现相反的效果,都是有可能的,毕竟痰湿用药与降火用药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所以在脉势的基础上把握一些常用的脉性就非常有必要,有助于我们迅速找出形成病因的病理产物是什么,提高临床效果,增强临床信心。

这节课我会给大家讲解临床最常用的一些脉性及其含义、形成机制。同学们看下边的总结,斜体字部分是我要重点讲解的,因为这些脉性是我们平时经常用到的,所以对它们感触比较深。总结的主要目的是想让大家了解脉性要怎么分类。不然看着二十八脉可能都晕了。实际上只要明白它们的分类,就感觉脉性其实没那么复杂。

脉性分类

我们根据这个分类方法,基本上就可以认识“脉”了。

对脉象要素的归类有很多种,我比较赞同姚梅龄先生在《临证脉学十六讲》中对脉学的归类,分为七个方面,即脉位、脉的形体容量、脉的跳动力度、脉的流畅度、脉的紧张度、脉率、脉律。

想象我们如果要描述一个人,该怎么描述呢?肯定是描述他的高矮、胖瘦、长相、性格、生活习惯等,对吧?这个脉性就是在向你介绍“脉”,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人,不同的脉性都是这个脉的不同特点。但由于这么多特性不好掌握,我们就把描述一个方面特点的指标归为一类,比如高、矮、胖、瘦,乐观、悲观、内向、外向,都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的特点。我们就把高、矮、胖、瘦用来描述一个人的体型;把乐观、悲观、内向、外向用来描述一个人的性格。

这种脉性分类就相当于从不同的维度去描述脉。描述脉在皮下位置浅深的维度叫脉位;描述脉搏跳动快慢的维度叫脉率;描述脉的跳动整齐与否的维度叫脉律;描述脉的粗细的维度叫脉体;描述脉搏跳动强弱的维度叫脉力;描述脉的柔韧性的维度叫脉的紧张度;描述脉流动顺畅与否的维度叫脉的流畅度。这种脉性分类理解了,我们对脉性就有了一个大框架,就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去了解脉象了。

接下来我就将平时常用的,以及很有特色的脉性给大家做一个讲解。

讲到脉性,我们可能都会感到有点困难。确实,历代每一部脉书都是一个浩大繁冗的工程。我当年看张山雷的《脉学正义》时,当时也觉得好像读懂了。每一个脉什么样子,分别主什么病,我把它都归纳得井井有条。但是后来临床发现,真的会忘,而且很容易混淆。只有通过临床不断地检验提醒,回头再学习研究,才算是真正交上了这个朋友。我经验尚浅,所以只能把我目前对脉性的一些粗浅认识和大家分享一下,也算是给诸位作个参考。

◎浮脉

首先说浮脉,这个是诸脉学开篇之脉。我个人认为掌握它有两点非常重要:第一,浮脉就是浮取时搏动最大;第二,浮脉的总意义就是气血趋向于体表。我个人觉得这就是提纲挈领的两句话。因为临床上需要医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处理大量的信息,我习惯只重点记住提纲句,其他的再逐层分析、推理就出来了。我个人对于浮脉只记住这两句话,能推理出更多内容。下面我就给大家推理演示一下。

1.浮脉就是此人脉搏浮取时搏动最大。想到这句话脑海中就应该想到下边这个图。我在临床上把脉的感觉就是轻取的时候指下感觉跳动的力度很明显,中取就差一点,沉取就更差,整个脉真的像浮起来一样。下面的图就说明了这个意思。

浮 脉

我刚才提到浮取、中取、沉取。在这里我想给大家引申一下的是浮取和浮脉的区别。我在刚学习时也混淆过。前者是把脉的一种方式,后者是脉象的一种描述。浮取、沉取的浮沉是用来修饰“取”这个动作的,浮取就是举之,手指轻轻地放在皮肤上;沉取就是按之,手指稍稍用力下压,感觉到筋、肌肉及深层次的骨头。而浮脉就是浮取时感到脉搏跳动得最明显,中取、沉取时脉搏跳动的感觉依次减弱。这就是这两者的区别。

2.浮脉的总意义就是气血趋向于体表。但是我们知道能使气血趋向于体表的原因各异,有外邪,有热盛,有阳虚,有寒邪格阳。我们可以分别推导。

一是邪气居表,正气与邪气相争于体表。这是很常见的外感表证的机制。外邪侵袭体表,致使体内气血跑到体表抵御邪气,正邪相争于体表。在这一条我们看到,正气(气血)在外邪的扰动下正在趋向于体表。这就是我们说的总纲。最常见的就是伤寒感冒,脉就是浮的,由于受了寒邪,体表津液受寒邪所困,不能流通,所以脉浮中带紧。

二是热盛于内,气血向外鼓动,致使气血运行体表。由于某种阳邪热邪内郁,使气血向外鼓动,可以引起浮脉。这是阳盛导致的气血趋向于体表。例如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使体内气血妄动,阳气逆亢,气血有向外的趋势,我们往往能摸到浮而有力的脉象,这种肝风内扰而形成的浮脉,是由内向外冲击的趋势,比感受外风而形成的浮脉要有力,要躁动。

三是里虚不涵阳,阳气浮越于表。里虚,大出血致使阳气无所归藏,浮越在外,形成了浮虚之脉。经曰:阳秘乃固。人体的阳气只需要拿出一部分给体表就能正常运行,正气大多数是潜藏于体内的,如果正气完全不内敛,都到体外去了,则会出现虚浮的脉象。最常见的就是少阴表虚,中风偏瘫的人,四肢废痿不用,表虚表寒,症状寒热错杂,其脉象就是典型的浮而无力。

四是内有寒邪瘀血或其他邪气伏藏,使得阳气不能潜藏而出现了格拒。就是所谓的“鸠占鹊巢”,临床上尺部出现浮脉往往是这种现象,下焦寒邪、湿邪、肠积等邪气内阻,盘踞于内,使得阳气不得敛藏,就会出现浮脉。这种浮脉就是里滞而导致的气血趋向于体表。所以我们说尺部脉浮取有力不是肾气充足的表现,这是要引起大家格外注意的。记得我刚开始学脉的时候,时常会摸到患者尺部脉搏跳动有力,有时接近肘部都能摸到脉动,我当时就认为这个人的肾气一定很足。老师说肾气再充足都不为过,但是现在真正肾气充足的人是不多见的,你要知道摸到的脉动有可能不是正气阳气在搏动,而是邪气盘踞下焦,鸠占鹊巢引起的不正常搏动,脉动多急躁,不柔和。正常的肾气充足的脉应该是浮取不明显,中取、沉取时逐渐有力,脉来沉稳有根,不疾不徐。

综上,浮脉的总病机就是气血趋向于体表,浮脉的表现形式就是浮取时脉象搏动力最大,记住这个就能执简驭繁,由一代万了。

◎沉脉

我们接下来讲与浮脉对应的沉脉。沉脉我也是从两点来讲:第一就是沉取更有力的一种脉象,指下感觉明显;第二就是与浮脉对应的,也就是气机在出入的过程中外达不够而内收太过。记住这两点就足够了。

沉 脉

1.沉脉就是沉取时更有力的一种脉象。我们将它扩展讲解,沉脉的体状描述是沉行筋骨,如水投石,举之不足,按之有余,就是说浮取的时候脉搏力度不大,指下感觉不明显,中取稍有力点,沉取就更有力的一种脉象,指下感觉明显。这就是上图的意思。

2.气机在出入的过程中外达不够而内收太过。对这句话的扩展就是此脉病机了。脉为什么会沉呢?像浮脉一样,也是因为各种原因使气血向内收敛。下面我们来一一说明都有什么原因。

第一是邪气侵犯脏腑,使气血郁结于内。邪气入里、入脏,身体或出于保护机制,或被阻滞不能外达,气血趋向于里,搏争于身体的深层次,正邪相争于里就形成了沉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沉脉主里。

其中虚人外感的问题就是这里的一个重点。一般虚人外感都是沉弱脉。正气不足之人受了外感,没有足够的气血趋向体表去抵抗外邪,导致外邪入里,脉象也会是沉脉。因为虚人本身气血不足,维持机体正常运行都很吃力,根本无力去抵抗外邪,我想身体的这种反应是一种无奈之举,但也是明智的。好比当年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面示弱给吴王看,一面暗中保存实力,慢慢积蓄力量,等待自己的实力充足了,再狠狠地反击,而没有倾尽举国兵力与之决一死战。所以这时的沉脉也就有一种在无奈中等待希望的感觉。先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现在没有精力管外邪,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历代很多医家都深入探讨过这个问题。比如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虚人外感就是这类情况,有很多精彩的案例。再比如产后感寒,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夺血者无汗,《伤寒论》里说疮家、亡血家不可发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我不是说所有的邪气导致的沉脉都是沉弱脉,也有气血瘀滞于里的沉实脉。如痰饮、瘀血、湿浊等病理产物都可以阻滞气机不畅,使得气血内郁而出现沉脉,邪气的类型我们可以从兼脉中得出。

第二是正气不足,气血亏虚导致的气血趋向于里。虚人之脉多见沉脉,气血亏虚,气为阳,主动,气不足则脉搏跳动无力,脉幅就会变小;血为阴,为有形之物,内充血脉,身体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就不能充盈脉管,气血只能潜藏于机体深处。气血不足则会出现分配不均的现象,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内脏是保证人体正常运行最根本、最重要的部分,所以人体的气血本能地以保护内脏为主,相对体表的气血就会不足,所以一些气血不足之人,一到冬天手脚就冰冷,是因为气血都跑到内脏去了,无法照顾到四肢末梢。所以气血不足的沉脉多沉弱无力。同样是沉弱脉,也分为气虚、阳虚、血虚、阴虚。气虚脉沉弱无力,舌淡苔薄,气短乏力;阳虚脉沉迟无力,舌淡苔润滑,伴有肢冷畏寒等症状;血虚脉沉细无力,舌淡白,面色无华,女子月经量少;阴虚脉沉细数,舌红少苔,甚至无苔,伴有虚热、手足心热等症状。

现在我跟大家讨论一个问题,浮脉就一定是外感吗,就要去解表?沉脉就不能发表?我们平日容易联想到外感病就是浮脉,就应该解表。实际上,这里有很多容易混淆的概念。外感病,若正邪交争于体表,这时确实是表证,确实是浮脉,也应该解表。若正虚不能抵抗邪气,正邪交争于体内,这时就应该先解决里的问题,然后再解表。《伤寒论》说:“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表证、里证是说正邪、气血的主要位置,和外感、内伤没有必然对应关系。内伤也可以有表证,也可以出现气血趋向于外的一系列症状。例如《伤寒论》说:“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此条文脉浮,自汗出,医家看见了,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以为是桂枝汤证,结果患者喝了出现了厥逆的症状,仲景看到出汗,小便数,是由于太阴里虚不能制化津液,导致津液外泄,所以用甘草干姜汤温里阳,补津液,使得治疗出现了转机。

我们再来看《伤寒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这一条文,患者体质虚寒,精神倦怠,表寒表虚,发热,脉沉,没有其他不适。伤寒束表,郁而发热,理当发表,但是脉沉,体虚,所以仲景用了补火助阳的附子,加上祛表里寒湿邪气的细辛,配合麻黄发散表寒。

通过上面的讲解,我们知道了脉的浮沉不能决定发表与否,临床治病必须四诊合参,审查入微,处方用药必须要清楚患者所犯何逆,才能万举万当,治病救人。

◎迟脉

好,刚才我们分析完脉位,下面我们来分析脉率。

先看迟脉。学习迟脉就要记住一个重点,就是慢。

首先,脉的跳动次数是慢的。古人把迟脉定义为一息三至,相当于脉搏每分钟少于50次,就可以讲它是迟脉。导致此脉之所以慢的原因也在于气血运行缓慢。我们分析一下,什么原因导致气血运行缓慢。

第一种是邪气阻滞,气血运行受阻而出现的迟缓之脉。就好像爬山,路上布满了荆棘,势必会导致我们爬山的步伐放缓。外邪、内伤、痰湿、食寒都可以阻滞血脉,使得脉迟。临床中迟脉多以寒邪为主。迟脉主病在脏,其病为寒,脉搏有力意味着体内有沉寒积冷,跳动无力为虚寒。正如《金匮要略》所说:“太阳病,其证备, 然,脉反沉迟。”这是由于风寒客于血脉,寒邪阻滞阳气的正常运行,就出现了迟脉。

第二种是气血亏虚,正气不足,无法鼓动有形血液的运行。好比耄耋老人,步履蹒跚。气血阴阳的虚衰都可以使得气血运行不畅而出现迟脉。

阳虚脉迟,临床上最为常见,一方面阳虚不能温煦和推动气血运行;另一方面,阴寒之邪内盛,气血凝滞,所以脉迟,一般兼有沉象,且沉按无力,伴有畏寒肢冷、舌体胖大、苔润水滑等症。

气虚脉迟,是由于气为血之帅,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使得血脉流动迟缓,沉按脉搏跳动无力,伴有乏力、舌淡苔薄等症状。

血虚脉迟,是由于血液亏虚不能充盈血脉,脉道枯涩,使得脉来去迟缓。一般血虚都兼有气虚的表现,血能载气,血为气之母,血虚则气虚,脉迟细无力,伴有面色无华、心悸、舌淡等症状。

长跑运动员、军人、干体力活的人多可见迟脉,这是生理性的迟脉,表明身体比较强壮,心肺功能较普通人强。

◎数脉

《濒湖脉诀》里说一息六至,象为太过,就是脉搏每分钟多于90次就可以定义为数脉。简而言之就是脉搏跳动过快。

数 脉

脉为什么会变数?为什么会变快?有两个总纲,就是热和虚。

一是数则为热。很容易联想到这点,比如水烧开时扑通扑通的声音。我们的血流被热邪蒸腾时在手下的感觉也是如此。因为火邪、热邪的特性,致使心脏、脉搏的跳动,血液的流速都加快。当然,形成热邪的原因就有很多了,内因总不离阳有余就是火,气机郁滞,阳气郁积一处久了便会化热化火,如湿郁化热、太阳表证的寒闭化热、痰浊食积化热等。总之,是应了朱丹溪的那句话,“气有余便是火”。外因可以是感受了热邪,热入营卫气血都可以导致脉数等。这类的数脉,都是实热,大多是中按、沉按数而有力,这个很容易鉴别。

二是阴阳气血亏虚。这个可能不好理解,但我请大家想象一下一个老年人爬楼梯的场景。是不是很多老年人爬楼梯后都气喘吁吁、满头大汗。爬山时最明显,一般越是身体素质差的人越是这样。身体素质好的一般都是面不红、心不跳。脉搏跳动加快其实是身体的代偿机制。一般健康的人脉搏1分钟只需要跳动70次左右就可以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行,但是气血虚弱的人一次心脏的跳动不能完全满足机体所需的能量,身体出于代偿机制,就被迫加快心脏跳动频率,增加脉搏次数,来满足机体所需的能量。这种身体的自我保护反应,即我们所说的数则为虚的原因。这种原因的数脉不耐重按,数而无力。临床上阴阳气血的亏虚都可以导致数脉。所以一定要四诊合参,结合病人的主诉、舌象来做出准确的诊断。

另外,数脉常常是儿童的正常脉。一般儿童的脉较成年人要快一些,古人有儿童见数脉为吉的说法,大概儿童为少阳之体,还处于生长发育的快速期,机体正处于较快速的运行中,新陈代谢快,所以数脉常常是儿童的正常脉。

数脉的基本内容就是这么多。我现在想给大家引申一下,讨论一个问题。临床上我们经常把到给人感觉“来去急促”的脉,但是测定脉搏跳动又在正常的范围内,这种主观感觉上给人促急的脉算不算是数脉呢?这样的情况,我们只能说见仁见智了。前面已经讲过,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特别强调意象思维的,所以不乏古代医家把符合这种急促特征的脉归类为数脉。

例如《金匮要略》中有这样一句条文:“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寸口脉迟,应当为一息三至,关数应该是一息六至。但是我们都知道,一个人一分钟脉搏跳动多少次一般都是固定的,六部脉是不可能出现迟和数两种完全不同情况的。这个条文只能用意象思维来解释才能解释得通,只能说在六部脉中各部脉可以给人急促或迟缓等不同的感觉,但是脉搏的跳动速度都是一致的。这个条文出现在胸痹章节,“关上小紧数”,仲景想表达的是脉来困难、不通畅的意思,由于胸中闭塞,气机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又想向上、向寸部运动,给人以急促的感觉;“寸口脉沉而迟”则是关部气机受阻,只允许一部分气血上达,就显得寸部的脉沉缓无力。所以古人表达的脉象,很多时候是只能意会的,需要有很多的感性认识,是活泼的,绝不是一堆冷冰冰的名词。

◎滑脉

我学习滑脉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个是流利如珠,另一个是“阴气有余”。

一是流利如珠。这个说的是滑脉的感觉。滑脉是什么感觉呢?滑利如走珠,异常流利,脉搏在指下的感觉是一瞬间就溜过去了,有抓不住的感觉。记得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一句诗是“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我们可以好好体会一下这个意境、这个感觉。诗人用珠子跌落盘中的比喻来形容琵琶弹奏的流利畅快,严丝合缝,没有半点的停滞,实在很妙,和古人用“滑利如走珠”来形容脉流薄急有异曲同工之妙。

脉搏的流动速度超过了正常的脉,但是这需要一定的指下感觉,因为可能从尺部到寸部的这一小段距离,滑脉就比正常的脉象快零点几秒,甚至零点零几秒,所以我们平时还是要多把病人的脉,把脉把多了,指下感觉就会越来越敏锐了。

滑 脉

这里大家要注意几点:一是滑脉不一定就数,脉搏跳动就快,它只是表示脉搏跳动的那一个来回,流速很快,很流利,和脉率是两个维度的概念。二是滑脉是形如走珠的,古人认为滑脉为“阴气有余”,认为滑脉的出现说明身体有有形的物质充盈于内,如痰、食积、胎儿等有形的物质。我会在下面的内容里详细说明。

二是阴气有余。滑脉的形成机制和“阴气有余”离不开联系。

第一是痰。滑脉主痰,痰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滑脉的主因。痰就是阴气有余的明显标志。把到滑脉就说明体内有痰的可能性。当然,治病时光了解到这一步是不行的,我们还需要其他的四诊信息进一步分析痰的性质、来源,比如是寒痰还是热痰,是在脏腑还是经络,这样才能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第二是气分有热,波及到血分。这个表面看上去虽然与阴气没有关系,实则不然。热犯气分,热邪的性质导致了体内气机的急数,这个急数的象通常会以脉数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当脉搏跳动没有明显加快的情况下,就会促使血液流动加快,血液流动异常流利,就表现为滑脉。我们知道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气分有热,气流薄急,气为血之帅,气分的热邪自然会影响到血分,而表现在脉象上就是异常流畅的感觉。也就是说这里的滑脉是热影响到血液而形成的,所以也说明阴气有余。

下面我们来看《伤寒论》的一个条文,“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就是很典型的阳明气分热邪壅滞,并影响到血分,使情志失常,出现了说胡话等症状,所以脉象不仅滑,而且疾,疾就是比数还要快,说明热邪已经进入了血分。

第三是食积。《伤寒论》说:“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食积滑脉小儿较为常见,食积属于阴形,也是阴气的一种。现在的父母长辈多宠爱孩子,生怕他们吃不饱,鸡鸭鱼肉“多多益善”,所以小儿食积临床上是非常普遍的。食积滑脉在右手的关尺部比较明显,多有郁滞感,治疗以通肠消积导滞为主。

以上三点是成滑脉的诱因,并且都是以阴气有余为主的一种病理机制。现在我想和大家讨论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现在临床多滑脉?现在生活好了,人们很难有那种营养不良的“疳证”,基本上营养都是过剩的,工作压力普遍比较大,生活节奏比较紧张,很少有时间去锻炼,休闲时间基本上都是看电视或上网。私家车很多,人们出行也就很少步行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体内的阳气运化不畅,营养物质代谢不全,导致体内过多营养物质残留,堆积在体内。就是这些原因,导致临床上的滑脉越来越多。

滑脉有一种生理脉,即孕脉,妊娠期的妇女脉象多为滑脉。如果想知道什么是滑脉的感觉,可以多去把把孕妇的脉。只要把几十个孕妇的脉,对滑脉的把握也就没什么问题了。孕妇多滑脉主要是因为身体在聚血养胎。需要注意的是,孕妇滑脉多有缓和之象,不像病脉之滑脉急数。

好,今天就讲这几个脉。大家学脉除了要把握它的感觉,更要分析它形成的机制。我也是从这两方面来进行讲解的。希望大家通过我的讲解能引起重视,自己回去仔细思考它们的成因,因为我所讲的是我的思考,所以我用起来方便。而大家要有自己的一套思维脉络,这样你用起来才方便称手。好,下课。

◎边学边悟

熊广华

听完师兄对脉性的解读和总结,始才发觉脉性的重要性。确实,老师脉法的核心是郁脉和脉势,这是重视气机,从人体大的趋势——气之升降出入来把握,这是大方向,固然重要,但有时临证体会,仅有郁脉及脉势还不够精准和全面,因为对于表里寒热虚实及病理产物的定性缺乏衡量标准,而这时二十八脉的提炼——脉性,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脉性能帮助快速判断病势的开阖、正气的强弱及病理产物邪气的性质,将脉性与郁脉、脉势结合起来,始得老师脉诊全貌,用药才更精准。

诚如培杰师兄所言,老师脉法核心——郁脉、脉势,它是一个方便法门,因为你直接学二十八脉,初学者可能学懵了,临床上也是手忙脚乱,一片茫然。我刚开始学脉时也有这种体会,茫然不足所措,等接触老师的郁脉、脉势后,才渐渐找到一些感觉。再等到自己真正弄懂郁脉、脉势,接触临床多了,心里就一直有一个疑惑,老师的脉与传统二十八脉的区别在哪,如何结合?听了这堂课对脉性的解读,我始才豁然开悟,喜悦之心难以言说。师兄对脉性的讲解,是对传统二十八脉的提炼和总结,更重要的是帮我们分析了脉性形成的机制,细说各种脉性的指下感觉,并始终与老师临证方药及《伤寒论》中相应脉象结合起来,有理有据,形象生动,特别实用,给师兄点赞,向老师致敬!

听完这堂课,我还有一个重要的收获,那就是“不要死在脉象下,一定要活在脉理中”。正如师兄对每一种脉性形成机制的解读,这种方法对学好二十八脉很重要,不明脉理,不探寻某种脉象脉性内在形成机制,而只一味去追寻二十八脉的指下感觉,如舍本而逐末。相反,若首先掌握了脉理,知道如何去分析脉象,再到临床上多体会某种具体脉象的指下感觉,多练练手感,于脉道不远矣!

丁根立

通过浮、沉、迟、数、滑五脉的学习,拓展了我对五脉的认识。把病机放在一起讲,突然间感觉自己的理论也在不断地上升,正在从一的阶段往二的阶段提升。最近只想升降出入、左右上下互比了,感觉都忘了最原始的东西。

今天的感悟:脉率有徐疾之分。疾者儿童为吉。病脉之疾,可因邪气逼迫,气血奔涌而脉疾,亦可因正气虚衰,气血慌张,奋力鼓搏以自救,致脉亦疾。脉徐者,可因正气为邪气所缚,不得畅达而徐行,亦可因正气虚衰无力畅达而徐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天积累一点点,成功即不再遥远。 Bp8F8fs6bclitxP3zGzBsrS/rsYbZWNPk5SYZBRj5fVYg/BJyh93fo4EkVCMzQO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