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我们开始上课。同学们,这两周我分别讲解了脉郁点、脉势、脉性、五行脉、特色脉。这些内容是任之堂脉法最关键、最基本的东西。我个人认为如果有了这整套的脉法技术,你的把脉水平已经超越很多人了。本来我是想接着讲望诊。但最近有同学向我反映她学了这么多,本觉得心里更有谱了,但白天把脉时反而不知道用哪个了,感觉有点晕晕的。所以我想拿出点时间给大家把这个脉法梳理梳理,争取帮大家把书“读薄”。
脉郁点和脉势的结合叫作阴阳脉。五行脉是与之平行的脉法。脉性是脉象的具体属性,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都可以从脉性中探知。临床上我们应该如何应用,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还要选择、感受、辨证,确实不是很容易。下面我来说说这个问题。
首先,查病按脉先别阴阳,把脉我们要先学会辨别阴阳。凡是能量充足的,有力的,温热的,上升的,粗大的,流畅的,快速的,都是阳;反之,能量不足的,无力的,寒凉的,下陷的,细小的,堵塞的,缓慢的,就是阴。具体的分类如下:
阳:浮,数,疾,滑,洪,大,实,长,躁,弹指。
阴:沉,迟,涩,微,虚,短,细,结,代,弦,紧,无神。
然后,我们要先把心静下来,就是让心肾相交。把脉时要让头脑越把越清醒,而不是越来越热。实际上把脉时由于任之堂里的人有点多,所以有时候有点嘈杂。这虽然不利于静心,但却能锻炼我们把心收住。我们不能一边把脉,一边和人逗笑,不能东张西望,关注其他事情,这是必须的。然后要以自己最放松但又不能是无意识的状态来把脉,感受脉气的变化。因为这样你本人的气机是顺畅的、调达的,也是最灵敏的,所以你的气就能很好地感受到他的气。有时候不用把脉感受气,他往你身边一坐,你就能感受到这股气了。我很不赞成我把完脉后,好几个人再轮流把脉,这样你们每个人把的时间要短得多,没有办法把心沉下来,始终是不放松的。所以要尽可能的一个人独立完成一个病人的诊疗过程。要对自己有信心,不要老想着和我的问诊单子对得上。这样也会造成心不静,因为你只想着对上或没对上,这样你的注意点就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主体——病人。
然后当你把脉时,你要静静地守着这个脉,可以闭上眼睛,不要刻意去想是什么脉,不然你很有可能先入为主。你不能着急,而是要闭上眼,慢慢感受这个脉。你要感觉到手中的不是一个脉管这么简单。它是一团气,一个人的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一个生命的状态在通过你的手指传达到你的心中。你不用非得很刻意地去找脉郁点、脉势……把我们学的挨个找一遍,而是去感受这团脉气给你的最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最主要的辨证切入点。如果你要刻意地找每一个所学的脉象,就可能陷入了逻辑的思维,而忘了去体察这个脉给我们的感觉了。这样就相当于你离实物又隔了一层纱,这样哪里能看得清楚呢?或者如果没找到,你还会反复思考,这样会耽误你的整体辨证,毕竟我们还要结合其他的辨证方法。我们的着眼点不是非要把出什么脉,而是要把证辨得精准。所以当你搭着他的脉时,你的第一感觉是,哦,中焦好堵,这时你就画一个中郁的脉卦,脉郁点写一个关部,就可以了。或者一搭脉,噢,这么细弱,这么无力,感觉软趴趴的。这时你可在单子上写无神脉、弱脉,或者是少木火。就是这样的思路。记住,不要刻意,因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在这个基础上,如果你在辨证上需要更细的、更全面的资料,你再去有目的地寻找一下,比如你已经很强烈的感觉是下陷,关尺郁大,这时候你的辨证基本上可以是气机郁阻在中下焦。这就是我上边所讲的主要矛盾,这也是你感觉最明显的那个,不是刻意想出来的。但你转念一想是什么导致气机郁阻在中下焦呢?你又一感觉,是左尺滑,右尺涩,关部郁大如豆,偏硬。这个是下焦肾阳虚,痰湿内阻,中焦是以气不顺为主。这时你的辨证就更上一层楼了。差不多就是这个过程和感觉。
老师也和我说过,不一定这些脉法你都擅长,比如你独善五行,或者独善阴阳脉法,都是可以的。好,不知道我这样给同学们描述我的把脉感觉和过程有没有帮到大家?当然,整个的辨证过程不单单有脉,以后等我们望诊、闻诊、问诊讲完,会给大家好好串一下这个过程的。今天就上到这里,下课。
熊广华
师兄这堂课为我们进行了一次脉法的总结,郁脉、脉势加上脉性,或者五行脉结合脉性,都可以形成一套完整的脉法。我接触任之堂医学以来,已经三年有余,跟随老师的脚步,一路走过,由一个中医学子当初的迷茫,到如今坚定地走传统中医之路,是老师点拨思路,才让我对中医树立了信心,才坚定了我成为一名铁杆中医的信念,感恩老师。我个人体会,学好中医,可以从脉法入手,由脉理而通医理,由医理而悟天地终始之大道!
丁根立
以前一直听宛金师姐说阴阳脉,现在终于知道什么叫阴阳脉了。这堂课说明了一点,持脉有道,虚静为宝。只有虚静,我们才能心神合一,才能把出脉来。脉是感受出来的,而不是想出来的。
熊广华: 建议师兄再详细讲解一下左脉上越与右脉上越,左脉下陷与右脉下陷的区别与指导意义,以及关于两手脉比较而差异的意义。
王蒋: 左脉主要是肝胆、心的问题;右脉主要责之于肺、胃。
熊广华: 我的一点不成熟总结,不知道对不对。左脉上越,属实,责之肝气偏旺、伤寒等,故症见头痛、心烦、失眠、目赤耳鸣、胸口闷堵等;右脉上越,属实,责之肺胃气逆、上焦实热等,故见胃、食管、咽部等相应病症。
左脉上越,属虚,责之肝肾阴亏,阴不涵阳,故见头重脚轻、腰软等上实下虚症,其人多熬夜、思虑或用眼过度;右脉上越,属虚,责之肾阳不足,虚火上越,故见上热下寒诸症,其人多喜食水果等生冷之品,或女子喜穿短裙。
左脉下陷,属虚,责之木陷土中,下元不足;右脉下陷,属虚,责之脾虚湿陷,清阳不升。至于左右脉下陷属实的区别,有待思考,请师兄指导。
王蒋: 嗯。我觉得熊广华这个分类非常好。基本就是按照这个分。首分虚实,然后根据各部来定病位。这个上越和下陷的具体辨证类型,我以后会讲的。为什么我没有讲脉时分类,是因为我想把这一部分放到病机里讲。实际上这里面的知识点很多。我们讲脉,主要讲的是单一的因素。我想把各个单一的因素都讲完了,然后再把病机的章节串起来。比如这个上越脉,我们知道它是属气机升而不降,只能说明这一个问题。所以我在讲脉势时也没有展开讲。如果展开,得把很多因素放到里面。比如像熊广华说的虚实,这个得加脉性,还有病理产物,比如是肝阳上亢还是肝胆湿热,这个得靠脉象、舌象来确认。所以讲起来很复杂。以后我会在病机篇给大家整体归纳的。熊广华自己动脑筋,想到这一步,真的很不错。下陷脉肯定是有实证的,有阴必有阳嘛,如湿热困阻下焦,瘀血内阻胞宫,这些都是属实证的。还要具体结合六部说明病位。
彩玲: 硬脉是不是也会由阴寒引起?在心内科时,见到一些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舌苔白厚,脉弦紧硬,一派阴寒之象。如冬天的场景,天寒地冻,水管都冻裂了,当人体阴寒极盛时,何尝不会出现弦硬紧的脉象呢?
王蒋: 嗯,这个问题,我想是这样的。我当时讲硬脉主要是两种情况,一是无胃气,二是失去阴液濡润。心肌梗死属于急性危重病,应及时观察抢救,不然有可能马上会有生命危险。如果按照你的辨证,可以初步断定他是体内阴寒极盛。这里的脉弦紧、舌苔白可以初步断定有寒。脉硬,我想说明一下,像这种病人如果按照中医辨证,应该算是胃气很少的了,因为这个病确实很重。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阴随阳生,阳随阴降。所以当体内阴寒如此之重的时候,他的阴液又是什么状态的呢?所以有时候可能在脉管上体现的还是阴液缺乏的一种象。只是有可能引起阴液缺乏的机制是阴寒内盛。这么说来,单一脉象上的因素不能反映一个疾病的全部,要综合起来看才行。
丁根立: 特色脉中,少阴脉和太溪脉比较好理解。无神脉和躁脉在指下是什么感觉,还不是很明白。无神脉,尺脉强弱有几种情况?无神脉和无根脉有什么异同?望师兄指导一下。
王蒋: 好,先来讲无神脉。无神脉是一种整体脉的感觉,不要按照寸、关、尺分部,是一种整体的感觉。无神脉和无根脉是有很大临床差异的。首先,脉的感觉就不一样,无神脉是软趴趴的,脉形是软软的,但是它沉按有根。无根脉,整个脉是往外浮散的,脉形浮大,重按近乎没有。整个人体的一气是只出不进,这是很危险的一种脉象。所以它们的临床意义有很大差别,无神脉只是人体的物质不足,就像燃料有点不足,而无根脉是整个气只出不进,这样严重的气机失衡是很危险的,所以它们两个还是很好区分的。
躁脉,首先要记住它的机制,是“郁”,我在讲课时描述的躁脉都是围绕这个字来进行讲解的。你脑海中想象一个东西被压住了,它在反抗,要出来,但是还挣脱不了,就是这种感觉。因为它被压住了,所以脉的整个波幅不是很大,并且很紧。因为它还要反抗,所以它有些搏指,指下感觉一戳一戳的,很不安分,就是这个感觉。
旭浩: 师兄,我懂得了郁脉的脉理是气机郁滞不通,但对郁脉的脉形在临床上还是感觉不出来。
王蒋: 郁脉,我说过,要总按,总按是不是要分浮、中、沉分别取一遍。所以郁脉就是在这总按的浮、中、沉感觉出来的。比如左手浮取三部时,感觉关部独大那么一下,这就是中焦不通的郁脉。
篇尾点点金
亲爱的读者们,脉法课已经完结,不知诸位感觉如何?脉法是我们任之堂最重要的一个特色,不知有多少英雄好汉为此竞折腰!在这一章里,我们主要讲的是两大线条——阴阳脉、五行脉,希望诸位可以在临床中用此尽情地大展手脚。掌握了脉法,可以说你已将任之堂的精华学到了手,但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们为了培养一个优秀的“将军”,就让我带你完成接下的将军培养之课吧,请通往第二关——三诊兼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