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大典型脉

持脉之道,虚静为宝

任之堂一般是上午看病,老师每天上午,或看三十人,或看五十人,或看七十人。老师双手号脉,一边跟病人话疗,讲一些疾病要注意的事项,一边观察病人舌象,最终定药用方全在脉上。

老师以脉为主导,病人陈述、医院检查为辅助。有时病人不需要说话,两三分钟下来,方子便开好了。而且老师经常断病人疾病,病人直点头。服完药后,很多病人或痊愈,或改善。这样病人也觉得很神奇,不是老中医,为何治病如此有底气?而前来学习的学生们更是急于学到老师的脉法。

《内经》曰:“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老师说,道不轻传,医不叩门。我这脉法说穿了,不值半文钱。不是我没教,我一直都在教,我在这里随时都在传。我们号脉,号的是这个证,用药也是对这个证,如果号脉连证都没搞清楚,那么治疗起来就没法入手。所以号脉不是简单地诊断,它更是一个复杂的治疗思路。只要你号出病机来,那治法、方药一下全出来了。

学生们问老师这么快速地断脉诊治,有什么窍门?

老师笑着说,这也没什么,把握住几个典型脉象,熟能生巧罢了。我给你们讲个事儿,以前有个做饼的小伙子,刚开始他每个饼都要先称过才做,这样精准是精准些,但速度太慢了。

于是这小伙子就暗下决心说,我一定要练出手感来,一抓就是那个斤两,一点都不能差。刚开始是有些大小不一,可一个月后他就做到了,一抓一个准。所谓百炼钢成绕指柔,摸脉也是这样的,无他,“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而已。

《内经》说:“持脉之道,虚静为宝。”你要摸得快,摸得准,也可以,但要虚心,要清静,不能被病人情绪左右。心静到一定程度,指下成形,心中就能成象,中医叫作取象比类,这个象一出来,哪个地方郁住,你就疏通它,上越了你就引它下来,下陷了你就把它升起来,神不够,你就给它强心。

学生又问,怎样可以断脉断得准一点?

老师说,学医有句老话,叫作医者父母心,父母心就像菩萨心肠,朱良春老先生得师章次公赠行医八字, 神仙手眼,菩萨心肠。 这诊病摸脉下药,谁都想要有神仙手眼,但这神仙手眼不是求来的,是自己磨练来的,前提是你心中要有病人,要有菩萨心肠。就像小孩刚出生一样,你每两个小时就要给他喂奶,还要换尿布,细致入微,无所不到。小孩的寒温不适,只有父母才能知道。

《内经》提到非其人勿教,不是说古人吝法不肯教,而是医学这东西需要有一定心怀的人才能学,这种心怀《大医精诚》里说得很好,面对病人,要能够生起大慈恻隐之心,这是父母心,是菩萨心。

学生们又问,老师,有哪几个典型脉象?

老师笑着说,其实我都早已经教给你们了。我现在传给你们的,也是最快、最容易上手的摸脉办法。我们不直接按《濒湖脉学》讲,如果走那路子就慢了,而且不容易走下去。

中医先要调大阴阳,然后再到脏腑入细。如果大阴阳都没掌握好,一下子钻进各种脉象的鉴别之中,就像入了迷宫一样,团团转。又好像风水师入山,没带罗盘一样,满山跑,脚踏着山龙,却不知道山中真面貌。

你们学脉,先要忘掉二十八种脉象,然后抓住三大典型脉。

第一大典型脉是脉神(无神脉)。

第二大典型脉是脉气(郁脉)。

第三大典型脉是脉势(上越脉或下陷脉)。

来任之堂的病人中,三大典型脉占了绝大部分。这三大典型脉,对于我们学脉来说,就像汽车的导航仪,又像轮船的指南针。在你熟悉的路线里,你或许觉得作用不是很大,可是当你面临很多陌生的环境时,这导航仪和指南针作用就大了。同样对于有经验的医生来说,他或许望而知之,但对于初入门的学子来说,这三大典型脉象,却能够为他们在治疗很多疑难杂病时指明方向。

无神脉

首先,是脉神。人有三宝,精气神。察脉当先察脉神。如果来了一个病人,一摸上去,六脉无神,疲软乏力,按下去没有生机,就像禾苗蔫了一样,病怏怏的。这类病人很明显是神疲乏力、倦怠。由于心主神明,病人容易心慌心悸、背心发凉,甚至晚上容易梦到死人、恶鬼。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说,以强心养神为先。只有脉有神后,才能再论其他治疗。

《内经》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

无神脉,又叫六脉无神。主要以桂枝汤加心三药(红参、银杏叶、红景天)为底方,一般来说,病人一吃下去,心神就明显强大有力,梦死人、恶鬼的现象很容易就消失。老师说,这是强壮了心脏,心为太阳,阳盛则阴邪退。

古人说, 制阳光,消阴翳 。有了阳光,阴寒邪气随即散去,这叫作“离照当空,阴霾自散”。

郁 脉

第二大典型脉是脉气,又名郁脉。老师《诊脉心法》里有句话:“ 脉象之首 脉为郁脉 。”郁脉不仅反映气分郁滞的疾病,甚至五脏六腑失调,升降失司,都会在上中下、寸关尺里面显现出相对应的郁脉。古人云:“ 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

郁脉不仅反映抑郁,朱丹溪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大凡郁脉都出于中焦。中焦是左右关部,左关管肝胆,右关管脾胃。双关郁滞、肝郁脾滞的病人,在我们这个时代是最为多见的。何也?

老师说,商业竞争以及资讯网络日益发达,生活节奏加快,很多人容易生气愤怒,肝郁的多。国家逐渐富强,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吃出来的“三高”病很多,《内经》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所以脾滞的病人很多。

饱食肥甘厚腻,加上生气、着急、抑郁,就容易造成这种双关郁滞的脉象。老师就在古方逍遥散疏肝的基础上,加上枳壳、桔梗、木香三味药,升降中焦脾胃。我们称之为“加强版逍遥散”。老师化裁这个古方,针对的是土壅木郁这个病机,不仅治疗一人一方之病,而且治疗的是整个时代的常见脉、常见病。

脉势——上越与下陷

第三大典型脉是脉势,脉势分为上越脉与下陷脉。何谓脉势?人体脉象整体走势,或上越,或下陷,是为脉势。

老师常跟我们比喻说,你看一个小山头,没有对比,只能看到一个孤山,不能说明什么,可是你连续地看三个山头起伏,这三个山头是往上走还是往下走,山势连小孩子都一目了然。所以我们把脉先要把其势,怎么把其势?就是寸关尺三部总按。《诊脉心法》里说:“ 总按为第一 。”如果用一只手指,只能取到个别部分的脉,却很难取到整体走势,或者只把一边的脉,两边左右脉就不能很好地对比,所以我们把脉不仅要总按,还要左右合参。

什么叫作上越?《内经》曰:“气血并走于上。”很多中风的病人,在还没有发病前,他的脉早已经有长期上越之象,血压偏高,头晕头胀,脖子僵硬。如果是老年人,摸到这样的脉象,就要小心中风。如果是年轻人,一般是长期思虑过度,过用心脑,导致烦躁失眠,心静不下来。这时在治疗上就要引气血下行,方法就多了。同样上越的脉势,但由于个体差异,老年人跟年轻人脉管柔韧性不同,所以选方也有区别。有用天麻钩藤饮,有用黄连温胆汤,还有用建瓴汤,甚至吊痧、跺脚、踢毽子、金鸡独立、打坐、站桩等,无非是助其下行,都能缓解或治疗这些疾病。

老师说,上越脉势也是时代的常见脉势。当今时代,电脑、手机、电视,基本普及到每家每户。这些科技产品,在中医取象来说,都属于火,火性炎上,长期面对电脑、电视、手机,会把周身气血往眼睛、脑袋里调,就会造成一种上越的脉象。人会表现出心浮气躁、焦虑不安、烦躁失眠等病症。而现在的人用脑费心的程度与速度与古人比要多好几倍,气血都拼命地往头脑上调。

那么与上越脉相对应的呢?就叫作下陷脉。下陷脉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是下陷脉,他是长期操劳消耗过度所致。《内经》谓生病起于过用。很多下陷脉也是由上越脉变化而来的,中医叫物极必反,盈久必亏。长期调动气血消耗后,气血严重亏虚,整个脉势就会渐渐下陷,疲倦乏力,打哈欠,记忆力下降,腰酸腿软,觉得很累,不想说话,胃下垂,肌肉松软,子宫下垂,性欲减退,尿频尿无力等病症。现在人们称这种症状群为疲劳综合征。老师针对这种下陷脉,在治疗上就会采取升举阳气的思路,方法也很多,补中益气汤,升陷汤,甚至拍打百会、撞墙撞背、原始点按摩等,都能缓解或治疗这些疾病。

常有下陷脉势的病人,问老师有什么要忌的?老师常跟他们说,忌什么不是最重要的,忌过度、忌透支是最重要的。生病起于过用,你们要早睡,多给身体充充电,不要再透支下去了。

学生们问老师,为何总是用那几十味常见药物?

老师笑着说,每个医家都会磨一把他称手的刀,你们看一个屠夫,他用一把刀,刮毛,切皮,剁肉,斩骨,挑筋,都是这把刀。我们治病不仅不能局限于病名,也不要局限于药物的名字,当我们把握住升降这个理时,很多药物我们都可以选用。有些贵重药物,病人负担不起,我们就可以选一些质美价廉的。甚至我们可以跳出药物的范围,用食疗,用针灸,或用按摩点穴,只要能把他上越的脉势引下来,把下陷的脉势升上去,病人觉得舒服好转了,这都是好办法。

至于用药,首先要明其升降走势,再论功效主治。现在很多医学生直接学功效主治,很容易就被很多药弄糊涂了。如果我们从升降走势来用药,那就可以起到执简驭繁的效果。比如,病人左手脉上越,我们可以用牛膝引血下行;右手脉上越,可以用赭石降胃气,引冲气下行。如果病人双手脉上越,上盛下虚,我们就用龙骨、牡蛎引气血下行;又比如病人左手脉不能升发,可以选柴胡、桂枝、麦芽,或者用风药羌活、独活;病人右手脉不能升发,可以用桔梗、黄芪,或升麻、防风。

《雷公药性赋》言:“升降浮沉之辨,豁然贯通,始可以言医而司人命矣。”

老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升降之门,这样学起医来,容易得其要领。在广州中医药大学读本科时,邓铁涛老教授给我们讲过三次课,邓老善用温胆汤和补中益气汤。后来我们在经典班学习时,邓老的弟子刘小斌老师也跟我们讲温胆汤的用法,不仅把温胆汤用于治疗胆胃痰湿,还用于治疗各类心脏病,甚至疑难怪病。

以前我们很疑惑,为何老中医手中总是那么一两个方,便能够有那么好的临床效果。我们是不是学一两个方就可以了,不用背那么多汤头了呢?就好像小李飞刀就一把刀,陆小凤就一双灵犀一指,郭靖就降龙十八掌,黄蓉就打狗棒,成名只须一技。当我们拿这一疑问问老师时,老师说,方可执可不执,你打基础时,都要把它们学好,等你真正用时,你就挑那么一两个足矣。就像练武时,十八般武艺,样样皆练,到最后真正形成自己的绝招,能运用于实战的,往往就那么几个最精彩的招式。一个中医能够用一个方,甚至几个方,应对大部分疑难杂病,这里面的道行很高啊!你们看一下,邓老一个补中益气汤,把肝脾的清气都升起来了;一个温胆汤,把胆胃的浊气都降下去了。这两个方在手,进可攻,退可守,如果站在阴阳的角度上来看这两个方,那真是了不得啊!

多年的疑惑,经老师一番话便点破,原来里面还是用到升降的道理!

《格言联璧》里说:“ 看书求理,须令自家胸中点头;与人谈理,须令人家胸中点头。 ”老师用升清降浊的思想,来解释医中万象,既能让自家胸中点头,也能让人家胸中点头。当我们回首一年以来任之堂的学习时,才恍然大悟,自己的中医人生思路,已经在慢慢理顺了! vuF58f7I8hfmjeoSnfqfYgUgYXfgXVgJ1jhzk0zP4NrYZu0qBUB5q9PJ58SLxkd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