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同样看了三十多个病人。我们一边忙着抄方,一边还忙着给病人“拍打”经络穴位治病。这种“拍打”实际上就是“吊痧”,用掌击把痧气像刮痧、拔火罐那样吊出来。
因为有些病人舌下静脉明显曲张变粗,说明身体血脉瘀堵得厉害,故而手脚不麻利,晚上难眠。一般这样的病人,吊痧后多可见效。不过病人一定要能忍得住痛。吊痧治疗是有些痛苦的,但确能缓解病情。大部分被吊痧的病人,都咬牙切齿,皱眉喊痛,还微微出汗。
老师风趣地说,这是欠打。我们称之为吃苦了苦,要想了脱病苦,就要去承受锻炼拍打之苦。这些病人自己不肯去锻炼,造成血瘀体质,却要我们帮他拍打,代替他锻炼。医生只能代替一时,却不能代替病人一生啊!
一般上半身肩颈、胸膈、头、手的病痛,以拍打肘窝及心包经为常见。下半身腰膝酸胀麻木、行走不利、静脉曲张、腿脚沉重、腹胀肥满的病痛,以拍打腘窝、委中穴、承山穴以及膀胱经、脾经为主。特别是腰腿酸胀的病人,重拍腿部委中穴,病人普遍反馈说效果不错。拍完后,腿脚轻快不少。这正是针灸学《四总穴歌》中“腰背委中求”的道理。
这样忙完一上午,加上每个病人都还要交代医嘱、忌口,老师连上洗手间的时间都没有。特别是忌口,许多病都是病人没有忌口吃出来的。所以,身体搞坏,有一大半的都是吃喝病。
所谓“病人不忌口,忙坏大夫手”,治病还是要先忌口的。比如,病人血黏度增高,浑身不爽利,眼也花,颈也痛,腰也酸,腿也重,这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忌口,老师常强调要少荤多素。特别是黏性食物不可多吃,哪些是黏性食物呢?鸡蛋、糯米、肥肉、鸡肉、糖果,这些都是黏糊糊的,吃进去血脉会更加难以走动,血黏度会变得更高。
接着有个中年妇女来复诊,是皮肤瘀斑的。她说,上次吃完药后,后背不痛了,嗅觉也变得好多了。
老师问她放屁了没有,这是因为药中放了升清降浊的理气药。她点了点头。
老师又看了她的舌头,明显是紫暗的,老师说她阳气郁在中焦,是血瘀体质,血脉走不动了(走得不流利的意思)。瘀斑明显低于皮肤、偏暗就是寒瘀,如果明显高于皮肤、偏红的话,那就是热毒瘀。
老师用四物汤活血化瘀为底,再加上温阳散寒通脉的桂枝汤思路,最后还重用葛根升清阳,令病人经络舒缓,嗅觉自然就会灵敏多了。
老师说,嗅觉不灵敏,是清阳不升,需要重用葛根50克,辛夷花10克,加入辨证方中。病人头脑如阳光一照,立可见效。这正是“离照当空,阴霾自散”啊!
艳阳当空一照,阴云便会散去。人嗅觉不灵敏,就是因为阴云浊气上浮于头面停聚不化。这时让身体清阳一升,浊阴便不驱自散了。
老师边给病人吊痧,边教我们一些吊痧的细节。老师说,要用空心掌,不是打病人,而是帮助病人用正气把邪毒拖出来,就像刮痧、拔罐一样。
老师还笑着说,拍打不是使劲往死里打,不是打人,而是治病,打人用的是恨,治病用的是爱。一个心中无爱与感恩缺乏的医生是很可怕的,同样的手法,有可能是在治病,也有可能是在制造疾病。
吊痧的病人由于各自体质不一样,吊痧的部位分别可以见淡红色、深红色、红紫色、紫黑色等各种痧气。
这种吊痧的方法,明显比拔罐、刮痧要深刻。拔罐、刮痧作用的层面会浅一些,偏于皮肤、肌肉,而吊痧却可以直接把力道灌进血脉里。
有些椎间盘突出、长骨刺的病人,本来走路很重滞,一经吊痧完后,当时就觉得浑身轻快,腿脚也便利很多,他们还忍不住地多走了几步,不停地感谢。
老师说,这是欠打,就是人体缺乏运动锤打,所以许多多余的骨刺、瘀堵才不能被身体消化搬运走。疾病不可怕,可怕的是运动的缺乏。动一动少生一病痛,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这个座右铭应该放在电梯口。
人的骨头跟手指甲一样,每天都会有细胞分裂、生长、脱落、死亡,只不过手指甲长得较快,可以用指甲剪剪掉,而人体腰脚长的骨刺呢?有人想通过手术刮掉,但总不如靠平时的运动、拍打来磨掉安全可靠。
这种筋骨不利索、长骨刺的现象,民间的说法很形象,叫作“骨头生锈”了。那该怎么办?我们打个比方,两把新镰刀,一把放在角落里老不用,它很容易就生锈,久了就不能用;而另一把时常拿来使用,不仅越用越光滑锋利,而且还不会生锈。可见人长骨刺、椎间盘突出以及各类筋骨不利索的病,道理跟刀生锈是有相通之处的。
吃药不能代替运动。老师交代病人,要多运动。对于筋骨不利、中风偏瘫的患者,能否康复得好,全在于患者的锻炼意志。怕锻炼苦,不运动,不流汗,这样的身体会助长疾病的滋生。
我们吊痧时,除了叫病人要放松、深呼吸外,我们也要心神、正气更足,防止病邪入体。这种情况我们吊痧时体会很深。
比如,我们吊痧一些比较顽固的疾病,自己的手也会明显感到酸痒。病人身体寒瘀特别厉害的,拍不到十几下,那些痧斑便会星星点点地冒出来,而病人的呼吸也明显会深沉顺畅很多。特别是拍得用力的,越拍到后面,病人就越不觉得痛,因为气机顺了。病人还叫我们要多拍,越拍越舒服,越拍越痛快。
按照拍出来的邪毒、痧斑颜色,可以辨明病性,一般偏红的属于热毒,紫的便是瘀血,紫黑的那种便是寒瘀了。比较淡红的属于气血亏虚,一般不适合吊痧,要服用八珍汤或生脉饮。
针灸、吊痧,这些都是要用神用气的,医者神气怯弱,很容易为病邪所乘。所以,行医者需要正气存内,不然很容易就像《内经》所说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确吊痧以及加强锻炼,都是培养我们正气存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