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德懋(1912—2002),满族,北京房山区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中医杂志》编审,研究生和师承制导师,首批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早年从师岳父赵廷元,1933年考取华北国医学院,1936年起在院长施今墨诊所襄理业务5年,颇受施老器重,尤得施派真传。1941年在北京开业,有“北京四小名医”之誉。1950年当选北京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创办“永定门中医联合诊所”。1951年任《北京中医月刊》主编,1955年改名《中医杂志》。1975年到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任内科副主任。曾任中国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医药卫生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儿科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杂志》常务编委,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北京中医学会副会长,《中医杂志》主编,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董德懋崇尚脾胃学说,师承施今墨疏脾、运脾、醒脾、培后天之本的思想,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形成了以脾胃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思想。董德懋推崇《金匮》“四季脾旺不受邪”和周慎斋“诸病不愈,寻到脾胃而愈者颇多”的论述,提出了“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贵健通和畅”“四季脾旺不受邪”和“调脾胃以治五脏”的理论。董德懋认为,脾胃病应重视虚实寒热,脾病多虚,胃病多实;脾病多寒,胃病多热;临床常虚实夹杂,寒热并见,治疗归纳出调理脾胃十法。遣方用药倡导平和,强调“药量宜轻,用药宜精,重病轻取,用效通神”“勿伐天和,勿伐无过”。重视肝脏对脾胃的影响,善用疏肝理脾法。董德懋诊察疾病提纲挈领,抓主症。治疗疾病,外感擅用清解法,内伤擅用调理脾胃法,并注重内外关系,强调“外疏通,内畅遂”“里气通,表自和”,对于疑难大症,注重整体,辨证论治,并配合站桩功,疗效显著。董德懋擅长针灸,京津一带有“金针董德懋”之赞誉。
◎人民大会堂拜师大会(中董德懋、左董志华、右徐凌云)
董德懋颇有大家风范,精通经典,治学严谨,厚积薄发,医术精湛,针药并施,擅长中医内、儿、针灸各科,是全国著名中医内科学家、针灸学家、中医编辑学家。主要著作有《中医基础学讲义》《中医药物学讲义》《中医对痢疾的认识与治疗》《医论医话荟要·董德懋医话》,绘制《针灸铜人图》,翻译《针灸经穴概要》,发表学术文章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