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学术思想

一、以脾胃为本,辨证细腻,立法严谨

汪逢春擅长治疗时令病及胃肠病。诚如谢子衡编纂的《泊庐医案》所言:“盖吾师于诸杂病,经验宏富,方案多有奇效。”经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就是强调脾胃的重要性。谢子衡继承汪逢春的诊疗特色,善治时令病和胃肠病。他认为,时令病和胃肠病多因劳倦过度、饱饥无时、贪凉饮冷、恣食肥甘、过嗜辛辣、食饮不洁等引起。病势来之虽急,但治疗得当,则邪祛也速。若疾病迁延,累及五脏六腑,则祸不旋踵。对于时令病、胃肠病,他审其虚实寒热,辨证细腻,立法严谨,组方灵活,用药轻灵,常用淡附片、淡吴萸、淡干姜、鲜煨姜、紫油肉桂温中;党参、薏苡仁、炙甘草、连皮苓、红枣、秫米、陈廪米、建莲肉等补益脾气、脾阴;焦苍术、川厚朴等燥湿健脾;木香、枳壳、新会皮、香橼皮、玫瑰花、鲜藿香、鲜佩兰等芳香化浊,疏肝理气和胃;砂仁、蔻仁等醒脾开胃;生熟谷麦芽、枣槟榔、范志曲、鸡内金等化滞和中。他还喜用成药,如加味保和丸、枳术丸、越鞠丸、香砂养胃丸等入汤剂同煎,以增强疗效。通常单味药用量在一钱至三钱之间,药味不过十味,成药入煎剂三至六钱,方药并不奇特,皆医者习用之品,且味少量轻,然疗效卓著,所谓“轻可去实”,用药精良者也。

二、用药精良,独具匠心

1.炮制及处方用药注意药物间相须、相使、相杀、相畏等关系

img

◎谢子衡书写处方

入煎剂用时,他常注明某药与某药同炒,或某药与某药同打烂,药物伍用颇有“药对”之意。有的取古方、经方配伍之原旨,有的依本人临证经验搭配;有的意在去性取味,有的意在去味取性,均颇具匠心。如香豆豉与焦山栀同炒,取栀子豉汤之意,以清胸膈之热;厚朴与黄连同炒,用黄连之寒监制厚朴之温,意在宽中行气,苦以燥湿;枳壳与桔梗同炒,一升一降,用于肺失宣肃咳喘之症;大豆卷与秦艽同炒,有宣散解表、清泄虚热之功;绿茵陈与焦山栀同炒,取茵陈蒿汤之意,有清利湿热之功;桑枝与丝瓜络同炒,宣痹通络;建泽泻与赤苓皮同炒,两者协同,健脾利尿;松子仁与大麻仁同炒,两者协同,甘润和中,润肠通便;全瓜蒌与薤白头同打烂,仿瓜蒌薤白白酒汤之意,有宽胸通痹之功。谢子衡常说:这是汪逢春先生的用药经验,今天仍可师可法。

2.善用药物粉剂装胶囊,与汤剂同服

有的药物入煎后,有效成分被破坏,影响了药力发挥;有的药物价格昂贵,入煎需量大,有浪费之嫌,或患者苦于负担过重;有些药物不宜入煎,多装入胶囊,随汤吞服。这种少量吞服的方法,既节约了药材,又能充分发挥药效,简捷、方便、价廉,利民利病,开辟了新的给药门路。据不完全统计,仅《泊庐医案》一书,使用胶囊装药随汤同服者就达75处之多。

3.视病情出入,选定多种配方随机应用

如治疗湿温病供选配方:羚羊角尖0.3g,太乙玉枢丹、白蔻仁各0.6g;白蔻仁、太乙玉枢丹、酒大黄各0.6g;白蔻仁0.6g,生熟大黄各1.2g;香犀角、白蔻仁各0.6g,香犀角、真郁金各0.6g,酒大黄、白蔻仁各0.6g。这些配方皆分研细末,装入胶囊,随汤药分两次送服。

镇惊息风常以琥珀抱龙丸、太乙玉枢丹各0.6g,薤白头1.5g,研细末,装小胶囊中匀两次送下;妊娠恶阻、饮水即吐者,以明矾、食盐各0.3g,装入胶囊内服用;呕吐酸苦水者,以白蔻仁0.6g,枯矾、食盐各0.3g,装入小胶管内服用;食后上泛者,以落水沉香0.3g,白蔻仁0.6g,食盐0.3g,共研细末,装入小胶管内同服。其中,食盐以大粗盐研细为佳,不用精制盐和再生盐。因这两种盐服后舌根有涩感,不舒服。食盐不可炒用,如炒成胡盐,服之坠气。泄泻者,常用上上落水沉香末二分(即质量好的沉香),白蔻仁二分,同研细末后装入胶囊,随汤服下。口中黏腻苦涩者,用莲子心、沉香、食盐各一分,装小胶囊吞服。由此可见,谢子衡治病配方十分灵活,视病情而定,可谓变通有方,圆机活法。

4.喜用曲类

例如,沉香曲、范志曲、霞天曲,治疗肠胃病应用曲类自不待言,对一些杂病的恢复期,谢子衡善后调理时尤多于方中加入曲类药物,意在振奋胃气,开胃进食,增强体质。

5.善用鲜品药物

谢子衡临床用药常用鲜藿香、鲜佩兰、鲜枇杷叶、鲜菖蒲、鲜荷叶、鲜佛手、鲜西瓜翠衣、鲜芦根、鲜柠檬皮、鲜竹叶、鲜煨姜等。鲜品有干品不可比拟的优点,一些轻宣疏解的药物,鲜品芳香之气较大,取其芳香化浊之力较强。鲜品的植物精汁较丰富,谢子衡认为,暑温证及温病滋阴尤以鲜品效佳。

6.成药入煎剂

谢子衡认为,中成药入煎剂同煎,既能起到协同或佐药的作用,又可弥补单纯汤剂的某些不足。用汤剂以解决主要矛盾,丸药入煎以解决次要矛盾,有主有从,并行不悖。他常用的入煎剂的中成药有越鞠保和丸、香砂六君子丸、枳术丸等。

三、创学会之先河,弘扬国粹

谢子衡追随老师创建国药会馆讲习所的宗旨是:夫我国医药,肇源岐黄,有五千年之历史,与国粹之悠久。圣经良方,昭煌在世,医者尽一己之颖悟,得其中之奥旨。迨至后世,固陋成风,各自为政,秘不传人。门户之见日深,吾道之旨益晦,自西术东来,相形见绌。然医者仁术也,苟利于世,不应自秘,应宜群策群力,黾勉事功,集思广益,共同研讨,精益求精,发前人所未发,庶可抗衡于世界,不致日趋凌替也。兹者本会成立,将本市所有各医学会,罗致一堂,为整个之学术团体。以期保存国粹,流通新旧学识,阐曩昔之未明,为前途之砥柱。逢春才力绵薄,学识浅陋,谬承推为会长,再三固辞,不获所请,惟有追随诸君子之后,兢兢业业,免致陨越,以副同道之望。第思学术之交替,必赖文字之绍介,俾审辨是非,共谋进展。于是与同会诸君再三筹商,发行月刊,为不可稍缓须臾之事,定名为《医药月刊》。推举赵君树屏,安君干青,为编辑主任。二君学术渊博,品学兼优,为同人所钦仰。经一月之筹划,始得出版,供诸君之参阅。凡我会员,皆可尽量投稿,发挥深邃。并附会员介绍一栏,各会员之擅长与心得之秘,公诸同道,不但益于社会,且可利己种福耳。明春将组织医学研究班,临床疑似之症,或学术研究,皆可召集讨论,以广见闻,亦可补刊物之不足也。再同人感于此次军事之后,药价骤增,贫者无力求医,良可憾也。本会将于来春创办施诊处,医药并施,为利济之旨。今刊行伊始,克底于成,诸待勖励,尚希贤达暨同道诸君时锡教言,曷胜欣幸。逢春职务所羁,终日埋首方案,刻无余间。此次会务进展,皆赖诸君子之援手,非鄙人之所力逮也。以待来年,诸事就绪,决计引退,日夕聆教于议席之末,斯愿足矣。

四、传承前贤,著书立说

谢子衡曾建议汪逢春编一本临证病案。汪逢春开始不大理会,说以后再说吧。

一次有位患者来诊,之前患者曾多次来诊,每次都留有底方,查起来很方便,诊治也很快捷。于是谢子衡再一次建议汪逢春编医案。在他的多次建议下,汪逢春终于同意了,并嘱谢子衡负责,要求“务求其实用,毋事虚饰”。

谢子衡找到师弟吴子祯、李建昌、秦厚生、刘明岩商量,他们各总结一类病例,最后有谢子衡总编辑。后来冯仰曾、岳中谦、张百塘也参与进来。他们每晚抄录一部分,第二天一早交给谢子衡。谢子衡再回家抄录筛选,把方子再分类,总结一部分请老师校对一部分。1941年初书稿终于编辑完成,因为老师的书斋叫“泊庐”,故谢子衡和老师商定书名为《泊庐医案》。该书1941年3月付梓,算是为老师留下的一点宝贵文献吧!

谢子衡的师弟张绍重是汪逢春的义子,拜于四大名医之一的萧龙友门下。2002年,由他编写的《汪逢春传》在专病论治中针对个别病证引用了《泊庐医案》的内容,并在医案后加了“按”。该书于2008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泊庐医案》可以说是研究汪逢春中医理论的唯一著作。

附:《泊庐医案》撷萃

业师逢春先生,吴门望族,悬壶京市逾三十年。吾夫子儒而医者也,功受业于吴中名医艾步蟾太夫子之门,精究医学,焚膏继晷,三更不辍。泊卒业,复博览群籍,虚怀深求。壮岁游京,述职法曹。又奉手于力轩举太夫子门下,学敬相资,益洞一方,故诊疾论病循规前哲,而应乎气候方土体质,诚所谓法于古而不泥于古者也。每有奇变百出之病,他医束手者,夫子则临之自若,手挥目送,条理井然,处方治之,辄获神效。余等忝列门墙,天资浑噩,从师有年,愧无所得。民国二十五年冬,奉师命组织同砚小集,授课之余,互相研讨,凡《内》《难》《伤寒》《金匮》等书,次第理董。二十七年春,吾师更于例假之日,携诸弟子登北海琼岛,假揽翠轩,杯酒言欢,讲授诸书,或共载一舟,荡漾太液池中,师生同游,其乐何如。春风时雨之化,固不仅一日之长,终身之奉也。兹值北京市医学讲习会第一班毕业典礼之期,谨将夫子医案分门别类,编辑一册,分赠同人,以为纪念,嗣后再为续选。此次医案之刊行,意在存真,非为立言著说。盖吾师于诸杂病,经验宏富,方案多有奇效,余等不欲承技怀私,故将夫子所诊原案誉录刊印,未敢稍加更动,公诸社会,以供研讨,尚希同道贤达,不吝珠玉,赐以教言为祷。

民国三十年三月下浣受业:谢子衡 李建昌 吴子祯 刘琪 刘鸿诂(明言) 张百塘 于传岩 王植楷 秦厚生 赵志权 李鼎铭 岳中谦 冯仰曾 吴拱贤 孙云生 赵绍琴 王录坤 李辰生等谨序于国医分会。 o1mmpWyG+Z9IXrFWZTw9Nv1Z7Wq4pc7Vmu5CRDV0mKoyajDtt693vPpYrttI2b3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