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彤云教授重视人与自然、气候、环境、四时的协调统一关系,重视皮肤与脏腑、经络、气血的内在联系。她认为皮肤病不仅仅是皮毛之疾,还是脏腑、气血的生理、病理在皮肤的表现,即“有诸内必形诸外”“没有内患不得外乱”。按照《内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理论,陈彤云教授认为,情绪过激变化会引起脏腑、气血、经络功能改变,就皮肤疾患而言,银屑病、神经性皮炎、瘙痒症、痤疮、黄褐斑、带状疱疹等许多严重影响皮肤美容的疾病都与情志的异常有关。
陈彤云教授倡导中西医结合,辨病和辨证相结合,强调“外病内医,重视外治”。她在继承哈氏、赵氏皮外科传统制剂基础上,发挥自己早年学到的传统中药制剂工艺、方法的优势,依据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成果,筛选药物,运用现代制药技术工艺,提取药物有效成分,制成各种外用制剂。这些外用制剂既保持了中药传统疗效,又克服了传统制剂油污、色重、中草药味浓、加工颗粒粗糙等缺点。陈彤云教授对外用制剂进行了大胆革新,研制出“祛斑粉”“祛斑霜”“祛斑增白面膜”“痤疮面膜”“痤疮霜”,以及用于治疗痤疮等毛囊附属器疾患的“金花清爽系列”,用于敏感性皮肤及中干性皮肤的“祛斑养颜系列”。其中,“祛斑增白面膜”荣获1993年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科技成果一等奖。这些疗效明显、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制剂,深受广大患者的喜爱。陈彤云教授认为,外用制剂简单、实用、便捷,在某种程度上,作用不输于内服中药。
中医辨证论治要依据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在皮肤科,望诊尤为重要。除了望神色,还要望皮疹,更要望舌。舌为心之苗,为脾之外候,苔是胃之气。陈彤云教授认为,观舌可判断外邪之轻重、正邪之消长和病势之进退,以及胃气之存复。
舌象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五脏六腑通过经络、经筋与舌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夹舌本,足厥阴肝经络舌本等。脏腑如果发生病变,舌象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所以,望舌可以观察脏腑气血盛衰的变化。
在脏腑中,心和脾胃与舌的关系最为密切。
舌为心之苗窍。《灵枢·脉度》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心主血脉,心血上荣于舌,人体气血盈亏与运行情况,可反映在舌质的颜色上;心主神明,舌体的运动又受心神的支配,因而舌体运动是否灵活自如,语言是否清晰,与神志密切相关。因此,舌象可以反映心、神的病变。
舌为脾之外候。舌居口中,司味觉。《灵枢·脉度》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中医学认为,舌苔是由胃气熏蒸谷气上承于舌面而成,与脾胃运化功能相关,故有“舌为脾胃外候”之说。舌象能反映气血的盛衰,与脾主运化、化生气血津液的功能直接相关。
舌体需要气血的营养、津液的滋润,舌体的形质和舌色与气血的盛衰和运行状态有关,舌苔和舌体的润燥与津液的盈亏有关。舌下肉阜部有金津、玉液,中医学认为唾为肾液、涎为脾液,皆为津液的组成部分,其生成、输布与肾、脾胃等脏腑密切相关。所以,观察舌质、舌苔的颜色、形态、润燥等,可以判断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
舌色主要指舌质的颜色。一般认为舌尖属心肺;舌中属脾胃;舌边属肝胆;舌根属肾,以此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正常舌质淡红而润。舌质淡白、舌胖嫩而边缘有齿痕,多为血虚和阳虚;淡白滑润为寒证;淡白而胖为阳虚,见于慢性湿疹、皮肌炎、红斑狼疮、系统性硬皮病等。舌质鲜红多是热证或阴虚火旺,急性病中见之多属热,慢性病见之多属阴虚火旺。实热证舌红而苔黄;虚热证舌红而无苔或舌裂苔剥;舌尖鲜红为心火上炎;舌边鲜红为肝胆热盛;舌色深红是血热或热毒极盛;红而干燥属热盛伤津。舌质红绛多为邪热,热性病时,为邪已入营分,红绛起刺为营分热盛。舌边有瘀斑,是为青紫舌,多为瘀血;舌紫而滑润,为阴寒证。舌干枯、裂纹,甚至出现芒刺,是津液亏耗或热盛伤阴。皮肤病中,红舌多见于急性热性皮肤病,如急性皮炎、湿疹、痤疮、银屑病。绛舌多见于红斑狼疮、紫癜、重症药疹等久病者。青紫舌多见于过敏性紫癜、银屑病属血瘀证者。舌起芒刺多见于红皮病。舌干枯、裂纹,甚至出现芒刺,多见于红皮症、脓疱性银屑病、掌跖脓疱病等的阴伤期。
望舌苔应注意舌苔颜色与厚薄。舌苔是舌面上附着的苔状物,正常舌苔薄白而润,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的、干湿适中的白苔,但由于季节气候的影响,正常舌象可以发生改变,如夏季舌苔稍厚或薄而淡黄,秋季舌苔可能薄白稍干。
无苔(苔净),多是脾气虚弱或胃阴不足。白苔多为寒证,外感风寒初起,苔见薄白而滑,如荨麻疹风寒型;白腻则是内有痰湿,如囊肿性痤疮、脂溢性皮炎、慢性湿疹、狼疮性肾炎等。黄苔多属热证,黄色愈深,其热愈重,表邪入里化热,则舌苔浅黄;热盛伤阴,则苔黄而干;湿热内蕴或肠胃积滞则苔深黄而厚腻,多见于急性湿疹、皮炎、痤疮等疾患。
苔黑而滑润多是阳虚寒盛,黑而干裂多是热炽津枯。
舌苔越厚腻,表示湿浊越重。临证时,必须把舌质与舌苔的变化结合起来观察,还应除外某些药物或食物之染苔。
舌下络脉是位于舌系带两侧纵行的大络脉,络脉颜色为淡紫色。望舌下络脉主要观察其长度、形态、颜色、粗细、舌下小血络等变化。观察舌下络脉的方法:先让患者张口,将舌体向上腭方向翘起,舌尖可轻抵上腭,勿用力太过,使舌体保持自然松弛,舌下络脉充分显露。首先观察舌系带两侧的大络脉粗细、颜色,有否怒张、弯曲等改变,然后再查看周围细小络脉的颜色、形态及有无紫暗的珠状结节和紫色血络。
舌下络脉细而短,色淡红,周围小络脉不明显,舌色和舌下黏膜色偏淡者,多属气血不足;舌下络脉粗张,或舌下络脉青紫、紫红、绛紫、紫黑或舌下细小络脉呈暗红色或紫色网状,或舌下络脉曲张见如紫色珠子状大小的瘀血结节等改变,都是血瘀的征象,其形成原因可有寒、热、气滞、痰湿、阳虚等不同。舌下络脉的变化,有时会出现在舌色变化之前。因此,舌下络脉是分析气血运行情况的重要依据。皮肤病日久,如慢性湿疹、银屑病等疾患,若伴舌下络脉紫暗,均可辨为血瘀。
荨麻疹是常见的皮肤过敏性疾病,中医学称“瘾疹”“赤白游风”。《诸病源候论·风瘙身体瘾疹候》指岀:“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陈彤云教授认为,本病总由风邪郁于皮毛腠理之间所致,因禀赋不耐,又食鱼虾等腥荤动风之品;或素体虚弱,卫表不固,又感风热、风寒之邪。临床如见荨麻疹起病急骤,皮疹色赤,剧痒灼热者,陈彤云教授辨为风热袭表,治以辛凉透表、宣肺清热,方以银翘散加减;如皮疹色淡,遇风冷加重,得热则轻,则证属风寒束表,当辛温解表、宣肺散寒,以麻黄汤、桂枝汤加减。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均为治疗外感发热的名方,三方作用的共同点是疏散表邪,正是抓住了这一关键,陈彤云教授大胆“拿来”,将三方用于治疗荨麻疹。正如她所说:“不拘时方经方,只要对证即可应用。”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中医学极为重视脾胃在生理病理中的重要意义。陈彤云教授对《内经》关于“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得强则生,失强则死”理论有深刻的体会,临证十分重视患者的年龄和体质,尤其针对年老和幼儿患者的生理特点,在应用清热苦寒药物的同时,常酌情加入培补脾土、健脾渗湿、燥湿利湿之品,以顾护中焦,扶正祛邪。陈彤云教授认为,在皮外科疾病中,正虚邪实者辨治最难。如对年高体弱的蜂窝组织炎患者,出现漫肿久不溃破或出脓较少;气血虚亏的淋巴结核、深部脓肿、下肢溃疡、深静脉炎、雷诺病、硬皮病、硬结性红斑、皮肌炎、慢性湿疹、异位性皮炎等,陈彤云教授必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临证时,其常告诫医者要注意培补脾土,脾胃健运,中气复旺,四旁得溉,气血阴阳得和,正气足,邪乃去。
陈彤云教授严于律己、心态平和、淡泊名利、热爱生活、充满爱心;平素饮食清淡,五谷为主,蔬畜为辅;日常起居有常,生活规律。陈彤云教授一贯主张“生命在于运动,健康才是根本”,常年坚持锻炼,从不间断。虽已百岁高龄,陈彤云教授依然思维清晰、步履稳健、精神抖擞、耳聪目明,成为健康养生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