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临床经验

一、颈椎病

随着现代人对电脑与汽车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颈项部长时间处于同一个姿势,得不到有效放松,逐渐发生劳损,包括颈椎骨质增生、颈项韧带钙化、颈椎间盘萎缩退化等改变,当此类劳损影响到颈部神经根、颈部脊髓或颈部主要血管时,即可发生痹痛型、眩晕型、麻木型甚至瘫痪型等病证,临床上统称为颈椎病。在临床中,颈椎病主要分四个类型,以疼痛为主的颈型颈椎病,以前臂或手指麻木为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以头晕、恶心为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以截瘫症状为主的脊髓型颈椎病。其中,颈型颈椎病占30%左右,神经根型颈椎病占40%左右,椎动脉型颈椎病占25%左右,脊髓型颈椎病占5%左右。

本病常见于青壮年与老年人,但病因病机不同。青壮年患者多因长期使用电脑与开车,颈部长期长时间保持同一个姿势,颈部肌肉得不到有效的放松,从而形成局部肌肉的劳损,进而造成颈椎病。老年患者多由于肝肾不足,筋骨懈惰,筋骨得不到滋养,逐渐造成椎间盘退化、骨质增生等病变,发展至椎间孔变窄、神经根受压时,即逐渐出现颈椎病的各种症状。在临床中,以疼痛、手麻症状为主的患者中,X线检查时病变多集中在颈椎第5~6与颈椎第6~7这两个节段;以头晕为主的患者中,X线检查时病变多集中在颈椎第4~5节段,且颈椎曲度多变直。

1.放松手法(七线拨筋法)

患者取坐位,术者行“崔氏颈部七线拨筋法”(详见前),以全面疏通经络、放松颈部软组织。崔教授建议此手法可用于除脊髓型颈椎病外的另外三种类型的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临床少见,症状较重,建议住院综合治疗。

2.点穴

对于颈型颈椎病的患者,按上述手法操作即可,无须点穴。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于上述手法后,点按患侧极泉、肩贞、肩井、缺盆诸穴。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于上述手法后,点按双侧哑门、百会、上星、印堂、翳风、风池、肩井、合谷、内关、曲池、少海诸穴。崔教授点穴时在点按法中加入震法效果较好。点按极泉穴时,以麻胀感传导至手指尖效果较好。曲池穴和少海穴都在肘关节后侧,采用曲池透少海的方法,临床效果较好。

3.整复手法

整复手法可以调整小关节紊乱,减少对神经根的刺激,从而减轻手臂麻痛的症状,一般只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此手法于放松手法与点穴后操作。具体操作方法为患者端坐,术者站立于患者后侧,一侧手臂屈肘,用肘部夹住患者下巴,另一手扶住患者后枕部,同时大拇指由上至下循按颈椎棘突,于偏歪的棘突处定位,然后术者腰部带动肘部,肘部带动患者头部,使患者头部转至最大,此时术者腰部瞬间用力,带动肘部继续微动,可听见患者颈部弹响声,即表示紊乱的小关节复位,此手法与两侧各做一次。崔教授认为,此手法非三言两语能道尽,须临床摸索一段时间才能法随心转、力从手出。此手法具有一定危险性,切勿轻易模仿。

4.拔罐疗法

于颈肩部结节条索处留罐5~10分钟,以祛寒除风,增强治疗效果。

5.外用中药

对于颈椎病反复发作的患者,建议在手法治疗的同时配合外用膏药或中药熏洗,以增强疗效。膏药每日贴敷8~10小时,隔日一次为宜。中药熏洗温度不宜太高,以皮肤耐受为度。

颈椎病的患者平时要避免长时间的伏案工作,加强颈部锻炼,注意颈背部保暖,尤其是秋冬与季节交替时期,避免感受风寒湿邪。

二、急性腰扭伤

急性腰扭伤是指腰部肌肉、筋膜、韧带、椎间小关节突然遭受间接外力而致腰部剧烈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的一种急性损伤,俗称“闪腰”“岔气”。腰扭伤可致腰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过度牵拉、扭转、撕裂,甚至造成腰椎后关节的紊乱。急性腰扭伤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从事体力劳动者及伏案工作者(长期处于固定姿势)多见,平素缺乏体育锻炼的人,偶尔参加劳动时用力不慎,亦易发生损伤。

腰部脊柱及肌肉、韧带、关节承受着人体50%左右的重量,并承担着复杂的运动功能,因此,在持重及运动过程中,极易发生损伤,临床常见的急性腰扭伤包括急性腰肌筋膜损伤、急性腰部韧带损伤及急性腰椎后关节紊乱等。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提高,医学界逐步将急性腰椎后关节紊乱从急性腰扭伤中区别开来,而二者在临床治疗方法上大同小异,故在此一并论述。

腰椎后关节由上下小关节突及其关节囊组成,属于滑膜关节,是腰部活动的支点,腰椎后关节的关节囊相对松弛,当腰部突然遭受间接外力弯腰前屈或旋转时,腰椎后关节间隙张开,关节内产生负压,将关节滑膜吸入,若此时腰部突然后伸,滑膜极易来不及回缩而被嵌夹在关节间隙内,形成腰椎后关节滑膜嵌顿,引起腰部突然剧烈疼痛及功能严重障碍。腰椎后关节特定的解剖学特点决定了腰部突然遭受以上几种间接外力作用后,极易发生腰椎后关节紊乱。

崔教授认为,肌肉筋膜及韧带的急性损伤,甚至撕裂,必然造成腰部筋脉破损,血溢脉外,瘀血凝滞,气机不通,不通则痛,则产生腰部瘀血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临床表现。早在中医学医籍《金匮翼》中就有了对本病的记载“瘀血腰痛者,闪挫及强力举重得之。盖腰者,一身之要,屈伸俯仰,无不由之。若一有损伤,则血脉凝涩,经络壅滞,令人卒痛不能转侧,其脉涩,日轻夜重者是也”,简明扼要地指出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1.放松手法

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肢体放松,术者先用揉法或前臂 img 法作用于脊柱两侧骶棘肌,使气血流畅、筋络舒展。再用拇指拨法或掌指拨法推理骶棘肌,以理顺肌筋。最后循经取穴点按殷门、委中、阳陵泉诸穴,对点昆仑、太溪,以通经止痛。

2.治疗手法

(1)急性腰肌筋膜损伤扳腿按腰法: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肢体放松,术者一手按其腰部,另一手肘关节屈曲,用前臂抱住患者对侧大腿下1/3处,用力将下肢向后上抬起,两手配合,一手向下按压腰骶部,另一手将下肢向上扳提,有节奏地使下肢一起一落,紧接着摇晃下肢,然后缓缓放下,依法做另一侧,每侧3~5遍。

(2)急性腰部韧带损伤理筋复位法:患者端坐于方凳上,术者坐在患者身后,以双手拇指沿腰椎棘突自上而下仔细触诊,找到病变节段后,嘱患者自然向前弯腰,术者一手拇指按压于损伤的棘上韧带上端,向上推按牵引,另一手拇指轻轻左右拨动受损的韧带,然后顺脊柱纵轴方向由上向下按压使其妥帖,嘱患者缓缓坐直。术后避免腰部旋转活动,卧硬板床休息,必要时以腰围固定以限制腰椎活动。

3.崔氏特色“3+3+3”组合手法

患者出现急性腰椎后关节紊乱可行崔氏特色“3+3+3”组合手法(详见前)。

4.结束手法

嘱患者俯卧,按揉患者腰骶部,自上而下,边揉按边摩动,反复3~5遍,以患者腰骶部感到微热为宜,以调和气血、放松止痛。

经上述手法治疗后,崔教授常嘱咐患者自己独立做坐起、弯腰鞠躬、蹲起等动作,以观察患者功能活动情况和治疗效果。如患者仍诉疼痛,不能自如做以上动作,则再行以下手法治疗。术者与患者面对面站立,术者呈丁字步站立,双手握患者双手,嘱患者缓慢下蹲,至患者因疼痛不能下蹲时,在患者无思想准备的前提下,顺势将患者拽起,如此反复做3~5遍。

本病急性期以卧硬板床休息为主,必要时佩戴腰围以固定。急性疼痛症状解除后宜早期进行腰背肌及腹肌功能锻炼,如小燕飞、抱膝滚床等,以增强腰背肌肌力。

施以手法治疗后嘱患者多卧床休息,避免腰部过度前屈后伸及旋转活动,避免搬、提、扛、抬重物,避风寒,局部可进行热敷。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亦称为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症,是在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的基础上,在体内外各种因素作用下,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相应的神经根或马尾神经而产生腰痛,并伴有坐骨神经放射痛等症状的一种常见病证,简称腰突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的腰腿痛疾患,发病率较高,好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瘦长体型多见),男多于女,其好发于腰椎第4~5节段,其次是第5腰椎至第1骶椎,腰椎第3~4节段较少见。

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中医学将其归于“腰痛”“腰腿痛”“痹证”范畴。《素问·刺腰痛》所载“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简要描述了腰突症的腰痛症状。《医学心悟》所载“腰痛拘急,牵引腿足”,提出腰痛可伴有下肢腿足的症状。

本病的发病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主要包括腰椎间盘本身退行性病变、腰骶部先天性结构异常等。随着年龄的增长,髓核含水量下降,椎间盘变薄,纤维环变性产生裂隙,甚至破裂;腰骶部先天性结构异常,导致腰部功能失调,腰椎间盘慢性长期损伤,导致腰椎间盘突出。外因主要包括腰骶部急性扭挫伤、慢性积累性劳损及感受风寒邪等。在腰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腰骶部急性扭挫伤致使腰部不协调运动,打破腰部力学平衡,更容易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腰为肾之府,慢性积累性劳损,致肾气亏虚,腰府受损,加速了退变椎间盘的进一步变性,致使纤维环撕裂。感受风寒湿邪等,局部肌肉血管痉挛,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导致椎间盘失于荣养,退变加速。如此,内外因反复相互作用,导致椎间盘纤维环撕裂,轻则仅有纤维环撕裂,髓核弥漫性膨出,重则髓核沿纤维环破口向外突出,甚或髓核游离脱出,进入椎管内。

崔教授总结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与先天性变异、外伤、劳损、外感风寒湿邪侵袭相关。

目前,中医学对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有推拿、牵引、中药、针炙等,其中以推拿、牵引及中药为主的综合保守治疗,疗效明显,使一些患者免除了手术之苦,已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急性期手法治疗宜轻宜缓,时间不宜过长,手法以按揉法为主,以缓解急性期疼痛症状。适当运用拨离手法以解除痉挛,配合点穴(以承扶、殷门、委中、阳陵泉、承山、昆仑和太溪为主穴)以通经止痛。

1.放松手法

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全身放松,术者用按揉法自上胸段至腰骶部按揉背部两侧骶棘肌,即背部膀胱经两侧线,以疏通太阳经经气,同时寻找患者腰背部筋结及条索状物。再用前臂 img 法沿背部膀胱经自上而下 img 动,至腰部时适当加大力度,或用拇指拨法、掌指拨法或肘拨法弹拨腰背部肌筋或条索,以缓解腰部肌肉痉挛,放松止痛。最后用掌推法沿背部两侧自胸腰段向下经臀部、下肢后侧直推至跟腱处,两侧反复直推3~5遍,以通经止痛。

2.治疗手法

(1)牵抖法:嘱患者俯卧,术者立于患者双足侧,以双手握住患者双踝关节,先沿患者躯干纵轴纵向持续牵引,待患者放松后,突然发力将患者下肢向上牵抖,使患者身体呈波浪形活动,以患者腰部抬离床面为佳,连续操作3次。

(2)斜扳法:嘱患者翻身靠床边侧卧,在上的下肢尽量屈髋屈膝,在下的下肢伸直,术者面对患者紧靠床边立于一侧,一手牵拉患者在下的上肢使患者上半身尽量躺在床上,术者双肘部分别置于患者肩关节前方及臀部环跳穴处,双肘协调用力,使患者上身旋后、骨盆旋前,嘱患者放松,活动至最大范围时,突然发力,做一有控制力的推扳动作,此时往往可听到清脆的弹响声,同法做对侧。

3.结束手法

嘱患者翻身俯卧,术者以双手掌自上而下揉按患者腰骶部,反复3~5遍,以患者腰骶部感到微热为宜,以调和气血、放松止痛。

崔教授经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发现推拿手法治疗腰突症疗效确切,但一定要掌握好手法的适应证。对于初次发病,病程较短或病程虽长但临床症状较轻的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推拿手法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加强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可缓解腰臀部肌肉痉挛,放松止痛。其次推拿手法可以降低椎间盘内压,为损伤的纤维环修复提供条件,并减轻突出髓核张力,或可促进髓核还纳。此外手法还可以改变突出髓核与受压神经根及脊髓的位置关系,松解粘连、解除压迫。

4.其他疗法

(1)牵引法简便安全、无痛苦,疗效好,易于被患者接受。目前卧位骨盆牵引法临床较为常用,牵引重量控制在患者体重的20%~40%之间,先轻后重,逐渐加大重量,每次时间20分钟,每日1次。

(2)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患者腰骶部肌肉痉挛疼痛明显,不适宜接受手法治疗时,可先用中药(崔氏软伤洗剂)外敷以祛风散寒,缓解腰部肌肉痉挛,促进局部炎症吸收,缓解急性期症状。

(3)拔罐以火罐为主,腰背部循经着罐,必要时下肢承山穴、委中穴亦可留罐,留罐不超过10分钟,以免起水泡。

急性期以卧硬板床休息为主,禁止爬山、跑步、跳绳等动作,必要时佩戴腰围以固定。急性疼痛症状解除后宜早期进行腰背肌及腹肌功能锻炼,如小燕飞、抱膝滚床等,以增强腰背肌肌力。

施以手法治疗后嘱患者多卧床休息,避免腰部过度前屈及旋转活动;避免在腿伸直姿势下弯腰搬重物,以免引起病情复发或加重病情;注意保暖避风寒,局部可进行热敷。

四、肩关节半脱臼

肩关节半脱臼是指肩关节用力不当或外力作用后出现肩关节疼痛并伴有活动障碍,但未达到肩关节脱臼的严重程度。

肩关节由肱骨头和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关节盂小而浅,周围有纤维软骨构成的盂唇加深,但它们只占肱骨头关节面的1/4~1/3,并且肩关节囊比较松弛,这样的结构使肩关节成为活动灵活但稳定性较差的关节。当肩关节用力不当或遭受暴力时,如猛力提拉重物、投掷东西或摔倒时以手撑地,可造成肱骨头与肩胛骨关节盂的位置出现略微改变,引起肩关节疼痛及活动障碍。

主要临床表现有肩关节酸疼不适,做上举、内旋、摸背及搭肩试验时疼痛加重,且伴有活动障碍;以两侧肱骨小结节为标志进行对比,患肩肱骨略往前移,肱骨小结节稍突出;患肩三角肌较健侧略有塌陷,外侧肩峰与肱骨大结节间隙略变宽;两侧肩关节X线正位片对比,患侧盂肱关节间隙或肱骨头与肩峰的间隙加宽。

1.关节整复

患者取仰卧位,术者侧身坐于患侧,双手握住患肢腕关节近端,同时足蹬于患者腋下,相对用力牵拉患肢,持续2分钟。术者助手在牵拉状态下接过患肢,使患肢外展、外旋,至上臂贴耳后再内收、内旋,将患肢交还给术者,术者最后加大内收、内旋角度,听到弹响表明复位成功。

2.固定

用绷带环绕于患侧肩下和对侧肩上,托住前臂,前臂下可放置一本杂志,使前臂受力均匀,调整绷带长度,使患者保持在肘关节90°的中立位,如此固定3天,且1个月内避免患肢用力。

本病应与肩关节脱臼相鉴别。肩关节脱臼肿胀疼痛明显,活动严重受限,肩峰下空虚,有明显的方肩畸形,搭肩试验阳性。X线片上可以明显看出肱骨位置改变,盂肱关节间隙和肱骨头与肩峰的间隙明显加宽。

崔教授认为,肩关节半脱臼的诊断当以患者的病因与症状为主(用力不当、外力作用,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参考术者的触诊与相关辅助检查,否则不易诊断。

五、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骨性关节炎是指关节周围骨质增生,刺激周围组织产生症状的疾病,在全身骨性关节炎中发病率最高的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多由骨质增生引起,好发于中老年人,患病后关节变形,属退行性疾病,故又称为增生性骨关节炎、老年骨关节病、变形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与年龄、职业、创伤、肥胖、膝关节畸形、寒冷和潮湿等因素密切相关,男女均可发病,但以女性多见,尤其是闭经后的妇女。

膝关节由股骨髁、胫骨平台和髌骨构成,是人体关节中负重多且运动量大的关节。在股骨与胫骨之间有半月板,起到了增加关节面、稳定关节、缓冲震荡的作用。膝关节是人体最大的滑膜关节,关节面积与关节腔容积均居首位,关节腔内为负压,正常时有少量的滑液,起到润滑关节的作用。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主要见于中老年患者,以膝关节疼痛、膝关节负重功能及运动功能受限、膝关节畸形、肌肉和韧带附着处有压痛、关节摩擦音、肿胀或轻或重、X线检查膝关节正位片和侧位片骨质增生等症状和体征为诊断要点。

崔教授手法治疗的原则为活血止痛、滑利关节,具体手法如下。

1.点揉痛处

患者取仰卧位,两下肢伸直,术者用拇指或其余四指点揉膝关节内侧、外侧及髌骨周围,重点点揉痛点,力量不要太大,以不痛为度。

2.点穴止痛

分别点按血海、梁丘、膝阳关、犊鼻、阳陵泉、足三里、阴陵泉等穴。

3.膝关节后侧手法

患者改为俯卧位,术者用拨法作用于膝关节的后方及大腿后侧。

4.点穴止痛

分别点按委中、委阳、浮郄、阴谷、合阳等穴。

5.膝关节摇法

患者仰卧,屈髋屈膝90°,术者一手扶患者膝,另一手托患者踝,环旋摇动膝关节,摇动幅度由小到大,亦可采用俯卧位膝关节摇法。

6.膝关节屈伸法

患者仰卧,双下肢伸直,术者站于床头,一手托患者足跟,另一手握患者足,先使膝关节屈曲,然后再将下肢迅速拉直,如此反复操作数次,拔伸的力量应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度。

手法治疗的同时还可采用中药熏洗或熥熨患侧膝关节,可选用当归、羌活、独活、乳香、没药、红花、白芷、防风、骨碎补、续断、木瓜、透骨草、川椒、牛膝等药物,每日2次,每次40~60分钟。

对于膝关节疼痛、肿胀较重者,应嘱患者卧床休息。恢复期应嘱患者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如做屈伸和摇摆以恢复膝关节运动功能;做股四头肌静力收缩练习有助于消肿,恢复股四头肌肌力,预防并治疗股四头肌萎缩。应嘱肥胖患者适当加强体育锻炼、节制饮食、减轻体重以减轻膝关节的负担。

六、眩晕

眩晕是以目眩与头晕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眩晕的发作有轻有重,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至仆倒等症状。该病可见于西医学的梅尼埃病、高血压、低血压、脑动脉粥样硬化、贫血、低血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神经衰弱、脑震荡后遗症等疾病。

1.病因病机

素体阳盛,肝阳偏亢,亢极化火生风,风升火动,上扰清窍,则发为眩晕;或长期忧郁恼怒,肝气郁结,郁久化火,使肝阴暗耗,阴虚阳亢,风阳升动,上扰清窍,而发眩晕;或肾阴素亏,纵欲伤精,肝失所养,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发为眩晕。嗜酒肥甘,或饥饱劳倦,或思虑过度,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为精微,聚湿生痰,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蔽清窍,发为眩晕。跌打损伤,头脑外伤,瘀血停留,阻于经脉,气血不能荣于头目,发为眩晕。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或思虑劳倦,使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以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皆能导致眩晕。先天不足,而后天又失于调摄,肾精不充,或老年肾亏,精虚髓减,或久病伤肾,肾精虚少,或房劳过度,肾精亏耗,不能生髓充脑,髓海不足,脑失所养,发为眩晕。

2.辨证论治

眩晕的治疗原则是补泻虚实、疏肝定眩,实则祛痰通瘀,虚则补气、补血、补养肾精。《素问·至真要大论》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在治疗时要注重肝胆部位的治疗。以崔氏头部推拿十法中压三经、分阴阳、循点穴、散头风等手法为主,辨证结合其他手法辅助治疗。

(1)肝阳上亢证用拇指推法交替推桥弓,先推左侧,后推右侧,每侧约1分钟(亦可以改为七线拨筋法)。用拇指按揉心俞、肝俞、肾俞、命门、曲池、三阴交、太冲诸穴,每穴约1分钟。用擦法直擦背部两侧膀胱经,以透热为度。

(2)痰湿中阻证用刮肋弓、开四门及点三脘治疗。①刮肋弓:用拇指指腹在两胁,按第9~12肋的顺序用摩法,行5~10次。②开四门:用点法及一指禅推法行章门(肝经)、期门(肝经)、京门(胆经)、日月(胆经)诸穴。③点三脘:按中脘→上脘→下脘的顺序用一指禅推法加点法。

(3)瘀血阻窍证用拇指按揉百会、风府、风池、哑门、膈俞、血海诸穴,每穴约1分钟。用拿法拿风池、肩井两穴,每穴约1分钟。

(4)气血亏虚证用补神阙、透天枢及行气海治疗。①补神阙:术者以劳宫穴压在患者神阙穴,志守劳宫、定气安神、舌顶上腭,于神阙穴行振法。②透天枢:双手中指指尖点住两侧天枢穴,食指压住中指,同时向对侧用力。③行气海:于气海穴用中指指尖行点法及一指禅推法。用一指禅推法推心俞、脾俞、胃俞诸穴,每穴约1分钟。

(5)肾精不足证用一指禅推法推气海、关元、三阴交、太溪诸穴,每穴约1分钟。擦肾俞、命门两穴,以透热为度。

患者应注意劳逸结合,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保持心情舒畅、乐观,防止七情内伤。肾精不足者,要节制房事,切忌纵欲过度;痰湿中阻者,忌食肥甘厚味之物;素体阳盛者,忌食辛燥之品。

崔教授强调,在头部推拿治疗时,应固定患者头部,避免头晕加重。眩晕由多种病因引起,治疗时也应当注重基础疾病的治疗。临床上由颈椎病引起的眩晕可参照本书中颈椎病的治疗方法。

七、失眠

失眠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者彻夜难寐,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失眠的同时常伴有头痛、头晕、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心神不宁等症状。从中医角度来讲,失眠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逸失调、病后体虚等病因所致,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从西医学角度来讲,失眠多由心理、精神因素造成,服用中枢兴奋药物及饮茶、咖啡、酒、饮料等生理因素也会造成失眠。

崔教授认为,对于失眠的诊疗,因器质性疾病所致者首先当积极治疗原发病。此外,崔教授还十分重视心理因素对睡眠的影响,认为长期的失眠会产生心理问题,导致躯体化症状,进一步影响睡眠。因此,崔教授在治疗过程中除了手法治疗(部分患者配合汤药治疗),还十分重视心理疏导,以调畅情志、平衡阴阳。

崔教授认为,睡眠时间因人而异,部分人群每晚睡眠3~4小时即可满足白天正常的学习、工作需要,此类人群不可归为失眠患者。

1.基础手法

本病治疗以崔教授自创的头部推拿十法为基础手法,以达到疏通经络、沟通阴阳的功效。注意手法宜轻柔,以患者无明显疼痛为度。手法适宜时,患者常在治疗过程或治疗结束后即进入睡眠状态。

施术时,患者平卧,施术者坐在患者头部前方,板凳高度适宜。在手法治疗的过程中整体力量由轻而重,由重而轻,速度要慢,以舒适麻胀为佳。重点点按安眠穴,重用掌根推法和敲打头皮法。手法力度因人而异,对于体质偏胖、证型为实证的患者手法宜重,以泄法为主;对于体质偏瘦、证型为虚证的患者手法宜轻,以补法为主。治疗时间以下午、睡前为宜,晚上治疗过程中或治疗结束后即进入睡眠者为佳,配合晨起点穴治疗亦有助于改善夜间睡眠。该手法对于各种类型的失眠均有良好疗效,尤其对于入睡困难、早醒和临时性失眠的患者,效果更明显。

2.辨证治疗

(1)心脾两虚证:指揉足三里、三阴交、神门、天枢诸穴各1分钟。

(2)阴虚火旺证:拇指交替推桥弓穴,先左侧,后右侧,每侧1分钟。掌擦涌泉穴1分钟,以透热为佳。

(3)肝郁化火证:点揉肝俞、胆俞、期门、章门、太冲诸穴各半分钟。搓两胁1分钟。

(4)痰热内扰证:点按神门、内关、丰隆、足三里、中脘诸穴各半分钟。

3.其他疗法

(1)临床可辨证选用龙胆泻肝汤、温胆汤、黄连阿胶汤、归脾汤、安神定志丸等方剂加减治疗。

(2)患者应积极进行心情调护,克服不良情绪,做到喜怒有节,保持精神舒畅。避免服用中枢兴奋药物及食物。白天适量的运动和睡前饮用热牛奶等均有助于睡眠。

八、便秘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太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犯胃,禀赋不足等导致热结、气滞、寒凝、气血阴阳亏虚引起肠道传导失司所致。

临床以排便间隔时间超过自己的习惯1天以上或两次排便间隔3天以上,大便粪质干硬、排除困难,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常伴腹胀、腹痛、口臭、纳差或神疲乏力、头眩心悸等症状,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倦过度等病史为诊断要点。

临床应与肠梗阻相鉴别,肠梗阻多为急性起病,因大肠通降受阻所致,表现为腹部疼痛拒按,大便完全不通,且无矢气和肠鸣音,严重者腹部可见肠型。

1.基础手法

崔氏腹部推拿八法。

2.辨证治疗

(1)肠道实热证:点揉足三里、丰隆、大肠俞、支沟、曲池诸穴,以酸胀为度。

(2)肠道气滞证:点揉云门、中府、膻中、章门、期门、肺俞、膈俞、肝俞等穴,以酸胀为度。

(3)脾肾阳虚证:掌擦背部督脉,重点是八髎、肾俞、命门3穴,以透热为度。

(4)脾胃气虚证:点揉足三里、脾俞2穴,可配合背部捏脊手法3~5遍。

(5)阴虚肠燥证:点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3穴,自中脘至神阙掌推任脉。

崔教授认为,实证治疗手法以泄法为主,重在提抖、推揉腹部;虚证治疗手法以补法为主,重在推八髎、补神阙穴(可采用炙法)和足三里穴,加腹部提抖法。对于小儿便秘的患者,肥皂头纳肛也是很好的选择,肾精亏虚的老年便秘患者亦可选用济川煎口服。

3.其他疗法

(1)临床可辨证选用麻子仁丸、六磨汤、温脾汤、黄芪汤、增液汤等方剂加减治疗。

(2)患者应注意饮食调节,合理膳食,增加粗纤维食物及果蔬摄入量,勿过食辛辣厚味,勿饮酒过度。每早按时登厕,养成定时大便的好习惯。保持心情舒畅,加强日常锻炼,特别是腹肌的锻炼,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改善。

九、痛经

妇女凡在经期或经期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痛经程度依赖主观感觉,无客观标准,因此发生率不一。痛经对女性正常生活和工作影响很大,且止痛药效果不佳。西医学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前者多见于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青年女性,后者常与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或宫颈狭窄等)有关。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加之生活起居不当(如熬夜、贪凉、衣着单薄或外露身体等),故痛经患病率较高。

素多抑郁,复伤情志,肝郁气滞,血行不畅,瘀阻胞宫,经前、经期气血下注,壅滞更甚,发为痛经,证属气滞血瘀;经前或经期感寒饮冷、冒雨涉水,或久居湿地,寒湿之邪客于冲任、胞宫,经血凝滞不畅,发为痛经,证属寒湿凝滞;经期、产后感受湿热之邪,或素体湿热内蕴,流注冲任,蕴积胞中,阻碍经血运行,发为痛经,证属湿热瘀阻;脾胃素虚,生化无源,或大病、久病、大失血后,气血俱虚,行经后血海气血愈虚,不能濡养冲任胞宫,发为痛经,证属气血虚弱;先天不足,或多产房劳,损及肝肾,行经之后血海空虚,冲任胞宫失于濡养,发为痛经,证属肝肾亏损。

1.治疗原则

痛经以通调气血为治疗原则,实则除湿、散寒、调气通瘀,虚则补气、养血、调肝肾。

2.基础手法

(1)崔氏腹部推拿八法。

(2)崔氏腰部常用手法:用擦法施于腰骶部约5分钟;用拇指按揉肾俞、八髎诸穴,每穴约2分钟;用擦法擦八髎穴,以透热为度。

以上诸手法崔教授均强调力量的渗透,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手法治疗。

3.辨证治疗

(1)气滞血瘀证:用分推法、拿法分腹阴阳2分钟。用拇指指腹在两胁,按第9~12肋的顺序用摩法,刮肋弓5~10次。用拇指按揉肝俞、膈俞、血海、三阴交、太冲诸穴,每穴约1分钟。

(2)寒湿凝滞证:用拇指按揉命门穴约1分钟。用掌擦法横擦腰部,以透热为度。用拇指按揉血海、三阴交2穴,每穴约1分钟。用拿法拿揉膀胱经约1分钟。

(3)湿热瘀阻证:用一指禅推法推中极,约1分钟。用拇指按揉法按揉膀胱俞、委中、阴陵泉、三阴交、蠡沟诸穴,每穴约1分钟。

(4)气血虚弱证:用掌摩法顺时针方向摩上腹部,约5分钟。用一指禅推法推中脘、天枢、足三里3穴,每穴约2分钟。用拇指按揉脾俞、胃俞2穴,每穴约1分钟。用掌擦法直擦督脉及左侧背部,以透热为度。

(5)肝肾亏损证:用拇指按揉肝俞、肾俞、命门3穴,每穴约2分钟。用掌擦法直擦背部膀胱经第一侧线、横擦腰骶部、直擦涌泉穴,以透热为度。

崔教授在治疗痛经时选取的重点部位是腹部、腰部,穴位以关元、中极、气海、八髎、足三里、三阴交诸穴为重点,腹部手法的要点是轻柔。若腹部痉挛疼痛严重,崔教授主张可以先点按足三里、三阴交2穴各约1分钟,待疼痛稍有缓解再用腹部手法治疗,腹部手法应以由外至内、由轻至重、宜柔宜缓为原则。

痛经的患者要注意经期、产后卫生,节制房事。经前、经期注意保暖,忌食生冷之品。平素应调畅情志,善于调节压力。

推拿治疗痛经以原发性痛经疗效较好,临证应明辨明虚实。一般在经前5~7天开始治疗,月经来潮后停止治疗,待下次月经来潮前再施手法治疗,连续3个月为1个疗程。痛经患者常在腰骶部有明显的压痛点,并伴有相应的第2~4腰椎节段椎骨错缝,对压痛点施刺激较强的拨法,并对错缝腰椎施脊柱调整手法,常可对急性疼痛起到迅速缓解的作用。

十、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和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连续3个月经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推后7天以上,甚至四五十天一行,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后期。月经周期时提前或时延后7天以上,连续3个月经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不调的病位在冲任胞宫,与肝脾肾三脏气血运行失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月经先期多见于西医学的黄体功能不足,月经后期和月经先后无定期属西医学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范畴。

1.病因病机

月经先期多因内热和气虚所致。若素体阳盛,或过食辛辣助阳之品,或情志伤肝,肝郁化火,或久病伤阴,阴虚生热。不论是实热,还是虚热,均致热伏冲任,下扰血海,经血先期而行。若饮食劳倦、思虑过度,损及脾胃之气,脾气虚统摄无力,或先天禀赋不足,多产房劳,肾虚失于闭藏,均可致冲任不固,气不摄血,经血先期而行。

月经后期多因虚因滞所致。若产育过多、久病失血,或脾虚、肾虚血液化源不足,均可致血海不能按时满溢,月经后期而至。若素体阳虚,寒邪内生,或行经之时,冒雨涉水,或过食生冷,寒凝血滞,或情志不畅,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或素体脾虚,过食肥甘,痰湿内生。气滞、血瘀、寒湿、痰浊等壅滞冲任,盘踞血海,经血不行,月经后期而至。

月经先后无定期多责之肝肾。肝藏血,主疏泄,郁怒伤肝,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气乱则血乱,月经先后难定。肾藏精,肾精亏虚,无精化血,可致后期;肾阴不足,阴虚火旺,可致先期;多产房劳,久病伤肾,肾气不足,封藏失职,冲任功能紊乱,经血蓄溢失常,可致经期先后不定。

2.基础手法

手法治疗以崔氏腹部、背腰部手法为主,其目的在于调补肝肾、补虚通滞。

主要选取腹部、胁肋部和关元、气海、肝俞、脾俞、肾俞、命门、八髎、足三里、三阴交、中脘、天枢、血海、膈俞、内关、太冲、丰隆、阴陵泉等穴。

操作时,用掌摩法顺时针摩腹约3分钟,用掌揉法顺时针揉腹约3分钟,用一指禅推关元、气海2穴各约2分钟,用拇指按揉足三里、三阴交2穴各约2分钟,用拇指按揉法按揉肝俞、脾俞、肾俞、命门、八髎诸穴各约2分钟。

3.辨证治疗

(1)月经先期

1)脾气虚证:加掌摩法摩胃脘部约3分钟;掌揉法揉胃脘部约3分钟;一指禅推法推中脘、上脘、下脘3穴各约2分钟;拇指按揉脾俞、胃俞2穴各约2分钟;掌擦法擦左侧背部脾胃区,以透热为度。崔教授在推、揉、按时,以顺任脉施补法治疗,手法需均匀、迟缓、有力,作用时间可适当加强,切不可以重手法刺激以耗伤患者正气。

2)肾气虚证:加掌振法振小腹部约2分钟;掌擦法擦腰骶部肾俞、命门、八髎诸穴,以透热为度。

3)阳盛血热证:加揉法在股内侧及小腿内侧操作约3分钟,重者可以在内庭、解溪、血海3穴行强手法刺激治疗,甚者可在大椎穴放血以泄阳明之热。

4)阴虚血热证:加掌擦法擦肾俞、命门、八髎、涌泉、太溪、三阴交诸穴,以透热为度。

5)肝郁血热证:用拇指指腹在两胁,按第9~12肋的顺序用摩法,刮肋弓5~10次;拇指按揉血海穴约2分钟。

(2)月经后期

1)血虚证:加掌摩法摩胃脘部3分钟;掌揉法揉胃脘部3分钟;拇指按揉中脘、血海、膈俞、脾俞、胃俞诸穴各约2分钟。

2)肾虚证:加掌振法振小腹部约2分钟;掌擦法擦腰骶部肾俞、命门、八髎诸穴,以透热为度。

3)血寒证:加揉脐摩腹约3分钟;掌擦法擦腰骶肾俞、命门、八髎诸穴,以透热为度。

4)气滞证:加分推腹阴阳约20次;斜擦两胁肋,以透热为度;拇指按揉内关、太冲2穴各约2分钟。

5)痰湿阻滞证:加掌摩法摩胃脘部约3分钟;掌揉法揉胃脘部约3分钟;一指禅推法推中脘、天枢2穴各约2分钟;拇指按揉丰隆、阴陵泉2穴各约2分钟。

(3)月经先后无定期

1)肝郁证:加分推腹阴阳约20次;斜擦两胁肋部,以透热为度;拇指按揉内关、太冲2穴各约2分钟。

2)肾虚证:加掌振法振小腹部2分钟;掌擦法擦腰骶部肾俞、命门、八髎诸穴,以透热为度。

崔教授认为,本病的病机复杂,治法需分虚实,手法需分补泻,强调以肝肾为主,虚实论治,则疗效较好。

本病患者应节制房事、生育,以防耗损肾精、肾气。节制饮食,平素不宜过食肥甘香燥之品,经期不宜过食寒凉生冷之物。注意经期卫生,经前、经期注意调摄寒温,不宜受寒、涉水等。保持心情愉快,劳逸结合。

崔教授强调,引起月经不调的原因较多,临证当仔细审视,排除器质性病变。推拿治疗功能性月经不调有一定疗效,治实证效果好,治虚证效果较差。但不论虚实,推拿都可辅助治疗。虽然病分先期、后期和先后不定期,但中医重视辨证,证同则治亦同。选择治疗时间也很重要,宜在经前1~2周治疗,月经来潮停止治疗,治疗至少持续3个月经周期。

十一、小儿遗尿

小儿遗尿是临床常见病,是指5岁以上幼童不能自主控制排尿,经常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证。临床上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遗尿,或单纯性与复杂性遗尿,可伴随多种排尿障碍和异常出现。其中约69%属于原发性遗尿,约31%继发性遗尿,男性多于女性。

1.病因病机

遗尿可由器质性疾病(如先天性尿道畸形)、功能性疾病、精神心理因素(如小儿长期处于压抑状态,不适应新环境等)引起。临床上小儿遗尿多以功能性为主,与遗传、生活习惯及家长关注度有关。在《灵枢经·本输》中载“三焦者……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崔教授认为,小儿遗尿多系虚寒所致,与膀胱和肾的功能失调有关,尤其是先天肾气不足、下元虚冷。肾气不足,就会导致下焦虚寒,气化功能失调,闭藏失司,不能约束水道而遗尿。

诊断时可通过询问病史、体检、尿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以明确有无器质性疾病,其中膀胱B超检查非常重要。

2.手法治疗

手法治疗原则为温补脾肾、固涩下元。

(1)点按背部五线:左手作为压手,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点按督脉及膀胱经左右四线,双手四指点按背俞穴。

(2)背部捏脊:以四指在前拇指在后,从下向上,从八髎至腰一,边捏边沿两侧膀胱经交替前进,反复8次,掌根从下向上推八髎、龟尾。

督脉起于小腹,下出会阴,贯脊,属脑络肾,具有统摄全身阳气,维系人身之气功能。两旁有膀胱经,捏脊时膀胱经的各背俞穴也得到相应的良性刺激,可协调脏腑间的功能,治疗相应脏腑疾病。崔教授总结发现,背部五线捏脊,可以起到调节身体机能,平衡阴阳,助阳之作用。八髎、龟尾分别位于骶骨和尾骨上,掌根推起到温补肾阳、固涩下元之功效。

(3)掌根推关元穴、中极穴:关元、中极分别位于任脉脐下三寸、四寸。关元穴是小肠的募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中极为膀胱的募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掌根推关元、中极2穴,起到培本固元、固涩下元之功效。

推拿治疗后,崔教授常嘱给孩子每天吃两片狗肉,以黑狗肾疗效最好,不宜过多,可温补肾阳。

治疗的同时还应进行膀胱功能训练。一般儿童的膀胱可容纳300mL左右的尿液,白天应鼓励孩子多饮水,有意识的使膀胱多储尿,当每次尿液达到350mL以上时,患儿的膀胱便具备了一定的储存尿液的功能,然后再训练孩子排尿中途停止再排,以训练膀胱括约肌的功能,达到令患儿可以自己控制排尿的目的。

此外,应帮助患儿养成睡前少饮水,睡后定时排尿的习惯,夜间入睡后2小时、4小时应定时叫其起床排尿。

睡前不使患儿过度疲劳,小儿睡前过度疲劳,有损肾气,影响肾的气化作用。

十二、小儿厌食

厌食是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多因喂养不当,或长期偏食,脾胃受损所致,以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为特点。本病好发于1~6岁的幼童,在儿科临床上发病率较高,尤其在城市儿童中多见。

1.病因病机

胃司受纳,脾主运化,脾胃调和,则口能知五谷饮食之味。厌食的病变脏腑在脾胃,发病机理在脾运胃纳功能的失常。崔教授认为,小儿厌食与先天不足、喂养不当、微量元素缺乏等有关。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薄弱,导致受纳、运化失职而致厌食。乳食品种调配、变更失宜,或纵儿所好,杂食乱投,甚至滥进补品,均易损伤脾胃,造成脾胃受损,运纳功能的失常。

临床主要表现为患儿长期不思进食,厌恶摄食,食量显著少于同龄正常儿童,可伴有脘痞、嗳气、泛恶、大便不调等症状,或伴有面色少华、形体偏瘦、口干喜饮等症状,但精神尚好,活动如常。临床诊断时需排除其他外感、内伤慢性疾病。

2.手法治疗

小儿厌食的治疗以捏脊为主,辅以摩腹。穴位以手部穴位为主,8~12岁的儿童可加腹部、下肢等部位的穴位。

(1)点按背部五线:左手作为压手,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点按督脉及膀胱经左右四线,双手四指点按背俞穴。

(2)捏脊:共捏5遍。以四指在前拇指在后,沿督脉从下向上,反复3次。第4、5次,每捏3下迅速向上提一次。

(3)摩腹:以手掌覆于患儿腹上,以肚脐为中心画圆,顺时针轻轻摩擦81次。

(4)手部穴位

1)处方:补脾经、补胃经、运内八卦、揉板门、推四横纹。

2)方解:补脾经、补胃经健脾和胃、促进纳运;运内八卦、揉板门、推四横纹调气机、平阴阳、以助纳运。

3)加减:完谷不化者加分运内八卦、揉按足三里100次;烦急哭闹者加揉内劳宫、三阴交各50次。

十三、小儿泄泻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多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本病一年四节均可发生,但夏秋两季发病率较高。

1.病因病机

小儿泄泻多由脾胃虚弱、饮食内伤、感受外邪引起,病位主要在脾胃。《幼幼集成·泄泻证治》中记载“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为气血,以行荣卫。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而下降,而泄泻作矣”,小儿脾常不足,乳食内伤,感受外邪,或脾肾阳虚,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

泄泻典型的临床表现有大便次数增多,每日超过3~5次,甚者多达10次以上;大便呈淡黄色,粪质稀薄或如水样,或黄绿稀溏,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黏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状。

发病前常有饮食不洁或不节,或感受外邪的病史。临床应辨清病因及轻重虚实,不同的病因可导致不同的大便性状。内伤乳食可见大便稀溏夹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脾胃虚弱可见大便稀薄或如烂糊。轻证大便次数一般不超过10次,精神较好,小便量可,无呕吐。重证泻下急暴,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神疲,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眶下陷,啼哭无泪等脱水征,以及口唇樱红,呼吸深长,腹胀等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的表现。泄泻病程短,泻下急暴,量多腹痛,多属实证。泄泻日久,泻下缓慢,腹胀喜按,多为虚证。

2.手法治疗

小儿泄泻的治疗以腹部基础手法和捏脊为主,穴位以背部及腹部穴位为主。

(1)摩腹:以手掌覆于患儿腹上,以肚脐为中心画圆,逆时针轻轻摩擦81次以止泻。

(2)开四门:以双手拇指点按脾经募穴章门、肝经募穴期门、肾经的募穴京门及胆经募穴日月,此4穴可以健脾和胃、疏肝利胆。

(3)捏肚角:以食指及拇指捏起肚脐两侧。

(4)捏脊:共捏5遍。以四指在前拇指在后,沿督脉从下向上,反复3次。第4、5次,每捏3下迅速向上提一次。

(5)辨证取穴

1)伤食泻:补脾经健脾消食化滞,揉龟尾理肠止泻。

2)脾虚泻:补脾经、补大肠健脾益气、固肠实便,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温阳止泻。

十四、小儿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间隔延长,或排便困难的一种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1.病因病机

本病主要病位在大肠,与脾、胃有关。小儿饮食不知自调,或家长喂养不当,损伤脾胃,加之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易伤脾阳、损胃阴。胃阴不足,耗伤津液,导致大肠失濡而致大便干结;脾阳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而致便秘。

崔教授认为,本病与小儿先天脾胃薄弱、喂养不当有关。小儿先天脾胃薄弱,运化失司,大肠推动无力,传导失职而致便秘。小儿脏腑娇嫩,如过早给予一些不易消化的食物,超出小儿脏腑运化能力,久之则致小儿脾胃、大肠功能失调而致便秘。

临床表现主要有排便时间间隔超过习惯排便时间1天以上,粪质干结,或便干如球,排出困难,可伴有厌食纳呆,口臭,矢气较臭等症状。临床诊断时需辨清虚实,实证可见大便多日不排,排时难出,便干如球,面红耳赤,身热多饮,口气热臭,小便黄少,烦急夜惊,脉洪数,苔黄燥,指纹紫滞;虚证可见便秘日久,多日方解,便质偏干,强努难下,便时较长,形瘦神倦,面唇、爪甲淡白,脉细弱,苔薄或指纹色淡。

2.手法治疗

治疗以腹部手法为主,取穴以背部及手部穴位为主。

(1)摩腹:以手掌覆于患儿腹上,以肚脐为中心画圆,顺时针轻轻摩擦81次。

(2)点三脘:按中脘→上脘→下脘的顺序,以中指点按三脘,以促进脾胃运化。

(3)拿抖腹部:沿任脉轻轻拿起腹部,从上至下,慢速轻抖,反复10次,拿抖腹部后要摩腹以安抚患儿。崔教授临床发现,对于小腹部有硬结的患儿,腹部拿抖法效果甚佳。

(4)辨证取穴

1)实秘:清天河水、清大肠祛除胃肠积热,推下七节骨、揉龟尾通腑行气、以利排便。

2)虚秘:肺主气、脾统血,补肺经、补脾经益气养血,推三关补气血,揉足三里健脾和胃、调中理气,推下七节骨通腑行气、以利排便。

十五、小儿肌性斜颈

小儿斜颈分为骨性和肌性,临床以小儿肌性斜颈常见。

小儿肌性斜颈是指因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的斜颈。本病多发现于出生后2周左右,左侧多于右侧。本病在早期一般无骨性改变,病程大于4周可出现面部发育不对称、颈椎发育不对称,甚至累积胸椎及智力发育,本病越早治疗越好。推拿治疗对于6个月以内的患儿有较好的疗效,1个月左右疗效最佳,3~5次即可痊愈。

1.病因病机

根据崔教授临床观察,本病多由患儿在母体中胎位不正、生产过程中用产钳助产、喂养、睡觉姿势不当等原因造成。患儿在母体中胎位不正、活动不利,造成一侧胸锁乳突肌血液循环出现缺血性挛缩而致斜颈。生产过程中用产钳助产,损伤胸锁乳突肌,由于肌肉撕裂,造成血肿,出现纤维性挛缩而导致斜颈。

崔教授认为,小儿肌性斜颈病位在胸锁乳突肌,胸锁乳突肌上的结节即为本病的根本病因。如将胸锁乳突肌比喻为绳子,结节即为绳子上打的结,唯有将结解开方可病愈。

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患儿颈部偏向患侧,面部向对侧旋转,胸锁乳突肌上有椭圆形结节或较粗条索,大小不等,位于肌层,质软,边界清楚,有一定活动度。

2.手法治疗

(1)局部放松:患儿仰卧位,医者坐于患儿头部前方,一手托住患儿枕部,使头部抬起,呈过伸位,拇指指腹置于患儿胸锁乳突肌上,吸定后做轻柔的揉法,先健侧后患侧,每侧重复8~10次。

(2)拨筋解结:医者以拇指沿胸锁乳突肌做一指禅拨法,手法宜轻,从远端逐渐移至患处,至患处时,以指腹点拨3~5次,手法适当加重。于胸锁乳突肌的起止点处以指腹点拨3~5次,手法适当加重。重复此式8~10次。

(3)被动牵拉:患儿仰卧,医者一手托住患儿后枕部,另一只手扶住患儿下颌,稍用力向健侧牵拉患儿颈部,使头部向健侧侧屈,面部向患侧旋转,以纠正斜颈。

(4)直推放松:患儿俯卧位或患儿家长抱坐位,医者一手扶住患儿头部,使其头部向健侧侧屈,医者另一只手于患侧胸锁乳突肌做直推法8~10次。

崔教授主张本病宜早发现、早治疗,平时要注意纠正患儿头的姿势,喂奶、睡觉时使其头向健侧侧屈,面向患侧旋转,治疗同时配合热毛巾热敷。医者指甲剪短,治疗前于手上涂抹婴儿润肤乳,手法宜轻,禁忌在一处停留重拨,要不断移动。 mjiMSvVSCvSytuYsGj+wNCQgZfh4Lpi6tJ+we66/1WG+Amy8I+6RS/e8bR8AOR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