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静脉血液因各种原因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凝结后阻塞管腔,从而导致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引发下肢疼痛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瘀积性皮炎,甚至出现皮肤溃疡等症状或并发症。
1.病因病机及治则
下肢深静脉血栓属于中医“股肿”的范畴。庞教授认为,其发病原因有四:①形体衰老,宗气不足,行血无力,营血瘀滞血脉而发病。②久卧、久坐、产后、术后制动等原因,导致气血运行滞缓,血脉瘀阻而发病。③外伤损伤血脉,直接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脉络滞塞不通,营血运行受阻,瘀积血脉,进而发病。④素体脾虚湿盛,日久聚湿而化湿浊,流行于血脉,导致气血运行滞涩,营血瘀滞,湿瘀互结阻于血脉而发病。发病后瘀血聚于血脉,导致水湿溢于脉外发为肢体水肿,体表可因血脉瘀阻而见筋脉虬结胀痛,水湿凝聚日久化为热毒,出现皮肤红肿、发热、疼痛,血瘀、湿浊、热毒,进一步损伤络脉,导致局部皮肤腠理失于濡养,皮肤水肿、粗糙、皮色紫暗,病程日久迁延,甚至皮肤破溃发展为臁疮。庞教授认为,本病病机为正虚、血瘀、湿浊、热毒阻络,病位在下肢脉络肌腠,主张以扶正、祛瘀、祛浊、化毒通络为治疗方法。
2.论治经验
(1)虫类药破血化瘀贯穿始终:血脉瘀阻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环节,能否祛除或减轻阻于脉络内外的瘀血是疾病治疗的关键。《血证论》载“故凡血证总以去瘀为要”。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环节为有形之血阻于血脉经络,相较而言血脉瘀阻程度极重,非寻常活血化瘀之草木可以破逐。庞教授受《金匮要略》大黄 虫丸理法方药特点的启发,结合西医学理论,精心选择了以水蛭、 虫、地龙为代表的虫类药物配伍运用。因虫类药物其性钻透、破坚瘕、消血积、力专而缓,有祛干血、陈血的功效,配伍应用可以起到破血通络、祛瘀生新的作用。
庞教授认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新发时,若出现下肢红肿、发热、疼痛明显的血瘀热毒表现,说明瘀血仍在经络之中,虫类药可单独选用地龙(每剂6~9g),兼顾清热毒、通络两种作用。《本草纲目》载地龙可“治足疾而通经络也”。西医学研究证明,地龙的提取物中有多种纤维蛋白溶解酶,统称为蚓激酶。蚓激酶作为中药地龙(即蚯蚓)的主要抗凝、溶栓成分,经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证实具有良好的纤溶、抗凝、溶栓和改善血流变等药理作用,并取得了较理想的结果。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瘀血散于脉外形成“离经之血”,出现下肢肿胀、肤色紫暗、刺痛明显等症状,此时加用 虫(每剂6~9g)。《本草通玄》谓其“破一切血积”。《伤寒论》中的大黄 虫丸可祛“内有干血”即取此意。庞教授谓其可破散下肢离经之瘀血,故常与地龙配合使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日久,瘀血入络,不易祛除,临床常见患者下肢肤色紫黑、肌肤麻木不仁、皮下硬结累累,则在应用地龙、 虫的基础上,加用水蛭(每剂3~9g),以增加破血通络的作用。《神农本草经》载其“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瘕积聚”,张锡纯评此药“气味与瘀血相感召,不与新血相感召,故但破瘀血而不伤新血……凡破血之药,多伤气分,唯水蛭味咸专入血分,于气分丝毫无损”。
庞教授将地龙、 虫、水蛭3种虫类药配伍应用,可同时破除阻于经脉、血络及散于脉外的瘀血。现代药理研究亦证实这3种虫类药对抗凝血的机制并不相同,可互补使用。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程度,庞教授或单独应用地龙,或将地龙、 虫同用,或将地龙、 虫、水蛭联合应用。
(2)益气行气以助药行:庞教授在应用虫类药组方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时,较多借鉴了大黄 虫丸的组方特点。坚持“祛瘀而不伤正、养血而不留瘀”的原则。庞教授认为,气能生血、运血、摄血,在应用破血药逐瘀的过程中,既需要气机条畅以助逐瘀护正,也需要精气充足以化生新血,故在临床应用时,除配合虫类药使用川芎、姜黄等血中气药以活血行气,亦常用黄芪、党参等益气补气以助运化。
(3)清热利湿以助消肿: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发病初期常伴有下肢红肿热痛、舌紫暗、苔厚腻、脉弦滑等湿热毒邪蕴结下肢的症状。庞教授此时多配合使用同时具有活血、清热、利湿作用的药物,如赤芍、丹参、益母草、泽兰等。对于水肿明显并迁延日久的患者,辨证加用薏苡仁、泽泻、猪苓、茯苓等利湿药。
(4)养血滋阴以助药效:庞教授在治疗周围血管病时坚持补血养血以助破血逐瘀的观点。虫类药可破血逐瘀,然无生血之能,陈血已去,新血不生,脉道滞涩,不能恢复正常的营血运行,故加用当归、白芍、熟地黄、生地黄等具有养血滋阴功能的药物,与益气行气药相配合,共同化生新血,及时补充空乏的血脉。同时,用当归、白芍等药可以滋阴血、润燥结,“增液行舟”,共奏祛瘀生新之效。
(5)固护脾胃以缓药峻:饮食摄入人体,首先入胃。胃主受纳腐熟饮食,化生水谷精微后,通过脾的运化,输布于五脏六腑,营养全身,药物入胃也需经此过程产生作用。虫类药,其性峻猛,气味腥臭,若脾胃虚弱患者直接应用,偶见恶心、呕吐、胃痛等副作用,故庞教授此时常配合使用苍术、白芷、神曲等具有燥湿、醒脾、开胃作用的药物。另外,党参、砂仁、炒白术、茯苓、山药、陈皮、木香、炙甘草等药物,在顾护脾胃的同时,亦可益气养血,故临床常加减使用。
【验案举隅】
卢某,男,49岁。主诉右下肢肿胀、疼痛2个月,于2016年1月12日就诊。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腿肿胀、疼痛明显,肤色紫红,于当地医院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已连续口服华法林钠片抗凝治疗2个月,症状无变化,1周前复查下肢血管超声仍提示右下肢多处静脉血栓形成,遂来就诊。既往体健。刻下症见右腿色紫暗,肿胀疼痛,站立、行走后自觉右下肢刺痛难忍,需持拐杖行走,发病以来神疲乏力、食欲差、入睡困难、二便正常。查体可见右下肢肤色紫暗,皮肤粗糙,浅静脉怒张,未见明显破溃,左下肢肤色正常。右下肢肌肉饱满,较左侧明显增粗,肤温较左侧明显增高,触痛明显,右胫骨前凹陷型水肿(+)。右下肢直腿伸踝试验阳性,压迫腓肠试验阳性,左侧未见异常。舌边有齿痕,舌淡紫,苔薄白,脉滑。2016年1月6日外院双下肢动静脉超声示右下肢动脉未见异常,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右侧大隐静脉血栓形成,右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
西医诊断: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中医诊断:股肿(气虚血瘀、湿浊阻络证)。
治法:逐瘀祛浊,益气通络止痛。
处方:生黄芪30g,地龙9g,水蛭9g, 虫6g,桂枝12g,当归15g,赤芍15g,白芍30g,川芎12g,三七6g,丹参15g,木瓜15g,伸筋草15g,鸡血藤15g,黄柏15g,虎杖20g,生薏苡仁15g,苍术12g,车前子15g(包煎),益母草20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
二诊(2016年1月26日):患者服药2周后右下肢肿胀疼痛减轻,可不持拐杖进行室内活动,仍不能久行,其余症状同前。舌淡紫,苔薄白腻,脉滑。查体可见右下肢肤色紫暗稍减,其他未见明显变化。前方去白芍、鸡血藤、虎杖、生薏苡仁,加益母草20g、滑石粉20g、黄芩15g、白豆蔻10g、茵陈15g。28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
其后患者连续复诊6个月,庞教授随症加减,地龙、 虫、水蛭3味虫类药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未见异常。药后患者下肢肿胀、疼痛、肤色紫暗等症状逐步减轻。2016年7月26日复诊时,下肢动静脉超声(2016年7月20日外院查)示右下肢动脉未见明显异常,右下肢腘静脉近心端血栓形成,患者下肢多发血栓病情较首诊明显好转。患者右下肢与左下肢无明显肿胀、疼痛,肤色无差异,治疗效果满意。其后间断服药,2018年7月复查下肢动静脉超声,双下肢动静脉未见明显异常。患者生活如常人,未见病情反复。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来中医周围血管科就诊时,多为西医治疗效果不佳,或反复抽取血栓后仍新发血栓,或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华法林钠片等)后监测指标正常,但下肢肿痛症状难以消除。因此,在诊疗时灵活运用扶正、祛瘀、祛浊、化毒通络的治疗原则组方用药,以改善患者症状为阶段性目标,耐心辨证施治,可逐步取得控制血栓再发、甚至消除血栓的长期目标。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中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群。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可导致眼、肾脏、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和功能障碍,引起各种并发症。其中,糖尿病足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严重慢性并发症,因其发病率高、治疗困难,引起越来越多临床医师的重视。国内多中心研究资料显示,我国5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比例为19.5%。
1.病因病机及治则
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因此,庞教授认为,消渴病的病机基础为阴虚燥热,耗伤气阴,气阴不足,肢端经脉失养不荣,可成脱疽,以下肢苍白、足趾麻木疼痛、感觉异常为主要表现,若有创面则肉芽创面色淡白、无明显渗出。消渴日久经脉失养、气血运行滞缓,水液代谢障碍,而见痰瘀阻络,形成脱疽,以皮肤发绀、暗红、瘀斑、创面肉芽暗红不鲜、舌紫暗、舌下脉络曲张紫暗为主要表现。气阴两虚、脉络瘀阻是脱疽病的基本病机。若久病阴损及阳,同时感受风寒湿邪,则可见下肢发凉冷痛、肤色苍白、干燥瘙痒、足趾痉挛等症状(缺血期可见)。若足趾溃烂感染湿热毒邪,可见患足腐溃液化、脓水淋沥不止,舌苔多为厚腻。庞教授认为,本病病因病机可为气阴两虚、瘀血、痰浊、湿热毒邪、风寒湿邪等多种病机,在一定的条件下甚至可相互转化。病位在下肢脉络肌腠,主张以益气养阴、祛瘀、化浊、清热解毒、温阳散寒为治法。如阴虚火旺证予益气养阴清热的当归六黄汤加味治疗,湿热浊毒证予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阳虚寒凝证予温阳散寒的阳和汤加味治疗,在以上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合并使用活血通络解毒的药物。总之,做到方随机变即可。
2.论治经验
(1)常用益气养阴法:庞鹤教授认为,消渴病是糖尿病足的发病基础,而气阴两虚、脉络瘀阻是脱疽的基本病机。因此,在临床上多采用当归六黄汤作为基础方进行加味治疗。当归六黄汤是李东垣创制的一首名方,载于其所著的《兰室秘藏》一书中,被称为“治盗汗之圣药”,主治阴虚火旺所致的盗汗。方中当归养血增液,生地黄、熟地黄入肝肾而滋肾阴,三药合用,使阴血充则水能制火;臣以黄芩、黄连、黄柏泻上中下三焦之火以除烦,清热以坚阴;黄芪益气健脾。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除烦泻火之效。庞教授运用此方时,常加重生黄芪用量至每剂30g以上,糖尿病足患者气虚重者甚至用至每剂120g,行气健脾,以助药行。他常强调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无论处在生理状态还是病理状态,都有赖于脾胃的正常消化、布散功能,方能充养脏腑肢体、抵抗病邪侵害。周围血管病,尤其是糖尿病足,通常病程较长,迁延难愈,病情反复,需要长期服药,因此,强调固护脾胃功能对于疾病向愈具有积极的意义。西医学也已证明,黄芪的主要化学成分有黄芪多糖、皂苷类、黄酮类和氨基酸等,其具有提高免疫功能,增强抗氧化、抗辐射和抗癌的作用,保护心脑血管、肝脏、肾脏和肺脏,保护脑细胞、提高记忆力,舒张血管平滑肌,激素样作用,抗菌及抑制病毒等药理作用。在此处引用当归六黄汤只为举例说明益气养阴法,并非只能使用此方加味。若患者为双足冷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的寒湿阻络证,则应温阳散寒,运用阳和汤加味治疗,方中仍可加用黄芪、当归、熟地黄等增液养血之品,这样也是不忘益气养阴之意。
(2)灵活运用活血通络药物:西医学已证实,糖尿病患者发生周围血管动脉硬化所致的周围血管病变的概率较正常人要高2~3倍。庞教授强调,在糖尿病足发病早期,无论是否有明显的血瘀证候,均应运用活血通络药物,并随着病情变化改变活血通络药物种类,以起到更好的活血化瘀通络效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活血化瘀类中药种类繁多,有养血活血类、活血化瘀类、破血逐瘀类等,不仅化瘀的功效不同,且每种药物有各自不同的归经、药性特点,遣药组方时需根据具体病情选择用药。庞教授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物有当归、赤芍、川芎、三七、乳香、没药、鸡血藤、丹参、苏木、益母草、泽兰、地龙、 虫、水蛭等。
若脉络瘀阻证候不明显,仅表现为皮肤发凉、苍白、感觉迟钝、袜套感等,可加用当归、赤芍、川芎。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为“血中气药”,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散寒、消肿止痛的功效,故在外科常用于跌打损伤肿痛、风寒湿痹、肢体麻木、痈疽疮疡。赤芍味苦,性微寒,归肝经,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的功效,善除营血分郁热且能散血中之瘀,现代研究发现其还有抗炎、抗溃疡、抑菌的作用。当归味辛甘,性温,归肝、心、脾经,具有补血活血的作用,可养血增液,有“逐瘀生新”的特点。这三味中药是庞教授使用最多的活血化瘀药,药味虽少,但兼有补气血、行气止痛、清血热等多种作用,为活血化瘀的经典组合。
血瘀脉络之初,多表现为患足肤色暗红或兼有紫斑、疼痛明显、皮肤甲错、舌紫暗,此时可在辨证论治拟定的主方中加入丹参、鸡血藤、三七、乳香、没药、益母草、泽兰等。丹参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的作用,多用于胸痹心痛,也可用于脘腹胁痛、癥瘕积聚、热痹疼痛、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疮疡肿痛等多种疾病的治疗。鸡血藤可活血补血、调经止痛、舒筋活络,可治疗风湿痹痛、麻木瘫痪。三七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作用,并有止血不留瘀血、行血不伤新血的优点,对于身体内外各种出血、瘀血作痛等症均有良效,且此药甘温主补,归经广泛,还能补益气血、强健身体,庞教授在门诊经常使用该药散瘀活血。血脉瘀阻渐重,患足疼痛,夜间明显,可在方中加用乳香和没药对症治疗。乳香有活血理气、止痛生肌的作用,可治疗痈疽肿毒、跌扑损伤、瘀血作痛。没药是外科、伤科要药,亦可治外科疮疡和伤科的跌打损伤、瘀血作痛。因乳香、没药都有散瘀止痛的作用,当患者的疼痛辨证为气滞血瘀时,庞教授常用此药对对症治疗。益母草具有活血、祛瘀、调经、利尿消肿的作用。泽兰具有行血利水、祛风湿、温中祛寒、止痛、杀虫的作用。庞教授常用这两种药物治疗血脉瘀阻证伴水肿症状的患者。
苏木具有行血祛瘀、消肿止痛的作用,用于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胸腹刺痛、外伤肿痛。桃仁和红花在糖尿病足的治疗上应用的并不多,用量也小,多用于女子月经类病中的瘀血阻滞证。片姜黄能行气破瘀、通经止痛,因其“下气最捷”,主治胸腹胀痛、肩臂痹痛、月经不调、闭经、跌打损伤。穿山甲味咸,性微寒,归肝、胃经,可通经络、活瘀血、消痈肿、下乳汁,常用于关节疼痛、肢体麻木、中风偏瘫属血瘀、经络不通的患者。穿山龙具有舒筋活血、止咳化痰、祛风止痛的作用,用于腰腿疼痛、风湿腿痛、筋骨麻木、跌打损伤、腰扭伤、咳嗽喘息。降香色紫入血,有止血行瘀、辟恶降气之功,常用于伴发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而见胸胁闷痛的气滞血瘀证患者。
病久血脉瘀阻更甚,皮肤紫黑,溃烂创面覆盖坏死组织、无新鲜肉芽,舌色紫暗、瘀斑,舌下脉络迂曲明显,应加用虫类药搜邪剔络、破血通络,酌情使用土鳖虫、地龙、水蛭等虫类药增强疗效。
3.诊治心得
庞教授在治疗糖尿病足时,博采众长,并不囿于何方可用、何方必用的成见。同一位患者,在疾病的不同时期,可表现为阳虚寒凝,也可表现为阴虚火旺,关键是抓住患者就诊时的病机进行辨证。
【验案举隅】
刘某,男,80岁。主诉双足多趾破溃渗出不愈2个月,于2016年12月15日就诊。患者2个月前开始出现足趾破溃渗出,逐渐增多,现共4处创面不愈,双足靴区疼痛明显,肤色紫暗,皮肤干燥,于当地医院诊断为糖尿病足、双下肢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已连续西医治疗2个月,病情逐渐加重,遂来就诊。既往有糖尿病病史10余年,口服二甲双胍缓释片、阿卡波糖片控制血糖,否认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病史,否认吸烟及长期大量饮酒史。刻下症见双足4处创面,基底覆盖坏死组织,较多脓性分泌物渗出,无渗血,双足靴区肤色紫暗,皮肤干燥,双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较弱,站立、行走困难,下肢疼痛明显,夜间尤甚,发病以来神疲乏力、食欲差、入睡困难、大便干、小便少,舌紫暗,苔白腻,脉细滑。
西医诊断:糖尿病足,动脉硬化闭塞。
中医诊断:脱疽(气阴两虚、浊瘀阻络证)。
治法:益气养阴,逐瘀祛浊止痛。
处方:生黄芪50g,当归15g,黄芩15g,黄连12g,黄柏15g,生地黄15g,熟地黄15g,地龙9g,水蛭9g, 虫6g,桂枝12g,赤芍15g,三七6g,丹参15g,乳香6g,蒲公英30g,生薏苡仁15g,苍术12g,车前草20g,陈皮12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
二诊:患者服药两周后双足疼痛减轻,夜间可安睡,创面渗出稍减,舌紫,苔薄白腻,脉滑。予前方去乳香,加路路通12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
三诊:患者双足疼痛减轻,双足部分创面减小,坏死组织减少,创面渗出减少,舌紫,苔薄白,脉滑。
处方:黄芪60g,桂枝12g,当归15g,赤芍15g,川芎12g,三七6g,丹参15g,水蛭6g,地龙9g,土鳖虫6g,黄柏15g,金银花30g,玄参15g,蒲公英30g,苍术15g,生薏苡仁15g,车前子20g,乳香9g,鸡血藤15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
四诊:患者双足溃疡处干燥,渗出明显减少,近日以恶寒、双足冷痛为主,舌淡紫,苔薄白,脉弦滑。考虑隆冬季节,患者阳虚寒凝,改用阳和汤加味治疗。
处方:生黄芪50g,细辛3g,干姜3g,炙麻黄9g,桂枝9g,肉桂9g,白芥子10g,鹿角霜15g,黄柏15g,当归15g,赤芍15g,川芎12g,三七粉6g,丹参15g,地龙9g,土鳖虫6g,水蛭9g,鸡血藤15g,制乳香6g,虎杖20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
其后患者连续复诊6个月,庞教授随症加减,其中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的治则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患者双下肢溃疡逐渐好转痊愈,疼痛症状逐步减轻,偶可站立室内行走,现仍坚持口服汤药,糖尿病足病情未见反复。
瘀积性皮炎又名静脉曲张性湿疹、重力性湿疹等,是周围血管科门诊常见的疾病。临床表现为下肢长期存在或反复发作的红斑、水肿、糜烂结痂、瘙痒,常有深褐色皮肤色素沉着或感觉异常等自觉症状。发病原因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有关。
1.病因病机
瘀积性皮炎属中医学“湿疮病”范畴。庞教授认为,该病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久行、久立、久站,劳倦伤气,或年老体衰、气虚血瘀、瘀滞于下,同时湿浊之邪聚于筋脉,日久化毒,损伤经脉,而见下肢肿胀酸沉;湿浊毒邪阻滞经络,而致皮毛腠理不养,则见皮肤色暗发紫、毛发脱落、肢体麻木;瘀血浊毒不去,新血难生,而见肌腠腐溃,久之阴血亏虚、化燥生风,故出现肌肤瘙痒糜烂。
2.论治经验
庞教授认为,其病性为本虚标实,气、血、阴、阳的不足是本病发病的根源,即本虚;而痰、湿、瘀血、热、浊邪化毒损伤经络皮腠为标,即标实。临床表现为虚实夹杂,故在治疗上应虚实兼顾,标本同治。
养血祛风止痒汤是庞教授治疗瘀积性皮炎时常用的经验方,全方包括银柴胡、桂枝、当归、白芍、白蒺藜、白鲜皮、荆芥、蝉蜕、徐长卿、五味子、何首乌、炙甘草。其中银柴胡凉血止痒;荆芥、蝉蜕、白蒺藜祛风止痒;白鲜皮、徐长卿、何首乌清热解毒、除湿止痒;桂枝温通经脉,属表药,五味子酸收止痒,两药相伍,散中有收。庞教授在使用此方时,除炙甘草10g、白蒺藜21g,其他药物的常用剂量均为15g。白蒺藜味苦、辛,性平,归肝经,具有平肝解郁、祛风明目的作用,常用于肝阳眩晕头痛、肝郁胁痛、风热头痛、目赤肿痛、皮肤瘙痒等症。药典推荐常用剂量为6~10g,庞教授将剂量增加到21g,应用多年,未见不良反应。
结合患者疾病的辨证差异,对于瘀热毒蕴证患者,常加牡丹皮、炒栀子、泽兰、茜草、紫草等药物;对于脓水淋沥的湿热重证患者,多加黄柏、苍术、金银花、连翘、虎杖、白花蛇舌草等药物;对于阴虚血燥证患者,多见肤色紫暗,皮肤粗糙、干燥、脱屑、增厚甚至呈苔藓化损害,瘙痒剧烈等症状,常加生地黄、麦冬等养阴生津药;对于寒闭热郁证患者,症见下肢肿胀沉重,肤色紫暗,小便不利,或发热恶风,舌淡苔白,脉沉等症,应加强疏风泄热之效,加用麻黄、生石膏、白术、生姜等药,取越婢加术之意。
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养血祛风止痒汤的治疗范围并不局限于瘀积性皮炎。过敏性皮炎、湿疹、荨麻疹、下肢溃疡瘙痒、痤疮等多种疾病,在病机相同的情况下,庞教授常运用此方加减治疗,取得极好的治疗效果。
不安腿综合征好发于中老年人,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主要表现为夜间睡眠或安静时出现双下肢难以名状的不适感、蚁行感、蠕动感、刺痛感等。迫使患者改变体位,不停地走动,或通过捶打可缓解症状。夜间症状更甚,导致患者睡眠质量下降,表现为入睡困难、易醒或早醒,白天出现过度困倦、记忆力下降和精力不集中等。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不安腿综合征常常继发于脑病、周围血管病、尿毒症、糖尿病、帕金森等多种疾病,表现形式多样,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了,可能与多巴胺系统异常、铁缺乏、叶酸缺乏、感受系统异常有关,也可能与糖尿病、尿毒症时体内中大分子毒素的蓄积有关。西医学多采用多巴胺类、镇静催眠类药物及营养神经治疗,但疗效欠佳。中医对本病的规范化治疗并无统一标准,医家们或提倡祛邪,或强调扶正。根据本病的主症特点,多归为“血痹”“痉病”“痹病”“肌痹”范畴,《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载“血痹,阴阳俱微……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
庞教授认为,该病多由于素体虚弱或久病后天失养,阴阳气血两亏,导致经脉失养、肢体不荣而见或屈伸不舒,或感觉异常、疼痛。病程日久又可见下肢脉络瘀滞,使症状加重,甚至可见湿浊之邪聚于经脉肌肤,而见下肢肿胀酸沉,或因血虚风动而见皮肤瘙痒、游走蚁行之感。
在治疗上,庞教授以益气养血为本,常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并四物汤、芍药甘草汤加味,基础方药包括生黄芪、桂枝、当归、赤芍、川芎、生地黄、炒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伴腰膝酸痛、眼目昏花、耳鸣等肝肾两虚证时,加用独活、桑寄生;下肢刺痛、皮肤干燥色晦暗、舌紫暗、舌下静脉迂曲等瘀血证明显时,加用丹参、地龙、苏木、鸡血藤活血通脉;下肢拘挛麻木时,可加用伸筋草、路路通等舒筋通脉;伴乏力短气、自汗盗汗、口干、小便黄等气阴两虚证时,则酌加当归六黄汤或玉屏风散;失眠可酌加酸枣仁、柏子仁。综合考虑患者病情,益气养血治法贯穿始终,同时灵活运用活血通络、缓急止痛、补益肝肾、安神定志等多种治法,共同取效。
庞教授在治疗此病时,以益气养血方药为基础,酌情增加活血通络、补益肝肾、养血柔肝、安神助眠、温阳散寒、通络止痛的方药,疗效明显。此病常为继发病证,门诊患者以下肢烦躁不宁为主症时,在诊断不安腿综合征后,还要明确患者既往病史,必要时完善理化检查,避免漏诊,如糖尿病、动脉闭塞、静脉反流瘀血、肾炎等病,然后结合患者所患其他疾病,整体用药。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在肢体局部的表现,是全身性动脉内膜及其中层呈退行性、增生性改变,使血管壁变硬、缩小、失去弹性,从而继发血栓,致使远端血流量进行性减少或中断。可发生于全身各主要动脉,多见于腹主动脉下端和下肢的大、中动脉。发生在肾动脉以下的腹主动脉与两髂总动脉者称为Leriche综合征。大、中动脉的基本病理过程,主要是细胞纤维基质、脂质和组织碎片的异常沉积在动脉内膜或中层发生增生过程中复杂的病理变化。在周围血管疾患中,动脉的狭窄、闭塞性或动脉瘤性病变大部分都是由动脉硬化引起的。目前本病的发病原因还不明了,可能是综合因素导致发病。相关病因病机有类代谢紊乱、血栓生成说、动脉壁血供改变、动脉壁异常负载、遗传因素、感染及其他(如肥胖、糖尿病、维生素缺乏、微量元素平衡失调等)因素影响,其都与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关系。
庞教授认为,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中医“脱疽”范畴,因外感或内伤,寒邪阻于脉中,日久耗伤阴阳,阴阳俱虚,营卫失调所致,故见肌肤麻木不仁,或肢节疼痛,或汗出恶风,舌淡苔白、脉微涩而紧。符合《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的描述。庞教授常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三七治疗血脉瘀阻型动脉硬化闭塞症。方中黄芪甘温补气,补在表之卫气,为君药;桂枝散风寒而温经通痹,芍药养血和营而通血痹,共为臣药;生姜辛温,疏散风邪,为佐药;大枣甘温,养血益气,为使药;三七性温,味甘、微苦,归肝、胃、大肠经,止血、散瘀、定痛,可用于治疗外伤出血、瘀血、胃出血、尿血等各种内、外出血症,可扩张血管、溶解血栓、改善微循环,预防和治疗高血脂、胆固醇增高、冠心病、心绞痛、脑出血后遗症等心脑血管疾病,还可用于治疗脂肪肝、肝纤维化等肝脏疾病及失血、产后、久病等原因导致的体虚症。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长期病、慢性病、终生病,庞教授对就诊的患者都要进行生活指导,让他们了解本病跟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需要坚持治疗,叮嘱戒烟、控制“三高”、调节情志等。
痈、疖是普通外科常见的两种疾病,因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毒邪后发病。痈是感染毒邪,气血壅塞不通而致的局部化脓性疾病,发病迅速,易脓、易溃、易敛,初起局部光软无头、很快结块,表皮焮红肿胀、疼痛,逐渐扩大高肿而硬、触之灼热。疖则发于皮肤浅表,随处可生,多发于头、面、颈、项及臂臀等处。疖初起局部肌肤红肿,继则灼热疼痛,凸起无根,肿势局限,有黄白色脓头,随后疼痛增剧、自溃,流出脓水,肿痛逐渐减轻则可痊愈。若为多发疖,则皮损结块无头,红肿疼硬,盘根错节,此起彼伏。
庞教授总结这两种疾病的发病特点均为素体湿热内蕴,适逢外感风热毒邪,搏结肌肤,腐溃成脓。若创面过大、脓出日久,则病情迁延、气血虚弱。病久气阴双亏,更容易感染邪毒,反复发作。因此,庞教授多辨证为湿热毒蕴证,予清热利湿解毒方药,多用普济消毒饮加减。同时强调,临床遇到此类患者,应未病先防,及早运用益气养阴、固护脾胃的方药,避免久病伤正,常运用玉屏风散、生脉饮等加味治疗。
复视作为一种症状,是指患者目视一个物体时感觉为两个物像的异常现象。目前认为,导致复视的原因有很多,外伤、脑神经障碍或其他疾病都可能引起复视。支配眼球转动的六条肌肉中只要有一条或几条发炎、外伤或神经障碍,双眼肌肉动作就不协调,即可发生复视。单眼复视多因眼睛局部病变引起,应找出眼疾的病因,治疗眼疾;双眼复视多为脑部病变或全身性疾病引起。
庞教授认为,复视发病多为患者素体虚弱、气血不足、运行不畅,导致血脉瘀阻,且血虚生风,风痰湿邪凝结于目睛经络,出现双目失调,视一为二,患者多见双目乏力、头晕等并发症。临床多以补益肝肾气血、活血祛风通络为治法。
【验案举隅】
范某,女,56岁。主诉复视1个月,于2017年7月27日就诊。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目复视,以下部视野为重,伴头晕沉,无明显头痛,纳差,饮食后腹胀明显,睡眠可,二便可。于当地三级医院住院进行全部相关检查,予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等治疗,病情未见明显好转,出院诊断:①复视(双眼),脑干脑炎可能性大,重症肌无力不除外。②腔隙性脑梗死。遂来就诊。发病以来神疲乏力、纳差、睡眠可、二便调,舌紫绛,苔少,脉滑。既往体健,否认吸烟饮酒史,否认家族史。
西医诊断:复视。
中医诊断:复视(气虚血瘀、风痰阻络)。
治法:益气活血,祛风通络。
处方:黄芪30g,桂枝12g,当归15g,赤芍15g,川芎15g,三七6g,丹参15g,地龙9g,制水蛭9g,土鳖虫6g,泽泻24g,炒白术9g,葛根18g,天麻15g,熟地黄15g,炒蒺藜15g,制何首乌15g,羌活15g,鸡血藤15g,白芍15g。7剂,每日1剂,颗粒剂型,早晚各1袋,开水冲服。
二诊:服药后复视症状较前明显减轻,仅余左下视野复视,头部移动时头晕,不移动时不头晕,无明显头痛,纳差,饮食后腹胀明显,睡眠可,二便可。舌紫绛,苔薄白,脉滑。病情好转,前方黄芪加至50g,另加续断15g,续服7剂。其后患者病情痊愈,仍连续复诊3个月,巩固病情。
按语: 复视的发病率并不高,但诊疗时应注意抓住病机根本(正气虚损、风痰阻络),在治疗时对应用药。另外,庞教授在复视患者伴发眩晕时使用了泽泻汤。泽泻汤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主治水停心下,清阳不升,浊阴上犯,头目昏眩。因患者头晕明显,风痰之邪阻于目睛脉络,故配合应用,祛除脉络之中的痰浊。
勃起功能障碍(ED)属男科常见疾病,指阴茎持续不能达到和(或)维持足够的勃起以获得满意的性生活。临床多分为心理性ED、器质性ED和混合性ED,心理性ED指因紧张、压力、抑郁、焦虑和夫妻感情不和等精神心理因素所造成的勃起功能障碍,器质性ED指由血管性原因、神经性原因、手术与外伤、内分泌疾患、慢性病和长期服药副作用、阴茎本身疾病等器质性病因所造成的勃起功能障碍,混合性ED指由精神心理因素和器质性病因同时或先后导致的勃起功能障碍。中医科最常见的为混合性ED和心理性ED。在现代高速运转的社会环境下,中年男性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随着身体机能下降,工作繁忙、应酬频繁、精神压力大等原因都是导致本病多见或加重的常见诱因。
庞鹤教授认为,心理性ED及混合性ED以肝郁气滞证、湿热下注证、阴虚火旺证多见,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命门火衰证门诊并不多见。
肝郁气滞证多表现为阳事痿弱,或针对不同性伴勃起质量有很大差异,精神抑郁,多疑善虑,胸胁胀痛,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细。心理性ED多有以上表现。治疗时要疏肝解郁,方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常用药物包括柴胡、黄芩、当归、白芍、枳壳、甘草、薄荷、炒白术等。《素问·汤液醪醴论》中载“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素问·上古天真论》又载“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现代人生活中应酬饮酒已经成为难以避免的事情,不知节制调养,日积月累形成湿热毒邪,而致心烦口苦、大便黏腻、尿液黄赤、阴囊湿潮臊臭异味,舌苔黄腻,脉滑数。这类属湿热下注证,临床最为常见,治疗时宜清热利湿,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味。庞教授在治疗时常在方中加入全蝎、蜈蚣、僵蚕、三七等解毒活血通络之品。另外,伴有前列腺增生,表现为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的患者,庞教授常用二至丸、猪苓汤加减治疗。对于伴发嗜睡、乏力、或失眠、情绪抑郁的患者,庞教授常加用远志、伸筋草、益智仁等药物。远志性温,味苦、辛,具有安神益智、祛痰、消肿的功能,用于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多梦、健忘惊悸、神志恍惚、咳痰不爽、疮疡肿毒、乳房肿痛。伸筋草祛风散寒、除湿消肿、舒筋活络,对筋脉拘挛疼痛效果尤佳。益智仁温脾止泻摄唾、暖肾固精缩尿,用于脾寒泄泻、腹中冷痛、口多唾涎、肾虚遗尿、小便频数、遗精白浊。这3种药物可以同时补益肝肾,调节患者的亚健康状态,有助于ED的治疗。
勃起功能障碍患者发病后往往自行口服补肾壮阳之品,部分肾阳虚或肾阴虚患者症状改善,而体内素有湿热之邪或肝郁脾虚患者服用后并不对证,导致门诊湿热下注、肝郁气滞证患者较多见。因此,临床上应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的情况较多,在治疗原则上也要注意不可急于使用补肾药物。在门诊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对患者适当进行心理疏导。
前列腺增生的临床表现为排尿费力、尿潴留,多有夜间尿频、尿急、尿少等症状,严重的甚至影响肾脏功能。属中医“癃闭”的范畴,《类证治裁·闭癃遗溺》中提出“闭”是指小便不通,“癃”是指小便不利,两者均是指排尿困难,其区别在于严重程度的不同,现代中医文献多称之为“精癃”,若合并急性尿潴留,则称“癃闭”或“小便不通”。
庞教授多将病机责之为久病肾阴肾阳不足、痰瘀互结、湿热邪阻。肾阴肾阳不足型多见于高龄老者,年老体虚或久病,致脏腑精气损耗,可致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阳与阴不可分,无阳则阴无以生,终致膀胱气化不利,小便不利。多以夜间尿频、排尿无力为主要症状,症见时欲小便而不得出、尿意踌躇、尿线无力、排尿不尽、淋沥不断、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小腹坠胀或气坠脱肛。治宜健脾益肾、行气利水,多用补中益气汤、左归丸、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加减治疗。
痰瘀互结是现代文献中普遍认可的病机证型,现代多认为前列腺增生原为本虚,渐发展为局部血瘀、痰浊,而致气机不畅,久则郁热,痰浊、瘀血、气滞、郁热等病因病机恶性循环,而致疾病难以痊愈。以排尿费力、尿潴留症状为主,症见小便点滴而下,或时断时续,或尿闭不通、尿细如线,或尿有分叉,小腹胀满疼痛,会阴胀痛,可伴有夜间尿频、尿急、尿少、尿痛等症状,病情迁延,反复难愈。因此,在痰瘀互结证患者诊疗时,应兼顾其他病机特点,兼顾行气、清热、健脾益肾,遣方常用桂枝茯苓丸等加味。
湿热下注证多见于并发尿路感染者。膀胱感受湿热之邪,导致气化不利,水道郁热不通。症见小便短涩、灼热疼痛,或有血尿,小便点滴而下,或尿频,少腹胀满等,尿检可见较多的白细胞、上皮细胞。在治疗上,以清热利湿为主,常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
前列腺增生属于老年男性的多发病证,动脉闭塞、静脉血栓等疾病也多发于老年患者,故在周围血管科常见并发患者。因此,血管闭塞患者在辨证论治时,常以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为法,兼顾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状时可以适当加用山茱萸、全蝎、蜈蚣、车前子等补肾通窍利水之品。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庞教授还常辨证运用白芥子、丹参、肉桂、葛根、桂枝、水蛭、蒲黄、车前子、醋鳖甲、益母草等单味药物临床加减。
痛经是指月经前及行经期间,下腹及腰部发生的痉挛性疼痛,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肢冷,尤其多见于未婚青年女性。西医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继发性痛经两大类。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原发性痛经是目前妇科最常见的疾病。常见的中医辨证分型有肾气亏损、气血虚弱、气滞血瘀、寒凝血瘀和湿热蕴结等。
女子胞宫周期性地出血,月月如期,经常不变,即为“月经”。《黄帝内经》载“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五脏六腑化生气血,充盈四肢血脉,使得“任脉通,太冲脉盛”,产生正常规律的月经。庞教授认为,因月经导致每月气血亏耗,使女性更容易肝血不足、肝气郁结,甚至肝郁化火、肝郁脾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痛经。月经导致的气血亏耗,也使女性较男性多愁善感,易心思郁结。因此,结合女性患者的生理病理特点,庞教授辨证施治时多从肝郁脾虚、冲任不调论治,以疏肝健脾、调和冲任为法,常用四逆散、当归芍药散、加味逍遥散、四物汤等加减治疗。血瘀明显时,还经常运用活血化瘀方药破瘀散结,如血府逐瘀汤、大黄 虫丸等。若经期呕吐,可加用吴茱萸汤、竹皮大丸、黄芩、紫苏叶等;伴面部痤疮、丘疹时可加用当归、赤芍、蒲公英、黄芩、芦根、白茅根等药物。
【验案举隅】
韩某,女,21岁。主诉痛经伴面部痤疮反复发作半年,遂来就诊。患者平素学业繁重,近半年经行腹痛,额头、双颊、下颌等多处反复出现皮肤痤疮,月经规律,痛经明显(末次月经2018年8月31日),经色紫暗、有血块,偶发经期呕吐,纳可,眠安,二便调,舌紫,苔薄白,脉滑。既往体健。
西医诊断:痛经。
中医诊断:痛经(肝郁脾虚)。
治法:疏肝健脾,养血和中。
处方:柴胡12g,白芍15g,炒枳实15g,炙甘草12g,竹茹12g,姜半夏12g,陈皮12g,制吴茱萸6g,党参30g,茯苓15g,白术15g,当归15g,黄芩15g,生姜15g,大枣15g。14剂,每日1剂,颗粒剂型,早晚各1袋,开水冲服。
按语: 原发性痛经多发于青年女性,因患者多为学生,常见学业繁重、情志不畅、气血耗损,彼此影响导致痛经日益加重。因此,庞教授在诊疗时多从肝郁脾虚证论治,酌情运用活血通络、益气养血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