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临床经验

一、放化疗相关脏器损伤的中医论治

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是中药在肿瘤治疗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面之一。在放化疗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服用中药以减轻药物对机体的损害程度,减轻患者痛苦,以达到良好的扶正抑瘤作用。中药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药对骨髓造血功能的保护作用

放化疗可引起骨髓抑制,从而影响骨髓的造血功能,使白细胞下降。中药可有效保护骨髓造血功能,特别是益气养血、滋补肝肾的药物,如人参、黄芪、当归、大枣、阿胶、黄精、鸡血藤、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等。

2.中药对肝脏功能的保护作用

抗癌药物多为细胞毒性药物,某些药物可引起肝细胞坏死和炎症,长期应用可引起纤维化、脂肪变性等,还可出现血清转氨酶一过性升高,以及碱性磷酸酶、转肽酶增高。对于放化疗引起的肝脏损害,李教授强调要以柔肝养血、调理气机、清热解毒的药物为主,如柴胡、郁金、姜黄、甘草、黄芩、香附、当归、白芍、生地黄、熟地黄、蒲公英、五味子等。

3.中药对肾脏功能的保护作用

有些抗癌药物容易发生肾脏毒性作用,可在用药时发生,也可在长期应用中或停药后延迟发生,如顺铂、大剂量甲氨蝶呤等都是导致肾脏毒性的药物。所以,在化疗时如果需使用这些药物,临床医生会采取水化的方式避免或减轻药物对肾脏的损害。中医常用健脾利水、补肾活血的药物保护肾脏功能,如党参、茯苓、白术、泽泻、黄芪、桂枝、当归、赤芍、川芎、紫花地丁、菟丝子、生地黄、熟地黄等。

4.中药对放射性肺炎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放射性肺炎是某些肿瘤患者因接受放射线治疗而出现的肺组织放射性损伤,如肺癌、乳腺癌、食管癌,或纵隔、胸壁等部位的肿瘤。临床最常见的症状是干咳、胸闷、气短气急,合并感染时可有黄痰或白痰。李教授提出中医治疗应以滋阴益肾、润肺止咳为主,若合并发热、咯血等症状时,则应根据不同情况辨证用药。临床常用药物有沙参、麦冬、百合、生地黄、熟地黄、桑白皮、百部、枇杷叶、五味子、甘草等。

5.中药对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某些化疗药物可引起心脏毒性,代表药物是阿霉素。心脏毒性主要表现为心肌损伤,早期可出现短暂的心电图异常,如心动过速、期前收缩、ST-T的改变,临床主要表现为心悸、心慌、气短、心律失常。李教授临证治疗时常以养血安神、益气通阳为主,常用的药物有炙甘草、天冬、当归、阿胶、五味子、柏子仁、酸枣仁、人参、丹参、远志、茯神、大枣、桂枝等。

6.中药对放射性膀胱炎的治疗作用

放射性膀胱炎的主要表现是膀胱刺激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肉眼或镜下血尿,尿常规检查常有红细胞、白细胞,常伴有腰酸、腰痛、小腹部疼痛等症状,症状容易反复,可持续数月或较长时间。中医治疗以补肾凉血、清利膀胱为主,常用药物有车前子、萹蓄、瞿麦、滑石、甘草梢、炒栀子、灯心草、生地黄、白茅根、小蓟炭、侧柏炭等。

7.中药对放射性直肠炎的治疗作用

放射性直肠炎是指肠黏膜充血、水肿,严重时黏膜坏死脱落,使肠面出现大面积浅表溃疡的病理过程。80%的放射性直肠炎在放疗后6个月至2年内发生,保守治疗后多数在放疗后3年内恢复。以泄泻、大便次数增多或有黏液血便、里急后重感或小腹隐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由于直肠黏膜肿胀充血,吸收水分的功能下降,故大便泄泻可呈水样,且对刺激敏感,排便次数增多。李教授指出,根据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表现,中医治疗以健脾升阳、缓急止泻为主,常用药物有人参、茯苓、白术、陈皮、山药、炒白扁豆、芡实、甘草、炒白芍、葛根、黄芩等。

肿瘤患者在面对放化疗等抗肿瘤治疗时常因其毒副作用产生犹豫,甚至放弃治疗的想法。李教授指出,在接受规范治疗的同时,积极防治放化疗的副作用,减少和缓解毒副作用对机体的伤害,正是中医的优势。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告诉我们,患者经中医治疗后减轻了痛苦,改变了体质,能够更好地坚持治疗并早日康复。现在这种多学科综合治疗肿瘤的模式已经深入人心,很多晚期肿瘤患者从中受益。

二、化疗相关心脏毒性的中医论治

恶性肿瘤与心血管疾病是危及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化疗作为内科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显著延长了肿瘤患者的生存期,但同时其副作用越发受到医学界的关注,严重的化疗副作用会导致化疗终止甚至患者死亡。近年来,化疗药物的心脏毒性逐渐受到肿瘤科医生的重视,特别是化疗相关心脏损伤一旦出现往往预示着不良的预后。越来越多的数据提示肿瘤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比我们预期的要高,美国癌症研究会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肿瘤患者中51%死于肿瘤本身,49%死于非肿瘤疾病,而在诸多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非肿瘤疾病中,首要的便是心血管疾病。这种心脏毒性既可以表现为抗肿瘤治疗直接对心功能和心脏结构的损伤,也可以表现为抗肿瘤治疗加重原有的心血管疾病,尤其是本身就有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患者。目前唯一证实有明确疗效的治疗药物仅有右雷佐生,但有研究显示右雷佐生会降低化疗抗肿瘤的有效率,并且多用于蒽环类药物造成的心脏毒性,严重影响了其应用范围。中医药在化疗相关心脏毒性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值得深入挖掘。

1.中医辨治思路

(1)心衰:中医古籍中有诸多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类似病证的记载,“心衰”二字最早见于西晋王叔和的《脉经》,其证治可见于“心痹”“心水”“喘证”“水肿”等篇章。化疗所致心衰可分为急性心衰和慢性心衰,急性心衰多为应用化疗药物后快速发病;慢性心衰为缓慢发病,患者多有心血管疾病基础病史。肿瘤患者出现化疗相关心衰,多属于本虚标实,对于急性心衰应以祛除邪实为要,而慢性心衰应以扶正补虚为法。强心温肾、补脾理肺应贯穿始终,辅以祛除邪实,重在活血利水、行气化痰,同时要根据临证不同情况时佐清热、养阴、安神,从而固本清源、活血利水、瘀水同治。

(2)心悸:心悸是化疗药物引起的最常见的心脏毒性临床类型,属中医学“心悸”范畴。其临床表现包括阵发性或持续性心悸、胸闷、气短,严重者可见呼吸困难、难以接续、汗出肢冷、倦怠乏力、失眠等,脉象可见数、促、结、三五不调、乍疏乍数,舌质淡红或紫暗,苔少、薄白或黄等。肿瘤患者素体不足,无力运化水湿痰饮,内生顽痰死血,久为瘤变,故其病机属本虚标实。抗肿瘤化疗药物为大毒之品,攻伐癌毒的同时难免克伐人体正气,进一步加重正气的不足,脏腑气血俱虚,心气鼓动无力,心血难以濡养,心阳不能温煦,均可发生心悸。心之气血阴阳俱虚,又会导致气滞血瘀及痰饮内生。因此,对于肿瘤患者化疗相关心脏毒性的治疗,当以扶正祛邪为法,尤以补益心之气血阴阳、调整脏腑功能为治疗关键。

(3)胸痹心痛:肿瘤化疗药物所致相关心肌损伤,应注重将西医诊断与中医临床思维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整体调节与动态诊疗相结合。临证中应仔细衡量肿瘤患者的基本体质状态、应用化疗药物后正邪关系的变化及心脏毒性事件的发作特点,尤其重视寒、痰、瘀、气、虚及其之间的动态变化。根据前期研究结果,考虑应以心阳不足为关键。心阳虚不能运行气血则气滞不通、血行不畅;心阳虚,温煦失司则易生痰浊、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致心肌损伤,类心绞痛发作而病情进一步加重。因此,采用标本兼治,急则为先的原则,温心通阳以治本,理气祛瘀化痰以治标,标本兼顾,疗效显著,彰显了中医治疗的特色。

2.中医用药思路

(1)久病沉疴,正虚为本,邪实为标:肿瘤患者素体正气不足,邪气聚集,内生癌毒,为久病沉疴。化疗药物乃戕伐攻毒之品,难免损伤正气,直中君主之官,以致心之气血阴阳失调是根本病机。因此,化疗相关心脏毒性正虚为本、邪实为标。主要症状是气短、喘息、乏力、心悸,如遇劳累、感受外邪等诱因后可急性加重,出现喘息不止、难以平卧、烦躁不安、肢体胀满、面浮肢肿、小便短少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冷汗淋漓、四肢厥逆,甚至危及生命。肿瘤患者正气不足,部分化疗药物属寒毒之品,直中心阳,以致心阳衰惫,心阳虚衰日久常累及肾阳,不能运化水饮,则水气上逆,凌心犯肺。也有化疗药物性燥热,易伤及心之阴血,出现惊悸怔忡、心神难安及虚阳浮越之象。

(2)重以扶正,兼治标实,圆机活法:李教授指出,肿瘤患者重在扶助正气,守一存真,强调留住一份正气即留住一份生机,在充分扶正的基础上兼以治标实,灵活应对,圆机活法。若患者胸憋闷甚,伴咳嗽喘促、呼吸困难,甚者出现少尿、下肢及全身浮肿,常由水饮凌心射肺所致,治疗常选用温阳化气、利水消肿、泻肺逐饮等治法,临床常用温心方合用五苓散、葶苈大枣泻肺汤、猪苓汤、苓桂术甘汤等方剂治疗,常用药物包括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冬瓜子、益母草、葶苈子等。若心衰重证累及肾阳,则须温心益肾,临床常用方剂有温心方、保元汤、养心汤、四逆汤、参附汤、生脉散、桂附八味丸、二仙汤等,常用药物包括附子、人参、黄芪、桂枝、肉桂、薤白、仙茅、淫羊藿、干姜、蛤蚧等。心阳不振,鼓动血脉无力变生瘀血,津液不得输布聚湿成痰,痰浊瘀血痹阻心阳,阴寒凝滞,则进一步加重胸闷、喘憋、胸痛、心悸等症状,治疗当痰瘀同治,常合用的方剂包括二陈汤、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三子养亲汤、血府逐瘀汤、丹参饮、枳实薤白桂枝汤等,常用的药物有半夏、陈皮、竹茹、瓜蒌、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丹参、地龙等。

(3)中西合参,病证结合,防微杜渐:化疗心脏毒性病机错综复杂,治疗中不仅要抓住主要病机,还应明确中医药在患者系统治疗方案中的治疗目的,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特别是肿瘤的部位、特性、相关化疗药物的药性、患者既往体质状态及患病和化疗后患者心脏毒性发生的特点,综合考量以制定中医药治疗方案。①心衰患者灌注不足:减轻心脏容量负荷是心衰常规治疗的重要环节,很多心衰患者长期应用利尿药,难免会伤及阴液出现阴虚症状,可酌情加用麦冬、石斛、沙参、生地黄、葛根等。②肿瘤压迫出现的肺循环瘀血及肺动脉高压:若患者肺络受损,出现咯血、痰中带血、喘憋等症状,可酌情加用三七、蒲黄炭、藕节炭、仙鹤草等药物。③消化系统症状:右心衰及全心衰患者常见肝脏瘀血及胃肠道瘀血,出现恶心、纳呆等脾胃不足的表现,可加用砂仁、鸡内金、厚朴、枳实、莱菔子、大腹皮等药物。④严重心悸:临床应分清性质,快速心律失常则以补心养血、滋阴定悸为法;心动过缓则重益气温阳;心悸频发且邪实较盛,则应在豁痰活血理气的基础上予以扶正。临床上若患者常伴心悸、失眠等症状,可根据病情合用生龙骨、生牡蛎、茯神、首乌藤等药物以安神镇静。

三、乳腺癌

1.病因病机

乳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属于中医学“乳岩”“乳石痈”范畴。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多归结为气血失调、情志失调、肝肾亏虚、冲任不固、正气亏虚、肝脾经络不畅、邪毒瘀血痰浊内结几方面。李教授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女子以肝为本,肝的疏泄、脾胃的升降功能是否正常对乳腺癌的发病和预后有着重要影响,所以,肝脾肾三脏的失调是乳腺癌发病的重要根源。

2.治疗思路

乳腺癌患者由于经过手术治疗、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临床表现已经与书籍文献中所描述的症状有所不同,中医在乳腺癌的治疗作用和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是手术治疗后的恢复:术后初期多见气血亏虚、正气不足,治疗以补气养血为要。其二是减轻放化疗副作用:术后化疗期间多见脾失健运、升降失司、毒邪内伤、脾肾气虚、阳虚阴盛、经脉失养,治以健运脾胃、补肾健脾、补养气血、温阳通络。术后放疗期间可根据患者临床出现的放疗反应辨证论治,脾胃阴伤者可养阴生津、宣肺和胃;肝郁脾虚者可平肝健脾、安神定志。其三是晚期乳腺癌的中医治疗:复发转移期乳腺癌患者的主要病机是肝失疏泄、痰瘀毒凝,正气不足是根本,应扶正培本,祛邪解毒。其四是改善内分泌治疗的副作用:乳腺癌是激素相关性肿瘤,内分泌治疗是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可有效抑制体内雌激素水平从而达到抑瘤的目的,但内分泌治疗周期长,引起的潮热出汗、烦躁、失眠、骨质疏松、子宫内膜增厚等不良症状持续时间长,严重影响了内分泌治疗的进行,改善内分泌治疗的不良反应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其五是乳腺癌常见临床表现的辨证治疗:如乳腺癌患者术后因淋巴结清扫引起的患侧手臂肿胀、紫杉醇类化疗药物引起的手足麻木等常见的临床表现也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治疗中应积极运用中医理论辨证论治。

3.治疗用药

术后气血亏虚的患者临床常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及八珍汤加减进行治疗。化疗引起的食少纳呆、腹胀、呃逆、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应辨证论治,若见乏力气短、食少神疲,予四君子汤、升阳益胃汤、参苓白术散等方剂加减治疗;若见腹胀呃逆、呕吐痰涎,多选用旋覆代赭汤、半夏泻心汤等方剂加减治疗。放疗后胃阴亏虚者可见口干、食少无味、舌红少苔,应予益胃汤加减治疗。乳腺癌晚期多发转移者,可在调肝健脾益肾的基础上清热解毒、化瘀化痰散结。

4.特殊症状的处理

对于乳腺癌术后因淋巴清扫后淋巴回流障碍引起的患侧手臂肿胀,李教授多用防己黄芪汤随证加减治疗,常用生黄芪、防己、茯苓皮、车前子、姜皮、桂枝等健脾益气、温阳通络、利水消肿的药物。对于内分泌治疗时出现的潮热、出汗、心烦失眠症状,李教授认为,是肝郁血热、心神被扰所致,可运用“舒肝凉血方”酌情加用健脾益肾、滋阴清解的药物治疗。针对内分泌治疗后因骨质疏松引起的周身骨关节痛,可选用“舒肝健骨方”加减治疗。“舒肝健骨方”在“舒肝凉血方”的基础上加用了骨碎补、生牡蛎等潜阳补肾的药物,实验证明其有直接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李教授认为,化疗药物引起的手足麻木、肢体冷痛为营卫经络滞涩、血脉不通、阳气不足所致,予附子、丹参、香附、鸡血藤、海风藤等药物内服温阳行气、活血通络止痛,并予海风藤、红花、伸筋草、透骨草、艾叶等药物水煎外洗以温阳活血通络。

四、肺癌

1.病因病机

原发性肺癌是指原发于支气管黏膜和肺泡的癌症,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属中医学“肺积”“肺痈”“肺痿”等范畴。中医学认为,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肺为清虚之脏,喜通利而恶壅塞,肺为娇脏,属燥金,喜凉润而恶温燥,生理功能与脾、肾、肝等脏腑密切关联。内外之邪耗伤,肺虚气闭,宣降失司,气血运行不畅,水液输布失常导致痰浊、热毒、瘀血、水饮停于体内,正虚邪实而发病。李教授认为,肺癌患者常见咳嗽、咳痰、喘憋、气短胸闷及咯血等症状,从肺的功能特点来看,治疗应以宣通为要,用药应以凉润为主,但临床上往往不是一脏受病,《黄帝内经》提出了“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理论。其中肺与脾关系密切,脾肺两家往往病则俱病,脾虚生痰,故治疗又要兼顾健脾化痰。另外,治疗中还应辨别寒热虚实,邪正盛衰,对因治疗。

2.辨证治疗

(1)痰热蕴毒,肺失宣肃

临床表现:咳嗽,痰难咳出、黄黏或白黏,甚至胸闷喘憋,舌红,苔白,脉沉细滑。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平喘。

处方:桑白皮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桑白皮10g,黄芩10g,瓜蒌10g,桔梗10g,甘草10g,杏仁10g,法半夏10g,茯苓10g,麻黄9g,半枝莲10g,白花蛇舌草15g。每日1剂,水煎服,分两次口服。

口干咽燥可加沙参、麦冬;乏力食少可加生黄芪、党参、陈皮、白术等健脾益气;预防血热咯血可加地骨皮清退虚热、凉血;润肺可加紫菀、百部。

(2)寒饮伏肺

临床表现:咳喘,痰白稀或白色泡沫痰,怕冷,遇寒加重,舌淡,苔白,脉弦细。

治法:温肺化饮,止咳平喘。

处方:小青龙汤加减。

麻黄9g,桂枝10g,白芍10g,姜半夏10g,甘草10g,生姜3片,五味子10g,陈皮10g,茯苓10g,生薏苡仁10g,砂仁10g。

(3)肺燥脾虚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乏力气短,舌淡红少津,苔薄,脉沉细。

治法:滋阴润肺,健脾益气。

处方:沙参10g,麦冬10g,紫菀10g,生地黄10g,白前10g,百部10g,五味子9g,桔梗10g,甘草10g,生黄芪30g,白术10g,陈皮10g,党参10g,桑白皮10g。

肺癌化疗期间出现骨髓抑制,气血不足、脾肾亏虚时,临床予健脾益肾、补气养血的药物治疗,常用黄芪、黄精、鸡血藤、枸杞子、当归、阿胶、女贞子、大枣、陈皮、熟地黄、白芍、菟丝子等药物改善骨髓造血功能,纠正骨髓抑制。久病耗伤,肺脾肾俱虚时予补肺汤加减治疗。

五、胃癌

1.病因病机

胃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属中医学“心下痞”“反胃”“呕吐”“积聚”“伏梁”等范畴。外感毒邪、饮食情志失调、正气虚损,致使脾胃气虚、脾胃虚寒、肝郁犯胃、痰浊内蕴、瘀血内停、毒邪壅滞而发胃癌。

李教授认为,胃癌常见的临床表现与是否化疗、是否手术治疗及治疗经过有关,如化疗中多见恶心呕吐、饮食无味等副作用,晚期则出现胃部胀痛不适、不能进食等症状,要根据临床表现辨证治疗,但从胃癌形成的病机往往难以临证处理不同症状。因此,要从常见症状分析病机、审证求因,有针对性地治疗。

2.治疗用药

症见饮食不振、纳呆伴乏力少气、舌淡、苔薄者属元气亏虚、脾胃虚弱证,临床运用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方剂加减治疗,常用黄芪、党参、茯苓、白术、陈皮、麦芽、甘草、升麻等药物健脾益气养胃,恢复脾胃功能。症见胃脘满闷、呃逆、恶心呕吐、舌淡、苔腻者属湿阻中焦、气机升降失司证,治疗用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藿朴夏苓汤加减辛开苦降、化湿健脾、和胃降逆,常用药物包括姜半夏、陈皮、旋覆花、代赭石、厚朴、枳实、茯苓、生薏苡仁、竹茹、藿香等。症见口干渴、饮食无味、食欲不振、舌红少苔者属胃阴不足证,临床治疗用益胃汤加减健脾滋阴养胃,常用沙参、麦冬、石斛、生地黄、玉竹、黄精等滋养胃阴之品配合健脾治疗。临床多用黄芪建中汤、小建中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胃脘冷痛、不思饮食。理气药物多选用陈皮、砂仁、绿萼梅等作用温和的药物,避免理气药物耗散正气伤及脾胃。三七粉有增加免疫、抗肿瘤的作用,有利于胃黏膜损伤修复,在胃癌患者治疗中多次应用。晚期病患胃癌多发转移应注重扶正健脾益肾。

六、恶性淋巴瘤

1.病因病机

恶性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的总称,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全身组织器官均可受累。淋巴瘤患者在发现淋巴结肿大前或同时可出现发热、盗汗、消瘦、皮肤瘙痒等全身症状。根据病理、临床特点及预后转归等将淋巴瘤分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和霍奇金淋巴瘤两类。研究显示,该病主要与感染、免疫功能的改变、遗传、某些职业和环境因素、饮食结构、吸烟、饮酒相关。中医并无恶性淋巴瘤的名称,但中医古籍中有相关的论述,散见于“痰核”“石疽”“失荣”“恶核”“瘰疬”等篇章中。李教授认为,本病形成与外感四时不正之气、六淫之邪、内伤七情、正气不足有关。外邪侵袭人体,内有思忧悲患,脾失健运、饮食不节,或气机不畅、郁而化火,变生痰浊瘀血,导致脏腑功能失调,邪毒内陷深聚而发病。因此,恶性淋巴瘤以痰湿、血瘀、气滞为主,本虚标实多见,主要影响肝脾肾三脏,治疗应结合病患所处的不同治疗阶段,辨证论治,尤重正气。

2.辨治思路

化疗、放疗、靶向药物治疗、生物治疗是本病的主要治法,免疫治疗也为本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中医药可减轻副作用、控制肿瘤症状、对机体整体调节,深受患者认可与喜爱,可应用于西医治疗的全过程。李教授认为,本病以脾肾亏虚为本,痰、毒、瘀为标,为本虚标实之证,总病机为正虚邪实,治疗当以扶正祛邪为总则。

不同患者往往面对淋巴瘤病理类型不同、所处疾病阶段不同的情况,临床上医者需要在疾病的不同阶段谨守病机、仔细论治,尤其重视扶正健脾的治疗方法。这与西医认为恶性淋巴瘤的发病与免疫功能低下相关的观点不谋而合,留得一份元气,便留得一份生机。

化疗是治疗恶性淋巴瘤的一把利剑,但常会导致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李教授认为,化疗药物其性悍烈,属大毒之品,极易损伤人体正气,化疗后患者多见气血损伤、脾胃失调、肝肾亏虚等证。李教授对于化疗期的淋巴瘤患者的治疗主要以减轻毒副作用,缓解临床症状为主,以保证化疗的质量和抗肿瘤治疗的顺利进行。消化道症状是化疗常见的副作用之一。若患者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出现疲乏无力、头晕目眩、精神不振等脾胃阳虚、气血不足的临床表现时,当补肾健脾、益气养血。若患者脾胃升降功能紊乱则表现为恶心呕吐、食少纳呆、脘腹胀满、腹泻或者便秘,李教授认为,本证为脾胃升降失常,尤以胃不能降为主要矛盾,选方用药以降逆为主,同时扶脾和中。

处于化疗间歇期的患者,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得到缓解,但往往出现疲乏、自汗盗汗、腹胀胃酸等正气损伤的表现,治疗以益气养血、健脾扶正为主。处于康复期的患者,抗肿瘤治疗结束,相关药物产生的影响基本消失,但西医学目前尚无有效预防复发的手段。李教授认为,处于这一阶段的患者,治疗当以平衡阴阳、扶助正气为主。若患者有临床症状,当辨证施治,如患者痰湿、血瘀、气滞等余邪尚未清除,当予化痰除湿、活血化瘀、疏肝理气、调补阴阳等治疗方法,仍以健脾扶正、顾护后天之本贯穿治疗之始终。

恶性淋巴瘤患者的治疗目前仍以西医治疗为主,选择并完成一线治疗方案,针对不同治疗阶段出现的问题,应积极配合中医治疗,才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在化疗初期辅助中药,可显著改善恶心、呕吐、腹胀、便秘等消化道反应,减轻骨髓抑制,减少升白药物的使用,保证化疗方案顺利实施。化疗后应用中医药可促进机体恢复,增强免疫功能,防止疾病传变。

七、纵隔肿瘤

1.病因病机

纵隔肿瘤是发生在纵隔部位的肿瘤,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生长速度和受压组织不同可产生胸痛、咳嗽、气急、声嘶、吞咽困难、上腔经脉受压和胸腔积液等多种临床表现。李教授认为,脾虚与痰热内结是纵隔肿瘤发病的重要病机。临床应用健脾法与化痰散结法相结合治疗纵隔肿瘤,取得较好疗效。肿瘤的产生和发展变化是正气盛衰与邪毒壅盛两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正气亏虚多体现在气血津液的不足及脏腑功能的减退。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及维持各脏腑生理功能均有赖于脾气的作用。李东垣《脾胃论》载“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肿瘤的形成与各种原因导致的痰、湿、瘀、热凝结壅滞有关。纵隔肿瘤在古代文献中无专属病名记载,但类似的临床表现和病因病机散见于中医学“咳嗽”“肺积”“胸痹”等病证中。如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载“邪积胸中,阻塞气道,气不宣通,为痰为食为血,皆得与正相搏,邪既胜,正不得而制之,逐结成形而有块”,指出痰毒邪气积于胸中,正气亏虚是胸部肿瘤发病的主要病机。纵隔肿瘤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咳嗽、声哑、吞咽困难、胸腔积液等症状,与中医理论中痰凝气结、痰湿阻肺、痰饮内停的病机相符。因此,李教授在纵隔肿瘤的中医治疗中运用健脾与化痰散结相结合的治法。扶正健脾以化生痰之源,使气血旺盛,脾胃运化功能康健,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化痰散结以消散积聚痰块等有形实邪。

2.健脾以扶正,化痰散结以攻邪

中医理论将痰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狭义的痰是呼吸道分泌和咯出的痰液,也包括瘰疬、痰核等可以触及的痰。广义的痰乃由体内津液代谢失常而成,停积于经络、脏腑,引起各种顽症、怪病,或手不可触及、眼不可见之痰。痰是恶性肿瘤生成的主要病理产物之一,朱丹溪提出“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也”。脾与痰形成有着密切关系。王肯堂《杂病证治准绳》载“痰之生,由于脾气不足,不能致精于肺,而淤以成者也”,张景岳《景岳全书·杂病谟》载“盖痰涎之化,本由水谷,使脾强胃健,如少壮者流,则随食随化,皆成血气,焉得留而为痰”。脾胃亏虚,水液运化不利,使水液代谢失常,津液运行输布障碍,痰饮内生,故“脾为生痰之源”,治痰应当治本,治生痰之源。通过健脾胃,助运化,改善水液代谢能力,如李中梓《医宗必读》载“脾土虚湿,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瘀而成痰。故治痰先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健脾法是中医治疗肿瘤的重要扶正方法之一,贯穿于恶性肿瘤发病、放化疗和手术治疗后、晚期转移等各个治疗阶段,并根据患者体质、证候的特点采用健脾益气、温中补虚、健脾化湿、健脾理气、和胃降逆等不同方法。健脾益气多用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加减,常用药物包括生黄芪、党参、茯苓、白术、陈皮、莲子肉、白扁豆、山药、甘草等。温中补虚多用黄芪建中汤等方剂加减,常用药物包括生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砂仁、高良姜等。健脾理气、和胃降逆多用香砂六君子汤、旋覆代赭汤、半夏泻心汤等方剂加减,常用药物包括旋覆花、代赭石、姜半夏、厚朴、茯苓、香附、砂仁、绿萼梅、木香、陈皮、香附等。健脾化湿多用藿朴夏苓汤等方剂加减,常用药物包括藿香、厚朴、姜半夏、茯苓、白豆蔻、生薏苡仁、白扁豆、陈皮、白术等。并酌情配合生谷芽、生麦芽、鸡内金、神曲等健脾消食的药物。

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就提出了“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的治疗方法,为化痰散结法提供了理论来源。《中医大辞典》中将化痰散结法定义为一种治法,是祛痰药与软坚散结药并用以治疗痰核结聚的方法。适用于痰热互结、痰气互结、痰湿互结所致的瘿瘤、瘰疬、痰核、痰包等病理性包块。李教授认为,痰结于胸中形成的纵隔肿瘤,常与气机阻滞、热毒内蕴相伴出现。气机不畅,痰液不能正常运行输布,“肺为贮痰之器”,痰液聚集停留在胸肺之中,进一步阻碍胸部气机升降出入运行,痰气互结于胸中形成痰核积块。痰留日久化热,或热毒炽盛耗伤阴津,炼液为痰,痰热互结积结于胸中亦可形成肿块。痰结、热毒、气滞均可导致瘀血阻滞的临床表现。根据痰结、热毒、气滞、血瘀的不同病邪特点和临床表现,运用理气化痰法、化痰解毒散结法、化痰祛湿散结法、化痰祛瘀散结法多种治法配合健脾扶正法治疗瘤毒积胸的纵隔肿瘤,临床取得较满意的疗效。在临床用药中,软坚散结多用鳖甲、海藻、昆布等;化痰祛湿多用生薏苡仁、制半夏、茯苓、陈皮、杏仁等;清热解毒散结多用浙贝母、夏枯草、草河车、白花蛇舌草、土贝母等;活血化瘀散结多用莪术、三棱、姜黄等;理气消痰多用香附、半夏、枳实、陈皮等。

八、用药特点及临床常用药对

(一)组方精巧,重点突出

李教授在肿瘤的中医治疗中强调针对患者所处治疗阶段的不同、主要病机的不同、主要症状的不同,分期论治,方药精简,扶正祛邪兼顾,治疗重点突出,通常十五六味,很少大剂量应用攻邪伤正药物,力求祛邪不伤脾胃及正气,脾胃肠道可耐受长期治疗的需要。扶正培本基础上应用解毒散结活血理气化痰治疗,患者虚损改善,症状不同程度减轻,能够耐受进一步放化疗治疗,毒副作用减少,临床疗效满意。

(二)肿瘤科常用药对

1.黄芪与女贞子

黄芪甘,微温,归脾、肺经,功效为补气升阳、益气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女贞子甘、苦,凉,归肝、肾经,功效为补益肝肾、乌须明目。

目前认为黄芪抗肿瘤作用机制有多个方面,包括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直接抑瘤作用、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抗肿瘤血管生成、影响机体的氨基酸代谢等。女贞子的有效成分也可增加人体免疫力,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两药联合应用可补气养阴、补益脏腑,可广泛用于肿瘤患者各个阶段的治疗。

2.半夏与陈皮

半夏辛温而燥,可燥湿化痰、温化痰湿,陈皮理气化痰,两药配合治疗肺癌痰湿阻肺引起的痰多咳嗽,以及痰湿内蕴阻于胸膈胃脘引起的胸脘满闷、呕吐痰涎等症状。

3.旋覆花与代赭石

旋覆花苦、辛、咸,微温,归肺、胃经,功效为降气化痰、降逆止呕。代赭石苦,寒,归肝、心经,功效为平肝潜阳、降逆、止血。两药配合应用可降气化痰止呕,临床多用于消化道肿瘤及放化疗后胃肠道反应引起的呕吐反胃、腹胀满、呃逆等症状。

4.柴胡与郁金

柴胡辛、苦,微寒,归肺、肝、胆经,功效为疏肝理气、发表退热、升举阳气。郁金辛、苦,寒,归肝、胆、心、肺经,功效为活血、行气、止痛、解郁、清心、退黄。柴胡善疏散少阳之邪,疏肝理气解郁,郁金行气活血、凉血、散瘀,两药配合气血并治,加强疏肝解郁之力,治疗胸胁郁滞胀闷之证。

5.枸杞子、菊花、生地黄

枸杞子甘,润,可滋补肝肾、益精血;菊花甘、微苦,可清肝泻火、清利头目,生地黄甘,寒,可滋阴清热,三药配合应用可补肝肾、清肝热,治疗肿瘤患者腰酸头晕、视物昏花等症状。

6.白花蛇舌草、夏枯草、草河车

白花蛇舌草苦、甘,寒,归胃、大肠、小肠经,功善清热解毒、利湿消肿。夏枯草辛、苦,寒,归肝、胆经,功效为清肝、消肿散结。草河车寒,有小毒,归肝经,功效为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三药配合应用可清热解毒、散结利湿,适用于肿瘤属热毒内盛证。 NFc0sq4B9YmNFZFiNCPmE6iI4YIm3tT/i7GSjQ3wOs1lYV8NeODtaS4IShutR+O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