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行医一甲子

我的父亲赵炳南,原名赵德明,回族,经名伊德雷斯,祖籍山东德州,1899年5月出生于河北省宛平县(今属北京市)。我的祖父以打短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父亲自幼身体羸弱多病,从5岁到7岁仅3年间就出过天花,患过痢疾,得过麻疹,发过疟疾。后来父亲经常回忆说:“我的童年生活饱尝了人间的痛苦与疾病的折磨,是今天的少年儿童难以想象的。”特殊的人生经历使他深深懂得生命的珍贵,在幼小的心灵里已播下了立志做一名为他人解除病痛的医生的种子。

6岁时,父亲进入私塾开始了他的读书生涯,但因家境清贫,他的学习仅勉强维持了6年便中断了,被迫过早地走上社会。少年时期的父亲目睹劳苦大众饥寒交迫,在死亡线上挣扎,心灵受到极大震动,更加坚定了他立志做一名医生、为民众解除病痛的信念。1912年,13岁的父亲开始在北京德善医室从师于名医丁德恩,学习中医皮肤疮疡外科。在短短的3年里,他研读了《外科准绳》《疡医大全》《外科启玄》《医宗金鉴》《本草纲目》等数十部医著。他刻苦努力、孜孜不倦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丁老先生,故尽得其传。1920年,父亲自设医馆开始行医,悬壶于北京西交民巷,因德艺双馨,享有“年方弱冠,誉满京城”之赞誉。父亲还曾任当时北京市中医公会外科委员、华北国医学院外科教授等职。他在新中国成立前行医30余年,救死扶伤,以人道主义和高超的医疗技术,救治过无数的病人和生命垂危者。

1949年,新中国成立,父亲获得了新生。他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宁,更加勤奋,不断从中医学宝库里汲取营养,以发展中医事业为己任。1951年抗美援朝时,他主动提出免费为军烈属诊疗疾病,受到北京市人民政府登报表彰。1953年,他受聘于当时的北京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和平医院等单位任中医顾问。1956年,北京市第一所中医医院——北京中医医院建立,在党的中医政策感召下,父亲毅然离开了苦心经营多年的医馆,参加了医院工作。他把自己的药品、医疗器械、制药用具、办公家具及医馆部分设备无偿地捐献给国家,受到人民政府的热情赞扬和鼓励。他更是将后半生的心血全部倾注在医院中医皮外科的建设和发展中。

父亲先后担任北京中医医院皮外科主任、副院长、名誉院长,兼任北京市中医研究所所长等职务,并被推选为当时中华医学会及其外科学会、皮科学会委员,全国中医学会副理事长,北京中医学会理事长;曾担任首都医学院中医系(现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还曾被选为北京市第二、三、四、五、七届人大代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img

◎赵炳南先生 xvxaSBvljyOyaPOxsyfPKOqYuJCPtmW+yVV/bZNhtxpN5P5jAbL44VqlMAnq1zp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